<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蝦蟹鱖混養方法

文檔序號:352231閱讀:42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蝦蟹鱖混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特種水產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工業、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及傳統養殖池塘基礎設施老化等因素,我國江南水鄉特別是杭嘉湖平原一帶的淡水養殖面積呈現有減無增之趨勢。如何在有限的養殖水面里最大限度的提高單位面積產業率和漁業經濟效益,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和需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浙北一帶水產村漁民開始在外蕩放苗,從事河蟹養殖業,至九十年代初期期間,由于外蕩養殖日常管理難以控制,捕撈設備陳舊,外捕難度大,出售成品河蟹數量隨機性大,效益不明顯,基本處于“人放苗,靠天收”的狀態。九十年代中期,隨著各地規模種糧大戶的出現,連片規模淡水養殖不斷涌現,“稻田養魚”迅猛發展,許多水產農戶開始承租大片水畝、淺塘,走入內塘養殖河蟹歷程。起初的養殖模式大多為專塘養殖, 大大提高了養殖產量,但由于專塘養殖密度大、發病率高,故而投資風險大。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池塘標準化改造,水產農戶結合當地資源,摸索新型特種水產混養模式成為主流趨勢。由于許多水產農戶常年守著沿襲多年的傳統養殖經驗,技術上不到位,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因魚類品種和數量上的配比不合理造成不同魚種間爭食、互殘,增加自然淘汰和死亡率,上市商品魚折扣大;二是因生產周期不能有效控制而造成商品魚上市規格不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普遍適用于我國江南水鄉池塘蝦蟹鱖混養的規模生產,并能實現對養殖魚類種類、總量、規格的有效控制的蝦蟹鱖混養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包括池塘建設、清整消毒和蝦種放養,其特征是①池塘建設是指通過舊塘改造或新塘開挖,使養殖塘達到標準化魚塘建設各項指標;每塘面積為5-15畝,池塘水深1. 8-2. 5米,塘間主干道路面寬6-8米,次干道4-6米, 進排水渠通暢,電力匹配,增氧設施齊備;其中以水田為基礎的新塘建設采用四周開溝壘埂技術;②清整消毒是指通過舊塘塘內淤泥清理、塘提防漏加固、新舊魚塘防逃設施布設、曬塘等工作后,全池徹底消毒;要求對池底、池壁、池提、進出水間門所有與池塘連接的地方,都要用藥物潑灑;在放養前畝用生石灰150公斤進行清塘消毒;③蝦種放養量為畝放青蝦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只/公斤-1400只/公斤; 鰱鳙魚種放養量為每畝30-50尾;④伊樂藻種植面約為池塘面積的50% ;螺螄移殖量為每畝230公斤-260公斤;⑤河蟹苗放養量以每畝500只-800只為宜;泥鰍以每畝350尾-450尾為宜;黃顙魚以每畝250尾-350尾為宜; ⑥鱖魚套養數量據河蟹實際畝放養量在5尾-300尾,若畝放河蟹700只-800只, 則鱖魚套養以畝放50尾-120尾為宜;若畝放河蟹600只-700只,則鱖魚套養以畝放120 尾-210尾為宜;若畝放河蟹500只-600只,則鱖魚套養以畝放210尾-300尾為宜;⑦商品青蝦在6月上旬前采用輪捕方式基本捕凈;⑧河蟹、泥鰍于10月份之后陸續起捕出售或用專用網箱囤養至年前出售;⑨養殖過程中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魚病發生;餌料投飼以每日早晚兩次分臺投飼為宜,根據魚類生長期進食特點與實際水溫相結合,有效控制投喂量;⑩黃顙魚、鱖魚、鰱鳙魚干塘時起捕出售。本發明涵蓋了從池塘蝦蟹鱖混養到多種魚高效混養技術,形成了獨特可行的技術操作路線,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混養模式新。以特種水產品種匹配混養,套養常規魚種,可以立體利用水體空間,充分利用不同魚種之間的互相促進作用,既可凈化水體,又可有效提高單位產量。2.經濟效益高。采用混養模式可大大降低專塘高密度養殖發病率高的風險,根據魚類不同生活習性、食性和池塘類型,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3.生態環境好。利用水田開溝作壘方式筑高池埂,在不破壞基本農田耕作層原則上提高養殖水域深度,采用田塘中移植樂藻和增殖螺螄,既可凈化池塘水質,又可作為河蟹飼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生態養殖模式。


圖1為本發明工藝流程圖。具體實施方法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包括池塘建設、清整消毒和蝦種放養,其中池塘建設是新塘開挖,建設成8-10畝/只,使養殖塘達到標準化魚塘建設各項指標;每塘面積為5畝,池塘水深1. 8米,塘間主干道路面寬6米,次干道4米,進排水渠通暢,電力匹配,增氧設施齊備;其中以水田為基礎的新塘建設采用四周開溝壘埂技術;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進行清塘消毒。實驗所采用的放養數量:A、鱖魚飼料魚自給式的池塘蝦蟹鱖混養模式畝放青蝦數量為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1400只/公斤),河蟹800 只,鱖魚50尾,鰱鳙魚種30尾;畝移殖螺螄250公斤,種植伊樂藻約為池塘面積的50%,河蟹飼料為顆粒飼料。B、鱖魚飼料魚外源式的池塘蝦蟹鱖混養模式(40畝)畝放青蝦數量為 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1400只/公斤),河蟹600只,鱖魚300尾,鰱鳙魚種40尾; 畝移殖螺螄250公斤,種植伊樂藻約為池塘面積的50%,河蟹飼料為冰凍小魚。養殖過程中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魚病發生。實驗基地取得的產量統計總產量28097斤,其中青蝦3840斤、河蟹8317斤、鱖魚7730斤, 鰱鳙魚8210斤;平均畝產青蝦42. 6斤、河蟹92. 4斤、鱖魚85. 8斤,鰱鳙魚91. 2斤。商品青蝦在6月上旬前采用輪捕方式基本捕凈;河蟹、泥鰍于10月份之后陸續起捕出售或用專用網箱囤養至年前出售;養殖過程中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魚病發生;餌料投飼以每日早晚兩次分臺投飼為宜,根據魚類生長期進食特點與實際 水溫相結合,有效控制投喂量;鱖魚、鰱鳙魚干塘時起捕出售。實施例2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每塘面積為15畝,池塘水深2. 5米,塘間主干道路面寬8米,次干道6米,進排水渠通暢,電力匹配,增氧設施齊備;實驗魚塘為上一年養殖魚塘,經干塘后清淤、曬塘、消毒后,分別采用以下兩種模式放養試驗1、青蝦、河蟹、泥鰍混養模式,畝放青蝦數量為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1400 只/公斤),河蟹800只,泥鰍400尾,鰱鳙魚種40尾;畝移植螺螄250公斤,種植伊樂藻約為田塘面積的50%,青蝦、河蟹飼料為顆粒飼料。按技術路線時間要求控制各生產環節,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魚病發生。飼料投喂每日早晚各一次。通過試驗,總產量9628公斤,其中青蝦1740公斤,河蟹3190公斤, 泥鰍928公斤,鰱鳙魚3770公斤。2、青蝦、河蟹、鱖魚、黃顙魚混養模式,面積為32畝,其中10畝為鱖魚飼料魚塘,22 畝為鱖魚等飼養塘。畝放青蝦數量為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1400只/公斤),河蟹 500只,鱖魚300尾,黃顙魚300尾,鰱鳙魚種30尾;畝移植螺螄250公斤,種植伊樂藻約為田塘面積的50%,青蝦、河蟹飼料為顆粒飼料,鱖魚飼料為鯪魚等。按技術路線時間要求控制各生產環節,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控制魚病發生。加配增氧機、增氧粉。餌料投喂每日早晚各一次。通過試驗,總產量6602. 7公斤,其中青蝦660公斤,河蟹893. 7公斤,鱖魚2904公斤,黃顙魚825公斤,鰱鳙魚1320公斤。以上實施例僅是本發明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混養種類和數量配比上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明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包括池塘建設、清整消毒和蝦種放養,其特征是①池塘建設是指通過舊塘改造或新塘開挖,使養殖塘達到標準化魚塘建設各項指標; 每塘面積為5-15畝,池塘水深1. 8-2. 5米,塘間主干道路面寬6-8米,次干道4_6米,進排水渠通暢,電力匹配,增氧設施齊備;其中以水田為基礎的新塘建設采用四周開溝壘埂技術;②清整消毒是指通過舊塘塘內淤泥清理、塘提防漏加固、新舊魚塘防逃設施布設、曬塘等工作后,全池徹底消毒;要求對池底、池壁、池提、進出水間門所有與池塘連接的地方, 都要用藥物潑灑;在放養前畝用生石灰150公斤進行清塘消毒;③蝦種放養量為畝放青蝦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只/公斤-1400只/公斤;鰱鳙魚種放養量為每畝30-50尾;④伊樂藻種植面約為池塘面積的50%;螺螄移殖量為每畝230公斤-260公斤;⑤河蟹苗放養量以每畝500只-800只為宜;泥鰍以每畝350尾-450尾為宜;黃顙魚以每畝250尾-350尾為宜;⑥鱖魚套養數量據河蟹實際畝放養量在5尾-300尾,若畝放河蟹700只-800只,則鱖魚套養以畝放50尾-120尾為宜;若畝放河蟹600只-700只,則鱖魚套養以畝放120尾-210 尾為宜;若畝放河蟹500只-600只,則鱖魚套養以畝放210尾-300尾為宜;⑦商品青蝦在6月上旬前采用輪捕方式基本捕凈;⑧河蟹、泥鰍于10月份之后陸續起捕出售或用專用網箱囤養至年前出售;⑨養殖過程中每隔20天左右畝用生石灰10PPM進行水體消毒,以生物制劑調節水質, 控制魚病發生;餌料投飼以每日早晚兩次分臺投飼為宜,根據魚類生長期進食特點與實際水溫相結合,有效控制投喂量;⑩黃顙魚、鱖魚、鰱鳙魚干塘時起捕出售。注意事項 一、申請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應當提交權利要求書,一式一份》二、權利要求書應當打字或者印刷,字跡應當整齊清晰,呈黑色,符合制版要求,不得涂改,字高應當在 3. 5毫米至4. 5毫米之間,行距應當在2. 5毫米至3. 5毫米之間,權利要求書首頁用此頁,續頁可使用同樣大小和質量相當的 紙。紙張應當縱向使用,只限使用正面,四周應當留有頁邊距左側和頂部各25毫米,右側和底部各15毫米。三、權利要求書應當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清楚和簡要地表述請求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書有幾項權利要求時,應當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編號前不得冠以“權利要求”或者“權項”等詞。四、權利要求書中使用的科技術語應當與說明書中使用的一致,可以有化學式或者數學式,必要時可以有表格,但不得有插圖。不得使用“如說明書……部分所述”或者“如圖……所示”等用語。五、每一項權利要求僅允許在權利要求的結尾處使用句號。六、權利要求書應當在每頁下框線居中位置順序編寫頁碼。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蝦蟹鱖混養方法,包括池塘建設、清整消毒和蝦種放養,池塘建設是指通過舊塘改造或新塘開挖,使養殖塘達到標準化魚塘建設各項指標;清整消毒是指通過舊塘塘內淤泥清理、塘堤防漏加固、新舊魚塘防逃設施布設、曬塘等工作后,全池徹底消毒;蝦種放養量為畝放青蝦10公斤,隔冬蝦種,規格1000只/公斤-1400只/公斤;鰱鳙魚種放養量為每畝30-50尾;伊樂藻種植面約為池塘面積的50%;螺螄移殖量為每畝230公斤-260公斤;河蟹苗放養量以每畝500只-800只為宜;泥鰍以每畝350尾-450尾為宜;黃顙魚以每畝250尾-350尾為宜。本發明涵蓋了從池塘蝦蟹鱖混養到多種魚高效混養技術,形成了獨特可行的技術操作路線,混養模式新,經濟效益高,生態環境好。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369891SQ20101024899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0日
發明者姚應財 申請人:姚應財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