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環境友好型淡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境友好型淡 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
背景技術:
淡水魚蝦蟹的養殖方式主要有粗放養殖、精養、半精養三種方式。粗放養殖不需要投餌,依靠水體中的天然餌料培育養殖的魚類,部分池塘和大水面養殖采用這種養殖方式,具有成本低,對養殖者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的特點,缺點是產量、經濟效益低。精養方式完全靠人工投餌,產量高、經濟效益高,單位水體的利用率最高,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等多采用此種方式。半精養主要依靠水體的天然餌料,補充人工餌料為輔,產量、經濟效益,單位水體利用率介于粗放養殖和精養之間。水產養殖對養殖水域環境的污染是目前水產養殖存在的一大隱患,傳統水產養殖模式由于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對養殖水域不同程度都會造成污染,特別是不合理的養殖模式不僅污染水域環境并且破壞了養殖水域的生物多樣性。如何在不影響養殖產量與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養殖環境友好是目前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環境友好型淡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
一種環境友好型淡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養殖水域沿岸邊5米范圍內區域作為水生植物栽培區,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占該栽培區的80%以上;
(2)將除去水生植物栽培區后養殖水域面積20-30%的區域作為養殖區,在養殖區內投放青蝦和河蟹,投放青蝦的體長為0. 8-lcm,每畝投放2000-3000尾,河蟹的規格為30-50只/500g,每畝投放150-200只;
(3)剩余區域為名特魚、蝦、蟹增殖區,該區域內栽培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覆蓋面積大于增殖區面積的60%,每畝投放體長0. 8-lcm青蝦苗1000—1500尾,規格為30 — 50只/500g的河蟹80-100只,體長3-5cm的黃顙苗種30— 50尾;15-25克/尾的鱖魚10尾;45-55g/尾的翹嘴紅舶5尾,200-250g/尾的白鰱70尾,200_250g/尾的花鰱30尾;
所述水生植物栽培區內栽種的水生植物為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為菱、蓮、睡蓮、眼子菜、鳳眼蓮和喜旱蓮子草。所述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為苦草、蘆葦、菖蒲、苦草、茨藻、眼子菜和輪葉黑藻。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根據養殖水域現有水環境特點,建立食物鏈有機生態養殖模式,選擇適合的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底棲動物,構建一個不需要外投餌料的自循環環境友好生態系統;達到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效益高度統一。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利用水體及底泥中營養鹽類;底棲生物類、小魚小蝦類、河蟹等以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為食;最后,黃顙魚、翹嘴紅舶、鱖魚等以底棲生物類、小魚小蝦類為食;其中鰱鳙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最終捕撈商品魚、蝦、蟹,形成以人為捕撈控制的水產養殖環境友好控制體系。本發明通過調整優化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取締人工投餌,改變餌飼料來源的品種,構建和修復過度養殖區水域生態環境,控制養殖區富營養化和沼澤化;通過養殖品種的調整和優化,在水產養殖區構建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和諧友好的生態環境,如圖I所示,實施包括底棲甲殼類、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基于食物鏈優化的有機生態養殖,控制和減少養殖過程的污染物產生,達到養殖系統的生物操縱與自我修復的目的,實現水產養殖區的富營養化和沼澤化控制。經兩年實驗,采用本發明方法的示范區養殖水域COD較傳統養殖模式的對照點減少了 0 25. 73%,平均值為5. 2% ;D0較對照點提高了 0 63. 09%,平均值為10. 0% ;TN較對照點減少了 0 40. 0%,平均值為12. 25% ;TP較對照點減少了 0. 84 20. 91%,平均值為 5.98%。效益1817元/畝,較對照點提高了 28%。
圖I為本發明養殖水域中的食物鏈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本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水域沿岸邊5米范圍內區域作為水生植物栽培區,栽培菱、蓮、睡蓮、眼子菜、鳳眼蓮、喜旱蓮子草等水生植物,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占該栽培區的80%以上;
(2)將除去水生植物栽培區后養殖水域面積20%的區域作為養殖區,在養殖區內投放青蝦和河蟹,投放青蝦的體長為0. 8-lcm,每畝投放2000尾,河蟹的規格為30-50只/500g,每畝投放180只;
(3)剩余區域為名特魚、蝦、蟹增殖區,該區域內栽培苦草、蘆葦、菖蒲、苦草、茨藻、眼子菜、輪葉黑藻等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覆蓋面積大于增殖區面積的60%,每畝投放體長0. 8-lcm青蝦苗1000尾,規格為30— 50只/500g的河蟹90只,體長3_5cm的黃顙苗種30尾;15-25克/尾的鱖魚10尾;45-55g/尾的翹嘴紅舶5尾,200-250g/尾的白鰱70尾,200-250g/尾的花鰱30尾。實施例2
本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水域沿岸邊5米范圍內區域作為水生植物栽培區,栽培菱、蓮、睡蓮、眼子菜、鳳眼蓮、喜旱蓮子草等水生植物,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占該栽培區的80%以上;
(2)將除去水生植物栽培區后養殖水域面積30%的區域作為養殖區,在養殖區內投放青蝦和河蟹,投放青蝦的體長為0. 8-lcm,每畝投放2500尾,河蟹的規格為30-50只/500g,每畝投放200只;
(3)剩余區域為名特魚、蝦、蟹增殖區,該區域內栽培苦草、蘆葦、菖蒲、苦草、茨藻、眼子菜、輪葉黑藻等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覆蓋面積大于增殖區面積的60%,每畝投放體長0. 8-lcm青蝦苗1500尾,規格為30—50只/500g的河蟹80只,體長3_5cm的黃顙苗種50尾;15-25克/尾的鱖魚10尾;45-55g/尾的翹嘴紅舶5尾,200_250g/尾的白鰱70尾,200-250g/尾的花鰱30尾。實施例3
本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
(1)將養殖水域沿岸邊5米范圍內區域作為水生植物栽培區,栽培菱、蓮、睡蓮、眼子菜、鳳眼蓮、喜旱蓮子草等水生植物,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占該栽培區的80%以上;
(2)將除去水生植物栽培區后養殖水域面積25%的區域作為養殖區,在養殖區內投放 青蝦和河蟹,投放青蝦的體長為0. 8-lcm,每畝投放3000尾,河蟹的規格為30-50只/500g,每畝投放150只;
(3)剩余區域為名特魚、蝦、蟹增殖區,該區域內栽培苦草、蘆葦、菖蒲、苦草、茨藻、眼子菜、輪葉黑藻等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覆蓋面積大于增殖區面積的60%,每畝投放體長0. 8-lcm青蝦苗1200尾,規格為30—50只/500g的河蟹100只,體長3_5cm的黃顙苗種40尾;15-25克/尾的鱖魚10尾;45-55g/尾的翹嘴紅舶5尾,200-250g/尾的白鰱70尾,200-250g/尾的花鰱30尾。
權利要求
1.一種環境友好型淡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將養殖水域沿岸邊5米范圍內區域作為水生植物栽培區,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占該栽培區的80%以上; (2)將除去水生植物栽培區后養殖水域面積20-30%的區域作為養殖區,在養殖區內投放青蝦和河蟹,投放青蝦的體長為O. 8-lcm,每畝投放2000-3000尾,河蟹的規格為30-50只/500g,每畝投放150-200只; (3)剩余區域為名特魚、蝦、蟹增殖區,該區域內栽培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覆蓋面積大于增殖區面積的60%,每畝投放體長O. 8-lcm青蝦苗1000—1500尾,規格為30 — 50只/500g的河蟹80-100只,體長3-5cm的黃顙苗種30— 50尾;15-25克/尾的鱖魚10尾;45-55g/尾的翹嘴紅舶5尾,200-250g/尾的白鰱70尾,200_250g/尾的花鰱30尾。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栽培區內栽種的水生植物為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為菱、蓮、睡蓮、眼子菜、鳳眼蓮和喜旱蓮子草。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魚蝦蟹喜食的優良水生植物為苦草、蘆葦、菖蒲、苦草、茨藻、眼子菜和輪葉黑藻。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境友好型淡水魚蝦蟹高效混養方法,根據養殖水域現有水環境特點,建立食物鏈有機生態養殖模式,選擇適合的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底棲動物,構建一個不需要外投餌料的自循環環境友好生態系統;達到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效益高度統一。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771428SQ20121028581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3日
發明者付仲, 張立坤, 楊金曉, 肖國華, 趙振良, 高曉田 申請人: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