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釣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釣竿,為了發揮同時具有韌性和強度的竹竿的竿感覺,而在竿體的中間位置形成類似竹節模樣部分(以下稱為竹節)。
背景技術:
為了在竿體上形成竹節,在竿體的中間位置堆積樹脂涂料等而形成鼓出部,沿著該鼓出部的周部,假定相對于與竿的軸芯正交的面傾斜的面,并形成沿著該傾斜的面延伸的層差狀部,形成竹節(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225148號公報(段落標號W024]、以及圖1)如上所述,在形成有層差狀部的部分中,在層差狀部的底部和層差狀部的頂部,外徑存在較大的差,因此,底部和頂部上的剛性的差過大。這樣一來,在該層差狀部中,剛性的連續性受損,在魚上鉤而使竿發生彎曲的情況下,擔心難以描繪出平滑的弧線,而在層差狀部的部分上產生折曲那樣的彎曲。另外,在層差狀部的頂部和底部中,形成了接近大致直角的角部,因此,在竿發生彎曲的情況下,容易在該角部引起應力集中,存在強度方面的問題。而且,由于通過樹脂涂料等形成鼓出部,因此存在如下問題點。(1)通過堆積樹脂涂料等來形成鼓出部,但將涂料等堆積成一定的形狀是很困難的。(2)即使堆積樹脂涂料來形成鼓出部,鼓出部與竿體的緊密接觸性也不好。(3)雖然能夠取代樹脂涂料而將碳纖維等強化纖維拉齊,并通過使環氧樹脂等熱固性樹脂浸漬于該拉齊了的碳纖維等強化纖維中而得到的預浸漬材來形成鼓出部,但在此情況下,鼓出部分的剛性會變得過高,在施加了負荷時,作為釣竿無法獲得平滑的彎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能夠產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即使在產生了這樣的彎曲的情況下,緊密接觸性依然良好,且難以發生開裂 (crack),還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能夠確保作為竹節模樣的形狀的穩定性,在制作竹節的時候容易制作。〔結構〕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特征結構在于,在竿體的軸線方向中間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該鼓出部由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構成,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該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狀凹入槽,所述環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環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形成,通過使基質樹脂浸漬在無紡布中而成的無紡布預浸漬材來形成所述鼓出部,其作用效果如下。〔作用〕
通過形成竿梢側鼓出部和竿尾側鼓出部,以及在它們的邊界位置上形成環狀凹入槽,能夠形成類似竹節的部分,并能夠以接近竹竿的感覺操作釣竿。另外,通過形成環狀凹入槽,在該環狀凹入槽與竿梢側鼓出部的向徑向突出的最大突出部(頂部)之間會產生因外徑不同而引起的剛性的差異。但是,以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的方式,將環狀凹入槽以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狀態形成,由此,竿梢側端面和竿尾側端面向著環狀凹入槽直徑逐漸縮小,因此剛性也逐漸變化。由此,很少會出現剛性的連接性大幅變化的情況,在魚上鉤的情況下,能夠期待釣竿產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而且,使所述環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環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形成。由此,與單純地沿著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形成環狀凹入槽的情況相比,環狀凹入槽在竿軸線方向上位于不會偏倚的位置,因此能夠抑制剛性的急劇變化。另一方面,為了形成鼓出部,沒有采用強化纖維預浸漬材,而采用了聚酯等無紡布預浸漬材。由此,與通過涂料等來形成鼓出部的結構相比,在堆積并形成鼓出部的情況下,堆積形狀能夠容易形成且很難變形。而且,鼓出部與竿體的緊密接觸性變得更好,并且,與通過碳纖維等強化纖維預浸漬材來形成鼓出部的情況相比,鼓出部分的剛性不會變得過分高,即使在施加了負荷的情況下,作為釣竿也容易實現平滑的彎曲。而且,由于被聚酯纖維等無紡布纖維進行了強化,因此,即使施加了負荷,也不易在鼓出部上產生開裂等的情況。〔效果〕能夠提供一種這樣的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能夠產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在產生了這樣的彎曲的情況下,緊密接觸性依然良好,且難以發生開裂,還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能夠確保作為竹節模樣的穩定性,在制作竹節的時候容易制作。〔結構〕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特征結構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在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突出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與包含所述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相比,將包含所述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大的半徑,其作用效果如下。〔作用效果〕在竿梢側鼓出部和竿尾側鼓出部的各自的最大突出部上形成有倒角部,因此,即使在負荷施加在釣竿上而產生了彎曲的情況下,也難以發生較大的應力集中。而且,與包含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相比,將包含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大的曲率半徑,因此,能夠成為類似竹節的結構,并顯現出竹竿所具有的柔軟的彎曲。〔結構〕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特征結構在于,所述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梢側端面呈向彼此接近的方向鼓出的圓弧狀,其作用效果如下。〔作用效果〕也就是說,由于朝向對方側的竿尾側端面和竿稍側端面呈向對方側鼓出的圓弧狀,因此,與直線地傾斜的情況相比,能夠成為應力集中更少且容易撓曲的釣竿用竿體。〔結構〕技術方案4的發明的特征結構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周向一處,設有沿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部,所述環狀凹入槽以傾斜的狀態形成從而所述環狀凹入槽的周向的一部分與所述凹陷部上的在軸線方向上延伸設置的一端鄰接,并且,所述環狀凹入槽上的隔著軸芯位于180°相反側的另一部分,到達與所述凹陷部的存在側隔著軸芯成 180°的相反側,其作用效果如下。〔作用效果〕凹陷部是模仿自然竹芽的部分而制作的。通過形成該凹陷部,在竿梢側鼓出部上, 在周向的一處存在比其他部分直徑小的部分。于是擔心隔著竿軸線在左右或上下的任一方向上失去重量平衡或截面積的平衡,施加有負荷的情況下的彎曲不平滑。因此,通過將環狀凹入槽配置在隔著軸芯與凹陷部的存在側位于180°相反側的位置上,從而能夠提供一種重量平衡和截面積的平衡良好、能夠期待平滑的彎曲的釣竿用竿體。〔結構〕技術方案5的發明的特征結構在于,在竿體的沿著竿軸線方向的兩處以上的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在形成于各個鼓出部上的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竹節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竹節中,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上的凹陷部與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上的凹陷部在互相在周向上錯開180°的位置上形成,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上的環狀凹入槽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上的環狀凹入槽以互相在周向上錯開180°的狀態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作用效果〕在維持了凹陷部與環狀凹入槽的位置關系的狀態下,在形成于竿體的軸線方向兩處以上部位的鼓出部彼此之間,相對于形成于竿梢側竹節上的凹陷部和環狀凹入槽,將形成于竿尾側竹節上的凹陷部和環狀凹入槽在竿的周向上錯開180°的位置上形成,并以在竿的周向上錯開180°的狀態形成,由此,隔著竿的軸線,凹陷部和環狀凹入槽不會被配置成向左右一方偏置的狀態,很少會出現隔著竿軸線在左右或上下的任一方向上失去重量平衡或截面積的平衡的情況,能夠成為在施加有負荷的情況下的彎曲平滑的釣竿。
圖1是鯽魚竿的側視圖。圖2是竹節部分的側視圖。圖3是竹節部分的俯視圖。圖4是竹節部分的立體圖。圖5是將竹節部分的凹陷部分剖切的縱剖側視圖。圖6是表示竹節部分的環狀凹入槽部分的縱剖側視圖。附圖標記的說明
1尾竿(竿體)
IA握持部
2竿梢側鼓出部
2A長圓錐臺狀部
2B短圓錐臺狀部
2a竿梢側最大突出部
3竿尾側鼓出部
3A長圓錐臺狀部
3B短圓錐臺狀部
3a竿尾側最大突出部
4環狀凹入槽
4a底部分
5凹陷部
Bl竿尾側竹節
B2竿梢側竹節
a垂直面
b傾斜面
X竿軸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如圖1及圖4所示,釣竿A是用于釣日本鯽魚的竿,在作為竿體的尾竿1上具有握持部1A,在握持部IA的竿梢側的兩處形成竹節B,竹節B由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3形成,由此構成釣竿A。此外,構成釣竿A的各竿體以以下方式制作。也就是說,將碳纖維等強化纖維沿一個方向拉齊,并使環氧樹脂等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浸漬于該拉齊的強化纖維群中, 形成預浸漬片材。將該預浸漬片材剪斷成規定的形狀,并將其卷繞在竿芯上,將形成為多層的該結構以卷繞在竿芯上的狀態投入到爐中進行燒結,燒結后使竿芯脫芯并取出圓筒狀的竿素材,將該竿素材以規定長度剪斷,并實施修整加工而成為竿體。作為構成預浸漬材的強化纖維,除碳纖維外,還可以使用玻璃纖維、聚芳酰胺纖維、氧化鋁纖維等,作為樹脂,可以使用苯酚樹脂、聚酯樹脂等熱固性樹脂、或PV(E)等熱塑性樹脂。對竹節B的竿梢側鼓出部2進行說明。如圖2 圖4所示,在尾竿1的軸線方向的中間部,以在其外周面上向徑向鼓出的狀態形成有竿梢側鼓出部2。在接近竿尾側的一側形成有外徑大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2a, 以該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為界,在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竿梢側,形成有向著該竿梢側直徑逐漸縮小的斜坡面長的長圓錐臺狀部2A ;在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竿尾側,形成有向著該竿尾側直徑緩慢縮小的斜坡面短的短圓錐臺狀部2B。如圖2 圖4所示,短圓錐臺狀部2B呈朝向外方、并向著作為對方側的后述的竿尾側鼓出部3的短圓錐臺狀部:3B鼓出的圓弧狀。另外,形成于長圓錐臺狀部2A與短圓錐臺狀部2B之間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成為以平滑的曲線將長圓錐臺狀部2A的外周面和短圓錐臺狀部2B的外周面連接起來的倒角部。對竿尾側鼓出部3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前述的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以在尾竿1的外周面上向徑向鼓出的狀態形成有竿尾側鼓出部3。在接近竿梢側的一側形成有外徑大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 3a,以該最大突出部3a為界,在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竿尾側,形成有向著該竿尾側直徑逐漸縮小的斜坡面長的長圓錐臺狀部3A ;在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竿梢側,形成有向著該竿梢側直徑逐漸縮小的斜坡面短的短圓錐臺狀部3B。如圖2 圖4所示,短圓錐臺狀部:3B呈朝向外方、并向著作為對方側的竿梢側鼓出部2的短圓錐臺狀部2B鼓出的圓弧狀。竿梢側的長圓錐臺狀部2A呈比竿尾側的長圓錐臺狀部3A緩和的傾斜面。竿梢側的短圓錐臺狀部2B呈比竿尾側的短圓錐臺狀部;3B緩和的傾斜面。因此,雖然在形成于長圓錐臺狀部3A與短圓錐臺狀部:3B之間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和形成于長圓錐臺狀部2A與短圓錐臺狀部2B之間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上分別形成了倒角部,但對竿梢側突出部加實施更大的曲率半徑且呈緩和的變化狀態的倒角部。由上述的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3形成的鼓出部是通過卷繞由聚酯等無紡布構成的預浸漬材而形成的。在對聚酯等纖維實施無紡織地交絡等加工而形成的片狀的無紡布中,浸漬聚酯等熱固性樹脂,形成無紡布預浸漬片材。使該無紡布預浸漬片材重合并在竿體的中間位置燒結鼓出部的原型,然后實施磨削等加工,形成上述那樣的竿梢側鼓出部2和竿尾側鼓出部 3。作為構成預浸漬材的強化纖維,除碳纖維外,還可以使用玻璃纖維、聚芳酰胺纖維、氧化鋁纖維等,作為樹脂,可以使用苯酚樹脂、聚酯樹脂等熱固性樹脂、或PV(E)等熱塑性樹脂。采用無紡布預浸漬材具有如下優點。也就是說,與通過上述涂料等形成鼓出部的方式相比,鼓出部與竿體之間的緊密接觸性更好,并且,與通過碳纖維等強化纖維預浸漬材形成鼓出部的情況相比,鼓出部分的剛性不會變得過分高,即使在施加了負荷的情況下,作為釣竿也容易實現平滑的彎曲。而且,由于被聚酯纖維等無紡布纖維進行了強化,因此,即使施加了負荷,也很少會有在鼓出部上發生開裂等那樣的情況。對環狀凹入槽4進行說明。如圖2 圖6所示,作為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2B和作為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3B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該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狀凹入槽4。該環狀凹入槽4以沿著相對于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a傾斜的傾斜面b的狀態環繞鼓出部的周面形成。希望傾斜面b相對于垂直面a的傾斜角θ在10° 士5°的范圍內選定。作為上述的環狀凹入槽4的制作方法,如上述那樣,在形成了鼓出部之后,如圖2及圖6所示,通過切削刃對作為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2B和作為竿尾側鼓出部3的竿梢側端面的短圓錐臺狀部:3B所形成的倒山形形狀進行磨削。于是,如圖6所示,環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成為稍微被倒角了的細槽。像這樣, 由于在環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也成為被實施了倒角的這樣的形狀,因此,難以產生應力集中。對凹陷部5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凹陷部5是模仿自然竹芽的痕跡的部分,如圖示那樣,形成為大致接近紡錘形的形狀。為了形成該凹陷部5,在形成了鼓出部之后,并且在形成了竿梢側鼓出部2、竿尾側鼓出部3以及位于其間的環狀凹入槽4之后,使用立銑刀來形成。關于凹陷部5,為了明確地與竿梢側鼓出部2的其他部分相區別,而使其涂裝顏色不同。具體地說,使立銑刀從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梢側開始作用并進行磨削。在凹陷部 5處,在竿梢側形成有竿梢側傾斜面5A,在竿尾側形成有竿尾側傾斜面5B,竿梢側傾斜面5A 與竿尾側傾斜面5B之間形成得最深,如圖5所示,成為最接近尾竿1的竿素材的外周面的底部。竿尾側傾斜面5B的上端恥位于比環狀凹入槽4的底部分如高的位置,凹陷部5 與環狀凹入槽4不是連通的狀態。此外,凹陷部5的形狀不限于上述形狀,并非必須形成傾斜面5A、5B,底面也可以是平坦的面。如圖2所示,環狀凹入槽4與凹陷部5的位置關系是,相對于在竿梢側鼓出部2上形成的凹陷部5,環狀凹入槽4以比凹陷部5的竿尾側傾斜面5B的上端恥更靠竿尾側的位置為起點,沿著鼓出部的周部形成,隔著竿體的軸芯X成180°的相反側,環狀凹入槽4以恰好位于凹陷部5的相反側的方式形成為以傾斜角θ傾斜的狀態。以上說明的竹節B的結構是對尾竿1的位于接近握持部IA的竿尾側的竹節Bl進行的說明,但如下所述,在位于竿梢側的竹節Β2中,環狀凹入槽4和凹陷部5的配置位置不同。也就是說,如圖1所示,在位于竿梢側的竹節Β2中,與位于竿尾側的竹節Bl的情形相比,凹陷部5的形成位置在沿著圓周方向的相位在90° 180°的范圍內錯開的位置上形成。與之相應地,環狀凹入槽4也從凹陷部5的竿尾側沿周部形成,隔著竿軸芯X成 180°的相反側,環狀凹入槽4以恰好位于與凹陷部5相反側的方式以向竿梢側傾斜的狀態形成。如上所述,竿梢側竹節Β2和竿尾側竹節Bl的凹陷部5的形成相位不同,因此,如圖1所示,在從橫側方觀察釣竿A的情況下,環狀凹入槽4的傾斜方向被設定成朝向恰好相反。[其他實施方式](1)環狀凹入槽4的沿著周部的傾斜面b的角度可以在10° 士 5°的范圍內選定, 但并不限于該傾斜角度,可以根據規格進行變更。(2)作為環狀凹入槽4,并不是一旦確定了上述傾斜面b的角度,則使環狀凹入槽 4的全部都位于由該角度所確定的傾斜面b上,允許一定程度的偏差。C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關于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突出高度,使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曲率半徑小且突出高度高,但也可以將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曲率半徑設定為相同直徑并使突出高度相同。或者,關于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和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的突出高度,也可以使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比竿尾側最大突出部3a曲率半徑小,并使竿梢側最大突出部加的突出高度增高。工業實用性本發明主要應用于鯽魚竿等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竿體的軸線方向中間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該鼓出部由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構成,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該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狀凹入槽,所述環狀凹入槽以沿著相對于與竿軸線正交的垂直面傾斜的傾斜面的狀態、環繞所述鼓出部的周面而形成,通過使基質樹脂浸漬在無紡布中而成的無紡布預浸漬材來形成所述鼓出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突出的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在所述竿尾側鼓出部的包含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上形成倒角部,與包含所述竿尾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相比,將包含所述竿梢側最大突出部的部分的倒角部上的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大的半徑。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竿尾側端面和所述竿稍側端面呈向彼此接近的方向鼓出的圓弧狀。
4.如權利要求1 3的任一項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竿梢側鼓出部的周向一處,設有沿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部,所述環狀凹入槽以傾斜的狀態形成所述環狀凹入槽的周向的一部分與所述凹陷部上的在軸線方向上延伸設置的一端鄰接,并且, 所述環狀凹入槽上的隔著軸芯位于180°相反側的另一部分到達與所述凹陷部的存在側隔著軸芯成180°的相反側。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釣竿用竿體,其特征在于,在竿體的沿著竿軸線方向的兩處以上的位置上形成有鼓出部,在形成于各個鼓出部上的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竹節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竹節中,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上的凹陷部與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上的凹陷部在互相在周向上錯開180°的位置上形成,形成于所述竿梢側竹節上的環狀凹入槽和形成于所述竿尾側竹節上的環狀凹入槽以互相在周向上錯開180°的狀態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竿,在魚上鉤的情況下,能夠產生描繪弧線那樣的平滑的彎曲,能夠緩和應力集中,而且,在制作竹節的時候容易制作。在尾竿(1)上形成有位于竿梢側的竿梢側鼓出部(2)和位于竿尾側的竿尾側鼓出部(3)。竿梢側鼓出部(2)的竿尾側端面和竿尾側鼓出部(3)的竿梢側端面彼此向對方側邊傾斜邊接近,在該接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向竿軸芯側進入的環狀凹入槽(4),環狀凹入槽(4)以沿著相對于與竿軸線(X)正交的垂直面(a)傾斜的傾斜面(b)的狀態環繞鼓出部的周面形成,鼓出部由無紡布預浸漬材形成。
文檔編號A01K87/00GK102187848SQ201110065018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2日
發明者小田紳介, 巖成朋紀, 谷口一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