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
背景技術:
食用菌人工栽培的過程中,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節約用地,食用菌栽培棒在出菇房都是堆放或層疊擺放在板材搭建的出菇架上。這兩種方式缺點有1、食用菌栽培棒彼此直接擺放,其通風效果差,不利于食用菌生長;2、空間利用率低;3、不便于單個栽培棒的取放和管護;4、板材搭建的架子笨重,不易移動,造價高。鑒于上述現有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存在的缺陷,本發明人積極加以研究和創新,最終創設出一種新型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通風性能好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兩側設有相對應的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所述第一網面上的網格與第二網面上的網格一一對應。進一步,所述框架為由角鋼連接而成的長方體形框架。進一步,所述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均由縱橫交錯的鐵絲或鋼筋交織而成。進一步,所述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與框架為焊接或螺栓連接。進一步,所述框架的底部設有支腳。進一步,所述支腳為可調節支腳,其包括底座和設置于底座上的螺栓,所述螺栓與底座螺紋連接。進一步,所述支腳下方設有滾輪。進一步,所述滾輪為萬向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框架整體由線形的組件構成,其上的網格形成放置食用菌栽培包的空間,不但節約了空間,將食用菌栽培包在垂直方向上碼放,并且在食用菌栽培包與栽培架之間是線性接觸,沒有形成妨礙空氣流通的面,所以通風效果好。
圖1為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圖1為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包括框架1, 參見圖2,框架1兩側設有相對應的第一網面2和第二網面3。為清楚表達本發的構造,圖 2中用粗實線條表示第一網面2,用細虛線條表示第二網面3。第一網面2上的網格4與第二網面3上的網格4 一一對應。參見圖1,第一網面2上的網格4與第二網面3上的網格4 重疊在一起。這樣形成了放置食用菌栽培包的空間。第一網面2和第二網面3均由縱橫交錯的鋼筋或鐵絲焊接而成。當然,鋼筋的交點5處也可采用焊接之外的其他方式固定,如采用捆綁的方式。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與框架為焊接或螺栓連接。采用螺栓連接時,便于拆卸。參見圖2,框架1為由角鋼連接而成的長方體。當然也可用鋼管或其他型材或其他適合的材質來制造框架1。框架1的長、寬和高可以根據需要設定。第一網面2和第二網面 3之間的距離及網格的大小均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定。作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框架1的底部設有支腳6。支腳6為可調節支腳,包括底座和設置于底座上的螺栓,所述螺栓與底座螺紋連接。另外一種優選,支腳6下方設有滾輪(圖中未示出)。滾輪為萬向輪,即可以360度旋轉。便于移動。當然,滾輪可以直接設置在框架的底部。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明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發明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兩側設有相對應的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所述第一網面上的網格與第二網面上的網格一一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為由角鋼連接而成的長方體形框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均由縱橫交錯的鐵絲或鋼筋交織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與框架為焊接或螺栓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底部設有支腳。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為可調節支腳, 其包括底座和設置于底座上的螺栓,所述螺栓與底座螺紋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下方設有滾輪。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為萬向輪。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兩側設有相對應的第一網面和第二網面,所述第一網面上的網格與第二網面上的網格一一對應。本發明的食用菌栽培用出菇架通風性能好。
文檔編號A01G1/04GK102422778SQ20111030530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0日
發明者李亮, 李學功 申請人:山西澳坤量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