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黃鱔的養殖方法,尤其是在池塘中利用隱蔽物進行黃鱔養殖的一種方法。
背景技術:
黃鱔是深受我國消費者歡迎的水產品種,盡管我國黃鱔人工養殖的面積近年來在持續增加,但產量卻始終未能有較大的增長。造成人工養殖黃鱔產量不高的原因除了苗種供應存在瓶頸問題以外,養殖過程中自殘率和發病率較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黃鱔人工養殖的方法主要有池塘養殖、稻田養殖和網箱養殖三種,不同的養殖模式在養殖過程中均需種植水草以遮蔽陽光,使池水的水溫不至于因陽光照射而偏高,同時水草還可以為黃鱔的棲息提供附著物,以利于黃鱔的隱蔽。但過多的水草在高溫季節的夜晚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并造成黃鱔缺氧死亡,同時水草腐爛還會敗壞水質并引發疾病。生產實踐表明,僅靠種植水草并不能解決黃鱔養殖產量偏低的問題,因為水草分隔生存空間和提高黃鱔成活率的作用并不顯著。正因為在黃鱔養殖過程中有上述諸多問題的存在,至使目前的黃鱔養殖產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養殖黃鱔并提高養殖產量的方法,該方法利用網片和框架組裝成隱蔽物,將水體分隔成多個層次且左右隔離的空間,以增加黃鱔的生存空間和提高棲息密度;該隱蔽物構造簡單,造價低廉,使用方便, 適合于在精養或高密度飼養條件下使用;采用本發明的隱蔽物可以為黃鱔提供相對獨立的小生境,從而大幅度降低黃鱔的自相殘殺率,使養殖成活率和養殖產量得到提高。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 采用以下養殖步驟
(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和隱蔽物框架連接構成,所述網片長0. 5 — 5. 0m,寬0. 3 — 3. Om, 所述隱蔽物框架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所述框架鋼筋直徑
為8 - 10mm,所述網片的網目為0. 3 一 1. Ocm ;層疊式隱蔽物高為0. 3 — 1. 5m,共分為 3 - 10層,每層高為10 - 3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的支撐鋼筋支撐連接,且設置有隔網,所述隔網將層疊式隱蔽物分隔成若干個獨立空間,以減少黃鱔的相互干擾和降低自相殘殺率。所述隱蔽物底層的網片距池底的距離為10 - 30cm。所述隔網可以垂直設置或斜向設置,所述隔網為網片,網片網目為0.5cm。(2)養殖方法
將層疊式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10 - 20個,隱蔽物沉入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0. 3 — 1. Om0(3)、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
3
所述黃鱔在隱蔽物中分層棲居,可以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增加養殖效
■、Λ
frff. ο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具有如下優點1、采用層疊式隱蔽物養殖黃鱔可實現分層立體養殖,使黃鱔的養殖密度提高2 — 3倍;2、層疊式隱蔽物的隔網可為黃鱔的棲息提供相對獨立的小生境,可減少黃鱔間的干擾和降低自相殘殺率,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3、層疊式隱蔽物具有制作成本低、使用效果好和易于推廣使用的特點。由于本發明具有上述三大優點,因此,應用本發明進行黃鱔養殖可達到提高成活率高和增產增效的目的,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圖1為本發明層疊式隱蔽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本發明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包括隱蔽物框架1、網片2、隔網3及支撐鋼筋4。實施例一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采用以下養殖步驟 (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2和隱蔽物框架1連接構成,所述網片2長2. Om,寬1. 5m,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隱蔽物框架1,所述框架鋼筋直徑為10mm,
網片的網目為0. Scm0層疊式隱蔽物高為1. 0m,可分為5層,層高為2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的支撐鋼筋4支撐,且設置垂直隔網3,隔網3的網目為0. 5cm。隱蔽物底層的網片2距池底的距離為10cm。(2)養殖方法
將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10個,隱蔽物沉于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
0.5m,黃鱔在隱蔽物中可分層棲居,有利于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養殖效益。 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實施例二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采用以下養殖步驟 (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2和隱蔽物框架1連接構成,網片長1. 5m,寬1. Om,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隱蔽物框架1,框架鋼筋直徑為8mm,網片2的網目為0. 5cm。層疊式隱蔽物高為
1.2m,可分為6層,層高為2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的支撐鋼筋4支撐,且設置斜向隔網 3,隔網3的網目為0. 5cm。隱蔽物底層的網片2距池底的距離為10cm。(2)養殖方法
將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20個,隱蔽物沉于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 0. 3m,黃鱔在隱蔽物中可分層棲居,有利于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養殖效益。 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實施例三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采用以下養殖步驟(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2和隱蔽物框架1連接構成,網片長2. 5m,寬1. 2m,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隱蔽物框架1,框架鋼筋直徑為10mm,網片2的網目為0. Scm0層疊式隱蔽物高為 1. 5m,可分為5層,層高為30cm,每一層均直徑為用6mm支撐鋼筋4支撐,且設置斜向隔網 3,隔網3的網目為0. 5cm。隱蔽物底層的網片2距池底的距離為20cm。(2)養殖方法
將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10個,隱蔽物沉于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 0. 5m,黃鱔在隱蔽物中可分層棲居,有利于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養殖效益。 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實施例四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采用以下養殖步驟 (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2和隱蔽物框架1連接構成,網片2長3. Om,寬1. 5m,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隱蔽物框架1,框架鋼筋直徑為10mm,網片2的網目為0. Scm0層疊式隱蔽物高為1. 8m,可分為6層,層高為3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支撐鋼筋4支撐,且設置垂直隔網3,隔網3的網目為0. 5cm。隱蔽物底層的網片2距池底的距離為30cm。(2)養殖方法
將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10個,隱蔽物沉于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
0.5m,黃鱔在隱蔽物中可分層棲居,有利于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養殖效益。 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實施例五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采用以下養殖步驟 (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
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2和隱蔽物框架1連接構成,網片長1. Om,寬0. 8m,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隱蔽物框架1,框架鋼筋直徑為8mm,網片2的網目為0. 5cm。層疊式隱蔽物高為
1.Om,可分為5層,層高為2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支撐鋼筋4支撐,且設置斜向隔網 3,隔網3的網目為0. 5cm。隱蔽物底層的網片2距池底的距離為10cm。(2)養殖方法
將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25個,隱蔽物沉于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 0. 6m,黃鱔在隱蔽物中可分層棲居,有利于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和增加養殖效益。 在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養殖步驟(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和隱蔽物框架連接構成,所述網片長0. 5 — 5. Om,寬0. 3 — 3. Om, 所述隱蔽物框架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所述框架鋼筋直徑為8 — 10mm,所述網片的網目為 0.3 — 1.0cm;層疊式隱蔽物高為0.3 — 1.5m,共分為3 — 10層,每層高為10 — 30cm,每一層均用直徑為6mm的支撐鋼筋支撐連接,且設置有隔網,所述隔網將層疊式隱蔽物分隔成若干個獨立空間,以減少黃鱔的相互干擾和降低自相殘殺率;(2)養殖方法將層疊式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每畝水面放置10 - 20個,隱蔽物沉入水中,最上層距水面為0. 3 - 1. Om ;(3)、在黃鱔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所述黃鱔在層疊式隱蔽物中分層棲居,以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隱蔽物底層的網片距池底的距離為10 - 30c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隔網垂直設置或斜向設置,所述隔網為網片,網片網目為0. 5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層疊式隱蔽物提高黃鱔養殖產量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養殖步驟(1)層疊式隱蔽物的構成層疊式隱蔽物由網片和隱蔽物框架連接構成,所述隱蔽物框架由框架鋼筋連接組成;層疊式隱蔽物共分為3-10層,每一層均用支撐鋼筋支撐連接,且設置有隔網;(2)養殖方法將層疊式隱蔽物置于黃鱔養殖池中;(3)在黃鱔養殖池中種植水葫蘆和水花生水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面積60%;所述黃鱔在層疊式隱蔽物中分層棲居,以增加養殖密度。本發明造價低廉,使用方便,可以為黃鱔提供相對獨立的小生境,從而大幅度降低黃鱔的自相殘殺率,使養殖成活率、養殖產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499146SQ20111033695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31日
發明者周鑫, 徐增洪, 楊正鋒, 水燕, 肖啟東, 趙朝陽, 邴旭文, 錢會達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