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山體人工綠化方法,特別是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
背景技術:
當前世界范圍內一般立地條件下的常規造林綠化技術已較為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造林綠化效果,但在困難立地條件下的造林綠化技術則遠遠落后于林業和生態建設的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地方不斷地進行土地開發,隨意開挖山體,開路取石等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山體,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和地貌,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逐步惡 化,地質災害,如山體坍塌滑坡、山洪、泥石流等,隱患加重,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對裸露山體的整治和植被恢復工作,已成為林業和生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為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全球范圍內針對各種困難立地的造林綠化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但一直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許多困難立地如裸露山體、白泥土、石漠地、沙化土壤等因缺乏相應的造林綠化關鍵技術而無法取得明顯的造林綠化成效,在人類日益重視生態環境的今天,留下了許多令人遺憾的荒山荒坡。由于土地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和所形成的地形地貌等立地類型差異變化都很大,且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并不平衡,生態修復需因地制宜;目前國內、外通常采用一些直鋪草皮、鋪設草坪植生帶、植生袋、液壓噴播、砌制水泥護坡等工程技術進行裸露山體的治理,但這些技術的應用缺少對土壤立地條件的分析和對鄉土植物種的調查分析,其后期效果的持續穩定性和目標群落能否實現沒有保障,而且相對綠化成本高,難以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要提供一種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其可操作性強、成本低、綠化效果好,對各類陡峭裸露山體進行種植綠化,可使裸露山體綠化覆蓋率達97%以上,極易形成喬灌藤草結合的植被生態系統。本發明技術方案按如下方法進行
I)山體清理對坡度35°以上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I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的坡面進行浮石與雜物的清除;
2)植物配置對坡度為35°- 90°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選用濕地松、黑松、火炬松、馬尾松、多花槐藍、紫穗槐、火棘、夾竹桃、葛藤、大金雞菊;坡度為35° - 90°的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選用馬尾松、紫穗槐、多花槐藍、狗牙根、高羊茅、葛藤等;坡度為35° -90° I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選用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絡石、杜鵑、紅花檣木、火棘、夾竹桃、小葉女貞;
3)種植方法
a、坡度35° - 90°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綠化方法按株行距50 -100X50 -100 cm,挖穴30 X 30 X 30 cm,每穴內加200— 300g有機質肥和/或復合肥與表土混合放入穴中,栽植濕地松、黑松、火炬松、多花槐藍、紫穗槐、火棘、夾竹桃一年生苗,并在坡面直播大金雞菊;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至數行葛藤,覆土踩實,澆透水;
b、坡度35° - 90°的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綠化方法在山體挖魚鱗狀小穴,15cm見方,按株行距50 X 50cm,洞穴交叉排布;用表土、有機質肥和/或復合肥拌入經過浸種處理的馬尾松種子或多花槐藍和紫穗槐種子,每穴5-25粒,并伴入適量狗牙根和高羊茅種子,混播于小穴內,覆土踩實,澆透水;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至數行葛藤,株距50 -100cm,使山頂的藤本向下生長,山底的藤本向上生長;
C、坡度35° -90°的I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含建筑墻體的綠化方法在山腳或墻腳修筑土槽,土槽寬和深40-60 cm,填入肥土,種植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絡石等藤本,并搭配種植杜鵑、紅花檣木、火棘、夾竹桃、小葉女貞;
4)養護管理養護內容包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補播、補種。本發明所述山體主要是指人為形成與自然形成的;人為形成的是指因挖山修路、土地開發等人類工程建設需要,使山體受到嚴重損害而形成的,陡峭裸露山體邊坡包含建筑墻體、石漠地,其立地貧瘠,坡度為35-90° ;自然形成的是指天然形成的半風化母巖山體 與未風化母巖山體。本發明所述種子混播是將喬木、灌木、草本等多個物種的植物種子混合播種于穴內。本發明從1999年開始,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歷經12年,研究了陡峭裸露山體困難立地,含建筑墻體、石漠地等,造林綠化的技術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采用本發明技術對裸露山體進行生態綠化,五年后,所種植喬木的保存率達97. 5%,蓋度達97. 5%,生長狀態優良,其它藤本、草本、灌木的生長狀況也較好,形成了喬灌藤草相結合的植物群落生態結構,提高了裸露山體景觀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增強了坡面穩定性,且建設成本僅為砌石護坡成本的1%左右。本發明技術是在對各類裸露山體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生境特征,并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同時,根據樹種生態學、物種相關性、生物多樣性及植被演替規律等相關理論,優選了不同裸露山體的綠化植物種類,研制并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種植技術和綠化模型,體現了“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裸露山體綠化理念。本發明技術可操作性強,綠化效果好,建設成本低,也解決其它相關困難立地綠化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根據裸露山體土壤貧瘠和缺乏水分等的實際,利用本發明技術方案,對各種類型的裸露山體綠化5年后的保存率,蓋度可達97%以上、保存率可達95%以上。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首先,通過對裸露山體等困難立地環境,土壤、植被、氣候、坡度等的調查,根據立地指數和綠化難易程度將不同裸露山體分為三類;其次,有針對性地優選出適宜不同類型裸露山體的植物種類,采取低成本高效果的裸露山體造林綠化技術方案;最后,對所綠化后的裸露山體分別進行土壤、植被調查,初步評價了陡峭裸露山體困難立地綠化改造的效果,并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系統集成出陡峭裸露山體困難立地綠化的關鍵配套方案。
圖I為第I類裸露山體綠化前后效果A、B對比 圖2為第II類裸露山體綠化前后效果C、D對比 圖I中A、C為I、II類裸露山體綠化前效果圖;B、D為I、11類裸露山體同一地段綠化后的效果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對本發明綠化技術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下面實例中,擬對坡度在35° -90°,肥力根據《NY/T 1749— 2009南方地區耕地土壤肥力診斷與評價》被評為中等或極度貧瘠,無植被覆蓋,難以進行常規人工造林綠化的陡峭裸露山體邊坡進行造林綠化。裸露山體分類,植被分布規律與立地類型關系十分密切,各種立地類型對植被來講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的,不可互相替代的,而任何一種立地類型對植被的影響都要在其它立地類型的配合下,并受整個環境的制約。某一立地類型在質和量相同的情況下,與其配合的立地類型不同,對植被分布的影響也不相同。根據對宜春裸露山體調查分析結果,本發明所選擇的試驗點從土壤質地、土壤類型、疏松度、坡度、肥力狀況等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其中坡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缺少基本土壤結構以及養分極端貧瘠,是裸露山體綠化改造的限制因子。由于以上情況,導致裸露山體綠化改造難易程度不一,因而本發明根據調查結果將裸露山體分為I、II、III等三類即I類為土質裸露山體;坡度35° -90°的裸露山體;II類為半風化母巖山體;坡度35° -90° ;111類為未風化母巖山體,坡度35。-90°。I類土質裸露山體綠化方法按株行距100X100 cm,挖穴40 X 40 X 30cm,加250g鈣鎂磷肥與表土混合放入穴中,栽植濕地松一年生苗,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行葛藤,覆土踩實,澆透水。II類為半風化母巖山體;坡度35° -90°,綠化方法在坡度較陡的裸露山體挖魚鱗狀小穴,15 cm見方,用表肥土、磷肥拌入經過浸種處理的馬尾松種子(每穴10-15粒)、狗牙根種子和高羊茅種子,按株行距50. X50. cm混播于小穴內,覆土踩實,澆透水;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至二行爬山虎或者葛藤、杜鵑花等,使山頂的藤本向下生長,山頂的藤本向上生長。III類為未風化母巖山體,坡度35° -90°及墻面的綠化方法,花崗巖未風化母巖陡峭山坡和城區墻面的垂直綠化采用在山腳或墻腳修土槽,土槽寬和深40 cm以上,填入肥土,搭配種植爬墻虎、常青藤等藤本和杜鵑花、小葉女貞等花灌木,起到綠化見效快,四季常青的作用。本發明對三類裸露山體綠化改造5年后的調查結果表明第I類裸露山體出現了9種植物,分屬7個科屬,形成了草、灌、藤、喬木立體群落結構,是較為理想的綠化效果;第II類裸露山體出現了 8種植物,分屬6個科屬,有形成了草、灌、藤、喬木群落結構的趨勢,基本達到綠化效果;第III類裸露山體出現了 5種植物,分屬5個科屬,其中巖質石塊出現了大面積的苔蘚,因此巖石有風化的跡象,也基本達到了綠化效果。三類裸露山體綠化改造5年后植物調查結果見表I。表I三類裸露山體綠化改造5年后植物區系調查山體類型出現的植物種類
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按如下方法進行I)山體清理對坡度35°以上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J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的坡面進行浮石與雜物的清除; 2)植物配置對坡度為35°- 90°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選用濕地松、黑松、火炬松、馬尾松、多花槐藍、紫穗槐、火棘、夾竹桃、葛藤、大金雞菊等;坡度為35° - 90°的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選用馬尾松、紫穗槐、多花槐藍、狗牙根、高羊茅、葛藤;坡度為35° -90° I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選用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絡石、杜鵑、紅花檣木、火棘、夾竹桃、小葉女貞; 3)種植方法 A、坡度35° - 90°的I類土質裸露山體綠化方法按株行距50 -100X50 -100 cm,挖穴30 X 30 X 30 cm,每穴內加200— 300g有機質肥和/或復合肥與表土混合放入穴中,栽植濕地松、黑松、火炬松、多花槐藍、紫穗槐、火棘、夾竹桃一年生苗,并在坡面直播大金雞菊;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至數行葛藤,覆土踩實,澆透水; B、坡度35°- 90°的II類半風化母巖山體綠化方法在山體挖魚鱗狀小穴,15cm見方,按株行距50 X 50cm,洞穴交叉排布;用表土、有機質肥和/或復合肥拌入經過浸種處理的馬尾松種子或多花槐藍和紫穗槐種子,每穴5-25粒,并伴入適量狗牙根和高羊茅種子,混播于小穴內,覆土踩實,澆透水;在坡底和坡頂分別栽一至數行葛藤,株距50 -100cm,使山頂的藤本向下生長,山底的藤本向上生長;C、坡度35°-90°的III類未風化母巖山體,含建筑墻體的綠化方法在山腳或墻腳修筑土槽,土槽寬和深分別為40-60 cm,填入肥土,種植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絡石藤本,并搭配種植杜鵑、紅花檣木、火棘、夾竹桃、小葉女貞; 4)養護管理養護內容包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補播、補種。
2.依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山體主要是指人為形成與自然形成的;人為形成的是指因挖山修路、土地開發等人類工程建設需要,使山體受到嚴重損害而形成的,陡峭裸露山體邊坡包含建筑墻體、石漠地,其立地貧瘠,坡度為35-90° ;自然形成的是指天然形成的半風化母巖山體與未風化母巖山體。
3.依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種子混播是將喬木、灌木、草本等多個物種的植物種子混合播種于穴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就是要提供一種裸露山體人工綠化方法,按如下方法進行1)山體清理對坡度35°以上的Ⅰ類土質裸露山體;Ⅱ類半風化母巖山體;Ⅲ類未風化母巖山體的坡面進行清理;2)植物配置3)種植方法4)養護管理養護內容包括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補播、補種;其可操作性強、成本低、綠化效果好,對各類陡峭裸露山體進行種植綠化,可使裸露山體綠化覆蓋率達97%以上,極易形成喬灌藤草結合的植被生態系統。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630442SQ20111045136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明者丁發勝, 劉素梅, 姚芳娟, 徐光輝, 易陽春, 李乾明, 楊鳳梅, 林惠, 洪學林, 熊本仁, 陳剛, 黃緊生, 龍桂根 申請人:宜春市林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