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折疊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折疊椅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椅子,尤其是用于垂釣的折疊椅。
技術背景[0002]現有的折疊椅,只在一個方向折疊,折疊后空間依舊很大,不便攜帶;其次椅腿不能根據地面的高低進行調節,折疊椅難以在高低不平的室外使用。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進行研究和改進,提供一種折疊椅,具有易折疊,方便收納與攜帶等優點。[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0005]一種折疊椅,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前腿桿、兩后椅腿、靠背桿、扶手桿與中間椅面,左右前腿桿之間設置有兩支端部相鉸接的前支撐桿,前支撐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前腿桿上;后椅腿包括后腿桿及套設在后腿桿中的后滑動桿,兩后椅腿之間設置一個由四支后支撐桿通過端部鉸接構成的X形鉸接機構;四支后支撐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左右后腿桿與左右后滑動桿上;[0006]后腿桿與靠背桿之間通過不完全齒輪機構連接,不完全齒輪機構由兩片不完全的齒輪相嚙合,兩片齒輪分別固定連接在靠背桿與后腿桿上,其回轉軸分別鉸接在兩側的固定片上,兩側固定片固定在底座桿端部;[0007]扶手桿兩端分別與靠背桿和前腿桿之間鉸接;左右底座桿之間設置軟質椅面。[0008]其進一步特征在于在兩前腿桿、兩后椅腿底部設置有可調節底腳機構,后滑動桿插入椅腿調節架內且為過盈配合,后滑動桿內放置彈簧,彈簧上端面與后滑動桿凸臺端面抵接,彈簧下端面與底腳桿端面抵接,底腳桿上布有多個小孔,調節把手的凸柱插入椅腿調節架與底腳桿的小孔實現限位,底腳桿端部連接鹿爪。[0009]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在于折疊椅折疊與打開操作簡單易懂且不費力,折疊椅打開后能調節底腳高度,便于在室外使用,折疊椅折疊后,空間達到最小化,便于攜帶。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展開狀態下的立體圖。[0011]圖2為不完全齒輪結構的局部放大圖,為展開狀態。[0012]圖3同圖2,為折疊狀態。[0013]圖4為后滑動桿、后腿調節架以及底腳桿之間的結構放大圖。[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在椅寬方向折疊狀態的立體圖。[0015]圖6為本實用新型在前后方向及高度方向折疊狀態的立體圖。[0016]圖7為本實用新型折疊后的主視圖。[0017]圖8為圖7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出說明[0019]如圖1所示,左右兩前椅腿3之間連接有兩支相鉸接的前支撐桿5,左右前腿桿3 上焊有卡箍8,通過卡箍8分別與前支撐桿5鉸接;后椅腿包括后腿桿16及后滑動桿15,后滑動桿15為階梯狀,后滑動桿15的小端可在后腿桿16中滑動。兩后椅腿之間連接一個由四支后支撐桿6通過端部鉸接構成的X形鉸接機構;左右后腿桿16上設置有兩處卡箍,左右后滑動桿15上設置有兩處卡箍,通過卡箍分別與四支后支撐桿6鉸接;上述鉸接機構可以實現折疊椅在椅寬方向的折疊。[0020]后腿桿16與靠背桿2之間通過不完全齒輪機構9連接,如圖2、圖3所示,不完全齒輪機構9主要由兩片不完全的齒輪9-1與齒輪9-2相嚙合,兩片齒輪分別固定連接在靠背桿2與后腿桿16上,其回轉軸分別鉸接在兩側的固定片上,兩側固定片固定在底座桿4 端部。折疊椅完全展開時不完全齒輪機構如圖2所示,折疊后的狀態如圖3所示。[0021]扶手桿1與靠背桿2之間借助鉚釘相連;扶手桿1與前腿桿3之間鉸接;前腿桿 3上焊有卡箍,此卡箍與底座桿4鉸接;底座桿4的另一端與不完全齒輪機構9的固定片連接;左右底座桿4之間設置軟質椅面7,例如牛津布椅面。[0022]如圖4所示,可調節底腳機構包括椅腿調節架、底腳桿、鹿爪,后滑動桿15插入椅腿調節架12內且為過盈配合,后滑動桿15內放置彈簧21,彈簧21上端面與后滑動桿15凸臺端面抵接,底腳桿10插入后滑動桿15內且上端面與彈簧下端面抵接,底腳桿10上布有多個小孔,調節把手20的凸柱可通過椅腿調節架12上的小孔插入底腳桿10上的小孔,從而實現固定作用,底腳桿上焊有底腳螺桿與鹿爪11連接。[0023]實際使用折疊時,先進行椅寬方向的折疊,如圖5所示,相鉸接的前支撐桿5繞鉸軸相向旋轉并沿椅寬方向相互收攏,兩組后支撐桿6通過其鉸軸相向旋轉并沿椅寬方向相互收攏,此時后滑動桿15可滑動的套合于后腿桿16之中,向下滑動兩后滑動桿15,保證后支撐桿6的合攏。[0024]如圖6所示,將扶手桿1與前腿桿3相互合攏,底座桿4與靠背桿2相互合攏,此時靠背桿2與后腿桿16之間的不完全齒輪發生如圖3所示的四分之一圓周輪齒的嚙合轉動, 轉動過程中后滑動桿15收攏;與此同時,扶手桿1、前腿桿3、底座桿4、靠背桿2組成的平行四邊形結構受不完全齒輪結構部分的轉動發生聯動,使得使后腿桿16旋轉180°與后背桿2靠攏,即可實現在前后方向和椅高方向同時折疊的效果,最終折疊成如圖7、8的形態。[0025]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例如將尺寸放大,提高強度,也可以制作輪椅等較大的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折疊椅,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前腿桿、兩后椅腿、靠背桿、扶手桿與中間椅面, 其特征在于左右前腿桿之間設置有兩支端部相鉸接的前支撐桿,前支撐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前腿桿上;后椅腿包括后腿桿及套設在后腿桿中的后滑動桿,兩后椅腿之間設置一個由四支后支撐桿通過端部鉸接構成的X形鉸接機構;四支后支撐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左右后腿桿與左右后滑動桿上;后腿桿與靠背桿之間通過不完全齒輪機構連接,不完全齒輪機構由兩片不完全的齒輪相嚙合,兩片齒輪分別固定連接在靠背桿與后腿桿上,其回轉軸分別鉸接在兩側的固定片上,兩側固定片固定在底座桿端部;扶手桿兩端分別與靠背桿和前腿桿之間鉸接;左右底座桿之間設置軟質椅面。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在兩前腿桿、兩后椅腿底部設置有可調節底腳機構,后滑動桿插入椅腿調節架內且為過盈配合,后滑動桿內放置彈簧,彈簧上端面與后滑動桿凸臺端面抵接,彈簧下端面與底腳桿端面抵接,底腳桿上布有多個小孔,調節把手的凸柱插入椅腿調節架與底腳桿的小孔實現限位,底腳桿端部連接鹿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折疊椅,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前腿桿、兩后椅腿、靠背桿、扶手桿與中間椅面,左右前腿桿之間設置有兩支端部相鉸接的前支撐桿;后椅腿包括后腿桿及套設在后腿桿中的后滑動桿,兩后椅腿之間設置一個由四支后支撐桿通過端部鉸接構成的X形鉸接機構;后腿桿與靠背桿之間通過不完全齒輪機構連接,扶手桿兩端分別與靠背桿和前腿桿之間鉸接;左右底座桿之間設置軟質椅面。本實用新型折疊與打開操作簡單易懂且不費力,折疊椅打開后能調節底腳高度,便于在室外使用,折疊椅折疊后,空間達到最小化,便于攜帶。
文檔編號A01K97/22GK202232633SQ20112029906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7日
發明者曹玉梅, 李慶忠, 王明君, 程游, 許乃文, 謝金彤, 陳春華, 顧慧健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