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3822閱讀:34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動物養殖裝置,特別是一種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的養殖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爬行和兩棲類動物的高密度エ廠化養殖問題依然沒有被攻破,雖然市場上已有多種相關養殖的方法,如仿生態養殖,但所需的占地面積大,養殖條件不穩定,造成了其養殖成本過高,幼體成活率低。現有技術中,為了增加養殖數量,大多數的爬行或兩棲類動物養殖池一般都會分割出空間大小固定的單元格,如專利號為ZL200820032202. 4的實用新型《綠毛龜養殖裝置》就公開了ー種綠毛龜養殖裝置,它包括養殖池、用于向養殖池 供水的供水系統、開設在養殖池的池底的排水管道,養殖池具有多個在底部相通的単元格,供水系統包括設置在養殖池ー側的水井、蓄水池、用于將水井內的水傳送到蓄水池中的水泵、與蓄水池相連通的進水管。但是,該專利中養殖池的単元格空間大小是固定的,不利于動物的生長,尤其是對于如鱷龜這類爬行動物的養殖,其生長迅速,攝食大,在養殖過程中就需要不斷地更換新的養殖池,原有養殖池的利用率低;而且,該裝置也不利于污垢的收集和清潔,毎次清洗都需要進行動物的轉移,較為麻煩。為此,本人在先申請的專利號為ZL201020275086. 6的中國實用新型《ー種爬行動物的養殖設備》則公開了這樣ー種養殖設備,包括有箱體,其特征在于箱體內插設有分別沿橫向和縱向設置的可活動隔板,隔板將箱體分割為多個相互獨立的単元格,并且,箱體的其中ー側板外壁的上部開設有進水孔,箱體和進水孔相對而設的ー側板外壁的下部開設有出水孔。本人的在先專利的裝置可以根據所養殖的兩棲或爬行動物的生長狀態來調整單元格的空間大小,有效避免動物之間的殘斗,提聞箱體的利用率,但是,本專利仍然存在清潔麻煩、垃圾收集效率低的問題,而且,本專利的裝置在喂食時,飼料容易沉入單元格底部,無法實現飼料漂浮和流動,不利于單元格內的爬行或兩棲動物對飼料的活動攝取,容易造成飼料浪費,還有待于做進一歩的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能實現飼料的浮動攝取且能提高垃圾清理效率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包括有養殖池,該養殖池具有進水裝置和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池的中部設置有可供動物休憩的堤坡,所述養殖池內還設置有能促進環形水流形成且呈環形布置的充氣裝置。為了更加高效的確保環形水流的形成,并且保證進氣均勻,防止起泡漂浮在書面,作為優選,所述的充氣裝置包括有送氣管、安裝架、軟管和排氣筒,其中,所述的送氣管呈環形,所述送氣管的下方設置有所述的安裝架,所述安裝架上依次間隔地設置有所述的排氣筒,并且,所述的排氣筒均呈同一方向的傾斜布置,每一所述排氣筒和所述送氣管之間通過所述軟管相連,所述軟管的一端為進氣端且與所述送氣管相連通,所述軟管的另一端為出氣端且固定設置于所述排氣筒的底部。于是,排氣筒沿安裝架均勻布置,能夠保證進氣的均勻性,同時軟管沿同一方向傾斜設置,能夠產生一個傾斜的推動力,提高環形水流的形成效率,并始終保持環形水流的工作狀態。為了簡化結構,同時保證環形水流的效果,軟管的數量不宣過少,也不易過多,相鄰排氣筒之間的間隔距離應該在ー個合理的范圍內,作為優選,相鄰所述軟管之間的間隔距離以40 55cm為佳,最優的間隔距離可以為45cm。為了保證養殖池內的水能夠充分的動起來,形成環流,作為進ー步優選,所述排氣筒的底部距離所述養殖池的底部距離為3 5cm。如果排氣筒距離養殖池底部過高,則氣體無法從底部往上跑,一方面不能保證養殖池內的水充分獲得氧氣,另一方面也不能產生較好的推力促進養殖池內的水流呈環狀流動;如果排氣筒的底部距離養殖池底部過低,則軟管的出ロ有可能被堵住,無法保證氣體的順暢排出,因此,排氣筒距離養殖池底部應該在一 個合適的范圍內。作為優選,所述排氣筒的傾斜角度范圍為50 70度,以60度為最佳。軟管的傾斜角度過大,則軟管出口處的氣體直接被豎直朝下排出,無法形成ー個側向分離,不利于促進水流的環形流動;軟管的傾斜角度過小,則軟管出口處的氣體容易直接浮上水面而直接形成氣泡,也不利于促進環形水流的形成,只有當軟管的傾斜角度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才能夠較好地促進環形水流的形成,提高工作效率。為了實現對軟管另一端的固定,防止軟管另一端在水中晃動或漂浮,作為優選,每一所述排氣筒的側壁上開設有可供所述軟管的另一端穿過的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其中,所述第一小孔靠近該排氣筒的頂部開ロ設置,所述第二小孔靠近該排氣筒的底部開ロ設置,所述軟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排氣筒的頂部開ロ并依次經所述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后定位于所述排氣筒的底部開ロ設置。于是,當軟管的另一端伸入排氣筒的頂部開ロ,然后分別經第一小孔和第二小孔穿出后,軟管的另一端最終可以被固定于排氣筒的底部開口內側,實現軟管的有效固定,操作簡單,容易實現。為了減少水流流動時與養殖池側壁之間的沖擊力,作為優選,所述的養殖池呈跑道形狀,所述的充氣裝置設置于所述養殖池的兩直跑道之間,所述排水裝置位于所述養殖池的其中一側的圓弧跑道位置。于是,跑道形的養殖池其直跑道和圓弧跑道之間的過渡連接處基本呈弧形,相比較于方形或多邊形養殖池能夠減少內壁尖角形成的沖擊力,減少環形水流流動過程中的阻力。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作為優選,所述的進水裝置包括有支架和進水管,其中,所述支架呈矩形結構,所述支架在對應所述養殖池的兩圓弧跑道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至少兩根進水管,并且,每一所述進水管的出口豎直向下設置。于是,水流可以從圓弧跑道所在的兩側同時進水,提聞進水效率。作為優選,所述的排水裝置包括有出水孔和能控制所述養殖池內水位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其中,所述出水孔呈下凹的圓錐形,所述進水管位于所述出水孔的上方;所述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安裝在所述出水孔上。于是,進水管設置在出水孔的上方,有利于養殖池內的水朝單方向出水,便于環流的形成,另外還有利于沖洗池底,方便池底清潔。
作為進ー步優選,所述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包括有多個可相互套接的套筒,每ー所述套筒在側壁上開設有排水孔。于是,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控制的水位高度來設置套筒的數量,當需要較低的水位時,可以只用單個或兩個套筒,水位退到套筒側壁露出的排水孔位置就 不再下降,可以將水位保持在該高度;當需要較高的水位時,可以將多個套筒進行嵌套,最頂部的套筒側壁的排水孔外露,其余套筒側壁的排水孔則被套設在外部的另ー套筒所遮住,于是,水位可以保持在最頂部套筒所處的排水孔位置所在的高度。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干在養殖池內設置有堤坡,該堤坡能夠適應爬行類、兩棲類動物的生態習性,為其提供曬背、休息、覓食燈場所,而且堤坡的存在還可以為養殖池內形成環形水流提供有力條件;此外,養殖池內還設置有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不僅能夠給養殖池內增氧,還能夠促進環形水流的形成,而環形水流的形成能使養殖池內的漂浮性飼料活動起來,有助于兩棲類動物的攝食活動。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養殖裝置整體結構局部示意圖(俯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水循環裝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進水裝置和水循環裝置的平面視圖之一(俯視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進水裝置和水循環裝置的平面視圖之ニ(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詳細描述。如圖I 圖4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ー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該養殖裝置包括有呈跑道形狀的養殖池1,該養殖池I內設置有進水裝置2、排水裝置3和充氣裝置4,其中,進水裝置2和充氣裝置4設置于養殖池I的兩直跑道之間,排水裝置3位于養殖池I的其中一側的圓弧跑道位置;養殖池I的中部還設置有可供動物休憩的堤坡11,該堤坡11呈錐臺狀,能夠適應爬行類、兩棲類動物的生態習性,為其提供曬背、休息、覓食場所,而且,堤坡11的存在還可以為跑道形成環形水流提供有力條件。進水裝置2包括有支架21和進水管22,該支架21呈矩形結構,支架21在對應養殖池I的兩圓弧跑道的相對而設的橫檔上分別固定設置有兩至三根進水管22,每ー進水管22的出口豎直向下設置。排水裝置3包括有出水孔31和能控制養殖池I內水位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其中,出水孔3呈下凹的圓錐形,打開出水孔3后可形成旋渦式水流,同時保證養殖池I底層的沉積物高效、順利地流出養殖池Iタト,進水管22位于出水孔3的上方,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安裝在出水孔3上,進水管22位于出水口上有利于形成單方向的水流,便于環流的形成,進水管22開ロ朝下,水流從高向下沖出,還能方便沖洗池底;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則可以由多個可相互套接的套筒32組合而成,每ー套筒32在側壁上開設有排水孔321,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控制的水位高度來設置套筒32的數量,當需要較低的水位時,可以只用單個或兩個套筒32,水位退到套筒32側壁露出的排水孔321位置就不再下降,可以將水位保持在該高度;當需要較高的水位時,可以將多個套筒32進行嵌套,最頂部的套筒32側壁的排水孔321外露,其余套筒32側壁的排水孔321則被套設在外部的另ー套筒32所遮住,于是,水位可以保持在最頂部套筒32所處的排水孔321位置所在的高度。充氣裝置4設置于養殖池I的兩直跑道之間,既可以保證増加養殖池I內的氧氣,又可以促進環流的形成,該充氣裝置4包括有送氣管41、安裝架42、軟管43和排氣筒44,其中,送氣管41呈環形,該送氣管41的下方連接有安裝架42,安裝架42布置在送氣管41對應養殖池I的兩相對而設的直跑道所在的管路下方,安裝架42上依次間隔地設置有多個排氣筒44,排氣筒44均呈同一方向的傾斜布置,排氣筒44的傾斜角為該排氣筒44和水平線之間所成的角度大小,該排氣筒44的傾斜角度范圍以50 70度為宜,本實施例中優選為60度,相鄰排氣筒44之間的間隔距離以40 55cm為佳,本實施例優選為45cm ;并且,每ー排氣筒44和送氣管41之間通過軟管43相連,軟管43的一端為進氣端且與送氣管41相連通,軟管43的另一端為出氣端且固定設置于排氣筒44的底部,排氣筒44的底部距離養殖池I的底部距離則為3 5cm,每ー排氣筒44的側壁上開設有可供軟管
43的另一端穿過的第一小孔441和第二小孔442,其中,第一小孔441靠近該排氣筒44的 頂部開ロ 443設置,第二小孔442靠近該排氣筒44的底部開ロ設置,軟管43的另一端伸入排氣筒44的頂部開ロ 443中,并經第一小孔441穿出,然后再經第二小孔442穿入排氣筒44中,通過第一小孔441和第二小孔442對軟管43的定位,使得軟管43的另一端最后能夠固定定位于排氣筒44的底部開ロ,即接近養殖池I的底部設置。本實施例的養殖裝置,可以通過中間設置的堤坡11給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提供一個可以休憩的地方,堤坡11上可以設置凹槽,以便于放置飼料;另外,充氣裝置4通過送氣管41進氣,氣體通過軟管43從養殖池I的底部排出,當往養殖池I內注入水后,通過軟管43不斷排出的氣體能夠驅動養殖池I內的水形成環形水流,而環形水流的形成能夠使漂浮性的飼料“活”起來,有助于兩棲類動物在水中的攝食活動。本實施例的養殖裝置還可以在養殖池I的上方放置一漂浮飼料收集網,該漂浮飼料收集網可隨時起放于水中,即保證餌料的供應,也可最大程度的減少飼料污染。本實施例的養殖裝置改進了現有針對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養殖設備的不足,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完全適應于爬行類、兩棲類的幼體發育或者成體的養殖,成活率較現有設備高,完全符合現有市場的需求。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包括有養殖池(I),該養殖池(I)具有進水裝置(2)和排水裝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池(I)的中部設置有可供動物休憩的堤坡(11),所述養殖池(I)內還設置有能促進環形水流形成且呈環形布置的充氣裝置⑷。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氣裝置(4)包括有送氣管(41)、安裝架(42)、軟管(43)和排氣筒(44),其中,所述的送氣管(41)呈環形,所述送氣管(41)的下方設置有所述的安裝架(42),所述安裝架(42)上依次間隔地設置有所述的排氣筒(44),并且,所述的排氣筒(44)均呈同一方向的傾斜布置,每一所述排氣筒(44)和所述送氣管(41)之間通過所述軟管(43)相連,所述軟管(43)的一端為進氣端且與所述送氣管(41)相連通,所述軟管(43)的另一端為出氣端且固定設置于所述排氣筒(44)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排氣筒(44)之間的間隔距離為(40) (55)cm。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筒(44)的底部距離所述養殖池⑴的底部距離為(3) (5) cm。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筒(44)的傾斜角度范圍為(50) (70)度。
6.根據權利要求2 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排氣筒(44)的側壁上開設有可供所述軟管(43)的另一端穿過的第一小孔(441)和第二小孔(442),其中,所述第一小孔(441)靠近該排氣筒(44)的頂部開口(443)設置,所述第二小孔(442)靠近該排氣筒(44)的底部開口設置,所述軟管(43)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排氣筒(44)的頂部開口(443)并依次經所述第一小孔(441)和第二小孔(442)后定位于所述排氣筒(44)的底部開口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池(I)呈跑道形狀,所述的充氣裝置(4)設置于所述養殖池(I)的兩直跑道之間,所述排水裝置(3)位于所述養殖池(I)的其中一側的圓弧跑道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水裝置(2)包括有支架(21)和進水管(22),其中,所述支架(21)呈矩形結構,所述支架(21)在對應所述養殖池(I)的兩圓弧跑道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至少兩根進水管(22),并且,每一所述進水管(22)的出口豎直向下設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裝置(3)包括有出水孔(3)和能控制所述養殖池(I)內水位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其中,所述出水孔(3)呈下凹的圓錐形,所述進水管(22)位于所述出水孔(3)的上方;所述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安裝在所述出水孔(3)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位高度控制裝置包括有多個可相互套接的套筒(32),每一所述套筒(32)在側壁上開設有排水孔(321)。
全文摘要
一種適用于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養殖裝置,包括有養殖池,該養殖池具有進水裝置和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池的中部設置有可供動物休憩的堤坡,所述養殖池內還設置有能促進環形水流形成且呈環形布置的充氣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在養殖池內設置有堤坡,該堤坡能夠適應爬行類、兩棲類動物的生態習性,為其提供曬背、休息、覓食燈場所,而且堤坡的存在還可以為養殖池內形成環形水流提供有力條件;此外,養殖池內還設置有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不僅能夠給養殖池內增氧,還能夠促進環形水流的形成,而環形水流的形成能使養殖池內的漂浮性飼料活動起來,有助于兩棲類動物的攝食活動。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2845357SQ20121007708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明者王驥騰, 賈強, 韓濤, 王浩, 胡水鑫, 李新宇 申請人:浙江海洋學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