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無機復混肥料領域。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及其生產方法。
2.
背景技術:
制藥工業一直是環保問題的大戶。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藥企業有1636家,占全國醫藥行業企業的32%,其中中成藥企業1283家。醫藥行業前30強中,以中藥產業為支柱的企業約占一半。這些數量眾多的中藥企業每年要消耗植物類藥材70萬噸左右。由于植物藥材中可被提取的有效成分平均只占5%,藥材的大部分都會成為藥渣。所以這些中藥企業每年產生的植物類藥渣高達數百萬噸(含水分),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藥渣會腐化變質,散發惡臭、滋生細菌。
目前對中藥渣的兩類處理辦法中,作為廢棄物集中堆放或掩埋會占用大量的土地,產生大量有害腐敗氣體,而且對地下水也有污染;而將中藥渣進行曬干后焚燒則會產生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藥渣腐敗后會引發蚊、蠅、鼠、蟲的孳生,成為瘧疾、血吸蟲病、乙型腦炎、霍亂、痢疾、傷寒、肝炎等多種傳染病的溫床。經過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后的藥渣,留存多種有機養分及一定量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粗蛋白、粗纖維以及硅、錳、鋁、鋅、鋇、鎂、鐵等多種無機元素及少量的維生素,是一種極為安全的優質有機肥原材料,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有機肥料因其能夠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升土壤孔隙度與耕性等優點,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歡迎。但因氮磷鉀含量很低,單施有機肥很難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無機化肥雖然養分含量較高,但養分利用率低、長期施用導致的土壤板結硬化、土壤酸堿度失調等一系列問題逐漸突顯出來。有機-無機復混肥的出現和應用,成功緩解了上述矛盾,使中國的農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更近了一步。
3.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制備一種有機一無機復混肥。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所述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方法。用于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該有機-無機復混肥所含的原料及其重量百分比為中草藥渣50-80%,木炭粉5-15%,有機物料5-12%,無機物料10-40 %,EM菌劑1-5 %。其中,有機物料包括稻殼、作物秸桿、棉籽、腐植酸中的一種或多種;無機物料包括硫酸鉀、硝酸鉀、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磷酸二氫銨、硫酸銨、聚硼酸鉀、堿石灰、過磷酸鈣中的一種或多種;中草藥渣為中藥基地剛剛出罐的中藥渣,含有70-80%的水分。
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上述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方法,該生產方法分為三個步驟步驟一配料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配比配料中草藥洛50-80 %、木炭粉5-15%、有機物料5-12%、無機物料10-40 %、EM 菌劑1-5%;此時的混合物稱為發酵基質,含水量為35-64%。步驟二 混合發酵將發酵基質置于機械攪拌式發酵罐中進行混合發酵,發酵時間為3-5天,溫度控制在27-35°C,通過控制堿石灰的加入量將pH控制在5. 5-6. 5之間,將各有毒物質和營養元素通過發酵、降解、吸附、消解、鈍化、絡合或螯合等方法轉化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機化合物。發酵終點的判定為沒有原料的腐朽氣味;步驟三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將完成發酵的物料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即為成品肥料。根據上述生產方法制成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有機質彡20%,N+P205+K20彡15%,水分彡12%。以下是本發明的詳細描述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屬于有機-無機復混肥領域。它以中藥企業提取有效成分后的中草藥渣作為主要有機原料,與木炭粉、有機物料、無機物料混配,加入EM菌劑發酵后,經過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制成。各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為中草藥渣50-80 %,木炭粉5-15 %,有機物料5-12 %,無機物料10-40%, EM 菌劑 1-5% ο中草藥渣留存多種有機養分及一定量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粗蛋白、粗纖維以及硅、錳、鋁、鋅、鋇、鎂、鐵等多種無機元素及少量的維生素,是一種極為安全的優質有機肥原材料。木炭是在無氧或缺氧的條件下,各種木料或木屑經燃燒而成的堅硬的、高密度的木質炭化物,包括黑炭、白炭、活性炭。其主要優點如下I)是一種多孔體,表面積大,吸水、吸氣力強,有助于保水保肥;2)含有多種礦物質營養,可提供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提高土壤肥料;3)施入土壤后,能調節土壤pH及水、肥、氣、熱;4)富有的微細空隙可成為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棲息的場所; 5)帶有大量負電荷,能吸附眾多陽離子營養元素;本發明品利用中草藥渣與木炭混合,有效地吸附了中草藥渣中富有的陽離子營養元素。通過混合發酵,將各有毒物質和營養元素通過發酵、降解、吸附、消解、鈍化、絡合或螯合等方法轉化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機化合物,大大減少了養分流失,提高了植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利用。長期施用本發明品,不但能夠提供作物所需的氮、磷、鉀、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而且能夠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保持肥水的能力。
4.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的描述,給出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例I :步驟一配料每1000千克發酵基質的原料配比如下
原料名稱重量(千克)
中草藥渣600
木炭粉140
焦磷酸鉀200
硫酸銨57
EM菌劑3此時的混合物稱為發酵基質。步驟二 混合發酵將發酵基質置于機械攪拌式發酵罐中進行混合發酵,發酵時間為3-5天,溫度控制在27-35°C,通過控制堿石灰的加入量將pH控制在5. 5-6. 5之間,將各有毒物質和營養元素通過發酵、降解、吸附、消解、鈍化、絡合或螯合等方法轉化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機化合物。發酵終點的判定為沒有原料的腐朽氣味;步驟三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將完成發酵的物料低溫干燥到水分含量12%以下,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即為成品肥料。實施例2 步驟一配料每1000千克發酵基質的原料配比如下
原料名稱重量(千克)
中草藥渣700
木炭粉40
腐植酸60
硫酸鉀150
過磷酸鈣45
EM菌劑5此時的混合物稱為發酵基質。步驟二 混合發酵將發酵基質置于機械攪拌式發酵罐中進行混合發酵,發酵時間為3-5天,溫度控制在27-35°C,通過控制堿石灰的加入量將pH控制在5. 5-6. 5之間,將各有毒物質和營養元素通過發酵、降解、吸附、消解、鈍化、絡合或螯合等方法轉化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機化合物。發酵終點的判定為沒有原料的腐朽氣味;
步驟三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將完成發酵的物料低溫干燥到水分含量12%以下,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即為成品肥料。
5.
圖I是本發明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生 產工藝流程圖。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包含的原料及其重量百分比為中草藥渣50-80 %,木炭粉5-15%,有機物料5-12 %,無機物料10-40 %,EM菌劑1-5 %。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物料包括稻殼、作物秸桿、棉籽、腐植酸中的一種或多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無機物料包括硫酸鉀、硝酸鉀、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磷酸二氫銨、硫酸銨、聚硼酸鉀、堿石灰、過磷酸鈣中的一種或多種。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草藥渣為中藥基地剛剛出罐的中藥渣,含有70-80 %的水分。
5.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有機肥的生產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配料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配比配料 中草藥渣50-80%、 木炭粉5-15%、 有機物料5-12%、 無機物料10-40%、EM 菌齊[J 1-5% ; 此時的混合物稱為發酵基質,含水量為35-64%。
步驟二 混合發酵 將發酵基質置于機械攪拌式發酵罐中進行混合發酵,發酵時間為3-5天,溫度控制在27-35°C,通過控制堿石灰的加入量將pH控制在5. 5-6. 5之間,將各有毒物質和營養元素通過發酵、降解、吸附、消解、鈍化、絡合或螯合等方法轉化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機化合物。發酵終點的判定為沒有原料的腐朽氣味; 步驟三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 將完成發酵的物料低溫干燥、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即為成品肥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所述發酵基質含水量為35-64%。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二所述混合發酵溫度為27-35°C, pH 為 5. 5-6. 5。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二所述混合發酵的pH是通過堿石灰的加入量來控制。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所述干燥為低溫干燥。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制成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有機質≥ 20%, Ν+Ρ205+Κ20≥ 15%,水分≥ 12%。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一種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所述有機-無機復混肥包含的原料及其重量百分比為中草藥渣50-80%,木炭粉5-15%,有機物料5-12%,無機物料10-40%,EM菌劑1-5%。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利用中草藥渣制備的有機-無機復混肥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生產方法步驟如下將含水量為75%左右的中草藥渣、木炭粉、有機物料、無機物料以一定比例混合,置于機械攪拌式發酵罐中,將溫度控制在27-35℃,pH控制在5.5-6.5,加入EM菌劑發酵3-5天。發酵完成后,低溫干燥至含水量12%以下,擠壓造粒,篩分、計量包裝即為成品。
文檔編號C05G3/04GK102674951SQ20121011483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8日
發明者呂霞, 陳以, 雷曉旭 申請人:陜西漢唐環保農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