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

文檔序號:223415閱讀:56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育種學的種子發芽處理技術、幼苗培育技術和造林方法,特別是紅樹植物中的無瓣海桑的種苗繁育技術和造林方法。
背景技術
無瓣海桑(Soneratia apetala Buch-Ham)為海桑科植物,屬喬木樹種,樹高15-20米,干圓柱形,胸徑25-30厘米,最大胸徑達50-70厘米,有筍狀呼吸根伸出水面,莖干灰色,幼時淺綠色。小枝纖細下垂,葉對生,厚革質,橢圓形。總狀花序,漿果球形,種子“V”形。無 瓣海桑天然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地的鹽度較低的泥質灘涂上。無瓣海桑對海水鹽度較為敏感,僅適合生長在鹽度較低(小于10%。)的泥質灘涂。幼苗期耐寒性差,成林后抗寒能力增強。無瓣海桑在原產地一般一年開花結實兩次,第一次在3-4月份,9-10月果實成熟;第二次在10-12月開花,次年4-5月果實成熟。無瓣海桑為高大喬木,生長迅速,根系發達,有筍狀呼吸根,是裸灘人工造林的先鋒植物。引種無瓣海桑,有利于改變沿海灘涂的林分結構,使單層林結構變成多層林結構,為改善沿海灘涂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無瓣海桑成林后,還可起到御風消浪、護堤固岸、美化海岸(堤、濱)的作用。1985年,我國林業科學工作者鄭德璋、陳煥雄等從孟加拉國引入無瓣海桑,種植在海南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長表現良好。1993-2000年又北引至廣東的湛江、深圳、珠海、汕頭和茂名等地,生長表現亦良好,均能正常開花結實。但在上述地區引種過程中,人エ育苗的苗木出圃率仍較低,如在湛江的引種育苗試驗中,苗木出圃率平均僅有750株/千克種子(種子千粒重14. 41克),而在1996年和1998年苗木全部凍死,1999年大部分凍死。另外,造林的保存率不穩定,差異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的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以解決紅樹林植物無瓣海桑發芽率低和前期幼苗的培育所存在的問題,達到造林目的。本發明所提出的無瓣海桑的育苗及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驟(I)、種子處理將成熟的果實采回,放在清水中浸泡,清水沒過果實20-30cm,每3天換一次清水,待其果皮和果肉軟化后取出,去除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取出種子。將洗好的種子裝入紗網袋,浸沒于水中,置于避光陰涼處貯藏備用。本發明所述的無瓣海桑果實為漿果,成熟期為每年的5-6月和9-10月份,果實成熟后,果皮顔色由緑色變為灰白色,有香味,用手摸有粘手的感覺。(2)、育苗技術①苗圃地的選擇與整地苗圃地應選在靠近居民區,潮水能正常漲及的紅樹林疏林地或海堤內側,風浪小,鹽度低,有充足的淡水供給。苗床高25-30cm,寬L 0-1. 2m,步道寬45_50cm,苗床走向和漲潮時的水流方向平行,床面鋪5cm厚的營養土。用紗網圍好圃地四周,再用敵敵畏I.4-2. Og/L殺凈圃地中的蟲蟹,便可播種。②播種育苗播種前用3_5g/L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苗床進行消毒。取貯備的無瓣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懸掛在陰涼處1-2天后即可播種于苗床上。播種方式采用撒播,種子要均勻,密度合理,密度過大易引發各類腐爛病,密度小則出苗率低。播種后覆蓋I. Ocm厚的營養土,然后用木板輕輕壓實,再用薄膜蓋住。苗床為黃心土 60%、草皮灰20%、干牛糞18%、鈣鎂磷肥2%。③幼苗管理
當海桑種子芽到展開子葉成幼苗時,采用不同程度引進海水灌苗畦在幼苗有2-3張真葉前,用淡水淋幼苗保持畦面濕潤,同時引海水浸苗畦;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主桿有2cm以上木質化程度完善且根系發達時每天下午可以引進海水浸畦面一次。白天太陽光較強時,用黑網覆蓋,在風不大時打開黑網兩端,使其通風透氣。幼苗長到5張真葉后不用覆蓋黑網。水肥管理無瓣海桑幼苗在45天左右要施適量水肥。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時,施淋濃度為O. 25-0. 30%的荷蘭復合肥水;幼苗長到5張真葉以上,水肥濃度可增至O. 35-0. 40%,每周施淋一次,每次淋水肥前將海水降低于畦面20cm,淋后要澆淡水。當幼苗出現黃葉時,增噴葉面肥(黃葉ー噴綠山東臨朐豐農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0-15天噴一次。施水肥、噴葉面肥不能同時進行,一般相隔一周。④移栽當苗床上幼苗長出6片真葉,苗高達6-8cm時,便可移植于營養袋中。若無陰棚,移植幼苗應在陰天或傍晚進行,避免強光、高溫使幼苗因失水而死亡,導致移植失敗。本發明所述的營養袋,規格為IOX 13cm,基質配方為紅壤土(表土)40%+慪熟牛糞20%+ 土雜肥20%+細沙土 17%+過磷酸鈣3%。⑤出圃合格苗無瓣海桑苗生長迅速,當營養袋苗達40-70cm高便可出圃造林。結合潮位的高低情況選擇40-70cm高苗造林,通常是潮位高選擇矮苗,潮位低選擇高苗。苗高超出70cm后,由于苗木穿根過多,會影響造林成活。苗木造林前,應對苗木進行重新編苗,因為在編苗過程中,苗木的根有可能造成傷害,因此造林前應當讓苗木長出新根后再拿去造林。從造林經驗看,選擇1-2年生苗木造林成活率高。⑥加強病蟲害防治和防寒無瓣海桑苗期常見病害有錸刀菌、腐霉菌、根霉菌引發的立枯病;灰霉葡萄孢引發的灰霉病;炭疽菌引發的炭疽病。防治方法立枯病發病后要及時拔除病株,并用甲基托布津(50%) I. 00-1. 25g/L,或百菌清(75%) I. 25-1. 67g/L,或多硫懸浮液(40%) 2. O 2. 5g/L進行防治,每7-10天噴I次,連噴3-4次。灰霉病,發病時感病組織呈淺褐色,水潰狀軟腐,后期潰爛。植株感病后葉片褪綠、萎蔫,2-3天后開始落葉,I周后死亡。發病后應將病株拔掉,同時,可噴百菌清(75%) I. 25-1. 67g/L或甲基托布津(50%) I. 00-1. 25g/L,雷多米爾(錳鋅58%可濕性粉劑)O. 67-1. 00g/L,克菌(32%) O. 50-0. 67g/L,每 7-12 天噴 I 次,連噴 3-4 次。炭疽病,該病癥狀為感病葉片出現褐色點狀,繼而擴大。防治上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敵克松(敵磺鈉濕粉50%) I. 00-1. 67g/L噴3-4次,同時保持苗床通風透氣,以降低濕度,抑制病原菌擴散。寒害的防治無瓣海桑幼苗在低溫下(<15°C)生長緩慢,7°C以下時有寒害發生,這時需采取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防寒措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蓋膜保濕;ニ是灌水保溫,防止干凍;三是噴施高鉀及氨基酸葉面肥,提高幼苗抗寒性。(3)、造林技術①造林灘涂的質地選擇造林地選擇在海水鹽度小于10的河流出海ロ處,退潮后 較干燥不潰水的灘涂。淤泥越厚、松軟、肥沃的灘涂,造林成效越好。②造林密度種植株行距可用2X2米、2X3米、3X3米或3X4米,大面積造林以3 X 3米為合適,這樣有利于無瓣海桑盡快郁閉成林,又有利于通風透氣。③栽植每年3— 9月份均可栽植,最適宜在3— 6月份栽植。植株在當年有較長的生長期,入冬前植株已分枝,抗寒能力較強,過冬遇寒潮時不易被凍死。牽線種植,行間3米,令其通直美觀。造林一般用鋤或鏟按株行距挖好小坑,20 X 20 X 20cm。種植時一般邊挖坑邊種植,用泥箕或托盆裝苗(可在泥灘上拉動,方便搬運苗木)。種植后要扶正并覆土壓實。避免漲潮后沖倒苗木,降低成活率。有條件的要用50-60厘米的疏網(塑料網)圍住,防止海鴨及人為破壞,種植后ー個月內要有專人管護,被海浪沖倒或被海風吹歪的要及時扶正。④幼林管護無瓣海桑栽植后需要加強管護,特別是病蟲害的防治和防止人為破壞。海灘漂移垃圾多的地方,退潮后要及時清理垃圾,以免壓損幼樹。苗木的病害和小螃蟹的啃食幼苗十分關鍵。其病害有苗木立枯病及炭疽病以及藤壺、枯葉蛾等危害。主要防治辦法是采用定期噴藥和注意天氣變化,采用加強管理和藥物防治來控制病蟲的發展。本發明的優點在于I、無瓣海桑種子千粒重為14. 42-14. 83g,采用本發明,可以將發芽率提高為95%-98%,幼苗成活率達到85%。2、本發明采用ニ段法育苗,即第一階段在苗床播種培育小苗,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將苗床小苗移入營養袋繼續培育成大苗。通過ニ段法育苗,育出的苗木比較健壯,成活率較高,可避免単獨用苗床育苗時長勢差、病蟲害多的缺點,也避免了単獨使用營養袋育苗時エ序繁瑣的缺點。3、無瓣海桑育苗中,淡水管理極為關鍵,因為無瓣海桑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受海水鹽度影響很大,當海水鹽度高于5%。吋,種子發芽開始受到抑制,前期要用淡水。當海桑種子芽到展開子葉成幼苗時,采用不同程度引進海水灌苗畦。在幼苗有2-3張真葉前,用淡水淋幼苗保持畦面濕潤,同時引海水浸苗畦,使苗畦下半部濕潤達到適當鹽度給幼苗根部吸收平衡其生長需要條件,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主桿有2cm以上木質化程度完善且根系發達時每天下午可以弓I進海水浸畦面一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以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通過如下步驟進行(I)、種子處理將成熟的果實采回,放在清水中浸泡,清水沒過果實20_30cm,每3天換一次清水,待其果皮和果肉軟化后取出,去除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取出種子。將洗好的種子裝入紗網袋中,浸沒于水中,置于避光陰涼處貯藏備用。(2)、育苗技術
①苗圃地的選擇與整地苗圃地選在靠近居民區,潮水能正常漲及的紅樹林疏林地或海堤內側,風浪小,鹽度低,有充足的淡水供給。苗床高25-30cm,寬I. 0-1. 2m,步道寬45_50cm,苗床走向和漲潮時的水流方向平行,床面鋪5cm厚的營養土。用紗網圍好圃地四周,再用敵敵畏I. 4-2. Og/L殺凈圃地中的蟲蟹,便可播種。②播種育苗苗床為黃心土 60%、草皮灰20%、干牛糞18%、鈣鎂磷肥2%。播種前用l_5g/L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苗床進行消毒。取貯備的無瓣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懸掛在陰涼處1-2天后即可播種于苗床上。播種方式采用撒播,播種后覆蓋I. Ocm厚的營養土,然后用木板輕輕壓實,再用薄膜蓋住。③幼苗管理當海桑種子芽到展開子葉成幼苗時,采用不同程度引進海水灌苗畦在幼苗有2-3張真葉前,用淡水淋幼苗保持畦面濕潤,同時引海水浸苗畦;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主桿有2cm以上木質化程度完善且根系發達時每天下午可以引進海水浸畦面一次。白天太陽光較強時,用黑網覆蓋,在風不大時打開黑網兩端,使其通風透氣。幼苗長到5張真葉后不用覆蓋黑網。水肥管理無瓣海桑幼苗在45天左右要施適量水肥,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吋,施淋濃度為O. 25-0. 30%的荷蘭復合肥水,幼苗長到5張真葉以上,水肥濃度可增至
O.35-0. 40%,每周施淋一次,每次淋水肥前將海水降低于畦面20cm,淋后要澆淡水,當幼苗出現黃葉時,增噴葉面肥(黃葉一噴綠山東臨朐豐農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0-15天噴一次。施水肥、噴葉面肥不能同時進行,一般相隔一周。④移栽當苗床上幼苗長出6片真葉,苗高達6-8cm時,便可移植于營養袋中。營養袋,規格為10 X 13cm,基質配方為紅壤土(表土)40%+慪熟牛糞20%+ 土雜肥20%+細沙土 17%+過磷酸鈣3%。若無陰棚,移植幼苗應在陰天或傍晚進行,避免強光、高溫使幼苗因失水而死亡,導致移植失敗。⑤出圃合格苗無瓣海桑苗生長迅速,當營養袋苗達40cm高便可出圃造林。⑥加強病蟲害防治和防寒(3)、造林技術
①造林灘涂的質地選擇造林地選擇在海水鹽度小于10的河流出海ロ處,退潮后較干燥不潰水的灘涂。淤泥越厚、松軟、肥沃的灘涂,造林成效越好。②造林密度種植株行距可用3 X 3米。③栽植選擇6月份栽植。牽線種植,行間3米,株行距挖好小坑,20X20X20cm,
每坑放復合肥20g左右可作基肥。種植后要扶正并覆土壓實。④幼林管護無瓣海桑栽植后需要加強管護,特別是病蟲害的防治和防止人為破壞。·
本發明在欽州市進行了實踐,種子發芽率達到98%,幼苗成活率達到85%。
權利要求
1.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I )、種子處理將成熟的果實采回,放在清水中浸泡,清水沒過果實20-30cm,每3天換一次清水,待其果皮和果肉軟化后取出,去除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取出種子。將洗好的種子裝入紗網袋中,浸沒于水中,置于避光陰涼處貯藏備用。
(2)、育苗技術 ①苗圃地的選擇與整地 苗圃地選在靠近居民區,潮水能正常漲及的紅樹林疏林地或海堤內側,風浪小,鹽度低,有充足的淡水供給。苗床高25-30cm,寬I. 0-1. 2m,步道寬45_50cm,苗床走向和漲潮時的水流方向平行,床面鋪5cm厚的營養土。用紗網圍好圃地四周,再用敵敵畏1.4-2. Og/L殺凈圃地中的蟲蟹,便可播種。
②播種育苗 播種前用l_5g/L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苗床進行消毒。取貯備的無瓣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懸掛在陰涼處1-2天后即可播種于苗床上。播種方式采用撒播,播種后覆蓋I.Ocm厚的營養土,然后用木板輕輕壓實,再用薄膜蓋住。
③幼苗管理 當海桑種子芽到展開子葉成幼苗時,采用不同程度引進海水灌苗畦在幼苗有2-3張真葉前,用淡水淋幼苗保持畦面濕潤,同時引海水浸苗畦;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主桿有2cm以上木質化程度完善且根系發達時每天下午可以引進海水浸畦面一次。白天太陽光較強時,用黑網覆蓋,在風不大時打開黑網兩端,使其通風透氣。幼苗長到5張真葉后不用覆蓋黑網。
水肥管理無瓣海桑幼苗在45天左右要施適量水肥。
④移栽 當苗床上幼苗長出6片真葉,苗高達6-8cm時,便可移植于營養袋中。
⑤出圃合格苗 無瓣海桑苗生長迅速,當營養袋苗達40-70cm高便可出圃造林。
⑥加強病蟲害防治和防寒 (3)、造林技術 ①造林灘涂的質地選擇造林地選擇在海水鹽度低小于10的河流出海口處,退潮后較干燥不潰水的灘涂。
②造林密度種植株行距可用2X2米、2X3米、3X3米或3X4米,大面積造林以3X3米為合適。
③栽植每年3—9月份均可栽植,最適宜在3—6月份栽植。牽線種植,行間3米,株行距挖好小坑,20 X 20 X 20cm,每坑放復合肥20g左右可作基肥。種植后要扶正并覆土壓實。
④幼林管護無瓣海桑栽植后需要加強管護,特別是病蟲害的防治和防止人為破壞。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無瓣海桑果實為漿果,成熟期為每年的9-10月份,果實成熟后,果皮顏色由綠色變為灰白色,有香味,用手摸有粘手的感覺。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苗床為黃心土 60%、草皮灰20%、干牛糞18%、鈣鎂磷肥2%。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苗管理的水肥管理為當幼苗長出3-4張真葉時,施淋濃度為O. 25-0. 30%的荷蘭復合肥水,幼苗長到5張真葉以上,水肥濃度可增至O. 35-0. 40%,每周施淋一次,每次淋水肥前將海水降低于畦面20cm,淋后要澆淡水,當幼苗出現黃葉時,增噴葉面肥,10-15天噴一次。施水肥、噴葉面肥不能同時進行,一般相隔一周。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營養袋,規格為IOX 13cm,基質配方為紅壤土(表土)40%+慪熟牛糞20%+ 土雜肥20%+細沙土 17%+過磷酸鈣3%。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效的的無瓣海桑育苗及造林方法,以解決紅樹林植物無瓣海桑發芽率低和前期幼苗的培育所存在的問題,達到造林目的,包括如下步驟:種子處理、育苗技術、造林技術。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采用二段法育苗,即第一階段在苗床播種培育小苗,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將苗床小苗移入營養袋繼續培育成大苗。通過二段法育苗,育出的苗木比較健壯,成活率較高,可避免單獨用苗床育苗時長勢差、病蟲害多的缺點,也避免了單獨使用營養袋育苗時工序繁瑣的缺點。可以將發芽率提高為95%-98%,幼苗成活率達到85%。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835243SQ20121036344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陳乃明, 樊東函, 蔡林, 梁剛, 鐘煥禎, 呂月保, 張樹明, 寧振升, 黃永欽, 勞贊新, 高昭先 申請人:欽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