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黃鱔的育苗方法,具體地說是屬于一種淡水經濟水產品的繁殖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價值極高的優良淡水水產品種,一直以來市場消費對黃鱔有著較高的需求量。目前供應市場的黃鱔一是來自人工養殖,二是來自野生捕捉,然而黃鱔的野生資源日漸匱乏,天然捕捉的黃鱔數量日益減少,規格也越來越小,在集約化規模化人工養殖方面,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已出現了黃鱔養殖熱潮,但到九十年代,由于黃鱔苗種資源匱乏、養殖技術落后等問題的制約,許多養殖業·主大多偃旗息鼓,大多是個體小規模養殖,無論在養殖技術、經濟效益等方面還處于較低水平·階段,還沒有達到一個高水平、規模化的養殖水平,因此黃鱔市場價格還相對較高。制約黃鱔規模化養殖的因素,除了養殖技術、飼料或病害這些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苗種問題,成為黃鱔規模化養殖的瓶頸。這跟黃鱔特有的繁殖習性、生理特性密切相關,黃鱔的懷卵量很低,一般只有數百粒卵,而且在黃鱔的性腺發育過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性逆轉現象,這些繁殖生理特性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黃鱔的繁育力,目前黃鱔人工飼養或暫養的苗種主要是靠野外捕捉,而要象家魚人工繁殖一樣成熟的工廠化全人工繁殖技術尚未成熟過關,大規模養鱔所需的苗種難以穩定大量提供,鱔苗不足,極大限制了黃鱔大規模飼養的開展。黃鱔為雌雄異體,在其性腺發育過程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性逆轉現象,即從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均為雌性,產卵以后,卵巢逐漸退化,精巢隨之逐漸發育成熟而后終生保持雄性。性逆轉過程可分主雌性、偏雌性、偏雄性和主雄性為四個階段,如體長為25厘米以下的個體絕大部分為雌性,稱為主雌性階段;產卵之后性腺開始逆轉,進入雌雄間體階段,體內同時存在著卵巢和精巢;當體長在于25-35厘米時,是以雌性個體為主,其中也有不少雄性,此時稱為偏雌性階段;到體長36-40厘米時,雌雄個體則幾乎相等;體長在40-50厘米時,主要以雄性個體為主,但也有雌性個體,稱偏雄性階段;
當體長達50厘米以上時,大部分個體為雄性個體,此時稱主雄性階段。黃鱔的繁殖方式有人工繁殖和自然繁殖方式,全人工繁殖方式類似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方式,采用外源激素對親鱔進行催熟、催產,然后進行人工授精,在人工條件下進行孵化發育,所不同之處就是由于雄鱔成熟有效的精子不易采集,需要殺死雄鱔采集精巢,即所謂的“殺雄取精”,操作過程相對復雜,勞動強度較大,人工催產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較大改善親鱔主要是雌性卵巢性腺的發育水平和質量,有效提高其產卵率和產卵量,但在人工授精過程中,雄鱔的精巢發育往往不夠理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較難采集到成熟有效的精巢、精子,有時甚至不超過30%,雌雄親本的性腺發育很難達到同步,導致人工受精率較差,并且親本的成活率、利用率低;自然繁殖方式是在自然生態水域進行自然交配、產卵、孵化,操作簡單,由于更符合其自然繁殖習性,如親鱔在產卵前一般會吐泡營巢,所吐泡沫漂浮于水面草叢中,再加上雄鱔有護巢、護幼習性,其受精率、孵化率較好,但這種方式親本性腺發育較差,產卵率、產卵量相對較低,育苗密度、產量較低,繁殖效率較低,所以這兩種繁殖方式各有其優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兩種育苗方式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該生態育苗方法能提高其育苗產量和效率;通過人工催產繁殖和模擬自然仿生態繁殖,將人工繁殖和黃鱔的自然繁殖習性有機結合,可有效提高親本的懷卵量、產卵率、和受精率以及苗種成活率,相對于全人工繁殖技術的取卵取精,這種半人工仿生態技術使親本的成活率、利用率也大為提高,同時也提高了二次產卵的機率,從而提高了黃鱔的育苗產量和效率,可為黃鱔規模化養殖提供更為充足的苗種配套。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藝步驟包括親鱔的獲得、選擇;親鱔的催熟、催產;仿生態育苗池(交配產卵池)條件準備;交配產卵孵化管理及鱔苗捕撈培育五個步驟,其特征在于 1、親鱔的獲得、選擇和暫養管理
繁殖親本由野生捕捉或從自養的健康成鱔中選擇。(I)、挑選親鱔
在5-7月的繁殖季節,從自養或野生捕捉的健康成鱔中挑選親鱔,所述親鱔選擇雄鱔體長45厘米、體重100克以上;雌鱔體長40厘米、體重100克以下;
(2)、親鱔消毒親鱔引進、選購后,需經過消毒殺蟲,以預防疾病發生;
(3)、親鱔暫養親鱔消毒后放在網箱或水泥池中暫養,雌、雄分養,每天投喂動物性餌料,按所投動物性餌料占飼養親鱔的重量比3-6%投喂,池內放置水花生或水葫蘆,每2-3天換一次水,水深20-30 cm;
2、親鱔的催熟、催產
親鱔經10-15天暫養穩定之后,在水溫為23-30°C條件下進行人工催熟、催產;
人工催熟、催產對雄鱔采用兩針注射法進行提前催熟培育,第一針用促黃體激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對雄鱔提前進行低劑量催熟,劑量為O. 1-0. 3微克/克體重,在對雄鱔第一次注射后7-10天后再進行第二次雌、雄親本催產注射,第二次催產注射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LRH-A和HCG兩種激素相結合,兩者配比為=LRH-A O. 3-0. 5微克/克體重+HCG2-3微克/克體重,雌鱔注射24h后再給雄鱔注射,雄鱔劑量減半。注射完成后的親鱔放入仿生態育苗池或網箱中進行精心管理,注意定期換水,保持良好水質。3、仿生態育苗池(交配產卵池)條件準備
在仿生態育苗池即交配產卵池內全池栽培沉水性水草,在水面上再投放適當比例的漂浮性水草,水草均勻布放在沿池四周,作為親鱔隱蔽和吐沫筑巢之用,交配產卵池具備有進出微流水的條件。4、交配、產卵、孵化期管理
仿生態育苗池內親鱔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對親鱔4-10尾為宜,雌雄性比為2-3 I ;育苗池進水口用40目篩絹過濾;黃鱔在自然生態環境中,親鱔在產卵前會吐泡營巢,所吐泡沫漂浮于水面,雌鱔將卵粒產于泡沫巢中,在雌鱔剛產下數粒卵時,雄鱔即射精,將卵粒托起,并與泡沫巢粘合;產卵巢建成則說明再過2-3天即會產卵。
親鱔入池后,一般頭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誘食,然后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此期間可見鱔洞口有兩條黃鱔控頭呼吸,等洞口有泡沫出現,黃鱔將在1-2天產卵,若發現洞口只有一條黃鱔探頭呼吸,則說明雌鱔已完成產卵并已離去,過5-7天鱔苗即將孵出。5、鱔苗的捕撈和培育
鱔苗孵出5天內撈至鱔苗培育池養殖。鱔苗培育池內的水溫與種鱔池水溫一致,水溫差應不超過2-3°C。撈苗時采用細沙布做成網兜,以免因護仔親鱔的攻擊而影響撈苗,已產卵的親鱔還應精心培育,過15-20天后還進行第二次產卵,撈取的鱔苗轉入專池培育。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親鱔消毒濃度為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浴3-10分鐘或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質量濃度為3_4%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動物性餌料為小雜魚、螺絲肉或蚯蚓;所述人工養殖的黃鱔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仿生態育苗池采用育苗土池或育苗網箱,土池面積為3-10畝;育苗網箱面積為30-50平方米,水深為O. 8-1米。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育苗土池內栽培沉水性水草為苦草或輪葉黑藻,在水面上再投放漂浮性水草,所述水草投放量占育苗土池面積為50% - 60% ;所述漂浮性水草為水花生或水葫蘆。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所述育苗網箱內栽培沉水性水草,在水面上再投放漂浮性水草,所述水草投放量占育苗網箱面積為60% - 80% ;所述漂浮性水草為水花生或水葫蘆。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黃鱔的半人工仿生態育苗,即先采用人工方法對親鱔在網箱或水泥池內先進行催熟催產,可顯著提高親本性腺發育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又能使雌、雄親鱔在仿自然生態環境中自行進行交配繁殖,從而克服了雌、雄親鱔性腺發育難以同步,懷卵量低,人工授精率較低等因素,又充分利用了自然繁殖時所具有的在泡沫巢中孵化,更加符合黃鱔的自然生活習性,可較為顯著地提高孵化率和出苗率。2、提高親本的成活率和利用率,相比全人工繁殖技術,半人工仿生態育苗操作過程相對簡單,更不必象全人工繁殖過程那樣需要殺
雄取精,提高親本的成活率和利用率;3、提高產卵量、產卵率和受精率,因為黃鱔在全人工繁殖過程中,由于雌雄性腺發育難以完全同步,導致受精率不高,通常在20%-60%之間。另外,自然生態育苗經第一次產卵后,可再過15-20天進行第二次產卵,可進一步提高產卵量;4、和全人工繁殖操作過程相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技術可較大程度降低勞動強度,整個過程只是對催熟催產進行注射操作,其它則模擬自然繁殖方法,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本發明將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土池
本發明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在土池中實施采用以下工藝步驟在5-7月繁殖季節,在野生捕捉或自養的健康成鱔中挑選個頭相對較大的體長在45厘米、體重100克以上,腹部呈桔紅色、生殖孔紅腫的作為雄親鱔,在相對較小的體長在40厘米、體重100克以下的鱔群中挑選雌鱔,腹部膨大柔軟,有一條紫色的橫條紋,卵巢輪廓較明顯,腹部呈淺黃色,生殖孔明顯突出、紅腫。為防止和減少人為損傷,親鱔采用籠捕方式。親鱔選購、引進后,用10mg/l漂白粉溶液浸浴3-10分鐘或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質量濃度為3-4%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任一方法進行殺菌消毒和殺滅鱔體上的寄生蟲,以預防病害的發生。然后在水泥池或網箱中進行精心暫養,雌、雄分養,每天視攝食情況按投飼率3-6%投喂一些小雜魚、螺絲肉、蚯蚓動物性餌料,對于人工養殖的黃鱔則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天邦飼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池內放置適量水花生、水葫蘆等,每2-3天換一次水,注意溫差,保持水質清新,暫養池最好具有微流水條件,水深20-30cm。經過約10-15天的暫養穩定之后,可以進行人工催熟、催產,此操作過程和全人工繁殖相同。要注重雄鱔的性腺發育,對雄鱔采用兩針注射法進行提前催熟培育,第一針用促 黃體激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提前對雄鱔進行低劑量催熟,劑量為O. 1-0. 3微克/克體重,第一次注射后7-10天后再對雌、雄親本進行第二次注射催產,使用LRH-A和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相結合作為黃鱔催產劑。(LRH-A、HCG均為市場所購,北京泰格科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第二次注射采用LRH-A和HCG混劑,兩者配比為LRH-A O. 3-0. 5微克/克體重+HCG2-3微克/克體重,雌鱔注射24h后再給雄鱔注射,雄鱔劑量減半。由于鱔體較狹長,胸腔注射Iml劑量回流出量較多,而腹腔相對較大,因此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量不超過1ml,注射深度不超過O. 5cm,雌鱔注射24h后再給雄鱔注射。注射后的親鱔放入仿生態育苗池或網箱中進行精心管理,注意定期換水,保持良好水質。采用LRH-A或HCG催產,效應時間為1-5天,效應時間主要和注射次數及當時水溫有密切關系,和催產劑量關系不大。試驗表明,30°C水溫的效應時間在40小時左右,而水溫低于27° C時,則效應時間在50小時以上。黃鱔對LRH-A與HCG的催產效應還與性腺自身成熟度有密切關系。5月上旬,繁殖季節開始不久,激素引起排卵效應不明顯。6月至7月份為繁殖盛期,激素具有明顯誘導排卵的效應。8月份卵巢逐漸退化,對激素反應減弱,誘導排卵效果差。所以在不同時間要依卵巢成熟程度酌情增減催產劑量。催產劑注射時采用5-10ml醫用注射器,4_6號針頭,注射器要經過水煮消毒10分鐘或用酒精消毒。注射時要兩人配合,一人用毛巾或紗布握住黃鱔,擦干注射部位的水分。采用腹部卵巢注射,此法效應較快。由一人將鱔體穩住,使腹部朝上,下面用毛巾墊好,雙手固定鱔體,另一人將針頭朝鱔頭方向,與魚體保持45° -60°角于卵巢處刺入腹腔,深度不超過O. 5厘米,將注射液慢慢地推入親鱔腹腔中。仿生態育苗土池面積可在3-10畝不等,水深O. 8-1米,最好有進出微流水條件。全池適當栽培一些較矮的沉水性水草如苦草、輪葉黑藻,水面上按一定布局形態再投放約50-60%比例的漂浮性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等,重點應均勻布放在沿池四周,作為親鱔隱蔽和吐沫筑巢之用。親鱔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組親鱔(4-10尾)為宜,雌雄性比為2-3 :1,密度不能過高。親鱔入池后,一般頭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誘食,然后可投人工飼料,人工飼料采用團狀軟飼料,按一定密度點狀布放于水草叢中,這樣持續幾天后直至吃食正常。繁殖池最好有微流水,保持水質清新,進水口用40目篩絹過濾,以防敵害生物的進入。在自然生態環境中,黃鱔一般在產卵前,親鱔會吐泡營巢,所吐泡沫漂
浮于水面,具有一定的黏性。雌鱔將卵粒產于泡沫巢中,每窩產卵量不等一般在數百粒左右,這與雌鱔懷卵量成正比。由于剛產出的卵稍有黏性,加上精液的懸浮作用,卵粒很快漂浮于泡沫巢中;雄鱔射精非常及時,在雌鱔剛產下數粒卵時即刻射精,將卵粒托起,并與泡沫巢粘合。產卵巢建成則說明再過3天左右即會產卵,此間應杜絕外人參觀,投料要輕。此期間可見鱔洞口有兩條黃鱔控頭呼吸,若有其它雄鱔靠近,則原雄鱔則會發生猛然攻擊,一般來犯者不再進攻而敗退。等洞口有泡沫出現,證明黃鱔將在1-2天左右產卵。若發現洞口只有一條黃鱔探頭呼吸,則證明雌鱔已完成產卵并已離去。說明過5-7天鱔苗即將孵出。
鱔苗孵出5天內可用網具撈至鱔苗培育池養殖。鱔苗培育池內的水溫與親鱔池水溫一致,兩者水溫差不超過2-3°C。撈苗時采用細沙布做成的小網兜,動作應快,以免因護仔親鱔的攻擊而影響撈苗。已產卵的親鱔還應精心培育,約過15-20天后還可進行第二次產卵。撈取的鱔苗轉入專池培育。實施例二網箱
本發明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在網箱中實施采用以下工藝步驟
在網箱中進行黃鱔的半人工仿生態育苗,其親鱔的挑選、暫養以及人工催產的操作步驟和實例一的土池育苗基本相同。育苗網箱面積不宜過小,以30-50平方米,箱內水深O. 8-1米。在網箱內投放一定比例(60-80%)的漂浮性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作為親鱔隱蔽和吐沫筑巢之用。親鱔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組親鱔(3-8尾)為宜,雌雄性比為2-3 :1,密度同樣不能過高。親鱔入投放后,一般頭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誘食,然后可投人工飼料,人工飼料采用團狀軟飼料,按一定密度點狀布放于水草叢中,持續幾天后直至吃食正常。網箱應布放在開闊的敞水區,最好有微流水,保持水質清新。在自然生態環境中,黃鱔一般在產卵前,親鱔會吐泡營巢,所吐泡沫漂浮于水面草叢中,具有一定的黏性。雌鱔將卵粒產于泡沫巢中,每窩產卵量不等一般在數百粒左右,這與雌鱔懷卵量成正比。由于剛產出的卵稍有黏性,加上精液的懸浮作用,卵粒很快漂浮于泡沫巢中,雄鱔射精非常及時,在雌鱔剛產下數粒卵時即刻射精,將卵粒托起,并與泡沫巢粘合。產卵巢建成則說明再過3天左右即會產卵,此間應杜絕外人參觀,投料要輕。在網箱中鱔苗孵出一周內可用網具撈至鱔苗培育池養殖。鱔苗培育池內的水溫與親鱔池水溫差不應超過2_3°C。撈苗時采用細沙布做成的小網兜,動作應快,以免因護仔親鱔的攻擊而影響撈苗。已產卵的親鱔還應精心培育,約過15-20天后還可進行第二次產卵。
權利要求
1.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工藝步驟 (1)親鱔的獲得、選擇和暫養管理 ①挑選親鱔 每年在5-7月的繁殖季節,繁殖親本由野生捕捉或從自養的健康成鱔中 挑選親鱔,所述親鱔選擇雄鱔體長45厘米、體重100克以上;雌鱔體長40厘米、體重100克以下; ②親鱔消毒親鱔選購、引進后,需經過消毒殺蟲,以預防疾病發生; ③親鱔暫養親鱔消毒后放在網箱或水泥池中暫養,雌、雄分養,每天投喂動物性餌料,按所投動物性餌料占飼養親鱔的重量比3-6%投喂,池內放置水花生或水葫蘆,每2-3天換一次水,水深20-30 cm; (2)親鱔的催熟、催產 親鱔經10-15天暫養穩定之后,在親鱔池水溫為23-30°C條件下進行人工催熟、催產; 人工催熟、催產對雄鱔采用兩針注射法進行提前催熟培育,第一針用促黃體激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對雄鱔提前進行低劑量催熟,劑量為O. 1-0. 3微克/克體重,在對雄鱔第一次注射后7-10天后再進行第二次雌、雄親本催產注射,第二次催產注射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LRH-A和HCG兩種激素相結合,兩者配比為=LRH-A O. 3-0. 5微克/克體重+HCG2-3微克/克體重,雌鱔注射24h后再給雄鱔注射,雄鱔劑量減半;注射完成后的親鱔放入仿生態育苗池或網箱中進行暫養,注意定期換水,保持良好水質; (3)仿生態育苗池條件準備 在仿生態育苗池內全池栽培沉水性水草,在水面上再投放漂浮性水草,水草均勻布放在沿池四周,作為親鱔隱蔽和吐沫筑巢之用,交配產卵池具備有進出微流水條件; (4)交配、產卵、孵化期管理 仿生態育苗池內親鱔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對親鱔4-10尾,雌雄性 為2-3 1 ;育苗池進水口用40目篩絹過濾;黃鱔在自然生態環境中,親鱔在產卵前會吐泡營巢,所吐泡沫漂浮于水面,雌鱔將卵粒產于泡沫巢中,在雌鱔剛產下數粒卵時,雄鱔即射精,將卵粒托起,并與泡沫巢粘合;產卵巢建成2-3天即會產卵; 親鱔入池后,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誘食,然后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此期間可見鱔洞口有兩條黃鱔控頭呼吸,等洞口有泡沫出現,黃鱔將在1-2天產卵,若洞口只有一條黃鱔探頭呼吸,雌鱔已完成產卵并已離去,過5-7天鱔苗即將孵出; (5)鱔苗的捕撈和培育 鱔苗孵出5天內撈至鱔苗培育池養殖;鱔苗培育池內的水溫與親鱔池水溫應一致,兩者溫差不應超過2-3°C,撈苗時采用細沙布做成網兜,以免因護仔親鱔的攻擊而影響撈苗,已產卵的親鱔過15-20天后還進行第二次產卵,撈取的鱔苗轉入專池培育。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親鱔消毒濃度為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浴3-10分鐘或濃度為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質量濃度為3-4%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鐘。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動物性餌料為小雜魚、螺絲肉或艇蚓。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仿生態育苗池采用育苗土池或育苗網箱,土池面積為3-10畝;育苗網箱面積為30-50平方米,水深為O. 8-1 米。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育苗土池內栽培沉水性水草,在水面上再投放漂浮性水草,所述水草投放量占育苗土池面積為50% - 60%,所述漂浮性水草為水花生或水葫蘆。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育苗網箱內栽培沉水性水草,在水面上再投放漂浮性水草,所述水草投放量占育苗網箱面積為60% - 80%,所述漂浮性水草為水花生或水葫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黃鱔半人工仿生態育苗的方法,特征是采用以下工藝步驟包括親鱔的獲得、選擇;親鱔的催熟、催產;仿生態育苗池(交配產卵池)條件準備;交配產卵孵化管理及鱔苗捕撈培育五個步驟,撈取的鱔苗轉入專池培育。本發明半人工仿生態育苗方法能有效提高黃鱔的育苗產量和效率,通過人工催熟催產這一在水產上普遍使用的成熟技術,再模擬自然仿生態繁殖,將人工繁殖和黃鱔的自然繁殖習性有機結合,可有效提高親本的懷卵量、產卵率、受精率和苗種成活率,并且親本的成活率相比全人工繁殖技術也顯著提高,從而提高了黃鱔的育苗產量和效率,可為黃鱔規模化養殖提供更為充足的苗種配套。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919179SQ20121046712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9日
發明者徐增洪, 邴旭文, 周鑫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鎮江山水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