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田輪以及一種微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 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田輪以及一種微耕機。
背景技術:
水田是指在一定的種植區域內需要提供充足水源的耕種用地,在中國地區,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內。而真正的大片水田卻集中于南方地區,南方地區也是水稻的主要生產地區。由于水田在種植期間需要長期浸泡于灌溉水中,水田土壤在淹水缺氧的情況下,有機質分解比較緩慢,使得土壤中腐殖質程度較高。南方土壤自身粘性較大,加之上述的種植條件使得對于水田耕種前期的土地處理(如翻土等)作業所使用農業機具提出了較高的使用要求。請參考圖1,圖I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微耕機用水田輪的結構示意圖。一種現有技術中針對南方種植條件而使用的微耕機,包括進行耕地、翻土作業的水田輪。水田輪包括驅動轉軸I'和葉片2',微耕機為驅動轉軸I'提供動力使得驅動轉軸I'轉動。葉片2'安裝于驅動轉軸I'上,并能夠跟隨驅動轉軸I'進行轉動,葉片2'在轉動的過程中與土壤接觸,從而實現土壤的翻土耕作。為了適應南方水田土壤粘性較大以及翻土作業中破土要求,葉片2'在靠近邊緣的部分焊接有葉片釘3'(也叫做破土釘)。葉片釘3'具有尖角結構,雖然尖角結構能夠較為容易地對粘性土壤進行破土作業,但是形成尖角的葉片釘3'與葉片2'會形成一個具有尖角的管狀體結構。尤其是在進行耕作翻土作業過程中,土壤容易進入到上述的管狀體結構中并逐漸堆積直至填滿葉片釘3'。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將會使得葉片2'的重量增加,從而需要消耗較多地能量來驅動葉片2'的轉動。并且,為了使得葉片釘到達最有優的破土效果,破土釘需要與水田輪的中心軸線保持較高的垂直度。然而,在現有技術中,葉片釘是以焊接的連接方式與葉片實現連接的。在焊接操作中,不僅操作難度較大引起水田輪的制造工藝復雜,而且還很難保證葉片與水田輪中心軸線的垂直度,降低了水田輪的破土效果。綜上所述,如何解決上述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并且制造工藝復雜的問題,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水田輪以及一種微耕機,該水田輪能夠實現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并且制造工藝復雜問題的目的,該微耕機由于采用該水田輪,能夠降低其耕地能耗。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田輪,應用于耕種機上,包括旋轉軸,所述旋轉軸上安裝有耕作葉片,所述耕作葉片的外側邊緣開設有破土槽口 ;[0011]所述耕作葉片上設置有葉片釘,所述葉片釘與所述破土槽口的邊緣相連接,并形成有槽狀結構的開土部;所述開土部的開口方向與所述耕作葉片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所述 耕作葉片與所述葉片釘為一體式結構的葉片。優選地,所述耕作葉片為折板型結構的耕作葉片,所述耕作葉片的彎折方向與所述耕作葉片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優選地,所述旋轉軸上安裝有用于連接所述旋轉軸與所述耕作葉片的連接支撐部。優選地,所述連接支撐部包括連接環和支撐條,所述支撐條的一端與所述旋轉軸相連,所述支撐條的另一端與所述連接環相連,所述耕作葉片安裝于所述連接環上。優選地,所述連接環不少于三個,并全部的所述連接環均勻羅列設置于所述旋轉軸上,所述耕作葉片卡接于相鄰的兩個連接環之間。優選地,所述連接環為鋼制連接環。優選地,所述旋轉軸為六方管旋轉軸。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微耕機,包括對土壤進行破土作業的耕作部,所述耕作部為上述的水田輪。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田輪,應用于耕種機上,尤其適用于南方水田的粘土土壤。包括旋轉軸、葉片和葉片釘,旋轉軸能夠轉動,耕作葉片安裝于旋轉軸上,并能夠跟隨旋轉軸轉動。耕作葉片的外側邊緣開設有破土槽口,葉片釘設置于葉片上,并與開土部破土槽口的邊緣相連接。當葉片釘設置于葉片上時,能夠與破土槽口形成槽狀結構的開土部,并且開土部的開口方向與耕作葉片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在上述結構中,開土部具有背棱結構,背棱能夠較為容易地對耕地進行破土作業。由于葉片釘與破土槽口的邊緣相連接,因此形成的開土部為一種無法堆積土壤的開式結構(開式結構是相對于現有技術中葉片釘與葉片形成的管狀體結構而言的)的開土部,由于破土釘能夠實現土壤的破土作業,同時又不會造成土壤的堆積。該結構設計能夠使得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不會由于堆積土壤而造成能量消耗的增加,從而實現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問題的目的。并且,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水田輪中,耕作葉片與葉片釘為一體式結構的葉片,如此設置省卻了葉片釘的焊接操作,簡化了水田輪的制造工藝。在采用一體式結構的葉片設計中,能夠通過采用模具進行機械化操作,不僅使得水田輪成品規格保持較高的一致性,還能夠避免由于葉片與葉片釘采用焊接而引起的葉片釘與水田輪中心軸線垂直程度地偏差。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微耕機,包括對土壤進行破土耕作的耕作部,耕作部為上述水田輪。由于上述水田輪的結構設計能夠降低操作過程中耕地的能量消耗,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微耕機能夠有效減少由于葉片帶土而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
圖I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微耕機用水田輪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水田輪的結構示意圖;[0027]圖I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驅動轉軸I丨;葉片2';葉片釘3';圖2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旋轉軸I ;耕作葉片2 ;葉片釘21 ;破土槽口 2a ;連接支撐部3 ;連接環31 ;支撐條32。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為提供一種水田輪以及一種微耕機,該水田輪通過其結構設計,采用一體式結構的葉片,能夠實現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并且制造工藝復雜問題的目的。該微耕機由于采用該水田輪,能夠降低在耕地作業過程中的能量消耗。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中水田輪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田輪,應用于耕種機上,尤其適用于南方水田的粘土土壤。包括旋轉軸I、葉片和葉片釘21,旋轉軸I能夠轉動,耕作葉片2安裝于旋轉軸I上,并能夠跟隨旋轉軸I轉動。耕作葉片2的外側邊緣開設有破土槽口 2a,葉片釘21設置于葉片上,并與破土槽口 2a的邊緣相連接。當葉片釘21設置于耕作葉片2上時,能夠與破土槽口2a形成槽狀結構的開土部,并且開土部的開口方向與耕作葉片2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在上述結構中,開土部具有背棱結構(與現有技術類似),背棱能夠較為容易地對耕地進行破土作業。由于葉片釘21與破土槽口 2a的邊緣相連接,因此形成的開土部為一種無法堆積土壤的開式結構的開土部,由于破土釘能夠實現土壤的破土作業,同時又不會造成土壤的堆積。該結構設計能夠使得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不會由于堆積土壤而造成能量消耗的增力口,從而實現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問題的目的。在此需要對開式結構的開土部進行說明,開式結構是相對于現有技術中葉片釘21與葉片形成的管狀體結構而言的。現有技術中,葉片釘21與葉片構成的管狀結構是一種一端為開口,而另一端封閉的結構。當對土壤進行作業時,土壤從開口端進入并進行堆積。而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水田輪,由于葉片上具有破土槽口 2a,該結構設計能夠使得葉片釘21與土壤接觸后,無法堆積土壤,從而不會造成葉片在更土作業過程中的重量增加。并且,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水田輪中,耕作葉片2與葉片釘21為一體式結構的葉片,如此設置省卻了葉片釘21的焊接操作,簡化了水田輪的制造工藝。在采用一體式結構的葉片設計中,能夠通過采用模具進行機械化操作,不僅使得水田輪成品規格保持較高的一致性,還能夠避免由于葉片與葉片釘21采用焊接而引起的葉片釘21與水田輪中心軸線垂直程度地偏差。為了提高耕作葉片2的翻土能力,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耕作葉片2為折板型結構的耕作葉片2,耕作葉片2的彎折方向與耕作葉片2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采用折板型結構的耕作葉片2在進行翻土作業時,能夠在一次翻土行程中翻出較多的土壤,從而達到提高耕作葉片2翻土能力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在使用耕種機對耕地進行翻土耕作時,翻土深度一般為IOcm至25cm之間,而進行翻土作業的部件為耕作葉片2,所以為了節約水田輪的制造成本,一般會將耕作葉片2的的高度設計為翻土的最大深度。耕作葉片2的高度為耕作的葉片安裝于旋轉軸I上時,耕作葉片2上距離旋轉軸I的最大距離與最小距離之差。然而,在多數情況下旋轉軸I的安裝高度較高,因此還需要提供用于連接旋轉軸I與耕作葉片2連接的部件,以使得耕作葉片2既能夠安裝于旋轉軸I上跟隨旋轉軸I轉動,還能夠使得耕作葉片2達到最大的利用率(在翻土達到最深時,耕作葉片2剛好沒入到土壤中)。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還提供了連接支撐部3,連接支撐部3安裝于旋轉軸I上并與耕作葉片2相連接。通過設置連接支撐部3,不僅能夠實現耕作葉片2與旋轉軸I之間的連接,還能夠使得耕作葉片2與旋轉軸I之間具有一定間距以實現耕作葉片2翻土作業的最優化。具體地,連接支撐部3包括連接環31和支撐條32,支撐條32的一端與旋轉軸I相連,支撐條32的另一端與連接環31相連,耕作葉片2安裝于連接環31上。基于上述實施例,為了提高連接支撐部3的結構強度,保證耕作時機械部件的可靠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接支撐部3中,連接環31不少于三個,并全部的連接環均勻羅列設置于旋轉軸I上,耕作葉片2卡接于相鄰的兩個連接環之間。如圖2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連接環31為三個,并且三個連接環等間距羅列于旋轉軸I上,并通過支撐條32與旋轉軸I相連接。這三個連接環中,相鄰的兩個連接環之間具有用于安裝耕作葉片2的間隙,耕作葉片2通過卡接的方式與相鄰的兩個連接環連接。在上述結構設計中,由于連接環等間距分布,并通過兩個連接環實現耕作葉片2的安裝,能夠降低采用單一連接環的耕作受力。如此設置,不僅能夠保證耕作葉片2的牢靠連接,還能夠提高連接支撐部3的結構強度,使得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田輪具有較高的工作可靠性。具體地,連接環31為鋼制連接環。為了節約水田輪的制造成本以及減小旋轉軸I的轉動慣性,本實用新型對旋轉軸I做出了如下結構設計旋轉軸I為六方管旋轉軸。作為一般性常識可知,采用管類部件,如果管壁具有一定厚度,其扭轉強度與實心軸的扭轉強度基本一致。然而管類部件不僅能夠節約材料,還具有較小的轉動慣性。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微耕機,包括對土壤進行破土耕作的耕作部,耕作部為上述水田輪。由于上述水田輪的結構設計能夠降低操作過程中耕地的能量消耗,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微耕機能夠有效減少由于葉片帶土而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水田輪以及一種微耕機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水田輪,應用于耕種機上,包括旋轉軸(I),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軸(I)上安裝有耕作葉片(2),所述耕作葉片(2)的外側邊緣開設有破土槽口(2a); 所述耕作葉片(2)上設置有葉片釘(21),所述葉片釘(21)與所述破土槽口(2a)的邊緣相連接,并形成有槽狀結構的開土部; 所述開土部的開口方向與所述耕作葉片(2)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 所述耕作葉片(2)與所述葉片釘(21)為一體式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耕作葉片(2)為折板型結構的耕作葉片(2),所述耕作葉片⑵的彎折方向與所述耕作葉片⑵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I)上安裝有用于連接所述旋轉軸(I)與所述耕作葉片(2)的連接支撐部(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支撐部(3)包括連接環(31)和支撐條(32),所述支撐條(32)的一端與所述旋轉軸(I)相連,所述支撐條(32)的另一端與所述連接環(31)相連,所述耕作葉片(2)安裝于所述連接環(31)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環(31)不少于三個,并全部的所述連接環(31)均勻羅列設置于所述旋轉軸(I)上,所述耕作葉片(2)卡接于相鄰的兩個連接環(31)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環(31)為鋼制連接環。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軸(I)為六方管旋轉軸。
8.一種微耕機,包括對土壤進行破土作業的水田輪,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田輪為如權利要求I至7任一項所述的水田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田輪,包括旋轉軸、葉片和葉片釘,旋轉軸能夠轉動,耕作葉片安裝于旋轉軸上,耕作葉片的外側邊緣開設有開土部破土槽口,葉片釘設置于葉片上,與開土部破土槽口的邊緣相連接并形成一種無法堆積土壤的開式結構的開土部,開土部的開口方向與耕作葉片作業時的旋轉方向相反。該結構設計能夠使得水田輪不會由于堆積土壤而造成能量消耗的增加,從而實現解決現有技術中水田輪在耕地作業中消耗較多能量問題的目的。耕作葉片與葉片釘為一體式結構的葉片,簡化了水田輪的制造工藝。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微耕機,包括耕作部,耕作部為上述水田輪,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微耕機能夠有效減少由于葉片帶土而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
文檔編號A01B33/10GK202535687SQ2012201036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9日
發明者楊毅, 畢選華, 羅覺明 申請人:重慶五谷通用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