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魚類學殘餌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有關魚類餌料利用率、增重、能量代謝等的相關研究是魚類學實驗范疇內的重要研究內容和研究重點。而攝食量是這些研究所關注的或是必須準確測定的數據,而要得到精確的餌料攝食量,就必須知道投了多少餌料、剩了多少餌料。這就涉及到如何收集已經投入水中的殘餌。因此,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或裝置準確收集實驗魚投喂攝食后沉入水中的殘餌,成為相關領域專家所必須關注的問題。目前剩余餌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是依據虹吸原理,用吸管人工吸取或用小型儀器吸取。這兩種方法都存在需要不停地移動入水一端的吸管,從而嚴重干擾了實驗魚的正常運動和生理活動,進而影響到一些實驗的準確性;同時,虹吸法還存在收集殘餌不充分,無法滿足實驗要求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方法都存在需要不停地移動入水一端的吸管,從而嚴重干擾了實驗魚的正常運動和生理活動及剩余餌料收集不充分的問題,提供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它包括魚缸、進水管和出水管,進水管的出水端與魚缸的內腔連通,出水管置于魚缸的內腔;它還包括餌料集攏器、渦旋扇葉、彎管和殘餌收集盒,餌料集攏器為上大、下小通透的錐筒,餌料集攏器設置在魚缸內腔體的底部,彎管為“Z”形管,彎管的一端穿過魚缸的底部與餌料集攏器的出水口連通,餌料集攏器的出水口處設置渦旋扇葉,渦旋扇葉置于所述彎管的內腔中,彎管的另一端與殘餌收集盒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餌料集攏器使得剩余餌料沿餌料集攏器內側壁聚集在餌料集攏器的底部,水流通過渦旋扇葉形成了旋流,所述旋流帶動餌料集攏器內側壁上的剩余餌料通過彎管排出,及時、徹底收集了殘餌,且對實驗魚驚擾降到了最低點。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測定的數據精確。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它包括魚缸1、進水管2和出水管3,進水管2的出水端與魚缸I的內腔連通,出水管3置于魚缸I的內腔;它還包括餌料集攏器4、渦旋扇葉8、彎管5和殘餌收集盒7,餌料集攏器4為上大、下小通透的錐筒,餌料集攏器4設置在魚缸I內腔體的底部,彎管5為“Z”形管,彎管5的一端穿過魚缸I的底部與餌料集攏器4的出水口連通,餌料集攏器4的出水口處設置渦旋扇葉8,渦旋扇葉8置于所述彎管5的內腔中,彎管5的另一端與殘餌收集盒7連通。
具體實施方式
二: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是對具體實施方式
一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的進一步限定,它還包括閥門6,閥門6安裝在彎管5上。
具體實施方式
三: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是對具體實施方式
一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的進一步限定,出水管3的入口設置在魚缸I內水面的上方。
具體實施方式
四: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是對具體實施方式
一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的進一步限定,餌料集攏器4的上沿與水面的距離為L。
具體實施方式
五: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是對具體實施方式
四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的進一步限定,餌料集攏器4的上沿與水面的距離L不小于 20cm。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1、將魚缸1、餌料集攏器4、渦旋扇葉8、彎管5和殘餌收集盒7清洗干凈,通過進水管2為魚缸I加水,利用出水管3的出水口高度調節魚缸I水位的高度;保持魚缸I的水位高于餌料集攏器4的上沿20cm以上。2、放入試驗魚,開展相關試驗;按照實驗設計定時投喂實驗魚餌料,殘餌被餌料集攏器4收集;投喂結束5分鐘之后開始收集殘餌:打開安裝在彎管5上的閥門6,水流驅動渦旋扇葉8轉動形成渦旋水流,所述渦旋水流將聚集在餌料集攏器4內壁表面的殘餌通過彎管5,被水流帶入殘餌收集盒7。當餌料集攏器4內的殘餌收集完畢,關閉閥門6,殘餌收集工作結束。3、通過進水管2為魚缸I加水,將水位恢復到投喂前水平。
權利要求1.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它包括魚缸(I)、進水管(2)和出水管(3),進水管(2)的出水端與魚缸⑴的內腔連通,出水管(3)置于魚缸⑴的內腔;其特征是,它還包括餌料集攏器(4)、渦旋扇葉(8)、彎管(5)和殘餌收集盒(7),餌料集攏器(4)為上大、下小通透的錐筒,餌料集攏器⑷設置在魚缸⑴內腔體的底部,彎管(5)為“Z”形管,彎管(5)的一端穿過魚缸(I)的底部與餌料集攏器(4)的出水口連通,餌料集攏器(4)的出水口處設置渦旋扇葉(8),渦旋扇葉(8)置于所述彎管(5)的內腔中,彎管(5)的另一端與殘餌收集盒(7)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閥門(6),閥門(6)安裝在彎管(5)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出水管(3)的入口設置在魚缸(I)內水面的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餌料集攏器(4)的上沿與水面的距離為L。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餌料集攏器(4)的上沿與水面的距離L不小于20cm。
專利摘要一種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裝置,涉及一種魚類學殘餌收集裝置,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方法都存在需要不停地移動入水一端的吸管,從而嚴重干擾了實驗魚的正常運動和生理活動及剩余餌料收集不充分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魚缸、進水管和出水管;它還包括餌料集攏器、渦旋扇葉、彎管和殘餌收集盒,餌料集攏器為上大、下小通透的錐筒,餌料集攏器設置在魚缸內腔體的底部,彎管為“Z”形管,彎管的一端穿過魚缸的底部與餌料集攏器的出水口連通,餌料集攏器的出水口處設置渦旋扇葉,渦旋扇葉置于所述彎管的內腔中,彎管的另一端與殘餌收集盒連通。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魚類學實驗殘餌收集。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2958492SQ201220738830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賈智英, 石連玉, 李池陶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