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

文檔序號:288804閱讀:62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家畜飼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制作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
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制作小白牦牛肉的犢牛是指4月中下旬出生,初生體重在12.5公斤以上的健康公犢,飼喂至24-26周齡活重達80kg及其以上出欄的公犢牛。因其肉色相對成年牦牛顏色較淺,故稱為“小白牦牛肉”。小白牦牛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達22%以上,脂肪含量1.3%以下,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齊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老少皆宜的理想肉食品。小白牦牛肉可作為高檔肉食品進行開發利用。小白牦牛肉生產有效的利用了犢牛早期生長發育迅速的生物學特點、加快了牛群的出欄周轉、減少了犢牛越冬死亡、減輕了母牦牛的負擔和草場壓力、提高了牧民的經濟收入。 但目前沒有規范化的生產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本發明所提供的飼養方法飼養出來的小牦牛肉質細嫩,富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維生素等,易于消化吸收,是青藏高原特色的肉食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規范化的制作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該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懷孕母牛在產犢前3個月采用“放牧+暖棚+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即白天在草場上進行放牧,晚上歸牧后對其進行補飼,且夜宿暖棚內;B、母牛產犢后,選擇初生體重大于12.5kg以上的健康公犢;C、犢牛出生后0.5 I小時須吮吸初乳,盡早獲得母源抗體,O 7日以喂初乳為主,7日齡時進行犢牛副傷寒的免疫,從第8日開始到出欄前實行全哺乳隨母放牧的飼養管理模式,同時對產后的母牛進行“放牧+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即白天在草場上進行放牧,晚上歸牧后對其進行補飼。D、選擇飼喂至24-26周齡,體重達80kg以上的健康公犢進行出欄屠宰用于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生產。優選的,所述步驟A中的補飼為歸牧后補飼青干草3kg,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母牛產后I日內補喂生理糖鹽水500ml。優選的,所述步驟B中的初生的公犢全部佩戴耳標,建立檔案,進行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生產。優選的,所述步驟C中對產后的母牛歸牧后補飼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自由舔舐礦物舔磚,產后一個月開始給母牛和犢牛按常規劑量注射炭疽疫苗、牛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口蹄疫滅活疫苗,每種疫苗注射間隔7d以上,在產后兩個月對母牛和犢牛注射伊維菌素和抗蠕敏進行體內外驅蟲,用量分別為0.02mg/kg體重和10mg/kg體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制成的小白牦牛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蛋白質高,脂肪低,富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維生素等,易于消化吸收,是青藏高原特色的肉食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懷孕母牛從I月中旬開始采用“放牧+暖棚+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即白天在草場上進行放牧,晚上歸牧后對其進行補飼,且夜宿暖棚內。補飼是在歸牧后補飼青干草3kg,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母牛產后I日內補喂生理糖鹽水500ml。4月中旬母牛產犢后,選擇初生體重為12.5kg以上的健康公犢。初生公犢全部佩戴耳標,建立檔案,進行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生產。犢牛出生后0.5 I小時進行吮吸初乳,盡早獲得母源抗體,O 7日以喂初乳為主,7日齡時進行犢牛副傷寒的免疫,從第8日開始到出欄前實行全哺乳隨母放牧的飼養管理模式。同時對產后母牛進行“放牧+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并且對產后母牛歸牧后補飼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自由舔舐礦物舔磚。5月中旬開始對母牛和犢牛按常規劑量注射炭疽疫苗、牛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口蹄疫滅活疫苗,每種疫苗注射間隔7日以上。在6月份對母牛和犢牛注射伊維菌素和抗蠕敏進行體內外驅蟲,用量分別為
0.02mg/kg 體重和 10mg/kg 體重。選擇飼喂至24周齡, 體重達80kg的健康公犢,該公犢進行出欄屠宰用于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生產。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技術的人在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懷孕母牛在產犢前3個月采用“放牧+暖棚+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即白天在草場上進行放牧,晚上歸牧后對其進行補飼,且夜宿暖棚內; B、母牛產犢后,選擇初生體重大于12.5kg以上的健康公犢; C、犢牛出生后0.5 I小時須吮吸初乳,盡早獲得母源抗體,O 7日以喂初乳為主,7日齡時進行犢牛副傷寒的免疫,從第8日開始到出欄前實行全哺乳隨母放牧的飼養管理模式,同時對產后母牛進行“放牧+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即白天在草場上進行放牧,晚上歸牧后對其進行補飼。
D、選擇飼喂至24-26周齡,體重達80kg以上的健康公犢進行出欄屠宰用于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生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的補飼為歸牧后補飼青干草3kg,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母牛產后I日內補喂生理糖鹽水500ml。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的初生的公犢全部佩戴耳標,建立檔案,進行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生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對產后的母牛歸牧后補飼玉米面或青稞面0.5kg,自由舔舐礦物舔磚,產后一個月開始給母牛和犢牛按常規劑量注射炭疽疫苗、牛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口蹄疫滅活疫苗,每種疫苗注 射間隔7d以上,在產后兩個月對母牛和犢牛注射伊維菌素和抗蠕敏進行體內外驅蟲,用量分別為0.02mg/kg體重和10mg/kg體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制作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的母牛及犢牛飼養管理方法,步驟為,懷孕母牛在產犢前3個月采用“放牧+暖棚+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母牛產犢后,選擇初生體重大于12.5kg以上的健康公犢;犢牛出生后0.5~1小時須吮吸初乳,盡早獲得母源抗體,O~7日以喂初乳為主,7日齡時進行犢牛副傷寒的免疫,從第8日開始到出欄前實行全哺乳隨母放牧的飼養管理方法,同時對產后的母牛進行“放牧+補飼”的飼養管理模式,犢牛飼喂至24-26周齡,體重達80kg以上的健康公犢進行出欄屠宰用于可追溯小白牦牛肉生產。該規范化飼養的小牦牛肉質細嫩,富含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維生素等,且易消化吸收,是青藏高原特色的肉食品。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238564SQ20131017262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10日
發明者羅曉林, 安添午, 謝榮清, 楊平貴, 官久強, 趙洪文, 吳偉生 申請人: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