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人工繁殖孵化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黃顙魚人工繁殖孵化桶,涉及魚苗繁殖【技術領域】,特別是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技術領域】。包括圓柱形上桶體和錐度為36±2°的圓錐形下桶體,所述下桶體的上端連接在所述上桶體的下端,在上桶體的側壁設置溢水口,在下桶體的下端連接出苗管,在出管上設置開關閥;所述上桶體、下桶體和出苗管分別設有光滑的內表面,所述上桶體和下桶體以光滑的過渡面連接。本實用新型可方便孵化操作,適應黃顙魚苗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能提高黃顙魚親本的催產率。
【專利說明】黃顙魚人工繁殖孵化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魚苗繁殖【技術領域】,特別是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使用的孵化桶構造如圖:分為三部分:桶身、桶罩和附件。桶身用大多采用馬口鐵皮制成,略似圓錐形。桶身高度為lm,桶的上口直徑為62cm,下口最大直接為46cm,底部正中央有一進水管,口徑為2.5厘米下與橡皮管相接。出水管安裝在距桶身上口的4cm處,口徑及長度與進水管相同。為出苗方便起見,也可在進水管處接一出苗管。桶罩用2cn寬的竹篾片制成上口直徑為46cm、下口直徑為56cm、高25cm的罩架,其內用每英寸60目的尼龍網紗制成出水紗罩,下口縫上泡沫塑料或粗布,以達到貼緊桶身上部的目的。附件包括支持桶身的木、鐵架,橡皮管及控制進水流速的龍頭開關或夾子等。
[0003]以往的孵化桶的缺點:
[0004]1、每個孵化桶的容卵量為20?40萬粒,而新型孵化桶容卵量為100萬粒;
[0005]2、死卵、卵膜等會黏附在網罩上,不易清理;
[0006]3、操作復雜。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出一種方便操作、提高魚苗繁殖率的黃顙魚人工繁殖孵化桶。
[0008]本實用新型包括圓柱形上桶體和錐度為36±2°的圓錐形下桶體,所述下桶體的上端連接在所述上桶體的下端,在上桶體的側壁設置溢水口,在下桶體的下端連接出苗管,在出管上設置開關閥;所述上桶體、下桶體和出苗管分別設有光滑的內表面,所述上桶體和下桶體以光滑的過渡面連接。
[0009]本實用新型還在出苗管上旁接進水管,在進水管上設置進水閥。
[0010]所述上桶體的內徑為0.65?0.70m、高度為0.2m,下桶體的高度為1.0m。
[001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所述圓錐形下桶體的錐度為36°。
[0012]該孵化桶具有以下特點:
[0013](I)孵化桶的錐體夾角小,受精卵不會在桶體內壁堆積,翻滾均勻,出苗率高;
[0014](2)設計水深較大,利用黃顙魚受精卵比重大的特點,水流沖力控制在受精卵翻動在桶體高度的1/3只1/2的位置,受精卵較重不會從溢水口流出,而未受精的卵比重較輕,會隨水流溢出,不會因為未受精的卵發霉對孵化造成影響;
[0015](3)孵化桶容量大,可盛放黃顙魚受精卵3?4kg、出苗80?100萬尾;
[0016](4)孵化桶不設過濾網,黃顙魚卵黃苗比重大、游泳能力弱不會隨水流溢出,而溶解的卵膜會隨水從溢水口流出,省去了魚苗破膜時刷網的工序,大大降低了孵化操作的勞動強度;
[0017](5)集苗方便,集苗時在出苗管連接一根軟管到暫養池,關掉進水閥靜止30秒,打開出苗閥,卵黃苗可利用水壓自動通過軟管進入暫養池。
[0018]總之,本實用新型可方便孵化操作,適應黃顙魚苗大規模生產的需要,能提高黃顙魚親本的催產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本實用新型可以采用磚混結構,通過模具制作,要求內表面光滑;也可采用白鐵皮或玻璃鋼制作。
[0021]孵化桶總高度1.20m、水體容積約為0.20?0.25m3,由圓柱形上桶體I和圓錐形下桶體2組成。
[0022]下桶體I的內徑為0.65?0.70m、高度為0.2m,在上桶體I的側壁設置溢水口 3。
[0023]下桶體2的高度為1.0m,錐度α為36±2°,優選36°,下桶體2的上端以光滑的過渡面連接在上桶體I的下端。
[0024]在下桶體2的下端連接采用Φ32πιπι或0 40mmPVC硬壁制成的出苗管4,在出苗管4上旁接進水管5,在出苗管4上設置開關閥6,在進水管5上設置進水閥7。
[0025]上桶體1、下桶體2和出苗管4分別設有光滑的內表面。
【權利要求】
1.黃顙魚人工繁殖孵化桶,其特征在于包括圓柱形上桶體和錐度為36±2°的圓錐形下桶體,所述下桶體的上端連接在所述上桶體的下端,在上桶體的側壁設置溢水口,在下桶體的下端連接出苗管,在出管上設置開關閥;所述上桶體、下桶體和出苗管分別設有光滑的內表面,所述上桶體和下桶體以光滑的過渡面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孵化桶,其特征在于在出苗管上旁接進水管,在進水管上設置進水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孵化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桶體的內徑為0.65?0.70m、高度為0.2m,下桶體的高度為1.0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孵化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圓錐形下桶體的錐度為36°。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555032SQ201320631881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4日
【發明者】葉金明, 叢寧, 顏慧, 董學洪, 馬建社 申請人:葉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