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及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及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豬舍結構包括過道、豬床和發酵床,過道和豬床設于室內,發酵床設于室外,豬床內側設置過道,豬床外側設置豬舍外墻,發酵床設于豬舍外墻外部且與豬床平行設置,豬舍外墻底部設有墻體排污口,發酵床與豬床之間通過墻體排污口相連通;發酵床內鋪設有墊料層。墊料層是通過鋸末屑、玉米秸稈、硅藻土和輔助發酵劑進行混合、發酵和鋪設形成。本發明將發酵床和豬床分離設置,并改變墊料層中的組分制作方法,可有效保持豬床的潔凈度,避免了生豬直接接觸發酵床而感染各種病菌,也克服了生豬拱食帶有霉菌的發酵床墊料而引起的豬霉菌中毒的技術難題。
【專利說明】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及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生豬養殖【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及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國內消費者對豬肉的消費保持著穩定快速的增長,導致規模化養豬比重逐年增加,但是經研究發現,我國農戶散養模式在一定時期內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需要一種經濟、健康的養殖方式來扶持散戶養豬。
[0003]隨著養豬業的發展,豬糞、尿的排放量也在急速增加,而如何處置養豬業中一直難以解決的豬糞尿,尤其是豬的大量排泄物對環境生態造成的污染問題,是一個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0004]生物發酵床養殖技術是利用全新的自然農業概念,結合現代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提出的一種環保、安全、有效的生態養殖方法。其基本做法是采用特定的益生菌,按一定配方將其與稻草、鋸末等木質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原材料混合,形成有機墊料,按一定要求鋪設在豬舍內,在此期間豬的排泄物中的糞臭素等有害物質可被有機墊料里的微生物消化降解、吸收及利用,以達到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的目的。陳化墊料起出后經過腐熟,形成有機肥料,就可以直接施用于農田,實現墊料農業循環化利用。
[0005]而目前的生豬養殖中,發酵床養殖是將生豬直接放養在墊料上,但該方法在新型養殖觀念的條件下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發酵床產熱,不利于夏季使用;其次是生豬直接接觸發酵床,容易感染各種病菌;再就是霉變的墊料被生豬拱食后,會引起疾病;常規墊料中的鋸末所占比例較高、投入大、資源緊缺,稻殼堆肥時不易分解,對生物有機肥的營養價值貢獻不大;發酵床墊料隨使用時間的延長,重金屬含量會有所積累,影響制成的有機肥的使用安全。因此,發酵床在生豬養殖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
[0007]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上述豬舍結構中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
[0008]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包括過道、豬床和發酵床,過道和豬床設于室內,發酵床設于室外,豬床內側設置過道,豬床外側設置豬舍外墻,發酵床設于豬舍外墻外部且與豬床平行設置,豬舍外墻底部設有墻體排污口,發酵床與豬床之間通過墻體排污口相連通;發酵床內鋪設有墊料層。
[0009]以過道的地面為基準水平面,從過道至豬舍外墻的方向,所述豬床的地面向下傾斜5~10°。該傾斜角度的設置,便于豬尿液和部分沖洗豬舍廢水(可補充墊料中水分含量)流入發酵床,也方便對豬床進行清洗時將豬糞推出至發酵床。豬舍外墻底部的墻體排污口可采用與豬床等長的通孔結構,加大其排放量,方便保持豬床的潔凈度。[0010]所述豬床與過道的連接處設有柵欄,柵欄內側的豬床上方設有食槽和水槽。根據豬舍的實際情況,食槽和水槽可固定于柵欄上,也可固定于豬床上,食槽和水槽并列設置。通過柵欄的隔離,豬舍內的豬床可分為多個豬欄區域,方便生豬養殖管理,各豬欄區域底部的豬床相通,豬床外的發酵床也相通。
[0011]所述柵欄包括多個鋼筋和兩個鋼管,各鋼筋縱向平行分布,鋼管橫向分布,各鋼筋兩端分別與鋼管固定連接。鋼管對各鋼筋起固定作用。
[0012]所述柵欄高度為90cm,相鄰兩個鋼筋之間的間距為5cm,鋼筋直徑為12mm。
[0013]所述柵欄上設有門體,門體寬度為60cm,門體高度為80cm。門體的設置可方便工作人員進出豬欄。
[0014]所述發酵床為槽體式結構(即為地下結構),發酵床的長度與豬床的長度相等,發酵床的寬度為2~3m,發酵床的深度為90~120cm。
[0015]所述發酵床底部鋪設有墊料層,墊料層的厚度為60~80cm。
[0016]所述發酵床的頂部還設有防水罩,可防止水分進入墊料層。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倒灌,發酵床遠離豬舍外墻的各側邊可用磚自地面向上砌高25~40cm。
[001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過道兩側分別設置豬床,豬床對稱設于過道兩側,各豬床對應的豬舍外墻外部設有發酵床。
[0018]本發明一種用于上述豬舍結構中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9]( I)對墊料層的各組成原料進行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中水分的質量含量為45% ;各組成原料包括鋸末屑、玉米秸桿、硅藻土和輔助發酵劑;
[0020](2 )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達到50~65 °C時翻混一次;
[0021](3)再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降至45°C時,將混合物鋪設入發酵床上;
[0022](4)發酵床投入使用后,通過翻混機每周翻混墊料層一次,翻耙深度為20~30cm。
[0023]所述墊料層中各組成原料的含量如下: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的質量比為2:8,在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總質量的基礎上添加質量分數為5%的硅藻土 ;每立方米的鋸末屑、玉米秸桿和硅藻土的混合物中,添加3.5kg的輔助發酵劑。
[0024]其中,所述玉米秸桿包括粉碎秸桿和長度為2~3cm的秸桿,其中,粉碎秸桿與長度為2~3cm的秸桿之間的比例為2:6 ;
[0025]所述3.5kg的輔助發酵劑中,包括3kg的米糠、玉米粉、面粉、米粉、薯粉或麥麩中的一種以及0.5kg的糖。
[0026]本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使用時,其原理是:將發酵床和豬床分離設置,使豬尿液及豬糞可及時排出豬床,有效保持豬床的潔凈度;同時,生豬不需要直接接觸發酵床,可減少病菌感染。另外,對墊料層組分、配比及制作方法進行改進,提高了墊料層自身的濕熱調節,便于墊料管理,同時抑制了陳化墊料腐熟后制成的生物有機肥中Zn及重金屬Cu、Cd等的活性,增加使用安全性。
[0027]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本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是在傳統豬舍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將發酵床和豬床分離設置,可有效保持豬床的潔凈度,避免了生豬直接接觸發酵床而感染各種病菌,也克服了生豬拱食帶有霉菌的發酵床墊料而引起的豬霉菌中毒的技術難題。另外,將發酵床設于豬舍外部,可解決發酵床的粉塵揚起與夏季舍內高溫的問題,發酵床內的墊料獨立反應,對豬糞的處理方式更為經濟、省錢,并能提高陳化墊料的資源化利用程度。
[0029]本豬舍結構中發酵床的墊料層通過調節各組成原料的配比并加入硅藻土,由于硅藻土具有獨特的孔隙結構,體重輕軟,孔隙度大,吸附性能強,因而具有調濕、除臭功能;硅藻土能對重金屬有抑制作用,能抑制陳化墊料腐熟后制成的生物有機肥中的重金屬活性;硅藻土 PH值呈中性、無毒,被畜禽食后促使消化,并能把畜禽腸胃道的細菌吸附后排出體外,增強體質,起到強筋健骨作用。對各組成原料配比及制作方法的改進,可有效節約成本,也不影響發酵床墊料的正常發酵應具備的性能,而且墊料易于分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本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的示意圖。
[0031]圖2為圖1的A向平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3]實施例1 [0034]本實施例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如圖1或圖2所示,包括過道1、豬床2和發酵床3,過道和豬床設于室內,發酵床設于室外,豬床內側設置過道,豬床外側設置豬舍外墻4,發酵床設于豬舍外墻外部且與豬床平行設置,豬舍外墻底部設有墻體排污口 5,發酵床與豬床之間通過墻體排污口相連通;發酵床內鋪設有墊料層。
[0035]以過道的地面為基準水平面,從過道至豬舍外墻的方向,豬床的地面向下傾斜5~10° (如圖1中的角度a)。該傾斜角度的設置,可便于豬尿液和部分沖洗豬舍的廢水(補充墊料中的水分含量)流入發酵床,也方便將豬糞推出至發酵床。豬舍外墻底部的墻體排污口可采用與豬床等長的通孔結構,加大其排放量,方便保持豬床的潔凈度。
[0036]豬床與過道的連接處設有柵欄,如圖2所示,柵欄內側的豬床上方設有食槽7和水槽6。根據豬舍的實際情況,食槽和水槽可固定于柵欄上,也可固定于豬床上,食槽和水槽并列設置。通過柵欄的隔離,豬舍內的豬床可分為多個豬欄區域,方便生豬養殖管理,各豬欄區域底部的豬床相通,豬床外的發酵床也相通。
[0037]柵欄包括多個鋼筋和兩個鋼管,各鋼筋縱向平行分布,鋼管橫向分布,各鋼筋兩端分別與鋼管固定連接。鋼管對各鋼筋起固定作用。
[0038]柵欄高度為90cm,相鄰兩個鋼筋之間的間距為5cm,鋼筋直徑為12mm。
[0039]柵欄上設有門體,門體寬度為60cm,門體高度為80cm。門體的設置可方便工作人
員進出豬欄。
[0040]如圖1所示,發酵床為槽體式結構(即為地下結構),發酵床的長度與豬床的長度相等,發酵床的寬度為2~3m,發酵床的深度為90~120cm。
[0041]發酵床底部鋪設有墊料層,墊料層的厚度為60~80cm。發酵床的頂部還設有防水罩8,可防止水分進入墊料層。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倒灌,發酵床遠離豬舍外墻的各側邊可用磚自地面向上砌高25~40cm。[004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過道兩側分別設置豬床,豬床對稱設于過道兩側,各豬床對應的豬舍外墻外部設有發酵床。
[0043]本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使用時,其原理是:將發酵床和豬床分離設置,使豬尿液及豬糞可及時排出豬床,有效保持豬床的潔凈度;同時,生豬不需要直接接觸發酵床,可減少病菌感染。
[0044] 試驗發現,本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能克服因為發酵床產熱不利于夏季使用、生豬直接接觸墊料易感染各種病菌、生豬拱食霉變的墊料而引起疾病等問題,也能提高陳化墊料的資源化利用價值與農田使用的安全性。
[0045]實施例2
[0046]本實施例一種用于實施例1所述豬舍結構中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7](1)對墊料層的各組成原料進行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中水分的質量含量為45% ;各組成原料包括鋸末屑、玉米秸桿、硅藻土和輔助發酵劑;
[0048](2)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達到50~65°C時翻混一次(一般為3天左右);
[0049](3)再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降至45°C時(一般為3天左右),將混合物鋪設入發酵床上;
[0050](4)發酵床投入使用后,通過翻混機每周翻混墊料層一次,翻耙深度為20~30cm。
[0051]墊料層中各組成原料的含量如下: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的質量比為2:8,在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總質量的基礎上添加質量分數為5%的硅藻土 ;每立方米的鋸末屑、玉米秸桿和娃藻土的混合物中,添加3.5kg的輔助發酵劑。
[0052]其中,玉米秸桿包括粉碎秸桿和長度為2~3cm的秸桿,其中,粉碎秸桿與長度為2~3cm的秸桿之間的比例為2:6 ;
[0053]3.5kg的輔助發酵劑中,包括3kg的米糠、玉米粉、面粉、米粉、薯粉或麥麩中的一種以及0.5kg的糖。
[0054]本實施例中,由于對墊料層配比及制作方法進行改進,提高了墊料層自身的濕熱調節,便于墊料管理,同時抑制了陳化墊料腐熟后制成的生物有機肥中Zn及重金屬Cu、Cd等的活性,增加使用安全性。
[0055]試驗發現,通過本實施例制得的墊料層使用時,能克服因為發酵床產熱不利于夏季使用、生豬直接接觸墊料易感染各種病菌、生豬拱食霉變的墊料而引起疾病等問題,也能提高陳化墊料的資源化利用價值與農田使用的安全性。
[0056]如上所述,便可較好地實現本發明,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
【發明內容】
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都為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范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過道、豬床和發酵床,過道和豬床設于室內,發酵床設于室外,豬床內側設置過道,豬床外側設置豬舍外墻,發酵床設于豬舍外墻外部且與豬床平行設置,豬舍外墻底部設有墻體排污口,發酵床與豬床之間通過墻體排污口相連通;發酵床內鋪設有墊料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以過道的地面為基準水平面,從過道至豬舍外墻的方向,所述豬床的地面向下傾斜5~1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豬床與過道的連接處設有柵欄,柵欄內側的豬床上方設有食槽和水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柵欄包括多個鋼筋和兩個鋼管,各鋼筋縱向平行分布,鋼管橫向分布,各鋼筋兩端分別與鋼管固定連接; 所述柵欄高度為90cm,相鄰兩個鋼筋之間的間距為5cm,鋼筋直徑為12mm ; 所述柵欄上設有門體,門體寬度為60cm,門體高度為80c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床為槽體式結構,發酵床的長度與豬床的長度相等,發酵床的寬度為2~3m,發酵床的深度為90~120cm ; 發酵床內墊料層的厚度為60~80c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床的頂部設有防水罩。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發酵床外置的豬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道兩側分別設置豬床,豬床對稱設于過道兩側,各豬床對應的豬舍外墻外部設有發酵床。
8.用于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豬舍結構中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墊料層的各組成原料進行混合,形成的混合物中水分的質量含量為45%;各組成原料包括鋸末屑、玉米秸桿、硅藻土和輔助發酵劑; (2)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達到50~65°C時翻混一次; (3)再將混合物堆積發酵,混合物中層的溫度降至45°C時,將混合物鋪設入發酵床上; (4)發酵床投入使用后,通過翻混機每周翻混墊料層一次,翻耙深度為20~30cm。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墊料層中各組成原料的含量如下: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的質量比為2:8,在鋸末屑與玉米秸桿總質量的基礎上添加質量分數為5%的硅藻土 ;每立方米的鋸末屑、玉米秸桿和硅藻土的混合物中,添加3.5kg的輔助發酵劑。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發酵床的墊料層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秸桿包括粉碎稻桿和長度為2~3cm的稻桿,其中,粉碎稻桿與長度為2~3cm的稻桿之間的比例為2:6 ; 所述3.5kg的輔助發酵劑中,包括3kg的米糠、玉米粉、面粉、米粉、薯粉或麥麩中的一種以及0.5kg的糖。
【文檔編號】A01K1/03GK103947567SQ201410135457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4日
【發明者】吳根義, 蘇文幸, 羅惠莉, 林毅青, 姜珊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