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

文檔序號:262042閱讀:326來源:國知局
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為了解決傳統稻田養泥鰍耗水量大、田間管理和收獲難的問題,所述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稻田前處理;(2)水稻移栽;(3)養泥鰍裝置;(4)泥鰍投放和飼養;(5)田間管理;(6)適時收獲。本發明的優點:(1)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資源養殖泥鰍,有利于擴大泥鰍的養殖面積,增加泥鰍總產量,提高農民收入;(2)降低稻田水層,減少用水量;(3)泥鰍的集中養殖,便于田間管理和收獲;(4)利用了水稻對水體凈化功能為泥鰍的生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水體環境。
【專利說明】
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養殖技術,尤其是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泥鰍養殖主要集中在池塘、水庫等水源充足的水面養殖為主,然而水面的高密度養殖容易造成水體自凈化困難,需要增加水體凈化和疾病預防等方面的投入成本。而傳統稻田養殖,泥鰍散布在稻田中,雖然可以通過開溝、開挖小池等方法集中泥鰍,但還是無法有效的、省功省力的抓獲泥鰍,如采用打魚機進行電擊收獲,容易損傷泥鰍,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原來泥鰍養殖存在養泥鰍耗水量大、田間管理和收獲難的問題。
[0003]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出現頻繁,使得降雨量季節和年際間變化大,不利于水面養殖或稻田養殖的推廣,同時由于我國制定了 2020年減排40%-45%的遠大目標,稻田甲烷的排放需要進一步減低,改變傳統的稻田養泥鰍模式是勢在必行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小康社會所必需解救的難題。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泥鰍養殖技術存在養泥鰍耗水量大、田間管理和收獲難的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該養殖方法通過在田間開挖泥鰍溝,在泥鰍溝內安置網籠,可實現泥鰍的集中養殖,同時利用水稻的凈化功能凈化水體,為泥鰍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水體環境,實現在不加注新的水源情況下,實現水體的自潔凈,最終減少稻田養泥鰍的耗水量,泥鰍捕獲容易,降低由于長期淹水的甲烷排放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同時降低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稻田前處理:稻田耕作前除草,除草后對稻田進行起壟或開廂,并施足基肥,稻田起壟包溝寬度為0.30-0.60m,起壟高度為0.10-0.35m ;然后在稻田開養泥鰍溝,泥鰍溝的規格:寬度為 0.40πΓ0.60m,深度為 0.40πΓ0.60m ;
(2)水稻移栽;
(3)安置養泥鰍裝置:水稻移栽后對泥鰍溝進行清理,然后在泥鰍溝內安置寬度
0.40πΓ0.60m、高度0.60πΓ0.80m的網籠,該網籠兩端用網封閉,網孔孔徑不大于80目;
(4)泥鰍投放與飼養;向網籠內投放泥鰍個體重為3.0 g飛.0g/條,每平米水面投放密度為10(Γ200尾,并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食物;
(5)田間管理:
a肥水管理,泥鰍放養后,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水溫達到30°C時,增加蓄水深度;
b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管理;
c定期巡查養泥鰍裝置,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情況,同時觀察養泥鰍裝置有無破損情況,泥鰍有無逃逸現象;
d對泥鰍疾病進行預防與控制;
(6)適時收獲稻谷和泥鰍。
[0006]以下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
進一步地,泥鰍投放與飼養步驟中;定點,優選每隔5?10m設置一個喂食點;定時,優選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定質即保證飼料品質、定量即按泥鰍體重百分比投喂食物。
[0007]優選地,根據稻田形狀,所述泥鰍溝為開設在稻田中的十字溝或圍溝。
[0008]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所述網籠由多個網籠單元串連而成,每個網籠單元長度為5nTl0m,相鄰兩個網籠單元的連接端不封閉。
[0009]進一步地,所述開廂的廂面寬5(Tl00cm,相鄰兩廂之間開有廂溝,廂溝寬1(Γ30cm,廂溝深15?40cm。
[0010]所述泥鰍投放與飼養步驟中,選擇晴天的早晨投放泥鰍苗,投喂次數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稻田泥鰍體重的百分比:4?6月,3%?5% ;7?8月,10%?15% ;9月,3.5%?4.5% ;不同水溫條件下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投喂比例:水溫11?20°C,植物性飼料質量占60 %?70 %,動物性飼料質量占30%?40%;水溫21?23°C,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質量各占50%;水溫24?29°C,植物性飼料質量占30 %?40 %,動物性飼料質量占60 %?70 %。
[0011]選擇晴天的早晨投放泥鰍苗,此時田間水體溫度與泥鰍體溫差異不大,有利于泥鰍適應新的水體環境。
[0012]由于養泥鰍裝置整體質量較輕、凈化水質的需要,所述網籠內的底部設置有障礙物,一方面為泥鰍休憩和躲避天敵提供場所,另一方面凈化水質,為泥鰍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水體環境。
[0013]所述對泥鰍疾病進行預防與控制步驟中,當病鰍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則為寄生蟲病,稻田中每立方水施用0.Γ0.6g硫酸銅防治;當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出現充血,則為赤鰭病,稻田中每立方米水采用0.Cl.2g漂白粉全溝潑灑防治;氣泡病:當病鰍胸中充氣而浮于水面,則減少投餌量;若病鰍出現充血,則稻田中每立方米水采用0.8^1.2g漂白粉全溝潑灑防治。
[0014]所述田間管理步驟中關于肥水管理,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吞氣時,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至次年2月不投喂食,增加池水深度,在溝中放入動物糞便、秸桿或稻草,提高水溫。
[0015]所述水稻移栽為人工移栽、拋秧或機械移栽三種;其中,人工移栽的密度為20蔸/m2?29蔸/ m2、拋秧的密度為25蔸/ m2?30蔸/ m2、機械移栽的密度為25蔸/ m2?36蔸/m2。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稻田起壟或開廂技術種植水稻,一方面提高稻田蓄積自然降水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溝渠系統增大水體與土壤的接觸面,增大兩者的養分、氧氣及其他物質的交換面積,水稻的自凈功能為泥鰍生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水體環境;
(2)通過稻田起壟或開廂后,水蓄積在壟溝或廂溝中,減少水面積,水資源呈條帶狀分布,即能保證水稻的需水要求,又能因蒸發而損失的水量; (3)泥鰍的集中養殖在圍溝或十字溝中,一方面便于泥鰍的喂食、防疫等田間管理以及后續的收獲,另一方面集中養殖為水稻的田間管理騰出了空間,便于對水稻追施少量的化學肥料、噴施低毒農藥等,以及后續的機械收獲和機械移栽等工序,降低勞動強度;
(4)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資源養殖泥鰍,有利于擴大泥鰍的養殖面積,便于將泥鰍養殖推廣到千家萬戶,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5)稻田養魚是我國首批進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但隨著化肥農藥的普及及水資源的限制,其發展受到了抑制,因此本發明從節水、水稻和泥鰍的田間管理對傳統稻田養泥鰍做了全新的設計,為該農業文化遺產的繼承、發展和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
[0017]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明所述十字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圍溝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在圖中
1-十字溝;2-圍溝;3_稻田。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I)稻田前處理:
a稻田雜草的處理。稻田耕作前可選用物理除草或化學除草。物理除草采用人工拔草集中堆放、或稻田放養鴨、雞等動物,通過食物引誘、人為驅趕等措施,利用鴨、雞的踩踏、啄食活動達到消滅雜草的目的。
[0021]b稻田耕整。雜草處理后,采用起壟或壟廂技術對稻田進行起壟或開廂。起壟技術參見按發明專利ZL201010233986.9公開的“水稻梯式栽培方法”所描述的方法進行,施足基肥,其起壟寬度(包溝)為0.3-0.6m,高度為0.10-0.35m。
[0022]壟廂技術的廂面寬5(Tl00cm;相鄰兩廂之間開廂溝,廂溝寬1(T30 cm,廂溝深15?40cm ;
C稻田開養泥鰍溝。按照稻田形狀和大小,養泥鰍溝的形狀可分為圍型、十字型、綜合型。溝的規格:寬度為0.40πΓ0.60m,深度為0.60πΓ0.80m。
[0023](2)水稻移栽:
水稻移栽可選用人工移栽、拋秧或機械移栽三種。人工移栽的密度為20蔸/ Hf?29蔸/ m2、拋秧的密度為25蔸/ in2?30蔸/ m2、機械移栽的密度為25蔸/ m2?36蔸/ m2 ;
(3)養泥鰍裝置:
a圍溝或十字溝清理。水稻移栽后當天或第二天,清理由于水稻移栽等活動導致土壤掉落至溝中的泥土。
[0024]b養泥鰍裝置制作和安放。購買孔徑為80目(0.174mm)的尼龍網,以長度5nTl0m、寬度0.40nT0.60m、高度0.60πΓ0.80m為一個養泥鰍裝置單元,單元兩端不封閉,按照稻田養泥鰍溝的長度制作若干個單元,備用。
[0025]圍溝或十字溝清理后,安放養泥鰍裝置單元,單元與單元間用線縫合形成整體,末端用孔徑為80目(0.174mm)的尼龍網封閉。
[0026]c養泥鰍裝置底部處理。
[0027]由于養泥鰍裝置整體質量較輕、凈化水質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裝置底部設置一些障礙物,一方面為泥鰍休憩和躲避天敵提供場所,另一方面凈化水質,為泥鰍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水體環境。
[0028](4)泥鰍投放和飼養;
a,投放泥鰍個體重為3.(Γ6.0g/條,每平米水面投放密度為10(Γ200尾,投放時間一般選擇晴天的早晨投放,此時田間水體溫度與泥鰍體溫差異不大,有利于泥鰍適應新的水體環境。
[0029]b,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投喂量視水質、天氣、攝食狀況而定,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稻田泥鰍體重的百分比:4?6月,3%?5% ;7?8月,10%?15% ;9月,4%。不同水溫條件下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投喂比例:水溫11?20°C,植物性飼料占60%?70%,動物性飼料占30%?40%;水溫21?23°C,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各占50%;水溫24?29°C,植物性飼料占30 %?40 %,動物性飼料占60 %?70 %。
[0030](5)田間管理:
a肥水管理。泥鰍放養后,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水體始終處于活、爽的狀態。水溫達到30°C時,增加蓄水深度,利用水稻的蔭蔽、凈化功能凈化水質,降低水溫,防止浮頭。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溝中放入豬牛糞或稻草,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0031]b病蟲害管理。水稻病、蟲、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為輔。
[0032]c養泥鰍裝置巡查。每天早晚各巡田一次,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等情況,同時,觀察裝置有無破損情況,泥鰍有無逃逸現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殘留飼料,做好日常記錄。
[0033]d泥鰍疾病預防與控制。
[0034]寄生蟲病:病鰍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稻田中可每立方水施用
0.5g硫酸銅防治。
[0035]赤鰭病: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出現充血,是魚體受傷或池水惡化所致。稻田中每立方米水用Ig漂白粉全池潑灑防治。
[0036]氣泡病:病鰍胸中充氣而浮于水面,因腸內氧氣或其他氣體過多所致。防止水質惡化,投餌要適量。充血,是魚體受傷或池水惡化所致。稻田中每立方水用Ig漂白粉全池潑灑防治。
[0037](6)適時收獲:
a,95%的稻穗落黃時,進行機械收割。
[0038]b,根據市場對泥鰍的需求,選擇在節日等市場需求較大的時期上市,以便獲取最佳經濟效益。
[0039]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在田間開挖圍溝或(和)十字溝,并在溝中設置養泥鰍裝置,溝中蓄水、降低稻田水層,實現泥鰍的集中養殖,同時采用生物防治水稻病蟲害避免農藥等化學品污染水體、利用水稻的凈化功能凈化水體,為泥鰍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水體環境,實現在不加注新的水源情況下,實現水體的自潔凈,最終減少稻田養泥鰍的耗水量,泥鰍捕獲容易,降低由于長期淹水的甲烷排放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同時降低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為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一項新的技術。
[0040]上述實施例闡明的內容應當理解為這些實施例僅用于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稻田前處理:稻田耕作前除草,除草后對稻田進行起壟或開廂,并施足基肥,稻田起壟包溝寬度為0.3-0.6m,起壟高度為0.10-0.35m ;然后在稻田開養泥鰍溝,泥鰍溝的規格:寬度為 0.40πΓ0.60m,深度為 0.40πΓ0.60m ; (2)水稻移栽; (3)安置養泥鰍裝置:水稻移栽后對泥鰍溝進行清理,然后在泥鰍溝內安置寬度0.40πΓ0.60m、高度0.60πΓ0.80m的網籠,該網籠兩端用網封閉,網孔孔徑不大于80目; (4)泥鰍投放與飼養;向網籠內投放泥鰍個體重為3.0 g飛.0g/條,每平米水面投放密度為10(Γ200尾,并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食物; (5)田間管理: a肥水管理,泥鰍放養后,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水溫達到30°C時,增加蓄水深度; b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管理; c定期巡查養泥鰍裝置,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情況,同時觀察養泥鰍裝置有無破損情況,泥鰍有無逃逸現象; d對泥鰍疾病進行預防與控制; (6)適時收獲稻谷和泥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泥鰍溝為開設在稻田中的十字溝或圍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籠由多個網籠單元串連而成,每個網籠單元長度為5nTl0m,相鄰兩個網籠單元的連接端不封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廂的廂面寬5(Tl00cm,相鄰兩廂之間開有廂溝,廂溝寬10?30 cm,廂溝深15?40cm。
5.根據權利要求f4之一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泥鰍投放與飼養步驟中,選擇晴天的早晨投放泥鰍苗,投喂次數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稻田泥鰍體重的百分比:4?6月,3%?5% ;7?8月,10%?15% ;9月,3.5%?4.5% ;不同水溫條件下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投喂比例:水溫11?20°C,植物性飼料質量占60 %?70 %,動物性飼料質量占30 %?40% ;水溫21?23°C,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質量各占50% ;水溫24?29°C,植物性飼料質量占30 %?40 %,動物性飼料質量占60 %?70 %。
6.根據權利要求廣4之一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籠內的底部設置有障礙物。
7.根據權利要求廣4之一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泥鰍疾病進行預防與控制步驟中,當病鰍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則為寄生蟲病,稻田中每立方水施用0.Γ0.6g硫酸銅防治;當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出現充血,則為赤鰭病,稻田中每立方米水采用0.8?1.2g漂白粉全溝潑灑防治;氣泡病:當病鰍胸中充氣而浮于水面,則減少投餌量;若病鰍出現充血,則稻田中每立方米水采用0.8^1.2g漂白粉全溝潑灑防治。
8.根據權利要求廣4之一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間管理步驟中關于肥水管理,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吞氣時,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至次年2月不投喂食,增加池水深度,在溝中放入動物糞便、秸桿或稻草,提高水溫。
9.根據權利要求f 4之一所述的節水型稻田泥鰍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移栽為人工移栽、拋秧或機械移栽三種;其中,人工移栽的密度為20蔸/ Iif?29蔸/ Iif、拋秧的密度為25蔸/ in2?30蔸/ m2、機械移栽的密度為25蔸/ m2?36蔸/ m2。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4160900SQ201410391433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1日
【發明者】黃璜, 鄭華斌, 譚淑端, 傅志強, 陳燦, 賀慧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