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天麻,又名赤箭、獨搖芝、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木浦、明天麻、定風草、白龍皮等,是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厚,無綠葉,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常以塊莖或種子繁殖。其根莖入藥用以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癥,是名貴中藥。因為天麻藥用價值高,因此種植天麻方式方法種類繁多,但因均沒有對天麻幼苗的栽培妥善管理,導致天麻長勢不好,進而影響了天麻的產量以及品質。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土壤準備選取沙質土壤,并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調節土壤的含水量為50%~60%,pH為5.5~6.0;(2)菌棒制作選取可供接種蜜環菌作菌棒的木材,將木材制作成直徑3~9cm、長50cm的菌棒,每個菌棒上隔5~10cm砍一個魚鱗口,并于大棚中分層堆積;(3)接種再風干五至七天,使新材含水量在60—70%wt之間,并要求無腐無病無蟲害,并在浸泡于0.2%的硝酸銨水中10分鐘,每層接上蜜環菌種,用腐殖土及枯枝落葉蓋好,頂端堆成漫圓形,以利排水;(4)栽培將地表面整平,在表面撒上2cm厚的腐殖土或河沙,再撒上1層浸泡濕透的青杠葉子,然后將培育的菌材按3cm間隔排列,再用腐殖土或河沙填充菌材間的空隙,把菌材平放填充到1/2高后,將天麻種子靠在菌材兩側的空隙中,每相隔15cm左右放一個,菌材兩端菌索密集,各放一個種子;然后填上腐殖土或河沙,直到高出菌材3cm為止;(5)幼苗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40%,保持棚內通風,并使溫度維持在10~25℃,幼苗管理6~8個月;(6)種植管理去除長勢不佳的幼苗,并使行距為1~1.5尺,窩距為0.8~1.2尺,按栽培條件管理15~30天,再種植1~1.5年便可收獲。優選的,所述步驟(1)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3.5~4.5kg。優選的,所述步驟(1)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0~15天。優選的,所述步驟(1)每100平方米內用90~93%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0~1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優選的,所述步驟(2)所述木材為柞樹、樺樹、色木其中一種。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10~25℃。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直到高出菌材3cm為后,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優選的,所述步驟(4)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6~10cm,再蓋上1層樹葉。有益效果: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所述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3.5~4.5kg,不僅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而且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性,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0~15天,使土壤處于厭氧條件,去除一些致病菌,每100平方米內用90~93%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0~1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可以殺死大棚中的蠐螬、螻蛄等害蟲,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10~25℃,在8℃時天麻開始萌動生長,30℃就會停止,直到高出菌材3cm為后,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可以提高天麻的產量,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6~10cm,再蓋上1層樹葉,有利于天麻的生長,生長本發明將傳統的天麻栽培方法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進,提高了天麻的產量,提高了效益。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土壤準備選取沙質土壤,并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調節土壤的含水量為50%%,pH為5.5,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3.5kg,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0天,再每100平方米內用90%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2)菌棒制作選取可供接種蜜環菌作菌棒的木材,將木材制作成直徑3cm、長50cm的菌棒,每個菌棒上隔5cm砍一個魚鱗口,并于大棚中分層堆積,所述木材為柞樹、樺樹、色木其中一種;(3)接種再風干五至七天,使新材含水量在60%wt之間,并要求無腐無病無蟲害,并在浸泡于0.2%的硝酸銨水中10分鐘,每層接上蜜環菌種,用腐殖土及枯枝落葉蓋好,頂端堆成漫圓形,以利排水;(4)栽培將地表面整平,在表面撒上2cm厚的腐殖土或河沙,再撒上1層浸泡濕透的青杠葉子,然后將培育的菌材按3cm間隔排列,再用腐殖土或河沙填充菌材間的空隙,把菌材平放填充到1/2高后,將天麻種子靠在菌材兩側的空隙中,每相隔15cm左右放一個,菌材兩端菌索密集,各放一個種子;然后填上腐殖土或河沙,直到高出菌材3cm為止,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6cm,再蓋上1層樹葉,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10℃;(5)幼苗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保持棚內通風,并使溫度維持在10℃,幼苗管理6個月;(6)種植管理去除長勢不佳的幼苗,并使行距為1尺,窩距為0.8尺,按栽培條件管理15天,再種植1年便可收獲。實施例2: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土壤準備選取沙質土壤,并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調節土壤的含水量為55%,pH為5.7,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4kg,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2天,再每100平方米內用91.5%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2公斤制成毒土撒施;(2)菌棒制作選取可供接種蜜環菌作菌棒的木材,將木材制作成直徑6cm、長50cm的菌棒,每個菌棒上隔7.5cm砍一個魚鱗口,并于大棚中分層堆積,所述木材為柞樹、樺樹、色木其中一種;(3)接種再風干五至七天,使新材含水量在65%wt之間,并要求無腐無病無蟲害,并在浸泡于0.2%的硝酸銨水中10分鐘,每層接上蜜環菌種,用腐殖土及枯枝落葉蓋好,頂端堆成漫圓形,以利排水;(4)栽培將地表面整平,在表面撒上2cm厚的腐殖土或河沙,再撒上1層浸泡濕透的青杠葉子,然后將培育的菌材按3cm間隔排列,再用腐殖土或河沙填充菌材間的空隙,把菌材平放填充到1/2高后,將天麻種子靠在菌材兩側的空隙中,每相隔15cm左右放一個,菌材兩端菌索密集,各放一個種子;然后填上腐殖土或河沙,直到高出菌材3cm為止,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8cm,再蓋上1層樹葉,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17℃;(5)幼苗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7%,保持棚內通風,并使溫度維持在17℃,幼苗管理7個月;(6)種植管理去除長勢不佳的幼苗,并使行距為1.3尺,窩距為1尺,按栽培條件管理22天,再種植1.2年便可收獲。實施例3: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土壤準備選取沙質土壤,并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調節土壤的含水量為60%,pH為6.0,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4.5kg,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5天,再每100平方米內用93%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2)菌棒制作選取可供接種蜜環菌作菌棒的木材,將木材制作成直徑9cm、長50cm的菌棒,每個菌棒上隔10cm砍一個魚鱗口,并于大棚中分層堆積,所述木材為柞樹、樺樹、色木其中一種;(3)接種再風干五至七天,使新材含水量在70%wt之間,并要求無腐無病無蟲害,并在浸泡于0.2%的硝酸銨水中10分鐘,每層接上蜜環菌種,用腐殖土及枯枝落葉蓋好,頂端堆成漫圓形,以利排水;(4)栽培將地表面整平,在表面撒上2cm厚的腐殖土或河沙,再撒上1層浸泡濕透的青杠葉子,然后將培育的菌材按3cm間隔排列,再用腐殖土或河沙填充菌材間的空隙,把菌材平放填充到1/2高后,將天麻種子靠在菌材兩側的空隙中,每相隔15cm左右放一個,菌材兩端菌索密集,各放一個種子;然后填上腐殖土或河沙,直到高出菌材3cm為止,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10cm,再蓋上1層樹葉,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25℃;(5)幼苗管理:保持土壤含水量在40%,保持棚內通風,并使溫度維持在25℃,幼苗管理8個月;(6)種植管理去除長勢不佳的幼苗,并使行距為1.5尺,窩距為1.2尺,按栽培條件管理30天,再種植1.5年便可收獲。經過以上工藝處理后,分別取出樣品,測量結果如下:檢測項目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現有技術指標萌發率(%)90959389培育成功率(%)91939290畝產2200250024002250根據上述表格數據可以得出,當實施例2參數時種植后的天麻比現有技術種植后的天麻的發芽率高,培育成功率高,且產量比現有技術種植的也高,此時更有利于天麻的種植。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天麻的種植方法,所述每100平方米加入水稻和玉米的秸稈混合粉碎物為3.5~4.5kg,不僅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而且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性,在土壤表面附上地膜10~15天,使土壤處于厭氧條件,去除一些致病菌,每100平方米內用90~93%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0.15公斤加少量水稀釋,拌細土10~15公斤制成毒土撒施,可以殺死大棚中的蠐螬、螻蛄等害蟲,先將大棚的溫度調至8℃,再將溫度調為10~25℃,在8℃時天麻開始萌動生長,30℃就會停止,直到高出菌材3cm為后,再用同樣的方法下第2層和第3層,可以提高天麻的產量,并在床的最上面1層覆蓋腐殖土或河沙6~10cm,再蓋上1層樹葉,有利于天麻的生長,生長本發明將傳統的天麻栽培方法進行了創造性的改進,提高了天麻的產量,提高了效益。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