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栽培方法,具體指一種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鹽堿地的處理方法一般包括排鹽法和壓鹽法等,但它們都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排鹽法是靠使用大量的淡水對鹽堿地進行長期沖洗而使鹽堿地表面的含鹽量降低,壓鹽法是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大水灌溉,促使部分鹽堿沿著土壤的孔隙、裂縫等向下滲透,將表層土壤的鹽分隨水帶到底層。上述方法雖然能夠使鹽堿地表層的含鹽量降低,但不能夠保持長久,而且需要大量的水源。
因此,迫切地需要開發一種用水量小并且能夠長期有效地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及鹽堿地的種植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的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及鹽堿地的種植方法存在的用水量大且效果保持不長久的缺點,提供一種用水量小并且能夠長期有效地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及鹽堿地的種植方法。
一種原位修復鹽堿地種植植物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平整土地,間隔0.4-8米開挖深26-60厘米的深溝,所述深溝為單向平行溝或縱橫交叉、縱橫向疏密不同的平行溝,在開好的深溝底部填埋一層厚3-37厘米的砂子,形成地下排堿砂溝;挖與地下隔堿層連通的排堿溝,引水灌溉排堿,所述隔堿層位于砂子下方,排堿管道分布隔堿層以及用于容納所述排堿管道的砂槽;
泡田洗堿:種植前1周左右,泡田洗堿2到3次,每次灌水之后泡上2天,然后把水排掉再灌上新水,經過2到3次的泡田洗堿,秧田的鹽分降到適合植物生長的狀態,
將鹽堿地表層土去除掉,在去除了表層土的鹽堿地上設置改良劑層,在所述肥料層上設置種植土層,去除掉的鹽堿地表層土的深度為40-60厘米,所述肥料層的厚度為3-5厘米,所述種植土層的厚度為40-60厘米;所述改良劑層的透氣度為10-100,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比組成:麥飯石77kg,氯化鉀10kg,麥飯石粉10kg,氧化鎂8kg,高嶺土5kg,酸性調理劑1kg,復合微生物菌劑1kg,所述的酸性調理劑是硫酸、鹽酸、硝酸或/和磷酸;所述復合微生物菌劑為按照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膠質芽孢桿菌為5:2:3比例混合;所述復合微生物菌劑的總含菌量為5億/克;
把田地整理平整,機械建壟;壟高30~45cm,壟距50~65cm,壟臺寬80~100cm;
播種:在壟上種植植物;播種后每月定期施氮肥4-5kg/畝、復合肥10—15kg/畝。
本發明提供的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及鹽堿地的種植方法能夠有效地防止表層種植土層被鹽漬化,從而使種植土層能夠長久地適于進行種植,并且本發明提供的方法無需大量的淡水資源進行沖洗,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用水量并擴大了該方法的使用范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平整土地,間隔0.4-8米開挖深26-60厘米的深溝,所述深溝為單向平行溝或縱橫交叉、縱橫向疏密不同的平行溝,在開好的深溝底部填埋一層厚3-37厘米的砂子,形成地下排堿砂溝;挖與地下隔堿層連通的排堿溝,引水灌溉排堿,所述隔堿層位于砂子下方,排堿管道分布隔堿層以及用于容納所述排堿管道的砂槽;
泡田洗堿:種植前1周左右,泡田洗堿2到3次,每次灌水之后泡上2天,然后把水排掉再灌上新水,經過2到3次的泡田洗堿,秧田的鹽分降到適合植物生長的狀態,
將鹽堿地表層土去除掉,在去除了表層土的鹽堿地上設置改良劑層,在所述肥料層上設置種植土層,去除掉的鹽堿地表層土的深度為40-60厘米,所述肥料層的厚度為3-5厘米,所述種植土層的厚度為40-60厘米;所述改良劑層的透氣度為10-100,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組分按照重量分數比組成:麥飯石77kg,氯化鉀10kg,麥飯石粉10kg,氧化鎂8kg,高嶺土5kg,酸性調理劑1kg,復合微生物菌劑1kg,所述的酸性調理劑是硫酸、鹽酸、硝酸或/和磷酸;所述復合微生物菌劑為按照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膠質芽孢桿菌為5:2:3比例混合;所述復合微生物菌劑的總含菌量為5億/克;
把田地整理平整,機械建壟;壟高30~45cm,壟距50~65cm,壟臺寬80~100cm;
播種:在壟上種植植物;播種后每月定期施氮肥4-5kg/畝、復合肥10—15kg/畝。
1.試驗地和試驗材料
試驗地: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禾豐園,新開墾的荒地,土壤含鹽量在0.4%-0.9%。
供試材料:康地寶(北京康地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按照實施例方法制備)。
2.試驗設計
試驗地準備:提前對鹽生植物園新園的土壤進行化驗。為保證一般種植作物有一定的生長(鹽生植物的耐鹽能力一般在0.4-0.6%),試驗地塊的含鹽量在0.4-0.9%。將試驗地塊劃分為66.6m2的小區。
3.試驗處理
3.1改良劑的篩選試驗
設空白對照、康地寶和本發明土壤改良劑三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三次重復。
改良劑的施用:在春季播種前(4月中旬)將改良劑施入土壤。康地寶為液體,兌水稀釋后均勻噴施;本發明土壤改良劑為固體顆粒,可直接撒施。康地寶每小區用量為300ml兌水2000ml稀釋后均勻噴施。改良劑用后灌水,每小區灌水量為3m3。
設置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每小區用量2Kg、4Kg、6Kg三個處理,每個處理三次重復。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播種前均勻撒施于試驗地,種植作物黃瓜,大小行種植,大行80cm,小行50cm,株距25cm,人工點播,地膜覆蓋。
3.2土壤含鹽量測定
取樣:改良劑施用前、用后一個月、旺盛生長期、收獲前、收獲后蒸發積鹽期五次取土樣。每小區定三點“S”型取樣,插上標志牌。
測定方法:電導法。
3.3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
取樣:每小區定三點“S”型取樣,插上標志牌,于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施用前、用后一個月、作物收獲后三次取土樣。
pH值測定方法:電位法
土壤容重測定方法:環刀法
孔隙度測定方法:計算法介1-pb/ps
土壤速效N含量測定方法:堿解擴散法
土壤速效P含量測定方法:碳酸氫鈉法
土壤速效K含量測定方法:四苯硼鈉提取法
土壤有機質測定方法:高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
土壤微生物量
取樣: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施用后20天;測定方法:平板涂布計數法。
土壤微生物活性
取樣:鹽堿土壤修復材料施用后5天、10天、15天、20天、25天共五次取樣;測定方法:用密閉靜置培養測C02法。
4.試驗結果
4.1施用不同改良劑對土壤含鹽量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一年內土壤表層鹽分的變化可分為四個階段,春季蒸發積鹽期、夏季降雨淋鹽期、秋季蒸發積鹽期、冬季相對穩定期。施用改良劑后一個月土壤含鹽量就開始降低,證明改良劑已經起作用;在作物旺盛生長期(雨季)含鹽量降低最多,一方面是改良劑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降雨的淋鹽作用:收獲前含鹽量開始增加,一方面因為降雨的減少,另一方面隨著作物的成熟,地面覆蓋減少;到蒸發積鹽期穩定在一定數值。由于種植作物的作用,對照區的含鹽量也有一定數量的減少。與對照相比,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本發明改良劑組和康地寶組的土壤鹽分含量均低于對照,說明了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和康地寶均有較好的改鹽效果。
土壤含鹽量相對降低量=(改良劑用前土壤含鹽量-用后土壤含鹽量)÷用前土壤含鹽量。由于選含鹽量完全一致的地塊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同一地區內不同地點含鹽量也有一定差異。因此,只能用土壤含鹽量相對降低量來衡量才有可比性。從表1可以看出,施用改良劑土壤含鹽量相對降低量都比對照高,康地寶組與空白對照組相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本發明土壤改良劑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具有極顯著差異,并且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效果優于康地寶。
表1重度鹽漬土土壤含鹽量(%)動態變化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5**P<0.01
4.2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4.2.1容重、孔隙度
表2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對上壤容重、孔隙度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本發明土壤改良劑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度。為保證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施用前的取樣在未整地前,施用后的取樣在作物收獲后不進行任何田間作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塌實后進行的,盡管如此,由于作物的生長和不可避免的人為因素,對照的土壤容重也有一定降低,孔隙度也有增加,但施用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效果更明顯,這表明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作用,使過于緊實的鹽堿土壤變得較為疏松,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養分轉化,同時為土壤微生物和作物根系提供呼吸條件,改良土壤結構。
4.2.2土壤含鹽量、pH值和速效N、P、K含量
表3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對重度鹽堿地鹽分含量、pH值和速效N、P、K含量(mg/L)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2kg施用量組相比,△p<0.05,△△p<0.01。
從表3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本發明土壤改良劑能降低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速效N、P、K的含量。隨著土壤含鹽量的降低,pH值也降低,但仍呈堿性,因為仍有鹽離子存在,只要有鹽離子存在,土壤pH值就呈堿性。從結果看,速效N、P、K的含量提高不多,主要是作物的生長需要消耗一部分養分,為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施用后的取樣在作物收獲后進行。
本發明土壤改良劑每小區用量4Kg土壤含鹽量變化與空白對照和小區用量2Kg的差異顯著,每小區用量6Kg土壤含鹽量變化與空白對照和小區用量2Kg的差異極顯著。小區用量4Kg和6Kg差異不顯著。用量4Kg費用比6Kg低,故小區用量4Kg(畝用量40Kg)效果最適宜。從試驗結果看,隨本發明土壤改良劑用量的增加,對含鹽量的降低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是特別顯著,實際選擇用量時,要考慮增加的收入大于投入成本。
4.3土壤有機質
表4土壤有機質的變化情況(用量40kg/畝)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沃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土壤有機質不僅能為作物提供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同時對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土壤水分、養分的供應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也將對土壤鹽分的組成和性質、鹽堿地的改良產生重要影響。由表4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施用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后,土壤有機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4.4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對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響
表5施用鹽堿土壤修復材料對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表5的試驗結果表明,添加本發明土壤改良劑的鹽堿土壤比空白組的鹽堿土壤所含的細菌、放線菌、固氮菌的數量均有明顯增加。由此得知,鹽堿土壤在添加土壤改良劑以后,土壤的生物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激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都以較快速度進行繁殖,數量增多,說明此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對鹽堿土壤微生物生態結構的改善具有積極的作用。土壤微生物量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土壤肥力的變化、土壤養分轉化和供應狀況,土壤微生物量可以衡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因此,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增多明顯反映了本發明土壤改良劑在改良鹽堿地方面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