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仔細觀察,確定林地類型,此種方法主要適合于喬木灌木混交帶的稀疏林地、灌木林地以及退耕還林后的林地,對于其他的林地可能并不適用;
其次進行分類,將需要修剪的枝條分成粉碎類與非粉碎類;
再從下到上調整樹形,進行疏放,整理雜枝;
接著從上到下地截換樹木,進行大跨度的修剪,對于大枝與樹干要采取分步作業法;
最后,檢查加工,對于大傷口進行愈合劑的涂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三葉木通的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規劃地形,將大塊的、不規整的林地依據地形的走向劃分為小塊的并且規整的小林地,在每一個小林地中采取一株攀附植物一株三葉木通苗,進行綁定;
然后,將修剪后的林木分成粉碎類與非粉碎類,依據d<8cm的枝條為粉碎類、d>8cm枝條為非粉碎類進行劃分;粉碎類的枝條修剪下來粉碎后作鋪設在三葉木通堆起的土垅周邊進行培肥,非粉碎類鋸下來后架構成一個天然食用菌接種木料棚架,木料棚架選取的地方需要較大的濕度,根據規劃,木料棚架搭建在排水溝上方是十分合適的;
再次從下到上的調整樹形,進行疏放,剪除瘦弱枝、枯枝以及錯位枝d<8cm的小枝條;
接著從上到下的截換樹木,進行大跨度的修剪,對于大枝條以及主干需要進行分步作業,防止工作人員出現危險以及殘樁出現劈裂現象;
最后檢查加工,對于過大的傷口要進行消毒與傷口愈合劑的處理。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整理雜枝方法為:先大枝后小枝,先上部枝后下部枝,先內膛枝后外圍枝。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修剪方法為:
對細枝修剪時用修枝剪直接剪切;
在對大枝和樹干修剪時,采用分步作業法,具體步驟為:
大枝的修剪方法:先確定鋸口,然后在離要求鋸口向樹梢方向延伸20cm處,從枝條下方向上鋸一切口,深度為枝干粗度的一半,在相對方向稍上再鋸切口,將枝干鋸斷,留下一條殘樁;然后從靠下鋸口處鋸除殘樁,用20%的硫酸銅溶液對鋸口消毒;修剪的枝條基部粗大.截口不應該與著生枝平齊,而應該向外稍斜;在截口處涂抹油漆或防腐劑,最后涂上保護劑;
樹干的修剪方法:在截口前方自下向上鋸一個切口,鋸口深度可在枝干l/3左右.然后在相對方向稍上再鋸切口,當要鋸斷的時候,用手向前輕推即可斷掉截枝,截面過大的鋸口愈合時間慢,需進行消毒且最后涂上保護劑,以防止感染。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樹形中調整的樹形包括環狀形與自然開心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保護劑包括保護蠟、調和漆和愈合劑。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葉木的通仿野生栽培清林前需進行場地選擇和土壤選擇。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場地選擇方法為:
首先避開有污染源的地段;
其次,靠近水源,或者通過水管引導設置一個出水口,在種植場地周邊修建機耕道;
再者選擇無水漬,無低洼,排水良好的地段,并選擇郁閉度在0.10~0.25之間灌木與喬木混交的疏林坡地或者溝谷,坡度的選擇在15度到30度之間的緩坡。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場地選擇在海拔2300m以下的場地。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高山地區三葉木通仿野生栽培中清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壤選擇方法為:
在土壤肥沃的半陰山坡、灌木叢、山地林、人工林選擇表層土壤為偏酸性的腐殖土,pH值為5.0~6.5,有機質的含量在2.0%~2.7%,N含量在0.12%~0.15%,土層密度為含砂質土壤,土層含水量在25%~32%,心土為砂質的紅壤或者黃壤,母質多花崗巖、頁巖、以及石灰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