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蛋鴨產蛋率的飼養方法,應用于蛋鴨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母鴨從開始產蛋直至淘汰均稱為蛋鴨,一般蛋鴨的利用期約350天左右(150-500日齡),蛋鴨要提高產蛋率不僅要選用良種,科學選擇飼料,同時還應了解蛋鴨的生活習性,根據蛋鴨的生活習性來進行飼養。目前市場上,許多養殖戶對后者較少關注,出現許多投入成本較大而收益較少的情況,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同時大大打擊了養殖戶的信心。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提高蛋鴨產蛋率的飼養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每天定時驅趕,使蛋鴨在舍內轉圈運動,每次5~10min,每天2~3次,促進骨骼和肌肉發育;
步驟二:舍內通宵保持弱光照明,每2平米可安裝一盞15瓦燈泡;
步驟三:加強傳染病預防,免疫方法如下:疫區無母源抗體鴨苗1日齡、有母源抗體10日齡應皮下注射0.5-1ml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疫區20日齡,每羽肌注0.2ml鴨瘟疫苗,5個月后再接種1次;在蛋鴨60~65日齡時注射禽霍亂疫苗0.5ml,100日齡再注射1次;
步驟四:產蛋前期(150~300日齡),當產蛋率達到50%時,每羽每天增加10g蝦蚌,隨著產蛋率增加,蝦蚌量逐漸增加,產蛋率70%時增加15g,90%時增加20g;
步驟五:產蛋中期(301~400日齡),每羽每天增加22g蝦蚌,同時在飼料中加入1-2%的貝殼粉,保持舍溫在5~10℃;
步驟六:產蛋后期(401~500日齡),視蛋鴨體重與產蛋率加減飼料,若產蛋率仍在80%以上,蛋鴨體重下降,適當加入動物性飼料如魚粉、蠶蛹粉等,若體重增加,應適當減少采食量。
采用本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據蛋鴨生活習性,適當加強蛋鴨運動與光照條件,避免蛋鴨過于肥大,同時根據產蛋率,適當加入營養物質,促進蛋鴨產蛋,大大提高了蛋鴨在前期及中期的產蛋量,同時保證在產蛋后期具有一定的產蛋能力。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提高蛋鴨產蛋率的飼養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每天定時驅趕,使蛋鴨在舍內轉圈運動,每次5~10min,每天2~3次,促進骨骼和肌肉發育;
步驟二:舍內通宵保持弱光照明,每2平米可安裝一盞15瓦燈泡;
步驟三:加強傳染病預防,免疫方法如下:疫區無母源抗體鴨苗1日齡、有母源抗體10日齡應皮下注射0.5-1ml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疫區20日齡,每羽肌注0.2ml鴨瘟疫苗,5個月后再接種1次;在蛋鴨60~65日齡時注射禽霍亂疫苗0.5ml,100日齡再注射1次;
步驟四:產蛋前期(150~300日齡),當產蛋率達到50%時,每羽每天增加10g蝦蚌,隨著產蛋率增加,蝦蚌量逐漸增加,產蛋率70%時增加15g,90%時增加20g;
步驟五:產蛋中期(301~400日齡),每羽每天增加22g蝦蚌,同時在飼料中加入1-2%的貝殼粉,保持舍溫在5~10℃;
步驟六:產蛋后期(401~500日齡),視蛋鴨體重與產蛋率加減飼料,若產蛋率仍在80%以上,蛋鴨體重下降,適當加入動物性飼料如魚粉、蠶蛹粉等,若體重增加,應適當減少采食量。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而并非限制本發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發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