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溫室大棚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溫室大棚的后墻儲熱結構。
背景技術:
溫室大棚,又稱暖房,能透光、保溫(或加溫),用來栽培植物的設施。在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能提供溫室生育期和增加產量,多用于低溫季節喜溫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
目前我國北方地區日光溫室發展迅速,現有的日光溫室中,均為單一結構,白天日照足的情況下,溫室內會出現高溫、高濕的情況,此種環境中很多植物很難適應或者正常生長,因此需要定時給溫室通風,而北方的冬季異常寒冷,如果直接將冷空氣通入溫室內部,即會造成通風口處的植物因溫差轉化過快而出現死亡,如果進行緩慢的通風,濕熱空氣流動緩慢,很容易在進氣口處匯集形成冷凝水,冷凝水滴在植物上也會對植物生長帶來影響;
溫室內夜間溫度低,尤其是現如今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霧霾嚴重,光照強度不高,因此,必須使用取暖設備,取暖設備的使用,雖然保證溫室內部的溫度,但是,其消耗能源也是巨大的,而且還會污染環境,即形成惡性循環;
由于溫室內長時間處于密閉的狀態下,尤其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空氣中很容易滋生孢子類病菌,病菌在接觸植物后,很容易導致植物的葉子腐爛,進而促使植物死亡,極大的影響了植物的產量,影響收益,如果采用藥物殺菌的方法,又會帶來植物殘留藥物的問題,會帶來極大的食品安全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溫室大棚的后墻儲熱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溫室大棚的后墻儲熱結構,包括基體,所述基體上設有溫室后墻,所述基體的內部設有蓄熱通道,所述溫室后墻包括外墻壁與內墻壁,所述外墻壁與內墻壁之間形成保溫夾層,所述基體上設有開口,將所述蓄熱通道與保溫夾層相連通,所述保溫夾層內設有空氣管路,所述空氣管路的一端穿設在所述開口內,另一端朝向溫室內部,所述蓄熱通道內設有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口位于所述溫室后墻外側。
進一步的,所述內墻壁上設有多個凹陷區,所述凹陷區的外側壁上設有固定槽,所述凹陷區的外側設有透光隔膜,所述透光隔膜通過固定槽內設有的卡簧固定住。
進一步的,所述凹陷區內設有通孔,使所述集熱腔與保溫夾層相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蓄熱通道內還設有溫控器,所述溫控器連接并控制所述風機。
進一步的,所述基體為蓄熱緩釋材料制成,其外壁一側還設有保溫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采用后墻保溫夾層的結構,存儲熱量,保證溫室的后墻結構與溫室內的溫度相平衡,避免溫室內的溫度流失;
2、采用在基體內設置蓄熱通道,能夠將白天溫室內的高溫空氣存儲在蓄熱通道中,到了光照強度低或者夜間的時候,熱空氣向溫室內擴散,省去取暖設備,節約能源;
3、溫室內的濕熱空氣沿通過風機排出溫室外部,外部的空氣進入溫室內,形成空氣交互,即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同時,將設熱環境下形成呢個的細菌排出室外,保證植物正常生長,避免使用藥物,保障食品安全。
4、使溫室內的濕熱空氣排入蓄熱通道內,冷熱結合,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深入地下,有為植物生長提供水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溫室大棚的后墻儲熱結構的部分剖視的主視圖;
圖2是圖1中A-A向剖視圖。
圖中:1、基體;2、溫室后墻;3、蓄熱通道;4、外墻壁;5、內墻壁;6、保溫夾層;7、開口;8、空氣管路;9、風機;10、凹陷區;11、固定槽;12、透光隔膜;13、通孔;14、溫控器;15、保溫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2所示,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溫室大棚的后墻儲熱結構,包括基體1,基體1上設有溫室后墻2,基體1的內部設有蓄熱通道3,溫室后墻2包括外墻壁4與內墻壁5,外墻壁4與內墻壁5之間形成保溫夾層6,基體1上設有開口7,將蓄熱通道3與保溫夾層6相連通,保溫夾層6內設有空氣管路8,空氣管路8的一端穿設在開口7內,另一端朝向溫室內部,蓄熱通道3內設有風機9,風機9的出風口位于溫室后墻2外側。
其中,空氣管路8可以有保溫夾層6內的支撐架固定住,風機9將蓄熱通道3內的空氣向溫室外側抽離,形成負壓,溫室內的濕熱空氣沿空氣管路8進入蓄熱通道3,冷熱空氣相結合,水蒸氣凝結為水,滲入地下,溫室內形成負壓,相應的,可以在溫室的前側的側壁上開設通風口(未示出),通風口通過管路是空氣進入溫室內前側頂部區域,使溫室內外空氣對流。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式,內墻壁5上設有多個凹陷區10,凹陷區10的外側壁上設有固定槽11,凹陷區10的外側設有透光隔膜12,透光隔膜12通過固定槽11內設有的卡簧固定住,透光隔膜12將凹陷區10覆蓋形成集熱結構。
其中,凹陷區10內設有通孔13,使其與保溫夾層6相連通,凹陷區10形成的集熱結構,利用太陽光使其內部的空氣加熱,加熱后的空氣向溫度相對較低的保溫夾層6內擴散,使熱量能夠進一步存儲在保溫夾層6中。
進一步的,蓄熱通道3內還設有溫控器14,溫控器14連接并控制風機9,溫控器14可以用來檢測蓄熱通道3內的溫度,當蓄熱通道3內的溫度低于設定值時,控制風機9啟動,風機9將蓄熱通道3內的空氣向外排出,并使溫室內的熱空氣進入蓄熱通道3內,保證其內部的溫度能夠達到與溫室內相近的溫度。
其中,基體1為蓄熱緩釋材料制成。
具體的,采用磚體砌成,其能夠有效維持其內外溫度平衡或者使兩側的溫度之間的緩慢交換,從而保證一側的溫度能夠長時間的維持在相對高的溫度,同時,其與相對側的溫度出現溫差時,能夠緩慢傳遞溫度至另一側,不致使相對側的溫度處于植物生長的低溫臨界值。
更進一步優選的,基體1外壁一側(即溫室外)還設有保溫層15,保溫層15由保溫隔熱材料制成,其進一步防止當蓄熱通道3內的熱空氣擴散到溫室的外側,損失熱量。
本發明,其工作原理如下:
溫室在光照足的條件下,逐漸是溫室內部的空氣升溫,并維持住,同樣,凹陷區10所形成的集熱結構在溫室的溫度上進一步的提升溫度,進而將高溫空氣通過通孔13逐漸向保溫夾層6內擴散,使保溫夾層6內的溫度與溫室內的溫度相平衡。
首次人為啟動風機9,將蓄熱通道3內的空氣排出,溫室內的濕熱空氣進入蓄熱通道3內,冷熱空氣結合,形成冷凝水深入地下,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水份,同時,將溫室內帶有細菌的空氣排出室外,實現溫室內外空氣交互,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
可選的,在溫室前端的側壁上開設通風口,并利用管路連接至溫室頂側,當溫室出現負壓時,空氣沿通風口進入溫室上方,由于熱空氣上浮原理,冷空氣在下降的過程中,與熱空氣之間產生溫度交互,達到溫度平衡,在經過光照,是溫度再次升高。
當溫控器14檢測蓄熱通道3內的溫度達到設定的溫度值時,控制風機9停止工作,保持蓄熱通道3內的溫度始終與溫室的溫度相平衡。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