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裝備在乘坐型插秧機或步行式插秧機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受到向左右方向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載秧臺的支承構造。
背景技術:
就秧苗插植裝置而言,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沿左右方向配置的軌狀的支承部件(專利文獻1的圖5和圖15的30),具有多個輥(專利文獻1的圖5和圖15的32)。
由此,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沿載秧臺的載秧面的方向上,通過輥支承載秧臺的下部,在該狀態下,通過橫向移送機構以規定的行程沿支承部件向左右方向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插植臂經過支承部件的取苗口取出秧苗并插植在農田面。
如上所述,通過由輥支承載秧臺的下部,從而能夠提高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耐用性。
當如專利文獻1所示由多個輥支承載秧臺的下部時,載秧臺的下部并不接觸支承部件,載秧臺的下部稍微偏離支承部件并向上側翹起了輥從支承部件稍微向上側凸出的程度(參照專利文獻1的圖13、圖14和圖15)。
在上述狀態下,當向右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時,載秧臺的右側部從多個輥中位于最右側的右側的輥向右側凸出,載秧臺的右側部從右側的輥呈懸臂狀地延伸的狀態較大。然后,當向左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時,載秧臺的右側部向左側移動并接近右側的輥,載秧臺的右側部從右側的輥呈懸臂狀地延伸的狀態較小。
上述狀態同樣適用于載秧臺的左側部,由于向左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然后向右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而產生上述狀態。
由此,當反復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上述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的懸臂狀態先較大然后較小的狀態也會反復出現,因反復應力的產生可能導致載秧臺耐用性下降。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申請公布“特開2013-208082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就秧苗插植裝置而言,當在設置于支承部件的輥支承載秧臺的下部且對載秧臺進行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能夠防止載秧臺耐用性下降。
(解決問題的方案)
[i](結構)
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秧苗插植裝置。
具有沿左右方向配置的軌狀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右側的輥,位于從所述支承部件的右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以及左側的輥,位于從所述支承部件的左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
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沿所述載秧臺的載秧面的方向上,通過所述輥支承所述載秧臺的下部,在該狀態下,通過橫向移送機構以規定的行程沿所述支承部件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所述載秧臺,
所述秧苗插植裝置具有:右滑動部件,在向右橫向移送驅動所述載秧臺的狀態下,所述右滑動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或所述載秧臺滑動,并且,支承從右側的所述輥向右側凸出的所述載秧臺的右側部;以及
左滑動部件,在向左橫向移送驅動所述載秧臺的狀態下,所述左滑動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或所述載秧臺滑動,并且,支承從左側的所述輥向左側凸出的所述載秧臺的左側部。
(作用和發明效果)[i]-1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具有:右側的輥,位于從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以及左側的輥,位于從支承部件的左端部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沿載秧臺的載秧面的方向上,通過輥支承載秧臺的下部。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上述狀態下,當向右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時,載秧臺的右側部從右側的輥向右側凸出,在該狀態下右滑動部件支承載秧臺的右側部。由此,能夠避免載秧臺的右側部從右側的輥呈懸臂狀地較大地延伸的狀態。
同樣,當向左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時,載秧臺的左側部從左側的輥向左側凸出,在該狀態下左滑動部件支承載秧臺的左側部。由此,能夠避免載秧臺的左側部從左側的輥呈懸臂狀地較大地延伸的狀態。
如上所述,當反復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通過避免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從右(左)側的輥呈懸臂狀地較大地延伸的狀態,從而能夠避免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的懸臂狀態先較大然后較小的狀態(能夠避免因反復出現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的懸臂狀態先較大然后較小的狀態而導致產生反復應力),由此能夠提高載秧臺的耐用性。
[i]-2
在裝備有秧苗插植裝置的插秧機旋轉時等,與支承部件的中央側部分相比,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左端部)可能會接觸其他物體。
當將輥與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進行比較時,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耐沖擊性更強。
在上述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在載秧臺(支承部件)的右側部(左側部)具有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由此,在裝備有上述秧苗插植裝置的插秧機旋轉時等,即使支承部件的右端部(左端部)接觸其他物體,導致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破損的可能性也較低。
[ii](結構)
本發明的第二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一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所述右滑動部件設置在所述載秧臺的右側部,所述左滑動部件設置在所述載秧臺的左側部,
按以下方式設定所述載秧臺的寬度,即在所述載秧臺到達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左右行程末端的狀態下,所述右滑動部件位于右側的所述輥的右側,并且,所述左滑動部件位于左側的所述輥的左側,
所述右滑動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滑動并支承所述載秧臺的右側部,所述左滑動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滑動并支承所述載秧臺的左側部。
(作用和發明效果)[ii]-1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征,右滑動部件設置在載秧臺的右側部,左滑動部件設置在載秧臺的左側部。
由此,在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的狀態下,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動并與載秧臺一起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始終由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支承,因此,能夠進一步避免載秧臺的右側部(左側部)從右(左)側的輥呈懸臂狀地延伸的狀態。
[ii]-2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征,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動并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因此,能夠通過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撥出附著在支承部件的右側部(左側部)的泥土等,從而能夠減少因泥土附著在支承部件導致的損壞。
[iii](結構)
本發明的第三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二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供所述右滑動部件和所述左滑動部件滑動的部分,安裝有耐磨性好的板部件。
(作用和發明效果)
如上述[ii]所述,右滑動部件設置在載秧臺的右側部,左滑動部件設置在載秧臺的左側部,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動并與載秧臺一起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此時,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和支承部件可能會磨損。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特征,在支承部件的供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滑動的部分,安裝有耐磨性好的板部件,因此,能夠抑制支承部件的磨損。
此時,即使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磨損,由于與支承部件相比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為非常小的部件,因此,能夠容易地更換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
[iv](結構)
本發明的第四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三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所述右滑動部件和所述左滑動部件具有回避部,所述回避部用于避免與將所述板部件安裝在所述支承部件的連結件接觸。
(作用和發明效果)
如上述[iii]所述,當在支承部件的供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滑動的部分安裝耐磨性好的板部件時,為了更換板部件等,通常通過螺栓等連結件將板部件安裝在支承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特征,由于用于避免與將板部件安裝在支承部件的連結件接觸的回避部設置在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因此,當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與載秧臺一起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能夠避免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接觸連結件而破損的狀態。
[v](結構)
本發明的第五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四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所述回避部設置在從側面觀察時所述右滑動部件和所述左滑動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下表面部,為進入上側的凹部。
(作用和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特征,在從側面觀察時,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呈在其間夾著凹部的二叉狀,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凹部的前后部分與板部件接觸。
由此,即使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受到磨損,也是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凹部的前后部分受到磨損,因此,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與板部件接觸的姿勢(接觸面積)不會發生較大變化。
因此,即使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受到磨損,施加至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滑動阻力也保持穩定,從而能夠穩定地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vi](結構)
本發明的第六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二至第五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中的任一個。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阻擋部,所述阻擋部阻止所述右滑動部件和所述左滑動部件向前下側或后下側移動。
(作用和發明效果)[vi]-1
例如,就乘坐型插秧機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以使載秧臺的上部位于前側且載秧臺的下部位于后側的方式傾斜地配置載秧臺。由此,載秧臺的下部有時欲向前下側移動。
相反,就步行式插秧機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以使載秧臺的上部位于后側且載秧臺的下部位于前側的方式,與乘坐型插秧機相反地傾斜地配置載秧臺。由此,載秧臺的下部有時欲向后下側移動。
[vi]-2
在上述[vi]-1所述的狀態下,當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在支承部件滑動并與載秧臺一起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根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征,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向前下側(后下側)的移動受到支承部件的阻擋部的阻止(支承),因此,能夠穩定地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vii](結構)
本發明的第七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六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與所述右滑動部件和所述左滑動部件的前部和后部相對的位置,具有所述阻擋部。
(作用和發明效果)
在上述[vi]所述的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第七特征,在從側面觀察時,在與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前部和后部相對的位置,即相互分離的位置,通過支承部件的阻擋部阻止(支承)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因此,能夠穩定地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viii](結構)
本發明的第八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一至第七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中的任一個。
沿著左右方向的滑動面部設置在所述載秧臺的下部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一方,具有滑動部的滑動體設置在所述載秧臺的下部和所述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
通過使所述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所述滑動面部接觸并滑動,從前下側或后下側支承所述載秧臺的下部,并通過所述橫向移送機構以所述規定的行程沿所述支承部件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所述載秧臺,
所述滑動體具有多個不同的所述滑動部,以使多個所述滑動部中的要使用的滑動部接觸所述滑動面部的方式,自由變更所述滑動體的姿勢。
(作用和發明效果)[viii]-1
就秧苗插植裝置而言,在上述[i]所述的輥的基礎上,在載秧臺的下部和支承部件中的一方設置有沿著左右方向的滑動面部,在載秧臺的下部和支承部件中的另一方設置有具有滑動部的滑動體,通過使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并滑動,從而從前下側(后下側)支承載秧臺的下部。
此時,如上述[vi]-1所述,就乘坐型插秧機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以使載秧臺的上部位于前側且載秧臺的下部位于后側的方式傾斜地配置載秧臺。因此,在該結構中,通過使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并滑動,從而從前下側支承載秧臺的下部。
相反,就步行式插秧機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以使載秧臺的上部位于后側且載秧臺的下部位于前側的方式,與乘坐型插秧機相反地傾斜地配置載秧臺。因此,在該結構中,通過使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并滑動,從而從后下側支承載秧臺的下部。
[viii]-2
在上述[viii]-1所述的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第八特征,當滑動體的滑動部磨損時,使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滑動面部分離,改變滑動體的姿勢,使滑動體的其他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即可。
如上所述,變更滑動體的滑動部來使用,當滑動體的全部滑動部磨損時,只要更換新的滑動體即可,因此,能夠長時間使用一個滑動體。
[ix](結構)
本發明的第九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八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所述滑動體,在所述滑動體的外周部具有多個所述滑動部,通過使所述滑動體旋轉從而變更所述滑動體的姿勢。
(作用和發明效果)
在上述[viii]所述的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第九特征,能過通過旋轉滑動體容易地變更滑動體的姿勢,并能夠通過旋轉滑動體容易地變更滑動體的滑動部。
[x](結構)
本發明的第十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九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在從側面觀察時,所述滑動體的旋轉軸心沿著所述載秧臺的載秧面。
(作用和發明效果)[x]-1
例如,當作業者從載秧臺的載秧面的背面側接近滑動體并旋轉滑動體時,根據本發明的第十特征,在從側面觀察時,當滑動體的旋轉軸心沿著載秧臺的載秧面時,對于作業者而言,能夠容易地把持滑動體,并容易地進行滑動體的旋轉操作。
[x]-2
如上述[viii]所述,在通過滑動體和滑動面部從前下側(后下側)支承載秧臺的情況下,在從側面觀察時,當滑動體的旋轉軸心沿著載秧臺的載秧面時,從與滑動體的旋轉軸心交叉的方向施加載秧臺的重量,因此,能夠使滑動體以充分的強度支承載秧臺的重量。
[xi](結構)
本發明的第十一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方式構成本發明的第九或第十特征的秧苗插植裝置。
在從所述滑動體的旋轉軸心的方向觀察時,所述滑動體呈長方形。
(作用和發明效果)[xi]-1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特征,通過使滑動體呈長方形,從而使滑動體的一個滑動部的長度較長,在滑動體的滑動部和滑動面部之間,每單位面積的壓力較小,因此,不僅能夠抑制滑動體的滑動部和滑動面部的磨損,而且能夠穩定地進行載秧臺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xi]-2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特征,通過使滑動體的一個滑動部的長度較長,從而在滑動體的一個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并滑動的狀態下,當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時,由于與滑動面部間的摩擦力,因而不易產生滑動體旋轉且滑動體的其他滑動部與滑動面部接觸的狀態。
因此,不易產生滑動體旋轉從而使滑動體的滑動部與滑動部之間的角部一邊滑過滑動面部一邊移動的狀態,因此,能夠防止滑動體和滑動面部的破損。
附圖說明
圖1是乘坐型插秧機的左視圖。
圖2是秧苗插植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秧苗插植裝置的主視圖。
圖4是秧苗插植裝置的縱剖左視圖。
圖5是秧苗插植裝置的縱剖右視圖。
圖6是在秧苗插植裝置的下部附近,載秧臺位于左側的行程末端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7是在秧苗插植裝置的下部附近,載秧臺位于右側的行程末端的狀態的主視圖。
圖8是支承部件的左側部附近的縱剖主視圖。
圖9是支承部件的右側部附近的縱剖主視圖。
圖10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支承單元附近的縱剖左視圖。
圖11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支承單元附近的縱剖主視圖。
圖12是支承部件的位于滑動體附近的橫剖俯視圖。
圖13是支承部件的位于壓制部件附近的縱剖左視圖。
圖14是壓制部件的立體圖。
圖15是支承部件的位于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附近的縱剖左視圖。
圖16是右滑動部件(左滑動部件)的立體圖。
圖17是支承單元、支承部件和下導軌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2:載秧臺
12a:載秧面
24:支承部件
24c:阻擋部
24d:阻擋部
31(r):輥(右側)
31(l):輥(左側)
32:滑動體
32a:滑動部
32b:滑動部
42:滑動面部
65:右滑動部件
66:左滑動部件
68:回避部(凹部)
73:板部件
l1:規定的行程
p2:旋轉軸心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至圖7、圖10中,f表示機體的“前方”,b表示機體的“后方”,u表示機體的“上方”,d表示機體的“下方”。在機體朝前的狀態下,r表示機體的“右方”,l表示機體的“左方”。
[1]
下面,對裝備有秧苗插植裝置5的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乘坐型插秧機具有以下結構,在具有左右前輪1和左右后輪2的機體的后部,具有連桿機構3和升降驅動連桿機構3的液壓缸4,在連桿機構3的后部支承有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裝置5。
如圖1和圖2所示,秧苗插植裝置5為6行插植型,具有1個供給箱6、連結在供給箱6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框架7、在左右方向上空出規定間隔連結在支承框架7并向后側延伸的3個插植傳動箱8、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在插植傳動箱8的后部的右側部和左側部的旋轉箱9、設置在旋轉箱9的兩端的一對插植臂10、觸地浮板11以及載秧臺12等。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設置于機體前部的發動機13的動力經由傳動軸14傳遞至供給箱6,供給箱6的動力經由被罩體55覆蓋的傳動軸15傳遞至插植傳動箱8,從而旋轉驅動旋轉箱9。由此,如以下[2]所述,隨著向左右方向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旋轉驅動旋轉箱9,插植臂10從載秧臺12交替取出秧苗并插植在農田面。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在載秧臺12的6個載秧面12a中的每一個,具有帶式縱向移送機構16。如以下[2]所述,在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的過程中,為了不使載秧臺12的秧苗落到下方,縱向移送機構16停止并支承載秧臺12的秧苗。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當載秧臺12到達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左右行程末端時,以規定角度旋轉驅動縱向移送機構16,從而向下側移送載秧臺12的秧苗(參照圖10和圖13所示的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此時,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為從側面觀察時沿著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并向后下側傾斜的方向。
[2]
下面,對載秧臺12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構造和縱向移送機構16的驅動構造進行說明。
如圖2和圖4所示,橫向移送軸17(相當于橫向移送機構)從供給箱6的左側部向左側延伸,橫向移送軸17的端部支承在連結于支承框架7的托架18,外嵌于橫向移送軸17的移送部件19連結在載秧臺12的背面側部。
通過傳遞至供給箱6的動力旋轉驅動橫向移送軸17,沿著橫向移送軸17的外表面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移送部件19,通過移送部件19以規定的行程l1(參照圖6和圖7)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
如圖3和圖4所示,橫跨縱向移送機構16的下部連接有1根驅動軸20,輸入臂21經由單向離合器(未圖示)外嵌在驅動軸20。
如圖2所示,縱向移送軸22從供給箱6的右側部向右側延伸,縱向移送軸22的端部支承在連結于支承框架7的托架23,通過傳遞至供給箱6的動力旋轉驅動縱向移送軸22。2個臂22a連結在縱向移送軸22,輸入臂21位于縱向移送軸22的臂22a之間。
根據以上構造,如圖2和圖3所示,當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時,在縱向移送軸22的臂22a之間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輸入臂21,此間,縱向移送機構16停止。
如圖2和圖3所示,當載秧臺12到達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右(左)側的行程末端時,輸入臂21到達縱向移送軸22的右(左)臂22a的位置,通過縱向移送軸22的右(左)臂22a,以規定角度旋轉驅動輸入臂21,并返回原有位置。由此,經由輸入臂21和驅動軸20以規定角度旋轉驅動縱向移送機構16,從而向下側移送載秧臺12的秧苗(參照圖10和圖13所示的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
[3]
下面,對支承載秧臺12下部的軌狀的支承部件24進行說明。
如圖2、圖3和圖4所示,支承部件24具有比載秧臺12的整個寬度長的長度,橫跨3個插植傳動箱8沿左右方向配置。如圖3和圖5所示,由板狀材料彎折成槽形構成的引導部件25沿傾斜方向連結在插植傳動箱8的右側部分。
如圖3和圖5所示,引導桿26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位于引導部件25上側的部分,并向后下側傾斜延伸,由板狀材料彎折成槽形構成的卡合部件27連結在引導桿26的位于引導部件25上側的部分。引導桿26插入引導部件25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開口部,以沿著引導部件25在上下方向自由變更位置的方式支承支承部件24。
如圖2、圖3和圖5所示,在3個插植傳動箱8上側的部分形成有軸承部8a,橫跨3個插植傳動箱8的軸承部8a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有1根操作軸28。在操作軸28的與卡合部件27對應的部分連結有操作臂28a,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插入卡合部件27。
如圖2所示,取苗量變更桿29連結在操作軸28的中間部并向前上側傾斜延伸,取苗量變更桿29插入連結于支承框架7的桿引導體30。
如圖2和圖5所示,通過使取苗量變更桿29卡合并固定在桿引導體30,從而固定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的姿勢,支承部件24(載秧臺12)支承在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通過沿桿引導體30變更取苗量變更桿29的固定位置,從而上下變更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的姿勢,隨之上下變更支承部件24(載秧臺12)的位置。
如圖2、圖3和圖5所示,按規定的軌跡旋轉驅動插植臂10,使插植臂10經過形成于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由此,插植臂10從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取出秧苗并插植在農田面。
如圖2和圖5所示,當通過取苗量變更桿29向上側變更支承部件24(載秧臺12)的位置時,插植臂10經過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的上下寬度較小,插植臂10取出的秧苗的量也較少。
當通過取苗量變更桿29向下側變更支承部件24(載秧臺12)的位置時,插植臂10經過支承部件24的取苗口24a的上下寬度較大,插植臂10取出的秧苗的量也較多。
[4]
下面,對載秧臺12的支承構造進行說明。
如圖2、圖3和圖4所示,以位于3個插植傳動箱8的左側的方式將3個支承單元40連結在支承部件24,支承單元40位于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附近。
如圖4和圖17所示,在支承單元40具有輥31和滑動體32。在載秧臺12的前下側的部分,以橫跨左右方向的方式連結有下導軌部件38,在輥31和滑動體32支承有下導軌部件38。
由此,如圖2、圖3和圖6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從支承部件24的右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具有右側的輥31(r)(支承單元40)。在從支承部件24的左端部起偏靠左右方向的中央側規定長度的位置,具有左側的輥31(l)(支承單元40)。在左右兩側的輥31(r)、31(l)之間,具有中央側的輥31(n)(支承單元40)。
如圖2和圖3所示,支柱56連結在支承框架7的左右端部并向上側延伸,橫跨左右支柱56的上部連結有橫框架57。輥58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在橫框架57的多個部位,上導軌部件59以橫跨左右方向的方式連結在載秧臺12的上部,通過輥58以向左右方向自由移動的方式支承上導軌部件59。
如圖3、圖4和圖10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沿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支承單元40位于縱向移送機構16的下側,輥58位于縱向移送機構16的上側。由此,通過輥31、滑動體32以及下導軌部件38支承載秧臺12的下部,通過輥58以及上導軌部件59支承載秧臺12的上部,沿支承部件24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
如圖10和圖17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兩個取苗口24a之間,通過螺釘50沿支承部件24的長邊方向安裝有不銹鋼等制的耐磨性好的多個板部件39。
由此,當沿支承部件24往返橫向移送驅動載秧臺12時,即使在秧苗接觸支承部件24的狀態下進行往返橫向移送驅動,也能夠通過板部件39防止支承部件24的磨損,當板部件39磨損時,能夠拆下螺釘50更換板部件39。
[5]
下面,對支承單元40(輥31和滑動體32)進行說明。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支承單元40具有平板狀的前壁部33、后壁部34和上壁部35。在前壁部33的上部具有左右彎折部33a,在后壁部34的上部具有左右彎折部34a,在上壁部35的下部具有左右彎折部35a。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彎折部33a、34a、35a重疊連結。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就支承單元40而言,在后壁部34連結有支承軸36,支承軸36的前側的端部通過螺母60連結在前壁部33。繞支承軸36的第一軸心p1(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正交的方向),通過軸承61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輥31,在軸承61的前側和后側安裝有密封部件62。
此時,如圖10所示,相對于沿著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的虛擬線(平行的虛擬線)中的經過軸承61的中心的虛擬線,輥31的剖面形狀左右對稱。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就支承單元40而言,輥31從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彎折部33a、34a、35a之間向上側凸出。就支承單元40而言,由于在輥31的下側、右側和左側不具有部件,因此,輥31的下側開放,輥31的右側和左側也開放。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就支承單元40而言,托架37通過2根螺栓63連結在上壁部35的上部的彎折部35b,在托架37連結有支承軸37a。在托架37的支承軸37a通過墊圈64安裝有滑動體32。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就支承單元40而言,繞托架37的支承軸37a的第二軸心p2(相當于滑動體32的旋轉軸心),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滑動體32。
如圖10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滑動體32位于輥31的上側。第二軸心p2沿著從側面觀察時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平行),在從側面觀察時,第一軸心p1和第二軸心p2交叉(正交)。
如圖12和圖17所示,在從第二軸心p2的方向觀察時,滑動體32呈長方形,2個滑動部32a、32b形成于外周部(相當于滑動體32具有多個不同的滑動部32a、32b的狀態)。2個滑動部32a、32b呈面狀且具有相同的長度,在滑動部32a、32b的兩端部具有半徑較大的圓弧部32c。
圖12和圖17所示的狀態為使用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的狀態,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與2根螺栓63相對。
如圖2、圖3、圖11和圖17所示,在插植傳動箱8的左側的位置,在支承部件24形成有開口部24b,在支承部件24的開口部24b的左右兩側的部分安裝有盲孔螺母51。
由此,滑動體32位于支承部件24的上側,以使輥31進入支承部件24的開口部24b的方式,將支承單元40配置在支承部件24的下側的部分。通過螺栓52將前壁部33、后壁部34以及上壁部35的彎折部33a、34a、35a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盲孔螺母51,由此,將支承單元40連結在支承部件24。
[6]
下面,對下導軌部件38的構造進行說明。
如圖10、圖11、圖15和圖17所示,就下導軌部件38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具有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交叉(正交)的方向的平面部41、從平面部41的位于載秧臺12側的端部向上側延伸的后表面部42(相當于滑動面部)、從后表面部42的上部向載秧臺12的相反側延伸的上表面部43、以及連接在后表面部42的上部和下部的安裝部48。
如圖10、圖11、圖15和圖17所示,就下導軌部件38而言,平面部41、后表面部42、上表面部43以及安裝部48沿左右方向延伸,在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的前下側的部分,通過鉚釘49連結有下導軌部件38的安裝部48,在載秧臺12的前下側的部分,橫跨左右方向連結有下導軌部件38。
如圖15和圖17所示,在從側面觀察(從剖面觀察)時,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具有:從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位于載秧臺12的相反側的端部向下側延伸的前部41a、和從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位于載秧臺12側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部41b。
[7]
下面,對支承單元40和下導軌部件38的位置關系進行說明。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輥31從下側進入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前部41a和后部41b之間,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與輥31沿著從側面觀察時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接觸。由此,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沿著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的方向(平行的方向),通過輥31支承載秧臺12。
如圖10、圖11和圖17所示,滑動體32(滑動部32a)在從側面觀察時從載秧臺12的前側進入下導軌部件38的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間,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與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在從側面觀察時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觸。
由此,在從側面觀察時,在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通過滑動體32從前下側支承載秧臺12的下部。
通過上述構造,下導軌部件38支承在輥31和滑動體32,載秧臺12支承在支承部件24,輥31沿下導軌部件38旋轉,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滑動,由此,沿著支承部件24向左右方向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支承部件24。
此時,如圖12和圖17所示,即使通過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和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之間的滑動(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與后表面部42之間的摩擦力)使得滑動體32欲繞第二軸心p2旋轉,也由于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比較長,因此不會使滑動體32繞第二軸心p2旋轉。假設滑動體32欲繞第二軸心p2旋轉,通過使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抵在螺栓63上,因而能夠阻止滑動體32的旋轉。
如圖6、圖7、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在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與輥31接觸的部分,沿著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通過螺釘53安裝有不銹鋼制的耐磨性好的3個板部件44。由此,當板部件44磨損時,能夠拆下螺釘53更換板部件44。
如圖6、圖7、圖10、圖11和圖17所示,在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的與滑動體32接觸的部分,沿著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通過螺釘54安裝有不銹鋼制的耐磨性好的3個板部件45。由此,當板部件45磨損時,能夠拆下螺釘54更換板部件45。
[8]
下面,對滑動體32的姿勢變更進行說明。
如上述[7]所述,當由于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與后表面部42間的滑動,導致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a磨損時,如圖12和圖17所示,從托架37拆下螺栓63,從支承單元40(上壁部35)拆下托架37和滑動體32。
如圖12和圖17所示,從支承單元40(上壁部35)拆下托架37和滑動體32后,使滑動體32繞第二軸心p2旋轉,使滑動體32的其他滑動部32b朝向后表面部42。
然后,使滑動體32(滑動部32b)從側面觀察時從載秧臺12的前側進入下導軌部件38的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間,使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與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接觸,通過螺栓63將托架37連結在支承單元40(上壁部35)。
在如上所述地使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與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接觸后,當因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與下導軌部件38的后表面部42之間的滑動,導致滑動體32的滑動部32b磨損時,進行與上述相同的作業,從而安裝新的滑動體32。
[9]
下面,對設置于下導軌部件38(載秧臺12)的右側部的右滑動部件65、以及設置于下導軌部件38(載秧臺12)的左側部的左滑動部件66進行說明。
如圖15和圖16所示,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由合成樹脂一體形成。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具有主體部67、設置于主體部67的下表面的凹部68(相當于回避部)、在從側面觀察時從主體部67向前側延伸的前部69、在從側面觀察時從主體部67向后側延伸的后部70、以及在從側面觀察時從后部70向下側延伸的朝下部71。
如圖15和圖16所示,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凹部68設置于從側面觀察時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主體部67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的下表面部,并進入上側,且剖面呈梯形,形成為橫跨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在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主體部67(凹部68)的2個部位,開口形成有連結孔67a。在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朝下部71,形成有2個凹部71a。
如圖15和圖16所示,在下導軌部件38(載秧臺12)的右側部(左側部),在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下表面(在從側面觀察時,前部41a、與后部41b和安裝部48之間),嵌入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主體部67。在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主體部67的連結孔67a插入螺釘72,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通過螺釘72連結在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
如圖15和圖16所示,連結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的前下側的部分和下導軌部件38的安裝部48的鉚釘49配置在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朝下部71的位置。此時,鉚釘49進入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朝下部71的凹部71a。
[10]
下面,對設置于支承部件24的右側部(左側部)的右(左)板部件73進行說明。
如圖6、圖7和圖15所示,在支承部件24的右側部(左側部),在供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滑動的部分,安裝有耐磨性好的右(左)板部件73。
如圖8、圖9和圖15所示,右(左)板部件73具有平面部73a和彎折部73b,形成剖面呈l字形的角件狀,在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開口形成2個連結孔73c、以及2個開口部73d、73e。在支承部件24的右側部(左側部),通過螺釘74(相當于連結件)連結有右(左)板部件73。
如圖15和圖17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支承部件24的前部(相當于支承部件24的與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前部相對的位置),以跨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的方式朝上形成有縱壁狀的阻擋部24c。
在從側面觀察時,在支承部件24的后部(相當于支承部件24的與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后部相對的位置),以跨支承部件24的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的方式形成有縱壁狀的阻擋部24d。
由此,在右(左)板部件73通過螺釘74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右側部(左側部)的狀態下,如圖15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的前端部接近支承部件24的阻擋部24c,右(左)板部件73的彎折部73b抵接在支承部件24的阻擋部24d。
如圖8所示,在左板部件73,用于將左側的輥31(l)(支承單元40)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左側的盲孔螺母51和螺栓52(參照圖7)進入左板部件73的開口部73e。
如圖9所示,在右板部件73,用于將引導桿26(參照圖3和圖5)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盲孔螺母75和螺栓76進入右板部件73的開口部73d。
[11]
下面,對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滑動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6和圖7所示,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在支承于右、左及中央側的輥31(r)、31(l)、31(n)以及滑動體32的狀態下,以規定的行程l1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在上述狀態下,如圖15和圖16所示,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前部69和后部70接觸右(左)板部件73的平面部73a并滑動,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朝下部71接觸右(左)板部件73的彎折部73b并滑動。由此,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的右側部(左側部)通過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支承在支承部件24。
圖7所示的狀態為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位于右側的行程末端的狀態。
在圖7所示的狀態下,右、左及中央側的輥31(r)、31(l)、31(n)位于板部件44的左端部,滑動體32位于板部件45的左端部。
右滑動部件65與右側的輥31(r)相比較大的向右側偏離,位于右板部件73的右端部,左滑動部件66位于左側的輥31(l)的左側附近,且位于左板部件73的右端部。
圖6所示的狀態為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位于左側的行程末端的狀態。
在圖6所示的狀態下,右、左及中央側的輥31(r)、31(l)、31(n)位于板部件44的右端部,滑動體32位于板部件45的右端部。
左滑動部件66與左側的輥31(l)相比較大地向左側偏離,位于左板部件73的左端部,右滑動部件65位于右側的輥31(r)的右側附近,且位于右板部件73的左端部。
如上所述,按照以下方式設定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的寬度(長度),即,在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到達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左右行程末端的狀態下,右滑動部件65位于右側的輥31(r)的右側,并且,左滑動部件66位于左側的輥31(l)的左側。
在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的狀態下,如圖15和圖16所示,在從側面觀察時,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向前下側的移動在支承部件24的阻擋部24c和阻擋部24d(板部件73的彎折部73b)這樣相互分離的位置受到阻止(支承)。由此,能夠穩定地進行載秧臺12的往返橫向移送驅動。
如圖15和圖16所示,用于將板部件73連結在支承部件24的螺釘74進入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的凹部68,由此,螺釘74不與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接觸,螺釘74也不會接觸用于將右滑動部件65(左滑動部件66)連結在下導軌部件38的平面部41的螺釘72。
[12]
下面,對抑制載秧臺12上翹的構造進行說明。
如圖3、圖6和圖7所示,在下導軌部件38,在相鄰兩個板部件45之間、右板部件44、45的右側端部的右側、以及左板部件44、45的左側端部的左側,安裝有抑制載秧臺12上翹的壓制部件46。
如圖3、圖6和圖7所示,當載秧臺12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壓制部件46與載秧臺12一起移動。
此時,壓制部件46在接近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的位置和接近支承單元40的位置之間移動,壓制部件46不會接觸操作軸28的操作臂28a和支承單元40。
如圖13和圖14所示,壓制部件46具有內置有螺母46c的安裝部46a和從安裝部46a延伸的爪部46b,由合成樹脂一體形成。
如圖13和圖14所示,當將壓制部件46安裝在下導軌部件38時,使壓制部件46的安裝部46a進入上表面部43和平面部41之間,并使壓制部件46的安裝部46a抵接在上表面部43和后表面部42,使壓制部件46的爪部46b進入支承部件24的下側。從上表面部43的上側將螺栓47在壓制部件46的安裝部46a的螺母46c中擰緊,將壓制部件46固定在下導軌部件38。
如圖13和圖14所示,當通過縱向移送機構16將載秧臺12的秧苗向下側移送時(載秧臺12的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即使來自秧苗的朝上的反作用力施加至載秧臺12,從而使載秧臺12欲上翹,也能夠使壓制部件46的爪部46b卡合在支承部件24,從而抑制載秧臺12上翹。
當載秧臺12受到往返橫向移送驅動時,即使因振動等導致載秧臺12欲上翹,也能夠使壓制部件46的爪部46b卡合在支承部件24,從而抑制載秧臺12上翹。
[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右滑動部件65設置在支承部件24的右側部(右側的輥31(r)的右側),將左滑動部件66設置在支承部件24的左側部(左側的輥31(l)的左側)。
當具有上述結構時,右(左)板部件73設置在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的右側部(左側部)。
[發明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廢除中央側的輥31(n)(支承單元40),通過左右兩側的輥31(r)、31(l)(支承單元40)支承載秧臺12(下導軌部件38)。該結構適用于4行插植型等插植行數少的秧苗插植裝置5。
[發明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以繞沿著載秧臺12的左右方向的橫向第二軸心p2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滑動體32,由此變更滑動體32的姿勢。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以及該[發明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中,滑動體32也可以不為長方形,而為三角形或正方形,滑動體32還可以為五角形。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二其他實施方式]以及該[發明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中,滑動體32也可以連結在載秧臺12,將供滑動體32滑動的滑動面部設置在支承部件24。
[發明的第四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發明的第一其他實施方式]至[發明的第三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第一軸心p1不設定在從側面觀察時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呈90度角交叉的方向,而設定在從側面觀察時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呈小于90度角(或大于90度角)交叉的方向。
也可以不將第二軸心p2設定在從側面觀察時與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平行的方向,而設定在從側面觀察時相對于載秧臺12的載秧面12a(秧苗的縱向移送方向a1)稍微傾斜的方向。
[發明的第五其他實施方式]
本發明不僅能夠適用于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裝置5,而且能夠適用于8行插植型(4個插植傳動箱8和4個支承單元40)、4行插植型(2個插植傳動箱8和3個(或2個)支承單元40)、10行插植型(5個插植傳動箱8和5個支承單元40)的秧苗插植裝置5。
本發明不僅能夠適用于在旋轉箱9的兩端具有一對插植臂10的旋轉型秧苗插植裝置5,而且能夠適用于不具有旋轉箱9而具有曲柄式插植臂10的秧苗插植裝置5。
本發明不僅能夠適用于乘坐型插秧機,而且能夠適用于步行式插秧機。
就步行式插秧機而言,在從側面觀察時,以使載秧臺12的上部位于后側且載秧臺12的下部位于前側的方式,與乘坐型插秧機相反地傾斜地配置載秧臺12。因此,在該結構中,與圖1、圖4、圖5、圖10、圖13、圖15和圖17左右反轉(左右對稱)。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適用于乘坐型插秧機以及步行式插秧機中裝備的秧苗插植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