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馬鈴薯種植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促進高溫環境下馬鈴薯開花結實的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為茄科茄屬低溫長日照植物,通過塊莖進行無性繁殖和體細胞遺傳,塊莖的大小和多少構成馬鈴薯的產量指標。隨著馬鈴薯加工水平的提高,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正在逐年增加,馬鈴薯的經濟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面積擴大、產量增加的同時,馬鈴薯的品質更受到人們的重視.馬鈴薯品質的不同,其價值和用途也明顯不同。馬鈴薯品質除品種本身外,還受到栽培技術和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栽培和土壤等因素對馬鈴薯品質的影響過去曾有較多研究。因此,除本身遺傳特性外,外界環境條件是影響馬鈴薯孕蕾、開花、結實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雜交育種要求親本開花多、花粉孕性好、坐果率高,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優良性狀的馬鈴薯親本材料都具有上述特性,這就給不同地域的傳統育種工作帶來困難。
目前栽培的馬鈴薯多為長日照型,需要每天日照時數為12-14h,充足的日照才能促進花蕾的分化與形成,特別是對一些開花少的早熟品種的影響更為明顯。水分和溫度對馬鈴薯的開花結實率也有一定的影響,馬鈴薯從孕蕾到開花期間需要大量的水,這段時間內如果供水不足或者溫度過高,會影響花粉的母細胞的減數分裂,使得花粉孕性降低,而且使得花蕾早期脫落或者花朵變小,花期短,花量少,從而影響馬鈴薯的雜交。但是在我國部分地區,其氣候和日照條件并不能充分滿足馬鈴薯開花結實所需要的條件
中國專利CN201110078685.8公開了一種短日照地區早熟馬鈴薯開花結實誘導方法。該方法是在3月15日至20日之間播種種薯,然后施肥、蓋土、蓋稻草,馬鈴薯出苗后插桿,隨著馬鈴薯的生長,將馬鈴薯苗綁縛到桿上,出苗后,保證馬鈴薯苗每天光照16-20小時,待早熟馬鈴薯現蕾后,畝噴施80-100g營養液,每隔4-6天噴施1次,共噴施2-3次,馬鈴薯結薯后,每隔2-4天翻開稻草去除薯塊并重新蓋好稻草,開花結實后收獲,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可有效的提高短日照地區早熟馬鈴薯開花率和結實率。但是對于一些因為高溫而開花、結實率低的情況效果沒有改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促進高溫環境下馬鈴薯開花結實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在氣溫偏高的情況下的馬鈴薯的開花結實率,解決南方低海拔地區開展雜交育種工作較為困難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促進高溫環境下馬鈴薯開花結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1月上旬將脫病毒種薯用赤霉素溶液浸泡15-30min,并置于散射光環境中催芽15-20天,之后將種植介質預先濕潤后,將種薯單盆單個種植,并在種植盆周圍搭設固定架;
(2)待出苗后,向幼苗周圍澆灌水溶性氮磷肥,7-15天后向幼苗噴灑生長調節劑;
(3)在花朵未開放時,去除雄蕊后,向花朵噴灑清水,將雌蕊柱頭埋于收集的花粉中,完成授粉,在完成授粉36h后,向已授粉的花序噴灑復合生長促進劑,并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將其周圍雜草修剪高度維持在30-40cm。
優選的,所述赤霉素溶液中赤霉素的濃度為10-18mg/L。
優選的,所述種植介質為體積比為泥炭:椰糠:赤玉土=35:10:14,并摻雜有1g/L的緩釋復合肥的混合物。
優選的,所述水溶性氮磷肥中氮磷比為3:1。
優選的,所述生長調節劑為2,4-表油菜素內酯,6-芐氨基嘌呤,噻苯隆與水的混合物,其中2,4-表油菜素內酯的濃度為0.023-0.048㎎/L,6-芐氨基嘌呤的濃度為1-2㎎/L,噻苯隆的濃度為20-50㎎/L。
優選的,所述復合生長促進劑為比久、萘乙酸和多菌靈的混合物。
優選的,所述復合生長促進劑中比久的濃度為100-500㎎/L、萘乙酸20-40㎎/L和多菌靈1-3g/L。
此外,馬鈴薯種植盆的規格為40×40cm,馬鈴薯種塊埋在種植盆中央,深度為10cm,并覆蓋地膜以保溫保濕。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選用脫病毒種薯可以避免病毒對植株開花結果的影響,再使用赤霉素預先對種薯進行處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開花率。在植株生長過程中,施加的氮磷肥,可以保障植株生長、開花過程中的營養充足,并利用生長調節劑促進花芽分化。另外在將植株周圍雜草修剪維持一定高度,從而改善植株中低層空間環境,能夠增加環境濕度,有利于座果。總而言之,在植株生長過程中,雖有高溫環境,但是保證了其開花結果必需的濕度與營養,有效的減緩了高溫對開花的影響,提高了開花結實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不會對本發明構成任何的限定。
實施例1
在1月上旬將脫病毒種薯用10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0min,并置于散射光環境中催芽15天,之后將種植介質預先濕潤后,將種薯單盆單個種植,并在種植盆周圍搭設固定架;待出苗后,向幼苗周圍澆灌氮磷比為3:1的水溶性氮磷肥,7天后向幼苗噴灑生長調節劑;在花朵未開放時,去除雄蕊后,向花朵噴灑清水,將雌蕊柱頭埋于收集的花粉中,完成授粉,在完成授粉36h后,向已授粉的花序噴灑復合生長促進劑,并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將其周圍雜草修剪高度維持在30cm。
其中,種植介質為體積比為泥炭:椰糠:赤玉土=35:10:14,并摻雜有1g/L的緩釋復合肥的混合物;生長調節劑中2,4-表油菜素內酯的濃度為0.023㎎/L,6-芐氨基嘌呤的濃度為2㎎/L,噻苯隆的濃度為30㎎/L;復合生長促進劑中比久的濃度為200㎎/L、萘乙酸30㎎/L和多菌靈3g/L。
實施例2
在1月上旬將脫病毒種薯用15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0min,并置于散射光環境中催芽20天,之后將種植介質預先濕潤后,將種薯單盆單個種植,并在種植盆周圍搭設固定架;待出苗后,向幼苗周圍澆灌氮磷比為3:1的水溶性氮磷肥,15天后向幼苗噴灑生長調節劑;在花朵未開放時,去除雄蕊后,向花朵噴灑清水,將雌蕊柱頭埋于收集的花粉中,完成授粉,在完成授粉36h后,向已授粉的花序噴灑復合生長促進劑,并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將其周圍雜草修剪高度維持在40cm。
其中,種植介質為體積比為泥炭:椰糠:赤玉土=35:10:14,并摻雜有1g/L的緩釋復合肥的混合物;生長調節劑中2,4-表油菜素內酯的濃度為0.048㎎/L,6-芐氨基嘌呤的濃度為1㎎/L,噻苯隆的濃度為50㎎/L;復合生長促進劑中比久的濃度為100㎎/L、萘乙酸30㎎/L和多菌靈2g/L。
實施例3
在1月上旬將脫病毒種薯用18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0min,并置于散射光環境中催芽15天,之后將種植介質預先濕潤后,將種薯單盆單個種植,并在種植盆周圍搭設固定架;待出苗后,向幼苗周圍澆灌氮磷比為3:1的水溶性氮磷肥,12天后向幼苗噴灑生長調節劑;在花朵未開放時,去除雄蕊后,向花朵噴灑清水,將雌蕊柱頭埋于收集的花粉中,完成授粉,在完成授粉36h后,向已授粉的花序噴灑復合生長促進劑,并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將其周圍雜草修剪高度維持在30cm。
其中,種植介質為體積比為泥炭:椰糠:赤玉土=35:10:14,并摻雜有1g/L的緩釋復合肥的混合物;生長調節劑中2,4-表油菜素內酯的濃度為0.048㎎/L,6-芐氨基嘌呤的濃度為1㎎/L,噻苯隆的濃度為30㎎/L;復合生長促進劑中比久的濃度為400㎎/L、萘乙酸20㎎/L和多菌靈1g/L。
實施例4
在1月上旬將脫病毒種薯用12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0min,并置于散射光環境中催芽20天,之后將種植介質預先濕潤后,將種薯單盆單個種植,并在種植盆周圍搭設固定架;待出苗后,向幼苗周圍澆灌氮磷比為3:1的水溶性氮磷肥,15天后向幼苗噴灑生長調節劑;在花朵未開放時,去除雄蕊后,向花朵噴灑清水,將雌蕊柱頭埋于收集的花粉中,完成授粉,在完成授粉36h后,向已授粉的花序噴灑復合生長促進劑,并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將其周圍雜草修剪高度維持在40cm。
其中,種植介質為體積比為泥炭:椰糠:赤玉土=35:10:14,并摻雜有1g/L的緩釋復合肥的混合物;生長調節劑中2,4-表油菜素內酯的濃度為0.036㎎/L,6-芐氨基嘌呤的濃度為2㎎/L,噻苯隆的濃度為50㎎/L;復合生長促進劑中比久的濃度為200㎎/L、萘乙酸40㎎/L和多菌靈3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