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含二氯噁菌唑和苯噻菌胺的殺菌劑組合物。
背景技術:
二氯噁菌唑是由貴州大學發現的一種噁唑砜類殺菌劑。砜類化合物因具有廣譜生物活性而引起人們對它的關注,尤其是將砜基團引入到各種不同的化合物結構中,通過結構修飾能產生一系列具有廣譜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使得它在新型超高效農藥創制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殺菌劑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對多種作物的卵菌綱病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苯噻菌胺可從葉表向葉內,或從葉內向葉表滲透,具有良好的滲透性,故兼具預防和治療效果。此外,苯噻菌胺還具有抑制病菌二次感染的特點,且具有卓越的持效及耐雨性。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Bary)是嚴重危害馬鈴薯和番茄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引起馬鈴薯和番茄的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的世界蔬菜病害。美國、加拿大、法國、瑞士等國均報道該病危害嚴重,在我國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也普遍發生。該病流行時間長,蔓延速度快,發病嚴重的田塊,植株可在數日內死亡,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據報道,由晚疫病所造成的損失一般減產10%~30%,嚴重可達80%,甚至絕產。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抗病品種、病菌產生抗藥性以及耕作栽培措施管理不當等,晚疫病的危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且近年來其危害有逐年加重趨勢。乙磷鋁錳鋅等殺菌劑由于多年長期使用,對晚疫病的防效已顯著降低,急需新型殺菌劑來有效控制晚疫病的流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一種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適用范圍廣、效果好、能解決植物病害抗性問題的二氯噁菌唑與苯噻菌胺的植物殺菌劑組合物。
為實現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含有二氯噁菌唑與苯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所述的二氯噁菌唑與苯噻菌胺重量比為1-50:50-1,進一步優選為1-20:20-1。
所述殺菌組合物中活性成分占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為5-70%,優選為10-60%。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微乳劑、可分散油懸浮劑中任意一種。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還含有配制農藥制劑所需的輔助成分,包括乳化劑、潤濕劑、穩定劑、分散劑、增稠劑、消泡劑、防凍劑、崩解劑、粘結劑、填充劑、填料、介質等中的一種或幾種混合,均為已知助劑,是農藥制劑中常用的助劑,根據不同情況可以有所變化,并無特別限定。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殺菌組合物作為防治霜霉病、疫病藥物的應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與單劑相比,該組合物對抗性真菌病害如荔枝霜疫霉病、葡萄霜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等真菌病害有明顯協同增效作用,克服和延緩了抗藥性,擴大防治譜,明顯提高了防治效果;(2)減少防治用工、用藥成本;(3)可替代常規和易產生抗性的農藥;(4)與單劑相比,生產和使用成本降低;(5)抑制真菌抗藥性的產生,其效果明顯高于其單劑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本發明用以下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絕非限于這些例子。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較好的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明,但不能因此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一、制劑實施例
實施例1:25%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20%二氯噁菌唑,5%苯噻菌胺,3%羥乙基纖維素,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0%油酸甲酯,10%有機膨潤土,玉米油補足至100%,將上述配方按比例進行預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機中研磨,經高剪切混合后調配制得25%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實施例2:54%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濕性粉劑
42%二氯噁菌唑,12%苯噻菌胺,10%木聚乙烯吡咯烷酮,6%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5%白炭黑,高嶺土補足至100%,將上述各物料一起加入錐形混合機中混合均勻,后經氣流粉碎機粉碎,粉碎后的物料再經錐形混合機混合,混合后的物料細度98%通過600目標準篩,即得54%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3:30%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
25%苯噻菌胺,5%二氯噁菌唑,5%聚羧酸鹽,7%木質素磺酸鈉,2%十二烷基硫酸鈉,5%硫酸銨,白炭黑補足至100%。上述原料經常規制取水分散粒劑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氣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驟制取30%苯噻菌胺·二氯噁菌唑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4:33%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懸浮劑
30%苯噻菌胺,3%二氯噁菌唑,10%甲基萘磺酸鈉甲醛聚合物,10%茶枯粉,2%黃原膠,1%膨潤土,5%尿素,去離子水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機砂磨至粒徑D90小于10微米后制得33%苯噻菌胺·二氯噁菌唑懸浮劑。
實施例5:21%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微乳劑
20%苯噻菌胺、1%二氯噁菌唑,6%農乳700#,4%NP-7,8%環己酮、3%乙醇、1.5%亞磷酸三苯酯,經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勻,去離子水加至100%,攪拌后制得21%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微乳劑。
實施例6:60%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懸浮劑
50%二氯噁菌唑,10%苯噻菌胺,3%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鈉,3%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羥甲基纖維素,1%硅油,4%黃原膠,3%山梨酸鉀,去離子水補足至100%,將上述配方按比例進行預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機中研磨,經高剪切混合后調配制得60%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懸浮劑。
實施例7:22%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20%二氯噁菌唑,2%苯噻菌胺,5%BY-125,5%烷基萘磺酸鈉,4%農乳700#,2%聚氧乙烯醚,2%環氧氯丙烷,菜籽油補足至100%,將上述配方按比例進行預先粉碎,再加入砂磨機中研磨,經高剪切混合后調配制得22%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可分散油懸浮劑。
實施例8:63%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
3%苯噻菌胺,60%二氯噁菌唑,5%聚羧酸鹽,7%木質素磺酸鈉,4%萘磺酸鈉,6%淀粉,白炭黑補足至100%。上述原料經常規制取水分散粒劑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氣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驟制取63%苯噻菌胺·二氯噁菌唑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9:32%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懸浮劑
6%苯噻菌胺,26%二氯噁菌唑,4%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4%拉開粉,5%烷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烯醚,2%膨潤土,1%硅酸鋁鎂,2%苯甲酸,0.8%硅油,5%丙二醇,去離子水補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機砂磨至粒徑D90小于10微米后制得32%苯噻菌胺·二氯噁菌唑懸浮劑。
實施例10:32%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微乳劑
7%苯噻菌胺、25%二氯噁菌唑,5%農乳500#,6%農乳1601,6%N-甲基吡咯烷酮、3.5%正丁醇、1.5%環氧氯丙烷,經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勻,去離子水加至100%,攪拌后制得32%二氯噁菌唑·苯噻菌胺微乳劑。
二、生測實施例
1、室內毒力測定
1.1馬鈴薯晚疫病室內毒力測定
為了了解苯噻菌胺與二氯噁菌唑組合混配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確切毒力,本發明對于其配比進行了篩選。
馬鈴薯晚疫病(分離自內蒙古赤峰周邊地區),純化培養后經柯赫氏法則驗證其致病性后將菌種接種于PDA培養基中,在25oC,90%濕度條件下培養7d,菌絲長滿培養皿后用0.4mm打孔器打成菌餅用。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苯噻菌胺與二氯噁菌唑以及二者組合物對馬鈴薯晚疫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設定二者重量配比為1:4,2:7,5:1,10:1,20:1,1:5,1:10,1:20,以及各單劑共10種藥劑處理,各處理設定0.125,0.25,0.5,1,2,4,8,16,32mg/L共9個濃度梯度制成PDA平板,設置無藥劑為對照,每濃度重復3次,在無菌條件下將打好的菌餅倒置于各個處理PDA平板中央后,將平板置于25oC,90%濕度條件下培養,待菌絲生長直徑達到培養皿直徑50%左右時(7d左右)調查結果,并借助DPS數據統計軟件推算各個藥劑處理至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EC50以及復配共毒系數。在室內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不同藥劑對菌株的EC50,采用共毒系數計算方法,計算出混劑的共毒系數(CTC),確定混劑的增效性,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以混劑中某一單劑為標準藥劑(通常選擇EC50較低者),進行計算:
單劑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某單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A單劑的毒力指數×A單劑在混劑中所占比例+B單劑的毒力指數×B單劑在混劑所占比例
實測毒力指數=標準單劑的EC50值/混劑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數=實測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
共毒系數分級:CTC大于120時混劑具有協同增效性,CTC小于80時為拮抗,CTC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
表1中采用苯噻菌胺(A)和二氯噁菌唑(B)(實施例1-8)以不同配比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室內生測試驗,由表1可知,本發明的組合物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即本發明組合物具有較好的協同增效性,其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
1.2荔枝霜疫霉病室內毒力測定
為了了解苯噻菌胺與二氯噁菌唑組合混配對荔枝霜疫霉病的確切毒力,本發明對于其配比進行了篩選。
荔枝霜疫霉病(分離自廣東省茂名電白周邊地區),純化培養后經柯赫氏法則驗證其致病性后將菌種接種于PDA培養基中,在25oC,90%濕度條件下培養7d,菌絲長滿培養皿后用0.4mm打孔器打成菌餅用。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苯噻菌胺與二氯噁菌唑以及二者組合物對荔枝霜疫霉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設定二者重量配比為3:13,7:25,5:1,10:1,20:1,1:5,1:10,1:20,以及各單劑共10種藥劑處理,各處理設定0.125,0.25,0.5,1,2,4,8,16,32mg/L共9個濃度梯度制成PDA平板,設置無藥劑為對照,每濃度重復3次,在無菌條件下將打好的菌餅倒置于各個處理PDA平板中央后,將平板置于25oC,90%濕度條件下培養,待菌絲生長直徑達到培養皿直徑50%左右時(7d左右)調查結果,并借助DPS數據統計軟件推算各個藥劑處理至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EC50以及復配共毒系數。在室內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不同藥劑對菌株的EC50,采用共毒系數計算方法,計算出混劑的共毒系數(CTC),確定混劑的增效性,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以混劑中某一單劑為標準藥劑(通常選擇EC50較低者),進行計算:
單劑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某單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A單劑的毒力指數×A單劑在混劑中所占比列+B單劑的毒力指數×B單劑在混劑所占比列
實測毒力指數=標準單劑的EC50值/混劑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數=實測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
共毒系數分級:CTC大于120時混劑具有協同增效性,CTC小于80時為拮抗,CTC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
表1中采用苯噻菌胺(A)和二氯噁菌唑(B)(實施例3-10)以不同配比對荔枝霜疫霉病的室內生測試驗,由表1可知,本發明的組合物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即本發明組合物具有較好的協同增效性,其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
2、田間藥效試驗
2.1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處理:本試驗根據各個成分的不同分別設兩個藥劑用量,藥劑用量是有效成分二氯噁菌唑(A)和苯噻菌胺(B)的質量和。對照藥劑分別是20%二氯噁菌唑懸浮劑和15%苯噻菌胺可濕性粉劑及空白清水試驗。
試驗方法:每個小區面積為66.7m2,重復3次,上述配方加水稀釋,葉面噴霧;施藥前調查及防治后的調查藥效方法為:在試驗處理區內隨機取樣5點,按照國家田間試驗相關標準進行病情分級,分別于施藥后5、10、14天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試驗結果見下表:
田間藥效結果表明,由表3可知,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組合物的防治效果優良,防治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在農業應用中具有應用價值。
2.2荔枝霜疫霉病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處理:本試驗根據各個成分的不同分別設兩個藥劑用量,藥劑用量是有效成分新產品二氯噁菌唑(A)和苯噻菌胺(B)的質量和。對照藥劑分別是20%二氯噁菌唑懸浮劑和15%苯噻菌胺可濕性粉劑及空白清水試驗。
試驗方法:每個小區面積為66.7m2,重復3次;施藥前調查及防治后的調查藥效方法為:在試驗處理區內隨機取樣5點,按照國家田間試驗相關標準進行病情分級,分別于施藥后5、10、14天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試驗結果見下表:
田間藥效結果表明,由表4可知,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組合物的防治效果優良,防治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在農業應用中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