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甘薯多功能收獲機。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在收獲甘薯時,正逐步實行機械殺秧和機械收獲。但機械殺秧后會給機械收獲帶來很大難度。具體是導致機械收獲時造成入口堵塞或阻力加大,且殺秧與收獲分為兩道工序較為麻煩,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進一步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操作方便,既能解決甘薯除秧又可同時收獲且工作效率加倍提高,制造成本也相對減少的甘薯多功能收獲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它由機架、牽引架、齒輪箱、傳動一軸、傳動二軸、傳動三軸、殺秧軸、殺秧刀、支撐輪、犁柱、犁鏟、傳送篩總成、伸縮拉桿、挑秧叉等主要部件組成,機架前端安裝了牽引架、前上部安裝了齒輪箱,機架上方中后部依次安裝了傳動一軸、傳動二軸和傳動三軸。機架前下部安裝了殺秧軸,殺秧刀安裝在殺秧軸周圍,支撐輪安裝在機架中部兩側。犁柱下端安裝了犁鏟、后部安裝了傳送篩總成、其上端連接在機架后部。伸縮拉桿上端連接機架后端,下端連接傳送篩總成后端,挑秧叉安裝在機架前下方。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側面圖。
圖2是圖1的正面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由圖1、圖2和圖3可知,本實用新型由機架1、牽引架2、齒輪箱3、傳動一軸4、傳動二軸5、傳動三軸6、殺秧軸12、殺秧刀15、支撐輪17、犁柱23、犁鏟24、傳送篩總成25、伸縮拉桿29、挑秧叉32等主要部件組成.
具體是:機架1前端安裝了牽引架2,機架1前上部安裝了齒輪箱3,其上中后部分別安裝了傳動一軸4,傳動二軸5和傳動三軸6。齒輪箱3通過一級鏈條7與傳動一軸4相連接,傳動一軸4通過二級鏈條8與傳動三軸6相連接,傳動一軸4再通過主動齒輪9和從動齒輪10與傳動二軸5相連接。傳動一軸4外端安裝了主動鏈輪11,殺秧軸12安裝在機架1前下部,殺秧軸12的外端安裝了從動鏈輪13,殺秧鏈條14掛在主動鏈輪11和從動鏈輪13上,殺秧軸12上安裝了若干殺秧刀15。傳動二軸5兩端安裝有驅動鏈輪16。機架1中部兩側設置支撐輪17,支撐輪17通過中心軸18安裝在支撐架19的下端。支撐架19的上端內側安裝在機架1上,其頂部設置了調節手輪20。中心軸18外端安裝了助力鏈輪21,助力鏈條22掛在驅動鏈輪16和助力鏈輪21上。機架1后下方安裝了犁柱23,犁柱23下端安裝了犁鏟24,犁柱23后邊安裝了傳送篩總成25,傳送篩總成25的后軸外端安裝了從動皮帶輪26,傳動三軸6的外端安裝了主動皮帶輪27,三角帶28掛在主動皮帶輪27和從動皮帶輪26上。伸縮拉桿29上端連接在機架1后端,其下端則連接在傳送篩總成25的后端上。機架1中部分為兩節,由銷軸30和調節螺栓31連為一體。機架1前下方設置了挑秧叉32。
使用本實用新型,首先將牽引架2與拖拉機的三點懸掛裝置相連接,再取萬向節傳動軸把拖拉機的動力輸出軸與齒輪箱3連接起來。拖拉機駕駛員提升本實用新型步入待收的甘薯地塊并對準甘薯壟頂后放下。當拖拉機前進時,動力通過萬向節傳動軸進入齒輪箱3再通過一級鏈條7帶動傳動一軸4轉動,再通過二級鏈條8帶動傳動三軸6轉動。同時,傳動一軸4通過主動齒輪9和從動齒輪10而帶動傳動二軸5轉動。傳動一軸4外端安裝的主動鏈輪11通過殺秧鏈條14和從動鏈輪13帶動殺秧軸12和殺秧刀15旋轉。傳動二軸5兩端安裝的驅動鏈輪16通過助力鏈條22和助力鏈輪21而帶動支撐輪17轉動。傳動三軸6外端安裝的主動皮帶輪27通過三角帶28和從動皮帶輪26帶動傳送篩總成25轉動工作。
當本實用新型整體協調工作時,挑秧叉32首先將薯壟兩側溝內的薯秧挑起,高速旋轉的殺秧刀15將把挑起的薯秧斬殺粉碎而落在兩側對應的支撐輪17中間,正在轉動的支撐輪17外緣利刃可將未殺碎的薯秧進行第二次斬斷,并同時助推本實用新型前進。緊隨其后的犁鏟24深入薯壟底部,將薯壟拱掀而起,被掀翻的薯塊夾雜著碎秧碎土向后甩去,再經過向后轉動的傳送篩總成25把碎秧和碎土分離后落在后方的地面上,從而一次性完成甘薯的殺秧和收獲。
當甘薯壟背高或低時,可酌情將調節螺栓31進行調節,使機架1前后變形從而使殺秧刀15與壟頂保持一定距離,以達到不傷薯塊之目的。支撐輪17的上下位置既決定犁鏟24的深淺,也影響著殺秧刀15的高低,可通過調節手輪20來確定。在本實用新型工作時,應將調節螺栓31與調節手輪20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調節,以達到殺秧和收獲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