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果樹種植領域,且特別涉及藍莓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藍莓(blueberry),又名越桔,藍漿果,屬杜鵑花科(ericaceae)越桔亞科(vaccinioideae)越桔屬(vacciniodeae)植物。藍莓果實含有防止腦神經衰老、增強心臟功能、明目及抗癌等獨特功效物質,因此被國際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倍受人們青睞。藍莓的栽培約有近百年歷史。美國最先進行了人工栽培。繼美國之后,荷蘭、加拿大、德國、波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競相引種栽培,根據自己國家的氣候特點和資源優勢開展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藍莓研究和栽培工作;我國對藍莓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
我國對于藍莓的引進和種植時間均較短,因而,對于種植藍莓時如何提高藍莓的產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人們對藍莓的各種保健功效越來越了解,例如:藍莓中的花色苷對眼睛的良好保健效果,能夠明顯減輕眼睛的疲勞以及提高夜間的視力等,逐漸被人們熟知,市場上對于藍莓的需求量進而不斷上升,如何增加藍莓的產量成為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藍莓的種植方法,此種植方法可以明顯改善藍莓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現象,讓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均正常結果,且結果率高;還能夠明顯的提高藍莓菌根的量,利用真菌和藍莓根系的共生,促進藍莓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該種植方法能夠明顯提高藍莓單位面積的產量。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發明提出一種藍莓的種植方法,包括在種植行上間種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以及田間管理;其中,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的根系均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進行浸泡,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2.0×104-2.0×105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8-35℃;高叢藍莓的浸泡時間為5-8h,矮叢藍莓的浸泡時間為3-5h。
本發明實施例的藍莓的種植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此種植方法可以明顯改善藍莓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現象,讓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均正常結果,且結果率高;還能夠明顯的提高藍莓菌根的量,利用真菌和藍莓根系的共生,促進藍莓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該種植方法能夠明顯提高藍莓單位面積的產量。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
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的藍莓的種植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在進行藍莓的種植前,可以先選取坡度為8-12°的土地,進行翻耕等種植前的準備,以利于后期的藍莓種植和田間管理等。需要說明的是,選取的上述土地的土壤ph值最佳為4.5-5.5,若土地的ph值不在上述范圍內,則需要在種植前對土壤的ph值進行調整,直到土壤ph符合藍莓的生長。具體地,若土壤的ph小于最佳值則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適量的堿性物質,使土壤ph上升到最佳的值;若土壤的ph大于最佳的值則可以在土壤中添加適量的酸性物質,使土壤ph下降到最佳值。
選好種植地后,可以先對種植地進行翻耕和施用基肥。通常土地翻耕可以結合除草一起進行,將雜草一并埋入土壤,待雜草在土壤中腐壞,即形成腐殖質,可以進一步為藍莓的生長和結果提供養分;并且翻耕過程中,還可以直接將基肥混入土地,為藍莓的生長和結果提供必要的養分。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施用的基肥可以是腐殖質,且基肥應當要使土壤中的有機質的含量能夠達到8-12%。
在選好的土地上每間隔1.2-1.5m設置種植行,并且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相鄰的種植行之間的間隔距離適宜可以避免藍莓樹的枝條散開,樹冠膨大后彼此相互競爭生長空間,而導致產量不升反降;還有利于藍莓種植過程中,勞動者對藍莓樹進行修剪、施肥、采摘等田間管理工作。
具體地,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并且相鄰的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之間的間隔距離為0.8-1m。矮叢藍莓的植株高度一般在30-50cm,高叢藍莓的植株高度可以到達2m左右,適當的間隔距離能夠確保每個種植行上的所有藍莓植株都有足夠的光照和營養來充分的生長和結果,以確保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需要說明的是,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間種可以更有效地規避藍莓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現象,便于在花期進行異花授粉,且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彼此都是授粉樹和結果樹,異花授粉的結果率更高,可以進一步保證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并加以提高。上述異花授粉可以是人工輔助異花授粉,例如:在花期放養熊蜂,拉繩輔助授粉等。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進行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間種時,應當考慮彼此的花期是否一致,為了便于授粉結果,采用花期一致的品種間種更為適宜,并能進一步保證單位面積的產量得以提高。
進一步地,每株藍莓在種植前,先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對藍莓的根系進行浸泡,再移栽于種植行上。更進一步地,上述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2.0×104-2.0×105cfu/ml,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對藍莓的根系進行浸泡之后,藍莓的根系更容易形成菌根,以利于藍莓的根系在共生真菌的幫助下,對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
更進一步地,浸泡藍莓的根系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8-35℃,在上述溫度下,微生物孢子具有較高的活性,能夠較為快速的浸入藍莓的根系,進而可以相對的縮短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藍莓根系的時間,但依然能夠在藍莓移栽后快速的形成菌根,促進藍莓快速吸收養分。
具體地,制備上述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微生物包括青霉屬真菌或樹粉孢屬真菌。利用青霉屬真菌和樹粉孢屬真菌形成藍莓的菌根,可以促進藍莓對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元素的吸收,例如:藍莓是喜銨態氮的,對銨態氮的吸收率要高于硝態氮,但是通過增加藍莓菌根的量,可以明顯的促進藍莓對有機氮的吸收能力;而且藍莓的菌根還可以阻止藍莓根系中的磷元素外泄;侵染于藍莓根系的菌根真菌還會分泌有機酸,從而使不容易溶解的有機和無機化合物成為可溶態的養分,進而被藍莓吸收。在大量菌根的作用下,藍莓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養分用于生長和結果,即能夠有效地提高種植藍莓的單位面積的產量。
需要說明的是,藍莓是喜酸植物,在酸性環境中重金屬含量相對較高,菌根真菌則可以有效地起到緩解作用,避免藍莓受到重金屬的毒害,生長不受抑制,進一步保證藍莓充足的單位產量。
更進一步地,高叢藍莓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中浸泡的時間為5-8h,矮叢藍莓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中浸泡的時間為3-5h。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藍莓的根系時,時間不宜過長,適宜的浸泡時間一方面能夠保證微生物孢子充分進入藍莓的根系,并在藍莓移栽于種植地后快速形成大量的菌根,另一方面能夠確保藍莓的根系不會因為長時間的浸泡而潰爛,即可以確保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過根系的藍莓移栽后較高的成活率;且高叢藍莓的植株明顯高于矮叢藍莓,進而高叢藍莓的根系應當比矮叢藍莓的根系更加壯實,在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進行浸泡時,適當的延長浸泡時間能夠保證高叢藍莓有更多的根被微生物侵染,增加移栽后菌根的量,以提高高叢藍莓根系的營養吸收能力,使得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的長勢能夠保持一致。
藍莓種植后的田間管理對于藍莓的產量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上述田間管理包括:種植重金屬治理植物、種植地投放蚯蚓、澆水和施肥(追肥)等。
上述重金屬治理植物包括:苔蘚或蕨類植物。其中,苔蘚植物具有很強的陽離子交換能力,能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金屬離子,而且這些離子不是直接被吸收至細胞中,而是由于細胞壁上離子交換部位的存在,外界環境中的金屬離子便以一種類似于離子樹脂交換或微粒捕獲的方式被吸附,并釋放出氫離子,從而將環境中的金屬附著于苔蘚,完成苔蘚對于重金屬的治理;蕨類植物中,例如:蜈蚣草、波斯頓蕨、毛軸假蹄蓋蕨等均對土壤中的各種重金屬有很強的富集作用,能夠明顯的降低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含量,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
進一步地,在種植了藍莓的土地中投放蚯蚓,一方面可以利用蚯蚓對種植地進行松土,以提高藍莓根系的透氣、透水性能,即可以避免土壤積水等,避免藍莓的根系損傷,保證藍莓能夠正常生長和結果等;另一方面,由于種植藍莓的土壤為酸性的,酸性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較大,因而,可以利用蚯蚓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屬,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對藍莓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保證藍莓正常的生長和結果等。
具體地,蚯蚓的投放量為每667m2投放100-150只蚯蚓,上述蚯蚓的投放量即能夠滿足消除重金屬對藍莓生長的不良影響,又能夠充分幫助種植地松土,還能夠避免浪費生產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方法中,既增加了藍莓菌根的量,又種植了重金屬治理植物,還在種植地中投放了蚯蚓,在菌根、重金屬治理植物以及蚯蚓的三重作用下,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降低藍莓種植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避免藍莓受到重金屬毒害,以利于藍莓的生長和結實,以確保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提升。
更進一步地,在種植藍莓的過程中,澆水時,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4.5-5.5,以保證藍莓種植的過程中,土壤的ph至始終保持在酸性的狀態,最佳條件是保持土壤的ph為4.5-5.5,以確保藍莓的生長的更好,進而提高藍莓單位面積的產量。
再進一步地,在藍莓的種植期間需要對其進行追肥,其中,包括噴施葉面肥,而且葉面肥中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2:1-2:1-2。需要說明的是,藍莓屬于寡營養植物,與其他果樹相比,樹體內的氮、磷、鉀、鈣、鎂含量都很低,每次追肥時,需要保證氮、磷、鉀保持較低的施用量,才能避免藍莓的樹體不因為施肥量過度而受到傷害,更是避免了藍莓樹體由于施肥過量而整株死亡,進而保證提高藍莓的單位產量。
更進一步地,可以每間隔10-12d噴施一次上述葉面肥,特別是在藍莓的花期和結果期時,可以按照上述間隔時間進行葉面肥的施用。由于,每次葉面肥中的氮、磷、鉀含量較低,所以為了藍莓能夠有足夠的養分用于生長和結果,可以適當的縮短噴施葉面肥的間隔時間。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藍莓的種植方法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2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5h的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2.0×105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8℃,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8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苔蘚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00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4.5澆水;每間隔10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1:1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2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5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樹粉孢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8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5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2.0×104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35℃,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1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苔蘚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50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5.5澆水;每間隔12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2:1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3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3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樹粉孢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6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3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6.0×104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30℃,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9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蕨類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20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5.0澆水;每間隔11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1:2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4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35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5.5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4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9.0×104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32℃,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85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苔蘚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30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4.8澆水;每間隔11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2:1:1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5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25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7.5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3.5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7.5×104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33℃,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95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蕨類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35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5.2澆水;每間隔10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2:1:2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6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2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7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5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1.0×105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34℃,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8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苔蘚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25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5.1澆水;每間隔12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1:2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7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22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樹粉孢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5.2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3.2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1.2×105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9℃,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0.9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蕨類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45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5.5澆水;每間隔10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1:2:2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實施例8
在完成翻耕、除草和施用基肥的種植地上,按照間隔距離為1.35m設置種植行,并在每個種植行上間種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浸泡7.2h的高叢藍莓和浸泡4.2h的矮叢藍莓,該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濃度為8.2×104cfu/ml,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9℃,且每個種植行中每兩株高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矮叢藍莓,每兩株矮叢藍莓之間間種一株高叢藍莓,間隔距離均是1m。在種植地的間隙種植蕨類植物,且每667m2地上投放115只蚯蚓;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用醋酸將水的ph值調至4.8澆水;每間隔12d噴施一次氮、磷、鉀的重量比為2:2:1的葉面肥,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對比例1
對比例1和實施例1的藍莓種植方法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對比例1中的藍莓植株的根部,沒有用微生物孢子懸浮液進行浸泡,其余種植方法、間距、田間管理等均和實施例1一致。
對比例2
任選一個品種的高叢藍莓,用青霉屬真菌制備的、濃度為1.0×104cfu/ml的微生物孢子懸浮液在種植前浸泡該高叢藍莓的根部5h,浸泡時,控制微生物孢子懸浮液的溫度為24℃,按照1.2m的行間距和0.8m的株間距種植上述浸泡過根部的高叢藍莓,并配以授粉樹;再用實施例1的田間管理方法進行管理,直到藍莓果實成熟。
比較實施例1-8以及對比例1、對比例2種植出的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即每667m2面積的藍莓產量(kg)。結果見表1。
表1每667m2面積的藍莓的產量(kg)
由表1結果可知,本發明的藍莓的種植方法可以明顯的提高藍莓的單位面積產量。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藍莓的種植方法,可以明顯改善藍莓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現象,讓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均正常結果,且結果率高;還能夠明顯的提高藍莓菌根的量,利用真菌和藍莓根系的共生,促進藍莓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該種植方法能夠明顯提高藍莓單位面積的產量。
以上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