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甘薯苗培育方法,尤其是一種適用于機械移栽作業基于甘薯藤蔓的缽體苗培育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甘薯是重要的糧食,也是淀粉工業、優質抗癌保健食品和新型能源的原料。育苗是甘薯生產的重要環節,及時培育出充足的無病壯苗,滿足生產上的適時早栽、合理密植、苗全株壯的要求,才能保證甘薯高產。
由于采取有性繁殖的甘薯后代分離現象嚴重,不符合高產優質要求;而甘薯本身諸如塊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都能生根發芽,形成獨立的植株;因此生產實踐中實際只利用營養器官進行育苗繁殖,其中尤以采用根塊進行無性繁殖最為常見,其過程為先用種薯在苗床或育苗地進行育苗生長,待薯苗長到要求的標準后進行剪苗或拔苗,然后運至大田進行栽插作業。
據申請人了解,迄今為止甘薯移栽一直主要采用人工裸苗移栽,機械裸苗移栽受限。因為甘薯裸苗具有枝葉交織、直立性差、形態差異大等特殊生理特性,難以實現高效自動分苗,因此甘薯機械移栽都采用半自動栽插方式,即由手工喂苗、機械栽插。而半自動移栽必須借助人工分揀、喂苗,其移栽速度比傳統人工移栽速度提高有限,因此依然存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等問題。
缽苗具有苗壯、根系完整、帶土帶肥移栽緩苗迅速、成活率高的優點,并有利于應對不利天氣影響,能夠縮短土地利用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與常規育苗技術相比增產優勢明顯。近年來,缽苗移栽機的快速發展使得缽苗機插技術得到迅速推廣。公開號為cn201957437u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的“一種缽苗移栽機”以及公開號為cn104782295a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的“一種氣動缽體苗移栽機取苗系統”介紹了有關技術詳情。
然而,由于甘薯向來不用種子繁殖,多采用塊根、薯蔓之類的營養器官進行育苗繁殖,而這些營養器官形態復雜,無法直接用于缽盤育苗。因此利用缽苗移栽機實現甘薯缽苗的機插不僅要有突破性的創新思維,而且需要解決一系列面臨的技術問題。據申請人了解,迄今為止,無人問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妥善解決一些列技術問題,提出一種基于甘薯藤蔓的缽體苗培育方法,從而為借助缽苗移栽機實現甘薯的高效移栽奠定基礎。
為達此目的,申請人進行了深入的全面研究,首先甘薯塊根、薯蔓之類用于育苗繁殖的營養器官形態復雜,必須進行適當處理。其次,甘薯營養器官育苗繁殖時發生的不定根會因薯苗質量和外部環境分化為形態不同的須根、柴根和塊根,其中只有塊根適于采用,因此育苗時需要控制外界環境以利于塊根分化形成。另外,目前甘薯栽插方法繁雜,其中斜栽、水平栽法和船底形栽法等有利于甘薯高產的栽插方法,對甘薯苗長度有一定要求。這些問題都需要妥善處理,才有可能實現高效、高產的機械化甘薯缽苗移栽。在深入研究并反復摸索試驗的基礎上,申請人提出的基于甘薯藤蔓的缽體苗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備盤——準備間隔分布穴窩的缽盤,穴窩穴口直徑φ30±2mm、穴底直徑φ22±2、穴深40mm±2,且穴底排水小孔的;
第二步、基質——將育苗基質作為床土填入缽盤的各穴窩,并澆透水;
第三步、選苗——在甘薯種薯或大田生長后期甘薯植株上選取優質健康的藤蔓;
第四步、截苗——將所選取甘薯藤蔓截成長度15~20厘米,且含5~8個完整莖節的薯蔓苗段;
第五步、扦插——將薯蔓苗段直立扦插于填入基質的各穴窩中;
第六步、培養——溫度控制在21~26℃、保持通風和充足的水分,使扦插薯蔓苗段生根、發芽;
第七步、送栽——待扦插薯蔓苗段單個腋芽長出3~5片嫩葉送去移栽。
本發明進一步的完善包括:
所述第二步中,基質采用熟土拌入有機肥,熟土與有機肥的重量比為10:1~3。
所述第四步中截取的薯蔓苗段去除頂芽及從頂往下四個完全展開葉及其莖段和所有功能葉及葉柄,保留腋芽。
所述第五步中扦插于基質中的薯苗含有1~2個莖節。
所述第六步中基質相對濕度控制在70~80%。
所述第七步中,移栽前使用稀釋1000~1500倍的葉面肥液噴施葉面。
此外,用于實現本發明基于甘薯藤蔓的缽體苗培育方法的缽盤盤體上間隔分布的穴窩呈上大下小的圓臺狀。所述穴窩的穴底具有倒角臺,所述倒角臺的底面具有十字槽形排水孔。
本發明采用培育、截取藤蔓進行育苗繁殖,解決了甘薯營養器官形態復雜難以直接用于缽盤育苗的問題;并且與以往只注重生根、發芽不同的是,在溫度控制、水肥供應、生長調節劑等方面分別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合理營造了有利于塊根分化形成及抑制須根、柴根分化的外界環境,因此有助于促進壯苗培育,有利于移栽后的甘薯成活生長及日后高產;同時還采用合理控制入土節數的扦插方法育苗,確保了甘薯的成活生長及日后高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缽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仰視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基于甘薯藤蔓的缽體苗培育方法具體實施步驟為:
第一步、備盤——準備圖1和圖2所示的缽盤,其矩形盤體1寬315mm,長632mm,上面間隔分布8x18共計144個穴窩2。穴窩2呈上大下小的圓臺狀,穴口直徑φ30±2mm、穴底直徑φ22±2、穴深40mm±2,且穴底具有倒角臺3,倒角臺3的底面具有十字槽形排水孔4。
第二步、基質——將育苗基質作為床土填入缽盤的各穴窩,并澆透水;基質采用無病蟲害的熟土拌入顆粒有機肥,熟土與有機肥的重量比為10:1~3,即每百千克熟土拌入10~30千克有機肥。
第三步、選苗——在甘薯種薯或大田生長后期甘薯植株上選取優質健康的藤蔓。
第四步、截苗——將所選取甘薯藤蔓截成長度基本一致15~20厘米,且含5~8完整莖節的薯蔓苗段;去除頂芽及從頂往下4個完全展開葉及其莖段和所有功能葉及葉柄,保留腋芽。
第五步、扦插——將薯蔓苗段以形態學下端直立扦插于填入基質的各穴窩中;扦插于基質中的薯苗含有1~2莖節。
第六步、培養——基質及空氣溫度均控制在21~26℃、基質相對濕度控制在70~80%,保持通風和充足的水分,使扦插薯蔓苗段生根、發芽;
第七步、送栽——待扦插薯蔓苗段單個腋芽長出3~5片嫩葉送去移栽,移栽前使用稀釋1000~1500倍的葉面肥液噴施葉面。
實踐證明,本實施例利用甘薯藤蔓的再生功能培育甘薯缽苗,移栽時每穴基質土塊相互獨立,薯苗高度基本一致、直立性好,且枝葉不會相互交織,無需人工分苗、喂苗,能夠運用全自動移栽機取苗機構或機械手進行快速取苗、高速移栽作業,同時薯苗素質高、根系完整,移栽時帶土量大,移栽后緩苗期短、成活率高,對爭取高產優勢明顯。另外,由于可以利用生長后期的甘薯藤蔓育苗,大大減少了種薯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