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源消毒劑,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公共場所的植物精油消毒劑。
背景技術:
:消毒劑用于殺滅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要求,將病原微生物消滅于人體之外,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達到控制傳染病的目的。消毒劑按照其作用的水平可分為滅菌劑、高效消毒劑、中效消毒劑、低效消毒劑。現在人們一般使用化學消毒劑,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化學消毒劑在殺滅病原菌的同時,對人類、畜禽、環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比如,甲醛的致癌、酚類消毒劑的刺激性、用于飲用水消毒的氯制劑的致突變作用等,同時耐藥菌株的出現導致消毒效果下降或失效,因此,對消毒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今世界共同聚焦食品和環境安全的前景下,開發安全高效的植物源殺菌消毒劑已越來越受到關注。比如專利號201510159682.5的專利中采用野菊花、連翹、石薺苧、紫草、當歸、巴豆、牡丹皮、薰衣草精油、玫瑰果油、茶樹精油等多種混合物制成消毒劑,組分復雜,殺菌效果不顯著,作用時間不明確;專利(申請號2014100451136.4)組合了多種中草藥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良好殺菌效果,但是中藥提取物的葉綠素不易去除,藥液顏色較深,容易污染墻壁、家具、衣物等。茶樹精油(teatreeoil)提取于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層屬(melaleuca)的灌木樹種—互葉白千層(melaleucaalternifo-lia)的新鮮枝葉。近年來,茶樹精油作為天然抗菌劑逐漸引起了醫藥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證實了茶樹精油是一種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的天然抗菌藥物。細菌對植物提取物不易產生耐藥性,而且植物提取物毒副作用較小。消毒劑與抑菌劑作用不盡相同,根據《消毒技術規范》要求,載體定量試驗和載體流動浸泡試驗時,每次試驗對各類微生物的殺滅對數值或滅活對數值≥3.00,即滅殺微生物的效果達到99.9%。而抑菌效果,指能可逆性抑制細菌的繁殖,但不直接殺死細菌。一般要求抑制微生物生長達到50%即可達到抑菌效果。大量研究,如丁香、薰衣草、迷迭香和鼠尾草等精油都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但作為天然植物源產物很難達到殺菌效果。所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研發出一款天然提取物消毒劑,滿足了市場對非化學品消毒劑的迫切需求,對天然消毒劑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殺菌時間短,殺菌效果好,無毒副作用,適宜長期應用于公共場所的植物精油消毒劑。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用于公共場所的植物精油消毒劑,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列組分按其體積份數比:茶樹精油5-15份,吐溫-205-20份,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5-20份,乙醇10-30份。所述的含有組份中,其按其體積份數比:茶樹精油8份,吐溫-2012份,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15份,乙醇10份。該消毒劑所采用的茶樹精油為4-松油醇含量不低于30%,桉葉油含量不高于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消毒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常見致病菌具有顯著的殺菌效果和穩定性,急性毒性試驗證明,該植物精油消毒劑屬于實際無毒級物質,制備方法簡單,易于工業化,適宜應用于醫院、幼兒園、學校等公共場所及家庭環境的消毒。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1將茶樹精油5ml、吐溫-205ml混合,加入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10ml,加熱至35-37℃,攪拌使其充分溶解。當混合液降溫至25℃后,加入10ml乙醇,攪拌混勻即得。實施例2將茶樹精油15ml、吐溫-2020ml混合,加入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20ml,加熱至35-37℃,攪拌使其充分溶解。當混合液降溫至25℃后,加入30ml乙醇,攪拌混勻即得。實施例3將茶樹精油8ml、吐溫-2012ml混合,加入聚氧乙烯40氫化蓖麻油15ml,加熱至35-37℃,攪拌使其充分溶解。當混合液降溫至25℃后,加入10ml乙醇,攪拌混勻即得。以上各實施例中,消毒劑的劑型優選為噴霧劑。茶樹精油殺菌抑菌效果的鑒定(1)實驗方法:取無菌小平皿,標明所注入10%的茶樹精油溶液。按每片5.0ml的量,吸取相應濃度的溶液注入平皿中。將盛有消毒劑平皿置20℃±1℃水浴箱內5min后,用無菌鑷子分別放入預先制備的菌片3片,并使之浸透于消毒液中。待菌藥相互作用至各預定時間,用無菌鑷子將菌片取出分別移入一含5.0ml中和劑試管中。用電動混合器混合20s,或將試管在手掌上振敲80次,使菌片上的細菌被洗脫進入中和液中,再放置5min以上,使中和作用充分。最終進一步混勻后,吸取1.0ml直接接種平皿,每管接種2個平皿,測定存活菌數。另取一平皿,注入10.0ml稀釋液代替消毒液,放入2片菌片,作為陽性對照組所有試驗樣本均在37℃溫箱中培養,對細菌繁殖體培養48h觀察最終結果(2)實驗結果:表110%茶樹精油對金黃色葡萄菌的殺菌抑菌率表210%茶樹精油對綠膿桿菌的殺菌抑菌率根據載體定量殺滅試驗的方法和要求,各次的殺滅率均≥99.9%或殺滅對數值均≥3.00,可判斷消毒合格。根據結果在30min以內,10%茶樹精油溶液達不到消毒劑殺菌要求。2.茶樹精油消毒劑配方的確定目前對茶樹精油抗菌活性的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細菌細胞膜是茶樹精油作用位點。主要作用機制是茶樹精油中的成分插入到胞膜磷脂分子之間,改變其結構,破壞膜的完整性和增加膜的流動性。但這種破壞作用并不是引起整個細菌溶解,而是增加胞膜的通透性,引起細菌內重要物質泄漏以及降低胞膜調節滲透壓和排出有害物質的能力,最終導致細菌死亡。同時,根據研究發現,一定比例的乙醇可以有效的增強茶樹精油對細菌細胞壁的穿透性,從而增強精油與細菌的結合,增強其抑菌殺菌的功能。另外,乙醇的添加可以幫助茶樹精油在水中的溶解性,使茶樹精油在水中溶解的更均勻,增強其穩定性。本發明通過對添加不同濃度的乙醇,開發出一款滿足殺菌劑規范要求的植物源殺菌劑。實驗方法:取無菌小平皿,標明所注入茶樹精油與乙醇的濃度。按每片5.0ml的量,吸取相應濃度的溶液注入平皿中。將盛有消毒劑平皿置20℃±1℃水浴箱內5min后,用無菌鑷子分別放入預先制備的菌片3片,并使之浸透于消毒液中。待菌藥相互作用至各預定時間,用無菌鑷子將菌片取出分別移入一含5.0ml中和劑試管中。用電動混合器混合20s,或將試管在手掌上振敲80次,使菌片上的細菌被洗脫進入中和液中,再放置5min以上,使中和作用充分。最終進一步混勻后,吸取1.0ml直接接種平皿,每管接種2個平皿,測定存活菌數。另取一平皿,注入10.0ml稀釋液代替消毒液,放入2片菌片,作為陽性對照組所有試驗樣本均在37℃溫箱中培養,對細菌繁殖體培養48h觀察最終結果實驗結果:表310%茶樹精油+5%乙醇對金黃色葡萄菌的殺菌抑菌率表410%茶樹精油+20%乙醇對金黃色葡萄菌的殺菌抑菌率表510%茶樹精油+20%乙醇對大腸桿菌的殺菌抑菌率根據載體定量殺滅試驗的方法和要求,各次的殺滅率均≥99.9%或殺滅對數值均≥3.00,可判斷消毒合格。實施例3的定量殺菌試驗、急性毒性試驗及穩定性試驗實驗方法試驗用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6538,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8099,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atcc10231細菌懸液的制備按照2002版《消毒技術規范》將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接種于新鮮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置37℃培養24小時,加入3.0ml~5.0ml無菌pbs緩沖溶液加入斜面試管內,反復吹吸,洗下菌苔。制備不同濃度的實驗菌懸液備用,菌懸液含菌量1×108cfu/ml~5×108cfu/ml菌片的制備將經滅菌的10mm×10mm濾紙片平鋪于無菌平皿內,涂勻整個載體表面菌液滴加量每片為10μl,滴染菌液后,置室溫下自然陰干后再使用。中和劑鑒定試驗實驗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共6組試驗,按載體定量殺菌試驗方法進行。結果判定,以第1組有極少量菌生長或無菌生長,第2組有較第1組為多,但較第3、4、5(組)為少的試驗菌菌落生長,第3、4、5(組)間細菌數的誤差率不超出15%,第6組不長菌,試驗重復3次。載體浸泡定量殺菌試驗取無菌小平皿,標明所注入消毒液的濃度。按每片5.0ml的量,吸取相應濃度的消毒劑溶液注入平皿中。將盛有消毒劑平皿置20℃±1℃水浴箱內5min后,用無菌鑷子分別放入預先制備的菌片3片,并使之浸透于消毒液中。待菌藥相互作用至各預定時間,用無菌鑷子將菌片取出分別移入一含5.0ml中和劑試管中。用電動混合器混合20s,或將試管在手掌上振敲80次,使菌片上的細菌被洗脫進入中和液中,再放置5min以上,使中和作用充分。最終進一步混勻后,吸取1.0ml直接接種平皿,每管接種2個平皿,測定存活菌數。另取一平皿,注入10.0ml稀釋液代替消毒液,放入2片菌片,作為陽性對照組所有試驗樣本均在37℃溫箱中培養,對細菌繁殖體培養48h觀察最終結果;急性毒性試驗選取體重為20g昆明種小鼠20只,雌雄各半。試驗前禁食過夜,不限制飲水。染毒方法用經口灌胃方式將受試物給予動物。按每次0.2ml/10g(體重)的量,分兩次進行(中間隔12h),對每只小鼠先稱重再灌相應量的消毒劑。染毒后觀察動物的中毒表現和死亡數及死亡時間,觀察時間14天。穩定性試驗茶樹精油消毒劑是以植物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劑,故應用微生物法進行穩定性實驗。將消毒劑溶液密封避光包裝,采用加速試驗,置于54℃恒溫箱存放14天,分別在存放前、后按載體定量殺菌試驗程序進行試驗,各組試驗重復3次,計算殺滅對數值。除測定殺滅微生物效果外,還應觀察消毒劑有無顏色變化,有無沉淀或懸浮物產生。實驗結果中和劑鑒定試驗效果中和劑鑒定試驗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中和劑選用含4%甘氨酸、2%卵磷脂、4%甘氨酸、pbs(0.03mol/l)的中和劑能有效中和該消毒劑對試驗菌的殘留作用,且中和劑及中和產物對試驗菌生長無影響。表6中和劑鑒定試驗結果組別平均菌落數(cfu/ml)消毒劑+菌懸液25消毒劑+菌懸液+中和劑260(消毒劑+中和劑)+菌懸液2590000中和劑+菌懸液2750000菌懸液2650000未接種菌培養基對照0定量殺菌試驗結果定量殺菌試驗結果表明,該消毒劑作用20mi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平均殺滅對數值均≥3(表2)表7消毒劑殺菌試驗結果注:要求載體定量殺滅試驗中,各次的殺滅對數均應≥3.00,可判定為消毒合格。試驗重復三次急性毒性試驗給藥14天后動物未見明顯的中毒癥狀,觀察期間無動物死亡,可判定該消毒劑對小鼠急性經口灌胃ld50大于5000mg/kg(體重),屬于實際無毒級物質。穩定性試驗穩定性試驗結果表明,該消毒劑原液在54℃保存14d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殺滅對數值差基本無差別。表8消毒劑放置前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滅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