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的是含有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殺菌組合物。
背景技術:
氟吡菌酰胺是一種廣譜型殺菌劑。在2005年申請專利,于2007年最早報道。2010年,經中國農業部批準,在國內登記注冊,用于防治黃瓜白粉病。氟吡菌酰胺化學名稱為n-{2-[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乙基-α,α,α-三氟-o-甲苯酰胺},是一種新型吡啶基乙基苯甲酰胺類殺菌劑,通過阻礙呼吸鏈中琥珀酸脫氫酶的電子轉移而抑制線粒體呼吸。氟吡菌酰胺可用于防治70多種作物上的病害,其中對核盤菌、灰霉病菌、叢梗孢屬病菌和白粉病菌所引起的病害防效優異。
吡噻菌胺的英文通用名為penthiopyrad,商品名為afetofluapro。吡噻菌胺為日本三井化學公司研發的新穎羧酰胺類殺菌劑,其與現有的羧酰胺類殺菌劑有不同的殺菌譜。除了與現有羧酰胺類殺菌劑一樣對擔子菌有效外,其對子囊菌、不完全菌亦有效,現被推薦用于防治對其他殺菌劑具抗性的灰霉病和白粉病。
近年來,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晚疫病等發病較嚴重,隨著保護地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給農業生產造成災難性的損失,施用化學藥劑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為有效的手段。雖然氟吡菌酰胺、吡噻菌胺單劑對部分病害具有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卻發現植物病菌的防治難度越來越大,長期連續高劑量地施用單一的化學殺菌劑,容易造成藥劑的殘留、環境污染以及耐抗藥性真菌發展等問題。合理的化學殺菌劑復配或混配具有擴大殺菌譜,提高防治效果、延長施藥適期、減少用藥量、降低藥害、減少殘留、延緩真菌耐藥性和抗藥性的發生與發展等積極特點,殺菌劑復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適用范圍廣、成本低、效果好、能解決植物病害抗性問題的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增效殺菌組合物。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列措施來實現的:
一種殺菌組合物,它含有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其中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重量比為1~50:50~1,其中殺菌組合物中有效成份以增效有效量存在于組合物中。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其中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重量比優選為1~20:20~3,進一步優選為1~10:6~1。
所述的本發明殺菌組合物可以配制的農藥劑型為懸乳劑、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其中有效成分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在制劑中的總質量占整個制劑質量的1%~80%,其中占15%~70%時,毒性和殘留達到較好的平衡,成本也較低。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殺菌組合物作為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藥物的應用。
本發明的復合殺菌劑與常規殺菌劑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與單劑相比該品種對白粉病、灰霉病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可顯著提高防治效果;2、可以替代部分中高毒殺菌劑,減少用藥量、降低環境污染和農產品的殘留;3、可延緩炭疽病、灰霉病對單一殺菌劑的抗藥性,4、具有持效期長的優點,與單一藥劑相比,可降低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本發明用以下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絕非限于這些例子。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較好的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明,但不能因此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一、室內毒力測定
為了了解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組合混配對炭疽病和灰霉病的確切毒力,本發明對于其配比進行了篩選。
葡萄炭疽病室內毒力測定
葡萄炭疽病(分離自福建福州附近),采用單孢分離法,將其孢子接在pda培養基上,22oc培養24h后挑取菌絲,進一步分離純化,鏡檢確認為炭疽病病原菌。將炭疽病病原菌接種到pda平板,培養3d后,用打孔器(φ=5mm)打制菌碟,分別接種于含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pda平板中央;每皿1菌碟。最后,將接菌后的平板倒置于25℃恒溫培養箱中培養,3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按照下述公式計算抑制率,并借助dps數據統計軟件推算各個藥劑處理至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ec50以及復配共毒系數。
草莓灰霉病室內毒力測定
草莓灰霉病(分離自福建福州附近),采用單孢分離法,將其孢子接在pda培養基上,22oc培養24h后挑取菌絲,進一步分離純化,鏡檢確認為灰葡萄孢。將灰霉病菌接種到pda平板,培養3d后,用打孔器(φ=5mm)打制菌碟,分別接種于含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pda平板中央;每皿1菌碟。最后,將接菌后的平板倒置于25℃恒溫培養箱中培養,3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按照下述公式計算抑制率,并借助dps數據統計軟件推算各個藥劑處理至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ec50以及復配共毒系數。
以混劑中某一單劑為標準藥劑(通常選擇ec50較低者),進行計算:
單劑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某單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a單劑的毒力指數×a單劑在混劑中所占比列+b單劑的毒力指數×b單劑在混劑所占比列
實測毒力指數=標準單劑的ec50值/混劑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數=實測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
共毒系數分級:ctc大于120時混劑具有協同增效性,ctc小于80時為拮抗,ctc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
表1中采用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以不同配比對葡萄炭疽病的室內生測試驗,由表1可知,本發明的組合物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即本發明組合物具有較好的協同增效性,其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
表2中采用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以不同配比對番茄灰霉病的室內生測試驗,由表2可知,本發明的組合物共毒系數均大于130,即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性,其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
二、制劑實施例
1、實施例1:55%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可濕性粉劑
所述可濕性粉劑的制備方法為:吡噻菌胺5%,氟吡菌酰胺50%,拉開粉2%,木質素磺酸鈉8%,白炭黑5%,余量為高嶺土。將上述各組分按比例粗粉碎后,進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勻,再經氣流粉碎后即制得55%氟吡菌酰胺。
2、實施例2:6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水分散粒劑
所述水分散粒劑的制備方法為:吡噻菌胺10%,氟吡菌酰胺50%,木質素磺酸鈉5%,nno3%,可溶性淀粉2%,明膠2%,氮酮3%,余量為高嶺土。將上述配方按比例干法粉碎、擠壓造粒、干燥、篩分制備制得6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水分散粒劑。
3、實施例3:4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懸浮劑
所述懸浮劑的制備方法為:20%吡噻菌胺、20%氟吡菌酰胺、2.3%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鈉、1.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1%羧甲基纖維素、0.8%黃原膠、2%山梨醇、0.3%山梨酸鉀、0.5%硅油,去離子水加至100%。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機砂磨至粒徑d90小于10μm后制得4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懸浮劑。
4、實施例4:3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微乳劑
所述微乳劑的制備方法為:20%吡噻菌胺、10%氟吡菌酰胺、8%農乳1601、3%農乳700#、3%二甲苯、1%環己酮、5%乙醇、1%亞磷酸三苯酯,經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勻,去離子水加至100%,攪拌后制得30%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微乳劑。
5、實施例5:32%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水乳劑
所述水乳劑的制備方法為:24%吡噻菌胺,8%氟吡菌酰胺,8%丙酮,12%二甲苯,5%十二烷基苯磺酸鈣,7%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9%苯乙基苯酚甲醛樹酯聚氧乙烯醚,5%乙二醇,其余用水補足。上述原料經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2%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水乳劑。
6、實施例6:42%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懸乳劑
所述懸乳劑的制備方法為:36%吡噻菌胺、6%氟吡菌酰胺、6%農乳2201、4%聚羧酸鈉、4%鄰苯二甲酸二甲酯、1%尿素、0.8%硅油、1%膨潤土,去離子水加至100%。上述原料經過高速剪切混合均勻,在球磨機中球磨2~3小時,使微粒粒徑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42%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懸乳劑。
三、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處理:本試驗根據各個成分的不同分別設兩個藥劑用量,藥劑用量是有效成分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質量和。對照藥劑分別是20%吡噻菌胺懸浮劑和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及空白清水試驗。
試驗方法:每個小區面積為66.7m2,每小區隨機取4點,每點選2株調查全部葉片,每片葉按病斑占葉表面積的百分率。
白粉病嚴重度(病葉)分級方法進行分級: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1%~4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40%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試驗結果見下表:
田間藥效結果表明,由表3可知,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組合物的防治效果優良,防治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在農業應用中具有應用價值。
試驗處理:本試驗根據各個成分的不同分別設兩個藥劑用量,藥劑用量是有效成分吡噻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質量和。對照藥劑分別是20%吡噻菌胺懸浮劑和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及空白清水試驗。
試驗方法:先將每處理劃分為三等份,作為3次重復。然后每小區隨機各定5點,每點定5株,每次調查分別逐個記錄所有果實的發病情況。
草莓灰霉病果實發病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積的50%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田間藥效結果表明,由表4可知,本發明組合物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組合物的防治效果優良,防治效果均好于單劑品種,在農業應用中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