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煙堿類農藥噻蟲胺,及其制備和應用。
背景技術:
常規劑型農藥噴霧使用的有效利用率僅為20%~30%,大多數農藥有效成分流失到大氣、土壤、水體等環境中,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浪費嚴重。因此,開發出安全、環境友好、持效期長、降低污染環境的農藥新劑型是未來農藥劑型的發展方向之一。
控釋包埋顆粒劑是一類具緩釋性能的農藥新劑型,通過加熱使低熔點有機化合物載體處于熔融狀態,農藥有效成分與熔融態的載體混合均勻或在熔融態的載體中溶解,經過冷卻、粉碎、過篩,形成一定粒徑范圍的粒狀劑型,該顆粒劑中的有效成分包埋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均勻球狀顆粒,亦稱為放大的微球(對應于微米級的微球劑型)。外觀與常規顆粒劑無異,但常規顆粒劑選擇的載體為無緩釋性能的常規填料(如高嶺土、黏土、硅藻土、碳酸鈣等),使常規顆粒劑不具備緩釋性能。
與之相似的同樣具有緩釋性能的是控釋包膜顆粒劑,它可以看作是微囊的放大劑型(對應于微米級的微囊劑型)。在常規顆粒劑外包覆一層具有緩控釋性能的可降解塑料薄膜,使之具有緩控釋性能,目前該技術在緩控釋肥料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農藥常規顆粒劑也可以借助該技術,經過二次加工,實現顆粒劑的緩控釋性能,制備控釋包膜顆粒劑。
噻蟲胺(clothianidin)是二代新煙堿類中的一種殺蟲劑,由拜耳公司和日本takeda武田公司共同開發。噻蟲胺是一類高效安全、高選擇性的新型殺蟲劑,其作用與煙堿乙酰膽堿受體類似,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樹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蟲、葉蟬、薊馬、飛虱等同翅目、雙翅目和某些鱗翅目類害蟲,具有高效、廣譜、用量少、毒性低、持效期長、對作物無藥害、使用安全、與常規農藥無交互抗性等優點,具有卓越的內吸和滲透作用。其結構新穎、作用機理特殊,性能與傳統煙堿類殺蟲劑相比更為優異,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大噸位殺蟲劑品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本領域的不足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環境友好、成本低廉、易于工業化生產的控釋包埋顆粒劑。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出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在農業上的應用。
實現本發明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由噻蟲胺和載體組成,所述載體為低熔點載體,載體的熔點為53~90℃;噻蟲胺占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質量的10.0~30.0%。
因為農藥的熱貯溫度為54℃,本發明選擇的載體可保證顆粒劑在熱貯下不會熔化。
進一步地,所述載體選自分子量為2000~8000的聚乙二醇、聚己內酯多元醇、熔點62~67℃的蜂蠟、熔點60~80℃的費托蠟、熔點80~86℃的巴西棕櫚蠟中的一種或幾種。
優選地,所述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其熔點為53~56℃。
更優選地,所述載體為聚乙二醇和聚己內酯多元醇、蜂蠟、費托蠟、巴西棕櫚蠟中的一種或二種的組合,聚乙二醇占總載體質量的20~40%。
本發明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將載體加熱至熔融,與噻蟲胺原藥混合,保持加熱狀態攪拌混合物至透明或半透明;維持攪拌并冷卻,然后粉碎。
進一步地,所述載體為聚乙二醇和聚己內酯多元醇、蜂蠟、費托蠟、巴西棕櫚蠟中的一種或二種的組合,將各載體分別加入,待前一加入的載體加熱至熔融后再加入另一種載體。
更進一步地,粉碎后篩分,取60~140目以下的顆粒。
其中,所述噻蟲胺原藥中含噻蟲胺90~99.9%;噻蟲胺原藥加入的質量為載體質量的20%。
本發明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應用,用于防治危害果樹的木虱、蚜蟲、介殼蟲、粉虱等,所述果樹包括柑桔、梨樹、蘋果樹、杏樹、李樹、桃樹但不限于此;或用于防治危害作物的同翅目刺吸式口器害蟲,所述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棉花但不限于此,所述同翅目刺吸式口器害蟲包括稻飛虱、葉蟬、稻薊馬、麥蚜、棉蚜、玉米蚜。
應用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方法,將所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拌土在植物根部施用,施藥量為100~300mga.i./株果樹。
在日益注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不友好的技術將不受歡迎。研發的新技術將朝著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本發明提出的對環境友好、成本低廉、易于工業化生產的控釋包埋顆粒劑,以低熔點的、可降解的有機化合物為載體,通過適當的加熱使載體處于熔融狀態,農藥有效成分均勻分散或溶解于熔融態的載體中,自然冷卻,經過機械粉碎、過篩制備控釋包埋顆粒劑。制備步驟簡單,農藥有效成分包埋率高,隨著載體的降解,農藥有效成分逐漸釋放出來,更高效地發揮防治病蟲害的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如無特別說明,實施例中的手段均為本領域所公知的技術手段。
噻蟲胺原藥為市購自山東海利爾化工有限公司,含量97%。
實施例1:
將8g聚己內酯多元醇(熔點約60℃)倒入25ml燒杯中,加熱至熔融狀態,再加入4g聚乙二醇4000,在加熱磁力攪拌器上加熱至完全溶解透明。待完全透明之后,將97%噻蟲胺原藥4g加入到其中繼續加熱并攪拌至澄清透明,再加入4g蜂蠟(熔點62~67℃)繼續攪拌至半透明。然后冷卻,冷卻過程中要不間斷的攪拌,待溫度降低之后倒到預先準備好的自封袋上面鋪開。待冷卻完全之后,用小型萬能粉碎機粉碎,收集小于100目的粉末,得到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
經過含量檢測,載藥量為17.8%,包埋率為92%。以透析法在介質中(2.5%甲醇ph7.0緩沖溶液)進行釋放模擬實驗,10d釋放53%,30d釋放97%。在同樣的介質中,噻蟲胺原藥10d釋放80.1%,20d即達100%,表明制備的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具有一定的緩釋作用。
按照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可以制備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2:19.4%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制備
將7g聚己內酯多元醇(熔點約60℃)倒入25ml燒杯中,加熱至熔融狀態,再加入4g聚乙二醇4000,在加熱磁力攪拌器上加熱至完全溶解透明。待完全透明之后,將97%噻蟲胺原藥4g加入到其中繼續加熱并攪拌至澄清透明,再加入5g蜂蠟繼續攪拌至半透明。然后冷卻,冷卻過程中要不間斷的攪拌,待溫度降低之后倒到預先準備好的自封袋上面鋪開。待冷卻完全之后,用小型萬能粉碎機粉碎,收集小于100目的粉末。得到了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
經過含量檢測,載藥量為19.4%,包埋率為100%。以透析法在介質中(2.5%甲醇ph7.0緩沖溶液)進行釋放模擬實驗,10d釋放46.0%,40d釋放88%,緩釋效果更好。
實施例3:17.9%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制備
將4g聚乙二醇4000倒入25ml燒杯中,加熱至熔融狀態,再加入12g巴西棕櫚蠟(熔點80~86℃),在加熱磁力攪拌器上加熱至完全溶解透明。待完全透明之后,將97%噻蟲胺原藥4g加入到其中繼續加熱并攪拌至澄清透明。然后冷卻,冷卻過程中要不間斷的攪拌,待溫度降低之后倒到預先準備好的自封袋上面鋪開。待冷卻完全之后,用小型萬能粉碎機粉碎,收集小于100目的粉末。得到了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
經過含量檢測,載藥量為17.9%,包埋率為92.3%。以透析法在介質中(2.5%甲醇ph7.0緩沖溶液)進行釋放模擬實驗,10d釋放58.3%,30d釋放84.7%,具有明顯的緩釋作用。
實施例4:17.8%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的制備
將4g聚己內酯多元醇倒入25ml燒杯中,加熱至熔融狀態,再加入4g聚乙二醇4000,在加熱磁力攪拌器上加熱至完全溶解透明。待完全透明之后,將97%噻蟲胺原藥4g加入到其中繼續加熱并攪拌至澄清透明,再加入8g費托蠟(熔點80℃)繼續攪拌至半透明。然后冷卻,冷卻過程中要不間斷的攪拌,待溫度降低之后倒到預先準備好的自封袋上面鋪開。待冷卻完全之后,用小型萬能粉碎機粉碎,收集小于100目的粉末。得到了噻蟲胺控釋包埋顆粒劑。
經過含量檢測,載藥量為17.8%,包埋率為91.8%。以透析法在介質中(2.5%甲醇ph7.0緩沖溶液)進行釋放模擬實驗,10d釋放58.4%,20d釋放84.8%,具有一定的緩釋作用。
對比例1
采用和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不同的是,聚乙二醇用量為4g,聚己內酯多元醇12g,噻蟲胺原藥4g、不加入蜂蠟。小于100目篩的產品載藥量為19.1%,包埋率為99%,7d的釋放率為62.3%,而原藥7d釋放率為57.5%,釋放率快于原藥的釋放速度,不具有緩釋作用。
對比例2
采用和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不同的是,不加入聚乙二醇,僅加入聚己內酯多元醇16g,噻蟲胺原藥4g。制備得到的產品載藥量為14%,包埋率為72.2%,7d的釋放率達到84.5%,不但釋放率遠高于原藥的釋放速度,且高于對比例1添加聚乙二醇的62.3%,不具有緩釋作用。
盡管本發明的內容已經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被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從本專利公開內容及常識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一些變形,或現有技術的替代,以及特征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能實現本專利描述的功能和效果,均屬本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