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農藥,具體地說是一種防治甘薯麥蛾的植物農藥。
背景技術:
甘薯麥蛾又名甘薯卷葉蟲,是一種以幼蟲吐絲卷葉,在卷葉內取食葉肉來進行危害的害蟲,主要為害甘薯、蕹菜和其它旋花科植物。甘薯麥蛾在我地1年發生3-4代,世代重疊。該蟲以蛹在田間殘株和落葉中越冬,越冬蛹于6月上旬開始羽化,6月下旬在田間即見幼蟲卷葉為害,8月中旬以后田間蟲口密度增大,危害加重,10月份后老熟幼蟲化蛹越冬。甘薯麥蛾的成蟲趨光性強,且行動活潑,白天潛伏于田間的隱蔽處,夜間進行交尾、產卵,卵通常散產于葉背面的葉脈之間,也有少數卵產于新芽和嫩莖上。幼蟲分為4齡,其中1齡幼蟲只在葉面剝食葉肉,不進行卷葉,但吐絲下墜;2齡幼蟲即開始吐絲作小部分卷葉,并在卷葉內取食葉肉危害甘薯和蕹菜;3齡以后,幼蟲的食量大增,卷葉程度也增大,且有轉移為害的習性,一頭幼蟲從小到大能為害10幾片葉子。幼蟲除主要為害葉片外,也取食嫩莖和嫩梢。被害葉片,葉肉被吃盡,只留下白色的皮層,似薄膜狀。發生嚴重時。大部分葉片的葉肉被卷食,呈現‘火燒’現象,影響甘薯和蕹菜的正常生長。被害后的蕹菜,品質變劣,食用價值和商品價值降低。甘薯植株在生長前期受害會影響營養的供應,延緩甘薯的生長,9—10月份甘薯塊根膨大時期,而此時田間蟲口密度增大,大量的葉片被害,光合作用降低,阻礙了薯塊膨大,產量損失可達10%以上。尤其對于薯類農作物,甘薯麥蛾是最大的天敵,由于甘薯麥蛾是飛蛾類害蟲,農藥發揮不了很好地效果,導致外觀損害,柱斑不易保存,紅薯內部發臭,給農產經濟帶來巨大的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高效、低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選擇性強的防治甘薯麥蛾的植物農藥。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治甘薯麥蛾的植物農藥,所述植物農藥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提取液:茖蔥15-20份,胡麻草10-20份、莢蒾5-10份、柳杉5-10份、胡頹子葉20-30份。
優選地,茖蔥15份,胡麻草10份、莢蒾5份、柳杉5份、胡頹子葉20份。
優選地,茖蔥20份,胡麻草20份、莢蒾10份、柳杉10份、胡頹子葉30份。
優選地,茖蔥18份,胡麻草15份、莢蒾8份、柳杉8份、胡頹子葉25份。
本發明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天然植物作為主要功效成分,用量小,分解快,從而避免了環境污染,且比傳統農藥具有更低的哺乳毒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更清楚,下面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植物提取液的提取方法包括水煎煮法、冷漬法、浸漬法、滲漉法、改良明膠法、回流法、溶劑提取法、水蒸氣蒸餾法和升華法等。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溶劑提取法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它是根據植物中各種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性質,選用對需要成分溶解度大而對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劑,將所需要的活性成分從藥材組織內溶解出來的一種提取方法.近年應用于植物提取分離中的高新技術有:超臨界流體萃取法、膜分離技術、超微粉碎技術、中藥絮凝分離技術、半仿生提取法、超聲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壓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樹脂吸附法、超濾法、分子蒸餾法等。
本發明的植物提取液的提取方法為:采用冷漬法,將經篩選過的植物粉碎,稱重,用5倍的浸提溶劑浸漬3d,過濾后再重復3次,合并濾液即得相應的粗提物;將提取液加到旋轉蒸發儀的克氏燒瓶中,將乙醇、氯仿、石油醚的溫度分別控制在60-70℃、50-60℃、40-50℃,減壓濃縮得到提取液。
實施例一:茖蔥150克,胡麻草100克、莢蒾50克、柳杉50克、胡頹子葉200克。
實施例二:茖蔥200克,胡麻草200克、莢蒾100克、柳杉100克、胡頹子葉300克。
實施例三:茖蔥1800克,胡麻草1500克、莢蒾800克、柳杉800克、曼陀2500克。
將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制備的農藥以白菜甘薯麥蛾為試驗對象分別進行防治效果,
測定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