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屬于顏色測量裝置,特別是用于測量作物葉色深淺,確定作物是否需要施肥和合理施肥量用的一種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
在本實用新型作出前,日本富士株式會社曾在市場上出售過一種七個顏色級別的葉色卡,這種葉色卡只有七個顏色由淺到深的標準色級,不能包括我國深色水稻品種的葉色;同時,這種葉色卡的七個標準色級的顏色是一級一級加深的,葉色卡的常用區域測試精度不夠,在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此外,該卡的標準色級的顏色容易脫落,而且各標準色級都是裸露在外的,無保護裝置,容易受磨損,加至這種長方形的葉色卡體積大,農民使用時攜帶不便,不小心就會掉下摔破。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具有七個以上標準色級的,攜帶方便的供作物葉片顏色深淺對比測定用的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
本實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措施來實現的它的外形采用了一種由膨脹螺釘固定聯接的折疊式自由夾架的結構設計;在折疊式自動夾架的周邊,設有凸出邊,在自由夾架的聯接處的凸出邊的兩邊分別設有兩個小頂牙;在自由夾架的另一端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凹凸搭扣,在折疊式的自由夾架內,分別設有八塊用于與作物葉色對比的顏色卡和兩個用于支撐用的小圓孔。
為了便于對不同品種、不同生育期下、不同營養狀況的作物葉色進行比色測定,在折疊式的自由夾架內的八塊顏色卡采用仿稻葉紋設計,其顏色卡中的黃綠色的級別分別為5.5標準色級,6.5標準色、3標準色級、4標準色級、5標準色級、6標準色級、7標準色級和8標準色級。
本實用新型的材料可以選用塑料、金屬材料、木材、紡織品及紙質材料制作,但選用塑料較好。本實用新型的形狀可以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扇形、梯形及其他便于攜帶的幾何形狀,但以長方形為佳。加工成型可采用注塑,壓制及噴涂成型。
本實用新型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采用較為合理的折疊式的結構設計的,小巧玲瓏,攜帶方便。該比色卡的顏色分8個級別,第5.5標準色級和第6.5標準色級依次分別設計該實用新型的最左邊,色級容易確定,8塊標準色級是采用塑料與染料混合合注塑成型,顏色不會因碰撞而脫落,也不會因長期的日照和使用而褪色,壽命也長。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縮小了的立體圖,其中圖中標號為1——折疊式的自由夾架2——凸出邊3——帶有凹凸狀的插接式鉸鏈4——正方形小頂牙5——小圓孔6——顏色卡7——三角形凹凸式搭扣8——仿稻葉紋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現結合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
先將95%~99%的塑料和5%~1%氧化鈦及微量碳黑混合攪拌均勻,經200~240℃高溫及40~60kg/cm2壓力處理,使其按設計要求,制成兩塊帶有凸出邊(2)和帶有凹凸狀的插接式鉸鏈(3)及有小圓孔(5)的兩片自由夾架(1)。
然后用一個膨脹螺釘將兩塊自由夾架聯接起來,使其能圍繞帶有凹凸狀的插接式鉸鏈(3)翻開、閉合。
再將八塊預先制好的顏色卡(6)分別按設計撳入自由夾架(1)內的預先設計好的位置內,再用粘接劑將其粘接固定,即成為一種攜帶使用方便的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
本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使用十分簡便。使用時,打開比色卡,設置于自由夾架(1)上的正方形小頂牙(4),使兩塊自由夾架(1)的翻轉角度保持在150~170°的狀態。此時,可用長度適中的兩根小竹桿穿過自由夾架1上的小圓孔5,使其與需對比的作物保持一定的高度,這樣即可與作物的葉色進行對比。不用時,拆除竹桿,自由夾架1上的三角形凹凸搭扣可使其保持閉合狀態,這樣既減小其體積,也便于攜帶。
權利要求1.一種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其特征是該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采用的是一種由膨脹螺釘固定聯接的折疊式自由夾架的結構設計;在折疊式自動夾架(1)的周邊設有凸出邊(2);在自由夾架的聯接處的凸出邊的兩邊兩邊分別設有兩個小頂牙(4);在自由夾架的另一端設有一個三角形的凹凸搭扣(7);在折疊式的自由夾架內分別設有八塊用于與作物葉色對比的顏色卡(8)和兩個小圓孔(5)。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的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其特征是在該自由夾架(1)內的八塊顏色采用仿稻葉紋設計,其顏色卡(6)黃綠色的級別分別為5.5標準色級;6.5標準色級;3標準色級;4標準色級;5標準色級;6標準色級;7標準色級及8標準色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測量作物葉色深淺,確定作物合理施肥量的一種作物葉色診斷施肥比色卡。本實用新型采用折疊式的自由夾架結構設計,在自由夾架內設有八塊不同標準色級的顏色卡,能準確地診斷作物葉色的顏色,得出合理施肥的結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攜帶使用方便,是科學施肥、減少浪費,提高產量的一種有效裝置。
文檔編號A01G7/00GK2086509SQ892065
公開日1991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1989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1989年4月29日
發明者陶勤南, 盧允文, 方萍, 吳良歡, 程立義, 韋文領 申請人:浙江農業大學, 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