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3]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江河湖泊,魚的種類十分豐富。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
[0004]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但現有稻田養魚技術大多產量不尚O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稻田:
選擇田基牢固,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稻田做為養魚池;
2)稻田處理:
加高加固田基50厘米以上,每畝田開設一個20平方米的魚坑,魚溝為“井”字型或“十”字型,魚溝與魚坑相連通,魚溝寬30-50厘米,魚溝、魚坑深至稻田硬底,魚坑內壁四周用木板或片石砌成擋墻;
3)魚種放養:
每畝稻田在夏季和冬季各投放魚種500尾,鯉魚480尾,草魚20尾;放養過程中,水溫差小于等于4°C,放養前先以質量百分含量為3%的生理鹽水浸泡消毒魚種30分鐘;
4)飼養與管理:
每畝田施用腐熟過的農家肥1000公斤以上,顆粒料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 ;田水保持在5-10厘米。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能夠有效解決稻田養魚過程中的魚體生長速度慢,產量低的問題,同時,能夠保證稻田水體清潔,利于循環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實施例1:
一、養魚稻田的基本條件:
田基牢固,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稻田。
[0009]二、田間工程:
加高加固田基50厘米以上,每畝田開設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魚坑,魚溝為“井”或“十”字型,魚溝與魚坑相連通。魚溝寬30— 50厘米,溝、坑深至稻田硬底,以增大魚類活動的水體。魚坑內壁四周用木板或片石砌成擋墻,防田泥崩塌。
[0010]三、魚種放養:
每畝稻田在夏季和冬季各投放魚種500尾左右,以鯉魚為主,搭配草魚20尾左右。
[0011]魚種放養注意事項:1、動作輕快,避免傷魚;2、水溫差不超過4°C ;3、放養前先用3%的生鹽水浸泡消毒魚種分鐘,以防魚病。
[0012]四、飼養與管理:
1、以農家肥為主,適當投喂一些顆粒飼料。每畝田施用腐熟過的農家肥(人畜糞和沼氣水等)1000公斤以上。顆粒料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 — 5%。根據水質、氣候、魚的生長狀況,靈活掌握施肥和投飼量。
[0013]2、保持正常水位。夏季種稻要根據水稻的生長狀況,在不影響水稻分蘗的情況下,田水保持在5 —10厘米,冬季則根據田基的高度盡量保持最大的水深。
[0014]3、科學用藥。水稻殺蟲需要使用農藥時,要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禁止使用如甲銨磷等劇毒農藥。
[0015]4、加強巡視,防旱、防澇、防逃、防病。
[001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稻田: 選擇田基牢固,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稻田做為養魚池; 2)稻田處理: 加高加固田基50厘米以上,每畝田開設一個20平方米的魚坑,魚溝為“井”字型或“十”字型,魚溝與魚坑相連通,魚溝寬30-50厘米,魚溝、魚坑深至稻田硬底,魚坑內壁四周用木板或片石砌成擋墻; 3)魚種放養: 每畝稻田在夏季和冬季各投放魚種500尾,鯉魚480尾,草魚20尾;放養過程中,水溫差小于等于4°C,放養前先以質量百分含量為3%的生理鹽水浸泡消毒魚種30分鐘; 4)飼養與管理: 每畝田施用腐熟過的農家肥1000公斤以上,顆粒料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 ;田水保持在5-10厘米。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選擇稻田,2)稻田處理,3)魚種放養,4)飼養與管理。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稻田生態養魚的養殖方法,能夠有效解決稻田養魚過程中的魚體生長速度慢,產量低的問題,同時,能夠保證稻田水體清潔,利于循環發展。
【IPC分類】A01G16/00, A01K61/00
【公開號】CN105123568
【申請號】CN201510436751
【發明人】戴家堅, 王家榮, 吳知鑾, 李振安
【申請人】融安縣漁業技術推廣站
【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
【申請日】201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