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2,其中質 量比為5:1時增效作用顯著。根據Wadley評價法,SR> 1.5為增效作用;雙烘酷菌胺和多 抗霉素按質量比1:1、1: 3、1:5混合后,增效系數在0. 5~1. 5之間,表現出相加作用。建議 對適宜配比5:1混配制劑進行進一步的田間藥效試驗,W評價其田間實際應用效果。
[0130] 實施例6雙烘酷菌胺和多抗霉素對黃瓜霜霉病的田間試驗
[0131] 6.1試驗方法
[0132] 所選地點位于吉林農業大學試驗田,所選試驗地水肥充足,地勢平坦。試驗共設計 6個處理,=次重復,共18個小區,每小區面積30m2,各小區采取隨機組排列。
[0133] 6. 2調查方法和時間
[0134] 試驗調查按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進行,于施藥后 第7d進行黃瓜霜霉病發病調查,小區內采用對角線法選取5株,調查其全部葉片,W每個葉 片病斑面積占總葉片面積的百分比進行病情分級。
[0135] 分級標準:
[0136] 0級 無病斑
[0137] 1級 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 %W下
[0138] 3級 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 % -10 %
[0139] 5級 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 % -25 %
[0140] 7級 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6 % -50 %
[0141] 9級 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0 %W上
[0142] 病情指數(% ) = [X(各級葉片發病數X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片 數X9)]XlOO
[0143] 防治效果(%) =[(空白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空白病情指數]XlOO
[0144] 表3 :各處理防治黃瓜霜霉病的田間試驗結果
[0145]
[0146] 注:實驗數據經過DPS軟件進行數據差異顯著性分析(a= 0. 〇5、0.Ol是軟件內 定)巧表示在a= 0. 05水平上顯著,b表示在a= 0. 05水平上有差異,C表示在a= 0. 05水平上不顯著;A表示在a= 0.Ol水平上顯著,B表示在a= 0.Ol水平上有差異, C表示在a= 0.Ol水平上不顯著。
[0147] 不同處理防治黃瓜霜霉病的效果如表3所示。雙烘酷菌胺?多抗霉素懸浮劑(SC) 對防治黃瓜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效,優于施藥量為150mg/kg的雙烘酷菌胺(原藥)和多抗霉 素(原藥)和空白對照,兩者防效分別為82. 03%、62. 37%。而36%雙烘酷菌胺?多抗霉 素5(:在125、150、175111邑/1^劑量下,防效分別為82.48%、90.27%、85.45%,其中150111邑/1^ 劑量下的防效最好。經試驗期間觀察,施藥植株于空白對照相比,并未產生藥害癥狀,所W 試驗藥劑對黃瓜生長安全。
[014引綜上所述,本發明為含有雙烘酷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其活性和抑菌效 果與現有的單劑相比,不僅有很好的防除黃瓜霜霉病效果,而且有顯著的增效作用,同時可 W減緩病原菌對單劑抗性的產生,添加生物藥劑,安全性好,降低農藥殘留風險,也符合農 藥制劑的安全性要求。所W,本發明的研發及推廣對農業上防治黃瓜霜霉病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
【主權項】
1. 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是雙炔酰菌 胺和多抗霉素,其余為輔助成分,輔助成分為潤濕劑、分散劑、崩解劑、消泡劑、增稠劑、防凍 劑、抗結劑、填料、粘結劑、溶劑和惰性載體等;有效成分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質量比為 1 :20~20 :1,且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二者占殺菌組合物總質量的百分比為1%~80%。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殺 菌組合物為懸浮劑,按質量百分數和為100%計算,其組分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雙炔酰菌胺2. 5~30% 多抗霉素2. 5~30% 潤濕劑2~4% 分散劑4~6% 消泡劑〇· 02~0· 1% 增稠劑〇. 1~3% 防凍劑2~8% 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且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質量比為1 :5~5 :1 ; 所述的潤濕劑為亞硫酸紙漿廢液固形物、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萘磺酸鈉、木質素 磺酸鹽、烷基芳基聚氧乙烯基醚、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鈉、烷基萘甲醛縮合物磺酸鹽、 脂肪醇環氧乙烷加成物磷酸鹽類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分散劑為烷基萘甲醛縮合物磺酸鹽、脂肪醇環氧乙烷加成物磷酸鹽、木質素磺 酸鹽、聚合烷基芳基磺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硫酸鹽、聚丙烯酸鈉、烷基酚 聚氧乙烯基磷酸酯、木質素及其衍生去磺酸鹽聚羧酸鹽、丁二酸、酯磺酸鹽中的一種或兩種 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消泡劑為有機硅酮類、C1(] 2。飽和脂肪酸及其酯、C14 2。飽和一元羧酸及其銨鹽、 非離子及其復配物、Csi。脂肪族羧酸及其酯類或酯-醚型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 合; 所述的增稠劑為阿拉伯膠、黃原酸膠、聚乙烯醇、聚乙烯比咯烷酮、分散性硅酸、羧甲基 纖維素、聚乙烯醋酸酯、硅酸鋁鎂、聚丙烯酸鈉、氣態二氧化硅中的一種或兩種組合; 所述的防凍劑為乙二醇、丙三醇、丙二醇、甘油、甘油-乙醚雙甘醇或甲基亞丙基雙甘 醇中的一種或兩種組合。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殺 菌組合物為可濕性粉劑,按質量百分數和為100%計算,其組分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雙炔酰菌胺2. 5~30% 多抗霉素2. 5~30% 惰性載體10~20% 分散劑3~5% 潤濕劑0. 5~3% 抗結劑1~3% 消泡劑〇. 05~1% 填料補足至100% 且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質量比為1 :5~5 :1 ; 所述的惰性載體為硅藻土、膨潤土、凹凸棒土、陶土、高嶺土、滑石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 上的組合; 所述的潤濕劑為茶、皂角、蠶沙、烷基磺酸鈉、烷基苯磺酸鹽、烷基萘磺酸鹽、脂肪醇硫 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鈉、磷酸鹽、烷基磷酸鹽、脂肪醇環氧乙烷加成物磷酸鹽、烷 基丁二酸磺酸鹽、烷酰胺基苯磺酸鹽、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烷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丁 二酸單酯磺酸鹽、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twccnm、烷基酚甲醛縮合物聚氧乙烯 基醚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分散劑為磷酸酯類、磷酸鹽、磺酸鹽、木質素磺酸鹽類、萘磺酸鹽類、苯磺酸鹽 類、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鈉、聚乙二醇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的組合; 所述的消泡劑為硅酮類、Csα。脂肪醇、環氧乙烷和環氧丙烷嵌段共聚物中中的一種或 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抗結劑為白炭黑、硅鋁酸鈉、二氧化硅或磷酸三鈣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 合; 所述的填料為滑石粉、粘土、娃藻土、輕石、陶土、高嶺土、凹凸棒土、白炭黑中的一種或 兩種以上的組合。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殺 菌組合物為水分散粒劑,按質量百分數和為100%計算,其組分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雙炔酰菌胺2. 5~30% 多抗霉素2. 5~30% 惰性載體10~20% 溶劑10~15% 分散劑2~5% 潤濕劑1~3% 崩解劑2~5% 粘結劑0. 1~3% 消泡劑〇· 01~〇· 5% 填料補足至100% 且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質量比為1 :5~5 :1 ; 所述的惰性載體為娃藻土、膨潤土、凹凸棒土、陶土、高嶺土中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 合; 所述的分散劑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磷酸酯類、羧酸鹽類、木質素磺酸鹽類、多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 鹽類、苯磺酸鹽類或琥珀酸鹽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為脂肪醇共聚物、高分子接枝共聚物、 多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類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潤濕.為多苯乙烯基聚氧乙烯醚類、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類、烷基萘磺酸鹽類和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類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崩解劑為硫酸銨、無水硫酸鈉、CaCl2、膨潤土、聚丙烯酸乙酯中的一種或兩種以 上的組合; 所述的粘結劑為聚乙二醇、漿糊、纖維素、卡拉膠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的消泡劑為有機硅酮類、c1(] 2。飽和脂肪酸及其酯、c14 2。飽和一元羧酸及其銨鹽、非 離子及其復配物、csi。脂肪族羧酸及其酯類、酯-醚型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所述填料為膨潤土、高嶺石、陶土。粘土、蒙脫石、硅藻土、凹凸棒土中的一種或兩種以 上的組合; 所述溶劑為甲醇、吡咯烷酮、脂肪醇、脂肪酸酯、去離子水、環己酮、丙酮中的一種。5.權利要求1~4說述的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在防治黃瓜霜霉 病中的應用。
【專利摘要】一種含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殺菌組合物及其在防治黃瓜霜霉病方面的應用,屬于農藥復配技術領域。其有效成分是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其余為輔助成分,包括潤濕劑、分散劑、崩解劑、消泡劑、增稠劑、防凍劑、抗結劑、填料、粘結劑、溶劑、惰性載體等;有效成分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的質量比為1:20~20:1;且雙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二者占殺菌組合物總質量的百分比為1%~80%。所述的殺菌組合物進一步可以制備的劑型包括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性粒劑。本發明組分合理,殺菌效果好,增效作用顯著,不僅可以減緩抗性的產生,而且對作物安全性好,符合農藥制劑的安全性要求。本發明對黃瓜霜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IPC分類】A01P3/00, A01P1/00, A01N47/12, A01N37/36
【公開號】CN105340926
【申請號】CN201510916731
【發明人】張 浩, 劉丹, 王曉梅, 侯志廣, 趙曉峰, 逯忠斌, 王巖, 王鑫宏
【申請人】吉林農業大學
【公開日】2016年2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