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種子包衣、浸種催芽、穴盤育苗、田塊管理、栽培槽定植、田間移苗、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防控和采收。本發明將同期播種黃秋葵有效采摘期延伸到9月份,甚至10月份,鮮果產量大大增加,初步測算可以增產30%,并通過專用基質槽栽培,對根結線蟲與黃秋葵幼根間在生長初期起到有效物理隔離;通過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降低水、肥和藥用量,精準管理,降低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發生,節能減排,降低成本開支;黃秋葵全程栽培槽基質栽培和水肥藥一體化管理系統,易于操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省成本。
【專利說明】
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秋葵,別名秋葵、羊角豆,為錦葵科,秋葵屬一年或多年生藥食兩用,草本植物。原產于非洲,現廣泛栽培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90年代引入中國,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栽培。
[0003]黃秋葵傳統栽培技術分為露天栽培和覆地膜栽培,露天栽培具有早期草害嚴重,草與秋葵爭肥等特點,肥效低,通過人工除草又會顯著增加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覆地膜栽培,減少了草害發生和保持了地溫和土壤墑情,有利于黃秋葵的快速生長,目前在生產上大量的應用。
[0004]根結線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且寄主繁多,在蔬菜、果樹等很多作物上都有關于其為害的報道,近年來,隨著設施蔬菜栽培的大面積發展,連作、設施環境密閉和高溫高濕等原因導致根結線蟲的發生日益加重,致使蔬菜減產30%?50%,嚴重時甚至絕收。同時,根結線蟲的侵染危害會加重枯萎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黃秋葵種植過程中,根結線蟲已經成為影響其生育期長短和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黃秋葵多年普遍連作和高溫高濕,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危害尤其嚴重,通過傳統物理、化學和微生物肥料等手段對其進行防治,具有技術集成要求高,生產成本高等特點,難在生產區大面積推廣。
[0005]根結線蟲具有主要分布在3-lOcm的表層土壤內的特點,據此本發明針對黃秋葵生產上存在的問題,研制本套高產栽培技術。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克服黃秋葵連作障礙的高產栽培方法,具有遏制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對黃秋葵植株健康影響,延長黃秋葵采果期、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作用。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種子包衣、浸種催芽、穴盤育苗、田塊管理、栽培槽定植、田間移苗、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防控和采收,具體步驟如下:
(1)種子包衣:針對黃秋葵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嚴重特點,選擇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以減少病原菌攜帶,備用;
(2)浸種催芽:將步驟(I)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先放在25-30°C水中浸泡8-12小時,取出放置托盤上,托盤底部用濕紗布覆蓋,將托盤置于溫箱28?32°C進行催芽,次日見種子吐白,準備播種;
(3)穴盤育苗:穴盤規格采用72或108穴,將泥炭土、椰糠、蛭石和珍珠巖按照5: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浸水,裝盤,然后將步驟(2)催芽好的黃秋葵種子至于穴中,每穴放置2粒種子,將播種好的穴盤根據氣溫條件氣溫條件置于溫室或小拱棚內;
(4)田塊管理:土地平整,進行機械做畦面,畦面寬度0.8-0.9m,高度8-10cm,溝寬18?22cm,畦面覆蓋黑膜;
(5)栽培槽定植:根據栽培槽的大小在畦面挖洞,然后將栽培槽植入,植入深度以栽培槽高出畦面3?4cm高度為宜,栽培槽內添加蘑菇土和有機肥按質量比4:1混合均勻的基質,每畦有兩行栽培槽,栽培槽植入方向:短徑方向與畦面平行,栽培槽進水口統一在兩行栽培槽中間,栽培槽間距15cm,行距40cm;
(6)田間移苗:待步驟(3)中所述的黃秋葵穴盤苗長至10-15cm,真葉4-5片,經煉苗8?12天,以穴為單位將苗移植到栽培槽內,澆水;
(7)水肥一體化管理:根據黃秋葵水肥管理規律和天氣情況,生長初期每天微灌水10-15分鐘,生長中后期根據天氣情況每天微灌水時間15?20分鐘,肥料以復合肥、微量肥化水進行根部精確給肥;
(8)病蟲害防控:黃秋葵生長初期將根結線蟲藥物溶于水中,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根際精準給藥,具有節約成本,減少藥物殘留,提高藥效和降低勞動力成本作用;
(9)采收:根據黃秋葵品種生育期,開花后7-10天進入采摘期。
[0008]步驟(5)中所述的栽培槽包括筒體,所述筒體的底部設置有稀疏的網格狀筒底,所述筒體的內壁開設有豎向凹槽,所述筒體的內壁至上往下開設有若干個環槽,所述環槽均與豎向凹槽相連通,所述豎向凹槽與進水管相連,所述筒體的形狀為橢圓形,橢圓形筒體的長徑長度為短徑長度的2倍,筒體的材料為塑料。
[0009]所述豎向凹槽設置于橢圓形筒體長徑方向的一端部內壁上。
[0010]所述環槽為水平環槽或傾斜環槽,所述傾斜環槽沿豎向凹槽端往另一長徑方向端逐漸向下傾斜。
[0011]所述環槽的形狀與所述筒體的形狀相適應。
[0012]所述豎向凹槽的近頂端開設有進水口,所述進水管與進水口連接。
[0013]所述進水管與外源水肥一體化設備接入口的軟管經扎帶綁扎對接,所述進水管的管壁上開設有用以扎帶定位的環形凹槽。
[0014]所述筒體在近網格狀筒底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網格狀筒壁,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下端與網格狀筒底連接,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上端與筒體的外側壁連接。
[0015]所述網格狀筒壁的高度為1/4的筒體高度。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黃秋葵植株高大,生育期延長:由于傳統連作黃秋葵根結線蟲等病害危害嚴重,5月份播種,8月份就進入采收末期,本發明可以將同期播種黃秋葵有效采摘期延伸到9月份,甚至10月份,鮮果產量大大增加,初步測算可以增產30%;
(2)黃秋葵專用栽培槽首次提出:根結線蟲主要分布在3-lOcm的表層土壤內的特點,通過專用基質槽栽培,對根結線蟲與黃秋葵幼根間在生長初期起到有效物理隔離;
(3)精準水、肥、藥一體化管理:通過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降低水、肥和藥用量,精準管理,降低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發生,節能減排,降低成本開支;
(4)勞動力成本降低:黃秋葵全程栽培槽基質栽培和水肥藥一體化管理系統,易于操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省成本。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栽培槽的定植模式圖;
圖2為本發明中所述栽培槽的構造示意圖一;
圖3為本發明中所述栽培槽的構造示意圖二;
圖4為環形凹槽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筒體,2-網格狀筒底,3-豎向凹槽,4-水平環槽,5-進水管,6_進水口,7_環形凹槽,8-網格狀筒壁。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不僅僅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0]實施例1
(1)種子包衣:針對黃秋葵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嚴重特點,選擇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以減少病原菌攜帶,備用;
(2)浸種催芽:將步驟(I)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先放在25°C水中浸泡12小時,取出放置托盤上,托盤底部用濕紗布覆蓋,將托盤置于溫箱30°C進行催芽,次日見種子吐白,準備播種;
(3)穴盤育苗:穴盤規格采用72穴,將泥炭土、椰糠、蛭石和珍珠巖按照5: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浸水,裝盤,然后將步驟(2)催芽好的黃秋葵種子至于穴中,每穴放置2粒種子,將播種好的穴盤根據氣溫條件氣溫條件置于溫室或小拱棚內;
(4)田塊管理:土地平整,進行機械做畦面,畦面寬度0.9m,高度1cm,溝寬20cm,畦面覆蓋黑膜;
(5 )栽培槽定植:根據栽培槽的大小(栽培槽為橢圓形,長徑20cm,寬徑10cm)在畦面挖洞,然后將栽培槽植入,植入深度以栽培槽高出畦面3cm高度為宜,栽培槽內添加蘑菇土和有機肥按質量比4:1混合均勻的基質,每畦有兩行栽培槽,栽培槽植入方向:短徑方向與畦面平行,栽培槽進水口統一在兩行栽培槽中間,栽培槽間距15cm,行距40cm;
(6)田間移苗:待步驟(3)中所述的黃秋葵穴盤苗長至10cm,真葉4片,經煉苗10天,以穴為單位將苗移植到栽培槽內,澆水;
(7)水肥一體化管理:根據黃秋葵水肥管理規律和天氣情況,生長初期每天微灌水10分鐘,生長中后期根據天氣情況每天微灌水時間15分鐘,肥料以復合肥、微量肥化水進行根部精確給肥;
(8)病蟲害防控:黃秋葵生長初期將根結線蟲藥物溶于水中,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根際精準給藥,具有節約成本,減少藥物殘留,提高藥效和降低勞動力成本作用;
(9)采收:根據黃秋葵品種生育期,開花后8天進入采摘期。
[0021]實施例2
(I)種子包衣:針對黃秋葵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嚴重特點,選擇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以減少病原菌攜帶,備用;
⑵浸種催芽:將步驟(I)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先放在30°C水中浸泡8小時,取出放置托盤上,托盤底部用濕紗布覆蓋,將托盤置于溫箱28°C進行催芽,次日見種子吐白,準備播種;
(3)穴盤育苗:穴盤規格采用108穴,將泥炭土、椰糠、蛭石和珍珠巖按照5: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浸水,裝盤,然后將步驟(2)催芽好的黃秋葵種子至于穴中,每穴放置2粒種子,將播種好的穴盤根據氣溫條件氣溫條件置于溫室或小拱棚內;
(4)田塊管理:土地平整,進行機械做畦面,畦面寬度0.8m,高度8cm,溝寬18cm,畦面覆蓋黑膜;
(5 )栽培槽定植:根據栽培槽的大小在畦面挖洞(栽培槽為橢圓形,長徑2 O c m,寬徑1cm),然后將栽培槽植入,植入深度以栽培槽高出畦面3.5cm高度為宜,栽培槽內添加蘑菇土和有機肥按質量比4:1混合均勻的基質,每畦有兩行栽培槽,栽培槽植入方向:短徑方向與畦面平行,栽培槽進水口統一在兩行栽培槽中間,栽培槽間距15cm,行距40cm;
(6 )田間移苗:待步驟(3 )中所述的黃秋葵穴盤苗長至15 cm,真葉5片,經煉苗8天,以穴為單位將苗移植到栽培槽內,澆水;
(7)水肥一體化管理:根據黃秋葵水肥管理規律和天氣情況,生長初期每天微灌水15分鐘,生長中后期根據天氣情況每天微灌水時間20分鐘,肥料以復合肥、微量肥化水進行根部精確給肥;
(8)病蟲害防控:黃秋葵生長初期將根結線蟲藥物溶于水中,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根際精準給藥,具有節約成本,減少藥物殘留,提高藥效和降低勞動力成本作用;
(9)采收:根據黃秋葵品種生育期,開花后10天進入采摘期。
[0022] 實施例3
(1)種子包衣:針對黃秋葵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嚴重特點,選擇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以減少病原菌攜帶,備用;
(2)浸種催芽:將步驟(I)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先放在28°C水中浸泡10小時,取出放置托盤上,托盤底部用濕紗布覆蓋,將托盤置于溫箱32°C進行催芽,次日見種子吐白,準備播種;
(3)穴盤育苗:穴盤規格采用108穴,將泥炭土、椰糠、蛭石和珍珠巖按照5: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浸水,裝盤,然后將步驟(2)催芽好的黃秋葵種子至于穴中,每穴放置2粒種子,將播種好的穴盤根據氣溫條件氣溫條件置于溫室或小拱棚內;
(4)田塊管理:土地平整,進行機械做畦面,畦面寬度0.9m,高度1cm,溝寬22cm,畦面覆蓋黑膜;
(5 )栽培槽定植:根據栽培槽的大小在畦面挖洞(栽培槽為橢圓形,長徑2 O c m,寬徑1cm),然后將栽培槽植入,植入深度以栽培槽高出畦面4cm高度為宜,栽培槽內添加蘑菇土和有機肥按質量比4:1混合均勻的基質,每畦有兩行栽培槽,栽培槽植入方向:短徑方向與畦面平行,栽培槽進水口統一在兩行栽培槽中間,栽培槽間距15cm,行距40cm;
(6 )田間移苗:待步驟(3 )中所述的黃秋葵穴盤苗長至12cm,真葉5片,經煉苗12天,以穴為單位將苗移植到栽培槽內,澆水;
(7)水肥一體化管理:根據黃秋葵水肥管理規律和天氣情況,生長初期每天微灌水12分鐘,生長中后期根據天氣情況每天微灌水時間18分鐘,肥料以復合肥、微量肥化水進行根部精確給肥;
(8)病蟲害防控:黃秋葵生長初期將根結線蟲藥物溶于水中,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根際精準給藥,具有節約成本,減少藥物殘留,提高藥效和降低勞動力成本作用;
(9)采收:根據黃秋葵品種生育期,開花后8天進入采摘期。
[0023]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中的栽培槽的構造進行說明。
[0024]本發明中所述栽培槽的構造如圖2-4所示,包括筒體I,所述筒體的底部設置有稀疏的網格狀筒底2,作為植株與土壤水分、營養等流通的通道,所述筒體的內壁開設有豎向凹槽3,所述筒體的內壁至上往下開設有若干個環槽4,所述環槽均與豎向凹槽相連通,所述豎向凹槽與進水管5相連,所述筒體的形狀為橢圓形,橢圓形筒體的長徑長度為短徑長度的2倍,所述筒體的材料為塑料。
[0025]所述豎向凹槽設置于橢圓形筒體長徑方向的一端部內壁上。
[0026]所述環槽為水平環槽或傾斜環槽,所述傾斜環槽沿豎向凹槽端往另一長徑方向端逐漸向下傾斜,傾斜環槽有利于水肥的流通,防止環槽堵塞。
[0027]所述環槽的形狀與所述筒體的形狀相適應。
[0028]所述豎向凹槽的近頂端開設有進水口6,所述進水管與進水口連接。
[0029]所述進水管與外源水肥一體化設備接入口的軟管經扎帶綁扎對接,所述進水管的管壁上開設有用以扎帶定位的環形凹槽7。
[0030]所述筒體在近網格狀筒底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網格狀筒壁8,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下端與網格狀筒底連接,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上端與筒體的外側壁連接。
[0031]所述網格狀筒壁的高度為1/4的筒體高度。
[0032]在發明中,外源水肥一體化設備接入口為軟管,在使用過程中,所述進水管插入軟管內,在環形凹槽位置用扎帶將軟管扎緊在進水管上,環形凹槽即可以防止扎帶軸向移動,又能夠使軟管與進水管之間的銜接縫牢固不漏水。
[0033]在黃秋葵栽培過程中,橢圓形筒體長徑方向與畦方向垂直,既增加每畝黃秋葵栽培苗數,也充分利用畦寬空間,為黃秋葵增產奠定了基礎;筒體可內置有機栽培基質,為黃秋葵生長早期和中期階段提供豐富有機質營養,促進黃秋葵的生長;通過挖穴,筒體內置于土層中,其上邊緣略高于地表面,有效阻遏地表(3-lOcm)根結線蟲對黃秋葵根部的早期侵蝕;與外源水肥一體化設備同步應用,高效利用水肥,根據不同時期對根部施藥,有效遏制根結線蟲等土傳病害的發生;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多次利用,經濟環保。
[0034]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種子包衣、浸種催芽、穴盤育苗、田塊管理、栽培槽定植、田間移苗、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防控和采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1)種子包衣:選擇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以減少病原菌攜帶,備用; (2)浸種催芽:將步驟(I)已經包衣的黃秋葵種子先放在25-30°C水中浸泡8-12小時,取出放置托盤上,托盤底部用濕紗布覆蓋,將托盤置于溫箱28?32°C進行催芽,次日見種子吐白,準備播種; (3)穴盤育苗:穴盤規格采用72或108穴,將泥炭土、椰糠、蛭石和珍珠巖按照5:4:0.5:0.5的質量比均勻混合,浸水,裝盤,然后將步驟(2)催芽好的黃秋葵種子至于穴中,每穴放置2粒種子,將播種好的穴盤根據氣溫條件氣溫條件置于溫室或小拱棚內; (4)田塊管理:土地平整,進行機械做畦面,畦面寬度0.8-0.9m,高度8-10cm,溝寬18?22cm,畦面覆蓋黑膜; (5)栽培槽定植:根據栽培槽的大小在畦面挖洞,然后將栽培槽植入,植入深度以栽培槽高出畦面3?4cm高度為宜,栽培槽內添加蘑菇土和有機肥按質量比4:1混合均勻的基質,每畦有兩行栽培槽,栽培槽植入方向:短徑方向與畦面平行,栽培槽進水口統一在兩行栽培槽中間,栽培槽間距15cm,行距40cm; (6)田間移苗:待步驟(3)中所述的黃秋葵穴盤苗長至10-15cm,真葉4-5片,經煉苗8?12天,以穴為單位將苗移植到栽培槽內,澆水; (7)水肥一體化管理:根據黃秋葵水肥管理規律和天氣情況,生長初期每天微灌水10-15分鐘,生長中后期根據天氣情況每天微灌水時間15?20分鐘,肥料以復合肥、微量肥化水進行根部精確給肥; (8)病蟲害防控:黃秋葵生長初期將根結線蟲藥物溶于水中,通過水肥藥一體化系統,根際精準給藥; (9)采收:根據黃秋葵品種生育期,開花后7-10天進入采摘期。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所述的栽培槽包括筒體,所述筒體的底部設置有稀疏的網格狀筒底,所述筒體的內壁開設有豎向凹槽,所述筒體的內壁至上往下開設有若干個環槽,所述環槽均與豎向凹槽相連通,所述豎向凹槽與進水管相連,所述筒體的形狀為橢圓形,橢圓形筒體的長徑長度為短徑長度的2倍,筒體的材料為塑料。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豎向凹槽設置于橢圓形筒體長徑方向的一端部內壁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環槽為水平環槽或傾斜環槽,所述傾斜環槽沿豎向凹槽端往另一長徑方向端逐漸向下傾斜。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環槽的形狀與所述筒體的形狀相適應。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豎向凹槽的近頂端開設有進水口,所述進水管與進水口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與外源水肥一體化設備接入口的軟管經扎帶綁扎對接,所述進水管的管壁上開設有用以扎帶定位的環形凹槽。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在近網格狀筒底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網格狀筒壁,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下端與網格狀筒底連接,所述網格狀筒壁的上端與筒體的外側壁連接。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黃秋葵連作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格狀筒壁的高度為1/4的筒體高度。
【文檔編號】A01G1/00GK105875168SQ201610346662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4日
【發明人】姚運法, 洪建基, 王兆秀, 賴正鋒, 練冬梅, 曾日秋, 李和平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