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屬于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步驟為:1)選地與整地;2)種薯處理;3)起壟開溝;4)播種;5)覆土澆水;6)搭遮陽網;7)撤除遮陽網;8)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9)及時收獲。采用本發明的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技術較傳統平播起壟栽培提早出苗20?25天,且出苗整齊;出苗后,馬鈴薯植株生長迅速;本發明方法較傳統平播起壟栽培能極顯著提高麗薯6號單株結薯數和單株鮮薯重,單株結薯數高92.16%,單株鮮薯重增加135.09%,增產134.31%,增產極顯著,商品薯率增加5.93%,青薯率降低,經濟效益明顯;而且,能延長降水的蒸發,保持土層濕潤,有利于馬鈴薯苗期的生長,合理掌控遮陽時期,減少病害的誘發。
【專利說明】
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作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 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中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馬鈴薯耐寒、耐旱、耐貧 瘠、適應強,屬于"省水、省肥、省藥、省力"作物,是貧困地區促進糧食生產和脫貧致富的優 勢農作物,在中國分布廣泛。我國馬鈴薯生產多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等經濟貧困地區,這些地 區土地貧瘠、農業生產設施差、干旱少雨,特別是馬鈴薯播種到出苗階段尤為嚴重,如何提 高此階段馬鈴薯對自然降雨和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強馬鈴薯抗旱能力,采用各種農藝 栽培措施促進馬鈴薯及早出苗并獲得高產一直是馬鈴薯栽培方面的研究熱點。
[0003] 云南作為中國馬鈴薯主產區,對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云南 屬于低煒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各地水資源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而云南省約 70% - 80%的馬鈴薯面積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的大春季節播種,夏末秋初收獲。馬鈴 薯播種和出苗階段均處于干旱缺雨時節,嚴重制約著云南馬鈴薯的生產發展。目前普遍采 用的技術是單行平播,等著雨季到來,出苗后于現蕾開花期進行培土起壟,但這樣往往是3 月播種,到5月至6月雨季來臨才會出苗。現在的問題是隨著雨季的到來,6月至8月屬于雨熱 同期的高溫高濕季節,馬鈴薯病蟲害極易發生,馬鈴薯在田間真正生長的時間較短,導致產 量、商品薯率和品質均受到嚴重影響。現階段,覆膜栽培技術是馬鈴薯抗旱栽培應用最普遍 的技術,但云南春作覆膜栽培時,由于3-4月份馬鈴薯播種后干旱少雨,氣溫較高,覆膜后 土壤表層溫度隨時會超過35°C,易導致馬鈴薯種薯腐爛,造成缺苗斷壟,而且,如果播種時 土壤墑情不好,地膜覆蓋反而使得膜下壟面土壤一直保持干旱狀態,即使有微量降雨,對馬 鈴薯出苗的貢獻也極小。現在發展的膜下滴灌技術雖然解決了膜下水分缺乏的問題,但由 此形成的高溫高濕效應也進一步加劇了種薯腐爛,導致缺苗嚴重。
[0004]關于馬鈴薯采用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網抗旱高產栽培技術的報道,至今尚未發 現。
【發明內容】
[0005]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 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能使馬鈴薯提早出苗、出壯苗,整齊一致,出苗后快速生長,株高增高 顯著,總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增加顯著,植株形態建成提前,光合作用"源"充分,光合產物 生產時間早、多而且持續時間長,在高溫高濕季節來臨前已經形成足夠多的光合產物供塊 莖膨大利用,客觀上延長了馬鈴薯田間生長時間,從而獲得高產,并且該方法省工、省力、經 濟效益較好。
[0006]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 -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具體步驟為:
[0008]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為非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09]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 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10]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劃線開溝起壟,壟高25-30cm,壟面平整后,在壟上 開深15-20cm,寬10-15cm的小溝;
[0011]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68kg/ 畝;
[00?2] 5)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 5cm,饒透水,再覆土 5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使小 溝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凹槽形;
[0013] 6)搭建遮陽網:播種后25-30天馬鈴薯全部出苗,出苗后待株高為5-10cm時,進行 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為5cm,然后沿著壟間挖坑栽粧,將遮陽網固定在粧上進行遮陽;
[0014] 7)撤除遮陽網:遮陽15-20天、馬鈴薯株高在40-60cm時,撤除遮陽網,蹲苗練苗,同 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并除草,培土厚度5-10cm;
[0015] 8)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
[0016] 9)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17]進一步地,步驟2)中,優選種薯的大小為50-80g。
[0018] 進一步地,步驟2)中,所述的溴氰菊酯溶液是以濃度為2.5%的溴氰菊酯兌2500倍 水配制而成。
[0019] 進一步地,步驟2)中,種薯裝袋時尼龍網袋平放,平鋪3層種薯即可。
[0020] 進一步地,步驟3)中,所述的小溝呈上寬下窄的凹槽形。
[0021] 進一步地,步驟4)中,復合肥為N: P2〇5:K20= 15:7:18,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 機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且間隔種薯5 cm。
[0022] 進一步地,步驟6)中,所述粧埋入地下至少40cm,地上部分高160_180cm,所述遮陽 網的規格為4米寬的兩針遮陽網,遮光率為70%。
[0023] 進一步地,步驟8)中,藥劑是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和72%霜 脲?錳鋅375倍稀釋液交替使用,每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002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5]本發明從種薯的選擇、處理到播種、遮陽處理,每個步驟緊密相扣,增強馬鈴薯的 抗旱出苗能力,減少種薯帶菌量,催芽效果好,出芽整齊粗壯;避免了起壟后沒有足夠水進 行大水漫灌而壟面灌溉又滲透困難的問題;通過遮陽處理后,延長降水的蒸發,保持土層濕 潤,有利于馬鈴薯苗期的生長,合理掌控遮陽時期,減少病害的誘發,增加結薯率,增大產 量,降低青薯率。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不遮陽抗旱栽培方式苗后20天的馬鈴薯長勢圖;
[0027]圖2為遮陽抗旱栽培方式苗后遮陽20天的馬鈴薯長勢圖;
[0028] 圖3為不同栽培方式對麗薯6號產量的影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 實施例1
[0030] 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具體步驟為:
[0031]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〇 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32]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以濃度為2.5%的溴氰菊酯兌2500倍水配制而成)對種 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尼龍網袋平放,平鋪3層種薯即可),放入室內陰涼 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33]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劃線開溝起壟,壟高25-30cm,壟面平整后,在壟上 開深15-20cm,寬10-15cm的小溝(小溝呈上寬下窄的凹槽形);
[0034]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68kg/ 畝;
[0035] 5)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 5cm,饒透水,再覆土 5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使小 溝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凹槽形;
[0036] 6)搭建遮陽網:播種后25-30天馬鈴薯全部出苗,出苗后待株高為5-10cm時,進行 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為5cm,然后沿著壟間挖坑栽粧,將遮陽網固定在粧上進行遮陽; [0037] 7)撤除遮陽網:遮陽15-20天、馬鈴薯株高在40-60cm時,撤除遮陽網,蹲苗練苗,同 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并除草,培土厚度5-10cm;
[0038] 8)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
[0039] 9)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40] 實施例2
[0041] -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具體步驟為:
[0042]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43]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 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44]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劃線開溝起壟,壟高25-30cm,壟面平整后,在壟上 開深15-20cm,寬10-15cm的小溝;
[0045]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N: P2〇5: K20= 15:7:18)68kg/畝,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機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且 間隔種薯5cm;
[0046] 5)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 5cm,饒透水,再覆土 5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使小 溝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凹槽形;
[0047] 6)搭建遮陽網:播種后25-30天馬鈴薯全部出苗,出苗后待株高為5-lOcm時,進行 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為5cm,然后沿著壟間挖坑栽粧,粧埋入地下至少40cm,地上部分 高160-180cm,將遮陽網固定在粧上進行遮陽,遮陽網的規格為4米寬的兩針遮陽網,遮光率 為 70%;
[0048] 7)撤除遮陽網:遮陽15-20天、馬鈴薯株高在40-60cm時,撤除遮陽網,蹲苗練苗,同 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并除草,培土厚度5-10cm;
[0049] 8)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藥 劑是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和72%霜脲?錳鋅375倍稀釋液交替使用,每 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0050] 9)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51] 實驗分析
[0052] 2015年進行馬鈴薯不同栽培方式試驗,具體實施方案如下:2014年前茬玉米收獲 后對地塊進行深翻,2015年開春后根據土壤墑情及時整地,2015年4月12日統一播種。試驗 設四個處理:
[0053] 隨機區組排列,每處理為一組,設3個重復,每重復種30株,株距25cm,行距70cm,兩 兩處理間間隔70cm寬走道,四周設保護行,小區面積為94.5m2。撤除遮陽網當天同時測量四 個處理馬鈴薯的株高、主莖數、莖粗、葉面積等農藝性狀。四個處理同一天統一收獲,每重復 連續取10株統計考種,(50g以下為小薯,50-150g為中薯,大于150g為大薯),統計計算單株 結薯數、大中小薯率、單株重、折合畝產等。
[0054]處理一:采用傳統平播起壟方法進行馬鈴薯栽培,且不進行遮陽處理。
[0055]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56]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 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57]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等行距劃線開10cm深的淺溝;
[0058]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N: P2〇5: K20= 15:7:18)68kg/畝,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機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且 間隔種薯5cm;
[0059] 5)覆土:播種施肥后覆土 10cm厚,平整地面;
[0060] 6)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播種后不澆水,等待其自然出苗;現蕾開花期結合除草進 行中耕培土;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藥劑是58%甲霜靈錳鋅 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和72 %霜脲?錳鋅375倍稀釋液交替使用,每7天噴一次,連續2-3 次;
[0061] 7)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待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62] 處理二:采用傳統平播起壟方法進行馬鈴薯栽培,且在馬鈴薯全部出苗后,進行 15-20天的遮陽處理。
[0063]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64]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 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65]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等行距劃線開10cm深的淺溝;
[0066]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N: P205: K20= 15:7:18)68kg/畝,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機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且 間隔種薯5cm;
[0067] 5)覆土:播種施肥后覆土 10cm厚,平整地面;
[0068] 6)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播種后不澆水,等待其自然出苗;出苗后待植株5-lOcm時 搭建遮陽網遮陽,15-20天后撤除遮陽網;現蕾開花期結合除草進行中耕培土;關注晚疫病 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藥劑是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 和72%霜脲?錳鋅375倍稀釋液交替使用,每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0069] 7)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待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70] 處理三:采用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法進行馬鈴薯栽培,不進行遮陽處理。
[0071]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〇 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72] 2)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 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 干凈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 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0073]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劃線開溝起壟,壟高25-30cm,壟面平整后,在壟上 開深15-20cm,寬10-15cm的小溝;
[0074] 4)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kg/畝,復合肥(N: P2〇5: K20= 15:7:18)68kg/畝,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機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且 間隔種薯5cm;
[0075] 5)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 5cm,饒透水,再覆土 5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使小 溝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凹槽形;
[0076] 6)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馬鈴薯出苗后,株高5-lO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并于 現蕾開花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藥 劑是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和72%霜脲?錳鋅375倍稀釋液交替使用,每 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0077] 7)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 掉地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
[0078]處理四:采用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法進行馬鈴薯栽培,且待馬鈴薯全部出苗 后進行15-20天的遮陽處理。
[0079] 1)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不是茄科作物,優 選為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 碎、無坷垃;
[0080] 2)種薯處理:選擇云南主栽品種麗薯6號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 爛、破損等不合格種薯和雜薯,種薯大小以50-80g為宜;用清水沖洗干凈,洗去表面土壤,達 到清除帶菌土壤和害蟲等目的;并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滅 殺種薯攜帶病菌;撈起瀝干置于室外干凈地面晾干(選擇晴朗的早晨或下午,不在中午陽光 暴曬的時候曬種),再用2.5%的溴氰菊酯兌水2500倍液對種薯均勻噴霧,防治催芽期間的 蚜蟲、塊莖蛾等害蟲叮咬馬鈴薯幼芽,導致感染病害;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不宜多 裝,袋子平放后平鋪3層即可),放入室內陰涼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袋子;待到芽長 0 · 3-0 · 5cm時,即可播種;
[0081 ] 3)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先在地塊上劃好線,然后按線起壟,壟高25-30cm, 壟面平整后,在壟上開深15-20cm,寬10-15cm的小溝(溝呈上寬下窄的凹槽形);
[0082] 4)播種:起壟開溝當天,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并按精制有機肥 345kg/畝,復合肥(N: P2〇5: K20= 15-7-18)68kg/畝的量施入肥料,先施入復合肥再施有機 肥,有機肥覆蓋在復合肥上面,肥料間隔種薯5cm,防止燒苗;
[0083] 5)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5cm厚,饒透水,再緊跟著覆土5cm,總共覆土厚 10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應使壟上微溝形成凹槽形(兩邊高中間低,呈斜坡);最后壟的標準 是:壟與壟之間距離寬70cm,壟高30cm,壟面寬35-40cm,大壟壟溝寬20-25cm,壟上小溝底寬 10-15cm,小溝深 5-10cm;
[0084] 6)搭遮陽網:待馬鈴薯全部出苗,苗高5-10cn時,在以3個重復為一組,順著馬鈴薯 壟溝間隔3.5米挖坑栽粧,要求粧埋入地下至少40cm深,地上部分高160-180cm,然后固定遮 陽網對馬鈴薯進行遮陽,遮陽網規格為4米寬的2針遮陽網,遮光率為70%;同時進行第一次 中耕培土;
[0085] 7)撤除遮陽網:遮陽15-20天,馬鈴薯株高40-60cm,及時撤除遮陽網,同時結合除 草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為5-lOcm,形成高壟,減小后期雨水較多對馬鈴薯產生的 不利影響,同時也降低后期高溫對馬鈴薯薯塊膨大造成的不利影響,降低青薯率;
[0086] 8)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馬鈴薯播種后不澆水,依靠自然降雨。隨著雨季的到來, 及時關注病蟲害(主要是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72%霜脲?錳鋅375倍液交替使用,間隔7天噴一 次,連續2-3次;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前三個處理相同;
[0087] 9)及時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 %變黃,植株開始枯萎,塊莖易脫落時,根據天氣 情況選擇晴朗天氣統一收獲,收獲前7天割掉地上部莖葉放入溝中(有條件應將莖葉帶出田 外),曬地,收獲后要曬半天,待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去土后分級裝袋,避免中午陽光暴曬。 [0088]結果與分析:
[0089] 2015年,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基本沒有降雨過程。經田間觀察統計,高壟凹溝二 次覆土栽培方式較傳統平播起壟栽培方式,馬鈴薯出苗提前20-25天,出苗快,出苗整齊。說 明播種時適當澆水增加土壤墑情對馬鈴薯出苗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高壟凹溝栽培 能提高土壤溫度,同時采用澆水后二次覆土技術,能顯著增加馬鈴薯種薯周圍的土壤墑情, 抑制蒸發,防止土壤板結,促進馬鈴薯出苗。
[0090] 不同處理方法對麗薯6號農藝性狀的影響見表1。
[0091] 從表1中可看出,遮陽處理主要影響的是馬鈴薯的株高、總葉面積、葉面積指數和 莖粗。其中,遮陽后對株高影響最大,處理二和處理四分別較處理一和處理三增加99.26% 和179.03%,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一和處理二出苗較晚,接近6月份才出苗,此時雨 熱同季,植株生長較快,差異沒有干旱季節大。處理二和處理四單株總葉面積分別較處理一 和處理三增加219.16%和194.29%,;葉面積指數分別較處理一和處理三增加207.95%和 194.74%,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構成作物干物質產量的90%以上是光合產物,產量形成 與光合作用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光合能力的強弱、 葉面積的合理動態變化及葉面積指數的大小直接關系到產量的高低。一般,馬鈴薯最大葉 面積指數在等行距配置下,適宜范圍為3.3-5.1,由表1可知遮陽處理能促進馬鈴薯葉面積 指數提前達到適宜葉面積指數范圍,再加上遮陽處理馬鈴薯總葉面積也較大,保證有充足 的光合面積,"源一一庫"關系中,有充足的源物質供給,光合產物較多,為馬鈴薯高產奠定 堅實的基礎。從圖1和圖2中也能直觀的看出遮陽處理組的長勢優于不遮陽處理組。
[0092]表1遮陽處理對麗薯6號農藝性狀的影響 [0093]
[0094]注:數據表示為"平均值土標準差",小寫字母表示p〈0.05顯著水平的差異,大寫字 母表示p〈0.01顯著水平的差異。
[0095] 遮陽處理對馬鈴薯麗薯6號單株結薯數、單株鮮薯重及其分級的影響。
[0096] 從表2中可以看出,高壟凹溝遮陽栽培能極顯著提高麗薯6號單株結薯數和單株鮮 薯重,其中單株結薯數較其他處理增加3-4個,提高55.56 % -92.16 %,單株鮮薯重較其他處 理增加41.05%-135.09%;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式能極顯著提高馬鈴薯商品薯率,減 少小薯率。遮陽處理對馬鈴薯大、中和小薯率沒有明顯影響。遮陽后,傳統平播栽培方式單 株結薯數和單株鮮薯重分別提高23.53%和38.60% ;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式二者分別 提高 58.06 % 和 41.05 %。
[0097] 表2遮陽處理對麗薯6號結薯的影響
[0098]
[0099]注:數據表示為"平均值土標準差",小寫字母表示p〈0.05顯著水平的差異,大寫字 母表示p〈0.01顯著水平的差異,下同。
[0100]遮陽處理對麗薯6號產量的影響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 式遮陽處理后產量極顯著增加,其中遮陽處理折合畝產5116.96kg,而不遮陽處理折合畝產 為3597.03kg,二者相差1519.93kg,遮陽處理較對照增產42.26%,增產極顯著,經濟效益明 顯。傳統平播起壟栽培方式,遮陽后畝產量為2996.4 lkg,而不遮陽處理畝產僅為 2183.83kg,增產37.21 %,增產明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栽培較傳統平播起壟栽培增產 134.31%,增產極顯著,效果明顯。
[0101]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采用本發明的高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技術,較傳統平播起壟 栽培提早出苗20-25天,且出苗整齊,而且產量也較高。遮陽處理后,馬鈴薯植株生長迅速, 株高增加99.26 %-179.03 %,差異極顯著;總葉面積和葉面積指數分別增加194.29%-219.16%和194.74%-207.95%,差異極顯著;遮陽處理對馬鈴薯大、中和小薯率沒有明顯 影響。遮陽后,傳統平播栽培方式單株結薯數和單株鮮薯重分別提高23.53%和38.60% ;高 壟凹溝二次覆土栽培方式二者分別提高58.06%和41.05%。
[0102] 高壟凹溝遮陽栽培方式較傳統平播起壟栽培能極顯著提高麗薯6號單株結薯數和 單株鮮薯重,其中單株結薯數高92.16%,單株鮮薯重增加135.09%,增產134.31%,增產極 顯著,同時商品薯率增加5.93%,青薯率降低,經濟效益明顯。
[0103]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及附圖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 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 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 圍。
【主權項】
1. 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 1) 選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的沙土或壤土,前茬作物為非茄科作物,優選為 禾本科作物,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播種前深耕細耙,耕深25-30cm,土壤平整、細碎、無 坷垃; 2) 種薯處理: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播種前15-20天,剔除腐爛、破損的不合格種薯,用清 水沖洗干凈,用多菌靈和甲霜靈錳鋅600倍稀釋液浸泡15-20分鐘,撈起瀝干置于室外干凈 地面晾干,再用溴氰菊酯溶液對種薯均勻噴霧,再次晾干后,裝入尼龍網袋,放入室內陰涼 通風處散光催芽,3-5天翻轉尼龍網袋,芽長至0.3-0.5cm,即可播種; 3) 起壟開溝:按行距70cm的規格劃線開溝起壟,壟高25-30cm,壟面平整后,在壟上開深 15_20〇11,寬10-15〇11的小溝; 4) 播種:將種薯按25cm的株距平播到小溝內,施入有機肥345 kg/畝,復合肥68 kg/畝; 5) 覆土饒水:播種施肥后先覆土 5cm,饒透水,再覆土 5cm,第二次覆土完成后使小溝形 成兩邊高中間低的凹槽形; 6) 搭建遮陽網:播種后25-30天馬鈴薯全部出苗,出苗后待株高為5-lOcm時,進行第一 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為5cm,然后沿著壟間挖坑栽粧,將遮陽網固定在粧上進行遮陽; 7) 撤除遮陽網:遮陽15-20天、馬鈴薯株高在40-60cm時,撤除遮陽網,蹲苗練苗,同時進 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并除草,培土厚度5-10cm; 8) 田間管理及病害防治:關注晚疫病的發生情況,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藥防治; 9) 收獲:田間馬鈴薯葉片80%變黃,植株枯萎時,選擇晴朗天氣收獲,收獲前7天割掉地 面上部的莖葉,放入溝中,曬地,收獲后馬鈴薯表面土壤干燥后再分級裝袋。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2)中,優選種薯的大小為50-80g。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的溴氰菊酯溶液是以濃度為2.5%的溴氰菊酯兌2500倍水配制而成。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2)中,種薯裝袋時尼龍網袋平放,平鋪3層種薯即可。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4)中,復合肥為N:P2〇 5:K20=15:7:18,施用時先施復合肥,再施有機肥,有機肥 覆蓋在復合肥上,且間隔種薯5 cm。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6)中,所述粧埋入地下至少40cm,地上部分高160-180cm,所述遮陽網的規格為 4米寬的兩針遮陽網,遮光率為70%。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高壟凹溝二次覆土遮陽抗旱高產栽培方法,其特 征在于:步驟8)中,藥劑是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和72%霜脲?錳鋅375倍 稀釋液交替使用,每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文檔編號】A01G1/00GK106069102SQ201610493711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9日
【發明人】郭華春, 李彩斌, 王瓊
【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