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型插秧機和乘坐型直播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乘坐型插秧機和乘坐型直播機,具體而言,所述乘坐型插秧機和所述乘坐型直播機具有車輪支承部件和懸架機構,所述車輪支承部件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在機體并支承后車輪,所述懸架機構橫跨連結在所述機體和所述車輪支承部件之間。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上述乘坐型插秧機,目前已有例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乘坐型插秧機。就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乘坐型插秧機而言,具有作為車輪支承部件的后車軸箱,所述后車軸箱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在機體并支承后車輪。所述乘坐型插秧機裝載有懸架彈簧,所述懸架彈簧橫跨后車輪箱的承接部和機體框架的承接部,所述后車輪箱的承接部經由托架和支承銷支承在后車輪箱。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I:日本發明專利申請公開公報“特開2006-273195號”
【實用新型內容】
[0006](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0007]就設置有上述懸架機構的乘坐型插秧機而言,具有設定車輪支承部件的下降界限的結構,用于設定后車輪的下降界限。設定該下降界限的下限設定機構需要具有規定的強度,使得即使懸架彈簧和車輪支承部件等的負重施加到下限設定機構,也能夠設定規定的下降界限。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乘坐型插秧機和乘坐型直播機,不僅能夠按照規定設定后車輪的下降界限,而且具有易于組裝和調整的下限設定機構。
[0009](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0]本實用新型的乘坐型插秧機和乘坐型直播機的特征在于,
[0011 ]具有:車輪支承部件,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在機體并支承后車輪;以及懸架機構,橫跨連結在所述機體和所述車輪支承部件之間,
[0012]所述懸架機構具有:車輪側彈簧承接部,支承在所述車輪支承部件;機體側彈簧承接部,支承在所述機體;懸架彈簧,橫跨裝載在所述車輪側彈簧承接部和所述機體側彈簧承接部之間;限制桿支承部,設置在所述機體側彈簧承接部;以及下降限制桿,設定所述車輪側彈簧承接部的下降界限,其下端側支承在所述車輪側彈簧承接部,其上端側以能夠在設定范圍內上下滑動的方式支承在所述限制桿支承部,
[0013]所述限制桿支承部具有:框體部,形成為朝水平方向開放的槽形,從所述機體側彈簧承接部向下方延伸;支承體,支承在所述框體部的內部,以能夠在所述設定范圍內上下滑動的方式支承所述下降限制桿;以及加強板部,連結在所述框體部的槽開放端部,支承所述支承體的位于所述槽開放端部側的端部。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作用和效果。
[0015]通過將框體部形成為朝水平方向開放的槽形,能夠使框體部具有槽開放口,從而能夠容易地從框體部的外部經由槽開放口向框體部的內部插入操作件,以便組裝或調整下降限制桿。如上所述,框體部呈槽形,當下降限制桿隨著車輪側彈簧承接部下降,支承體阻擋支承下降限制桿時,由于支承體不僅在受到框體部的支承的同時阻擋支承下降限制桿,而且在受到加強板部的支承的同時阻擋支承下降限制桿,因此,即使車輪支承部件和懸架彈簧等的負重施加至下降限制桿,下降限制桿也能夠牢固地支承在規定位置,從而將車輪側彈簧承接部的下降界限設定在規定的位置。
[0016]因此,不僅能夠將車輪側彈簧承接部的下降界限設定在規定的位置,從而將后車輪的下降界限設定在規定的位置,而且易于在組裝或調整下降限制桿時將操作件插入框體部的內部進行作業。
[0017]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所述加強板部位于所述支承體的下方,從下方對所述支承體的位于所述槽開放端部側的端部進行阻擋支承。
[0018]根據該結構,由于加強板部位于支承體的下方,加強板部從下方對支承體的位于框體部的槽開放端部側的端部進行阻擋支承,因此,即使不通過焊接等方式連結加強板部和支承體,通過使加強板部的上端面沿著支承體的下表面,也能夠實現加強板部對支承體的支承。與使加強板部位于支承體的橫向外側,并連結加強板部和支承體的結構相比,能夠省略連結加強板部和支承體的連結單元及連結作業,使得支承構造簡單且制作容易。
[0019]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所述加強板部的上端面的位于所述框體部的槽開放口的兩橫向端側的部位形成為倒角形狀,所述倒角形狀在所述部位和所述支承體之間形成間隙。
[0020]根據該結構,由于加強板部的上端面的位于框體部的槽開放口的兩橫向端側的部位形成為倒角形狀,所述倒角形狀在所述部位和支承體之間形成間隙,因此,能夠使加強板部的上端面容易且準確地沿著支承體的下表面。也就是說,即使在支承體與框體部連結的位置的角落存在焊珠等障礙物,也能夠通過倒角形狀所形成的間隙避免加強板部抵接障礙物,使加強板部的上端面沿著支承體的下表面。由此,能夠省略加強板部與支承體之間的焊接等連結工序。
[0021]在上述結構中,作為優選,所述框體部形成為朝機體前方開放的槽形,在所述下降限制桿的從所述支承體向上方凸出的部位,裝載有調節螺絲,所述調節螺絲變更設定所述下降界限。
[0022]根據該結構,由于框體部為朝機體前方開放的槽形,因此能夠從框體部的前方在框體部的內部對下降限制桿進行組裝或調整作業。從框體部的前方進行的操作不易受到后車輪的干涉,易于操作。加強板部位于支承體的下方,不易成為對位于支承體上方的調節螺絲進行操作時的障礙。因此,能夠容易地操作調節螺絲,輕松且迅速地對后車輪的下降界限進行調節。
【附圖說明】
[0023]圖I是表示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側視圖。
[0024]圖2是表示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俯視圖。
[0025]圖3是表示后車輪的支承構造的側視圖。
[0026]圖4是表示后車輪的支承構造的俯視圖。
[0027]圖5是表示懸架機構的主視圖。
[0028]圖6是表示懸架機構的縱剖側視圖。
[0029]圖7是表示限制桿支承部的縱剖側視圖。
[0030]圖8是表示在取下加強板部的狀態下的限制桿支承部的立體圖。
[0031 ]圖9是表示上連桿的支承部的縱剖后視圖。
[0032]附圖標記說明
[0033]4:后車輪
[0034]10:車輪支承部件(后輪驅動箱)
[0035]50:懸架機構
[0036]51:車輪側彈簧承接部
[0037]52:機體側彈簧承接部
[0038]53:懸架彈簧
[0039]55:下降限制桿
[0040]60:限制桿支承部
[0041]61:框體部
[0042]61a:槽開放口
[0043]62:支承體
[0044]62b:支承體的端部
[0045]64:調節螺絲
[0046]65:加強板部
[0047]65t:上端面
[0048]65a:上端面的部位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以下,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50]圖I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乘坐型插秧機的整體的俯視圖。如圖I和圖2所示,F為行駛機體I的“前”,B為行駛機體I的“后”,L為行駛機體I的“左”,R為行駛機體I的“右”。
[0051]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乘坐型插秧機具有行駛機體I,行駛機體I在機體框架2的下部裝備有左右一對前車輪3和左右一對后車輪4。左右兩側的前車輪3能夠轉向操作且能夠驅動。左右兩側的后車輪4能夠驅動。在行駛機體I的前部設置有動力部5 ο在動力部5設置有發動機6 ο通過使發動機6輸出的動力經由變速箱7傳遞至左右兩側的前輪驅動箱8,從而驅動左右兩側的前車輪3。通過使發動機6輸出的動力經由變速箱7和回轉軸9傳遞至后輪驅動箱10,從而驅動左右兩側的后車輪4。
[0052]在行駛機體I的后部設置有駕駛部11。在駕駛部11設置有駕駛座椅12和方向盤13。方向盤13設置在駕駛座椅12的前方。方向盤13與左右兩側的前車輪3的轉向操作部連結。通過回轉操作方向盤13,能夠轉向操作左右兩側的前車輪3。
[0053]連桿機構14從機體框架2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秧苗插植裝置20連結在連桿機構14的延伸端部。連桿機構14以能夠上下擺動的方式支承在機體框架2。通過利用升降缸15對連桿機構14進行升降操作,能夠對秧苗插植裝置20在下降作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