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玉米秸無菌栽培雙孢菇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利用玉米秸無菌栽培雙孢菇技術。
雙孢菇具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工藝特點為以稻草、麥秸為主料,輻以畜禽糞便,利用微生物作用進行前發酵、后發酵,原料腐熟后接種栽培,此種工藝具有如下缺點1.原料須經前發酵、后發酵進行腐熟,工藝繁瑣,生產周期長達70天左右;2.受外界氣溫、季節影響大,作坊式生產模式難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3.發酵過程中營養損失大,造成產量低、效益差。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工藝簡單、高產高效、易形成規模化生產的利用玉米秸桿無菌栽培孢菇技術。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利用玉米秸無菌栽培雙孢菇技術,它包括有以下步驟a.將玉米秸切割分段,再混合以畜禽糞便,使其達到碳氮比25~35∶1;b.調整質量水份比為68~72%,酸堿度PH值為6.8~7.5;c.將配好的物料置于溫度121~132℃,壓力8~12Kg/cm條件下水解12~20分鐘;d.再次調整物料酸堿度PH值為6.8~7.5,并滅菌;e.裝入栽培場地,自然發溫到40~50℃,排放有害氣體,利用高溫菌發酵,積累營養源;f.在溫度22~28℃下接種,在溫度22~27℃,濕度90~95%條件下發菌;g.覆3~5cm團粒結構的不滅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1.不需將原料進行前發酵,后發酵腐熟原料,節省了工藝步驟,生產周期縮短為25~30天;2.減少發酵過程中的營養損失,產量提高了一倍;3.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生產模式;4.本發明可采用玉米秸作為原料,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生產出口創匯產品,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實施例它包括有以下步驟1.根據雙孢菇營養需要,將切割分段好的玉米秸,混以畜禽糞便按碳氮比30∶1,質量水份比為70%,酸堿度為7的標準配好后混勻;2.將配好的物料置于溫度130℃,壓力10Kg/cm條件下水解15分鐘,使物料快速裂解,重組;3.栽培基再次檢測,調整酸堿度為7,徹底滅菌并消滅物料中一切蟲卵,成為物料均勻,質地松軟,保水通氣性能好,適于蘑菇菌絲發育的培養基;4.盡快裝入保溫,保濕性能好的栽培場地,可自然發溫到50℃,有效地排放出影響菌絲發育的游離氨及有害氣體,消滅由于搬倒,運輸過程中侵入的有害生物,利用高溫菌發酵,積累有用的營養源。5.在溫度25℃下接種,溫度25℃,濕度95%條件下發菌;6.覆3~5cm團粒結構的不滅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玉米秸無菌栽培雙孢菇技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以下步驟a.將玉米秸切割分段,再混合以畜禽糞便,使其達到碳氮比25~35∶1;b.調整質量水份比為68~72%,酸堿度PH值為6.8~7.5;c.將配好的物料置于溫度121~132℃,壓力8~12Kg/cm條件下水解12~20分鐘;d.再次調整物料酸堿度PH值為6.8~7.5,并滅菌;e.裝入栽培場地,自然發溫到40~50℃,排放有害氣體,利用高溫菌發酵,積累營養源;f.在溫度22~28℃下接種,在溫度22~27℃,濕度90~95%條件下發菌;g.覆3~5cm團粒結構的不滅菌土,正常栽培管理即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玉米秸無菌栽培雙孢菇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1.不需將原料進行前發酵,后發酵腐熟原料,節省了工藝步驟,生產周期縮短為25~30天;2.減少發酵過程中的營養損失,產量提高了一倍;3.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生產模式;4.本發明可采用玉米秸作為原料,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生產出口創匯產品,形成生態良性循環。
文檔編號C12N1/22GK1263696SQ0010348
公開日2000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15日
發明者趙春練, 趙占軍, 趙占云 申請人:趙春練, 趙占軍, 趙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