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紅薯米的加工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糧食加工技術,特別是紅薯米的加工技術。
背景技術:
稻谷和大、小麥經加工后生成的大米和面粉是我國的傳統主食,紅薯、玉 米、高粱等雜糧為輔食。我國紅薯產量較大, 一般有白薯、黃薯、黑(紅)薯 等品種,但人們通常是生吃或熟吃,口味單一。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紅薯紅薯單一吃法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以紅薯為主料,佐以 相關的輔料和營養強化劑,用專用設備加工成大米形狀的紅薯米,作為主食進 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加工過程)
一、 主料預處理
1、 將紅薯洗滌后去皮、去渣。
2、 將紅薯煮熟后搗爛成糊狀。
二、 主、輔料和營養強化劑混合攪拌
1、 混合
① 將熟糊狀紅薯和輔料(芝麻粉、綠豆粉、碎米粉、面粉或紅薯淀粉等) 按重量比70%~80% : 20%~30%混合。
② 加入適量的營養強化劑(維生素B,、鈣、賴氨酸、食鹽等)。
2、 攪拌
① 將含有上述三大種成份的混合物充分均勻攪拌。
② 在攪拌后的混合物中用適量的碎米粉或面粉調和干濕度,致使混合物的 含水量為30% 35%。
三、 混合物成型干燥
1、將攪拌后的混合物送入米粒成型機,壓制成橢圓形或細長形米粒形狀, 獲得紅薯米;米粒規格長5.5mm 7.5mm,寬1.5mm 3.5mm,長寬比值1.6mm 3.7mm。
2、 將壓制后的紅薯米送入烘烤間干燥,烘烤溫度為90°C 95°C,時間為 35min 45min。
3、 將干燥后的紅薯米取出自然冷卻,保持其含水量在12%左右,最終獲得 紅薯米成品。
本發明的主要特點是①紅薯米作為一種新的與大米混吃主食進入日常生 活后,豐富了飲食文化內涵,增強了人們飲食生活格調。②紅薯米補充了大米 或面粉本身所缺乏的營養元素,有效增強了食用者的健康素質。③與大米或面 粉相比,紅薯米香味獨特,口感清新,是一種符合人們飲食要求的新主食產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取重量比為70%糊狀熟白薯、10%芝麻粉、10%綠豆粉和10%碎 米粉,再加入適量的維生素Bp鈣和賴氨酸,充分均勻攪拌后用碎米粉調和干 濕度,其含水量為32%;將混合物送入米粒成型機,制成長6mm、寬2mm長 寬比值3的橢圓形白色紅薯米;將白色紅薯米在室溫為95'C的烘烤間干燥40min 后取出自然冷卻,含水量為12%。最終獲得白色紅薯米成品。
實施例2:取重量比為75%糊狀熟黃薯、10%芝麻粉、10%碎米粉和5%面 粉,再加入適量的鈣、賴氨酸和食鹽,充分均勻攪拌后用面粉調和干濕度,其 含水量為35%;將混合物送入米粒成型機,制成長6.5mm、寬2.5mm長寬比值 2.6的細長形橙黃色紅薯米;將橙黃色紅薯米在室溫為9(TC的烘烤間干燥45min 后取出自然冷卻,含水量為12%。最終獲得橙黃色紅薯米成品。
實施例3:取重量比為80%糊狀熟黑薯、5%芝麻粉、5%綠豆粉、8%碎米粉 和2%紅薯淀粉,再加入適量的維生素Bi、鈣、賴氨酸和食鹽,充分均勻攪拌后 用碎米粉調和干濕度,其含水量為35%;將混合物送入米粒成型機,制成長7mm、 寬3mm長寬比值2.5的橢圓形紅色紅薯米;將紅色紅薯米在室溫為95。C的烘烤 間干燥40min后取出自然冷卻,含水量為12%。最終獲得紅色紅薯米成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紅薯米的加工技術,其特征在于它的加工過程為(1)、主料預處理①、將紅薯洗滌后去皮去渣;②、將紅薯煮熟后搗爛成糊狀;(2)、主、輔料和營養強化劑混合攪拌①混合a、將主料熟糊狀紅薯和輔料按重量比70%~80%:20%~30%混合;b、加入適量的營養強化劑;②攪拌a、將含有上述三大種成份的混合物充分均勻攪拌;b、在攪拌后的混合物中用適量的碎米粉或面粉調和干濕度,致使混合物的含水量為30%~35%;(3)、混合物成型干燥①將攪拌后的混合物送入米粒成型機,壓制成米粒形狀的紅薯米;②將壓制成的紅薯米送入溫度為90℃~95℃的烘烤間干燥35min~45min;③將干燥后的紅薯米取出自然冷卻,保持其含水量在12%左右。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紅薯米的加工技術,其特征在于輔料為芝麻 粉、綠豆粉、碎米粉、面粉或紅薯淀粉等。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紅薯米的加工技術,其特征在于營養強化劑 為維生素Bp鈣、賴氨酸和食鹽等。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紅薯米的加工技術,其特征在于壓制的紅薯 米為橢圓形或細長形,其規格為長5.5mm 7.5mm,寬1.5mm 3.5mm,長寬比值 1.6 3.7。
全文摘要
一種以紅薯為主料,佐以芝麻粉、綠豆粉、碎米粉、面粉或紅薯淀粉等輔料和維生素B<sub>1</sub>、鈣、賴氨酸、食鹽等營養強化劑,經過選料、混合、攪拌、造粒、干燥后獲得白色、橙黃色或紫紅色紅薯米。紅薯米與大米混食,補充了大米本身所缺乏的營養元素,又具有熟紅薯的特別香味,打破了紅薯供應的季節矛盾和消費方式。
文檔編號A23L1/29GK101411443SQ20071003594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18日
發明者葉邦興 申請人:葉邦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