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及其制備方法。以新采摘的淡竹葉和茶葉為主要原料,以干燥的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為輔料用水浸提制得提取液,將其噴灑于經萎凋、切絲的淡竹葉和茶葉中,經過勻濕、發酵、干燥、冷卻等工序制得清燥降脂養生茶。該產品外觀色澤及形態美觀,經沖泡,茶湯金黃透亮、口感圓潤,具有清燥解毒、明目、降血脂等功效。本發明工藝合理,易于推廣,預期經濟與社會效益好。
【專利說明】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中國茶文化歷史久遠,人們對飲茶的喜愛長盛不衰。茶葉主要含有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成分,具有較強的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利尿功效,也有一定的抑制動脈硬化、抗菌和減肥等作用。然而,由于茶葉的功能性較少,難以滿足某些特殊身體狀況人群的需求。隨著人們對養生、健康認知的深入,茶葉代用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茶葉代用品也稱為代用茶,通常是指同于茶的飲用方式,由衛生部規定的食品分類中的“藥食同源類”、“可用于保健品類”兩類物品中的單種或多種物品組成,用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或者果實制成的茶制品。
[000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因食用肉類或高能量食物偏多導致身體燥熱和肥胖的人群數量持續增加,特別在應酬較多的男性中,該類情況更為常見,不僅影響了其工作狀態,甚至對其身體健康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開發具有清燥降脂功能的養生茶,對改善這類人群的身體狀況,提高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0004]目前,以清燥、減脂為主要功能的養生茶,所采用的原料中許多具有寒性,多采用將原料破碎、拼配而成的加工藝,因此產品的寒性較重,長期飲用易造成身體寒濕、胃腸不適、甚至腹泄等不良現象。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及其制備方法,以自然發酵為核心技術,制成沖泡型養生茶,保證了茶湯金黃透亮、口感圓潤,具有清燥解毒、明目、降血脂等功效。
[0006]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經選料、萎凋、配料、噴灑提取液、勻濕、發酵、干燥、冷卻而制得清燥降脂養生茶。
[0007]所述的提取液為以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為原料,干燥、粉碎至40目?80目,按質量百分比15%、20%、15%和50%進行配料后,加入用量為配料質量8倍?13倍的水,煮沸10?25min,過濾后冷卻至室溫制得的提取液。
[0008]所述的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選料:選取新采摘的淡竹葉和茶葉,茶葉為大葉種、中葉種、或小葉種;
(2)萎凋:將淡竹葉、茶葉置于避光、通風處,平鋪于絲網之上,厚度為2cm?5cm,放置至其含水率減小至45%?60% ;
(3)配料:將經萎凋的淡竹葉及茶葉分別沿葉片的橫向切絲,切絲寬度為0.3cm?0.8cm,小葉種茶葉可不切絲;將淡竹葉和茶葉按質量比1:1?1: 2.2進行配料,裝入滾筒混合機中混合均勻; (4)噴灑提取液:采用噴霧機向混合的配料中噴灑提取液,噴灑量為淡竹葉和茶葉混合料質量的8?35% ;
(5)勻濕:將噴灑了提取液的物料置于溫度為2V?10°C的避光環境中,攤鋪成2cm?5cm的薄層,保持30min?120min,使水分均勻滲透至物料中;
(6)發酵:將勻濕的物料平鋪于發酵床上,厚度為3cm?8cm,發酵室的相對濕度為85%?92%,發酵溫度為25°C?32°C,發酵時間為2.2h?3.5h ;
(7)干燥:采用溫度為80°C?96°C的熱空氣將發酵的茶干燥至含水率3%?5%;
(8)冷卻:將干燥的茶葉冷卻至常溫。
[0009]一種如上所述的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制得的養生茶。
[0010]本發明的顯著優點在于:
(I)本發明以形態好、適合于沖泡的淡竹葉和茶葉為主要原料,以形態和質構不適合于直接沖泡的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為輔料,經水浸提后將提取液噴灑于主要原料中,從而保證了產品具有良好的外觀和耐沖泡性。
[0011](2)本發明采用自然發酵工藝,促進成分的轉化,降低原料本身所具有的寒性,避免長期飲用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去火,降酯,體寒的人也適宜飲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是本發明的幾個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于此。
[0013]實施例1
1、選料:采摘淡竹葉和大葉種茶葉。
[0014]2、萎凋:將淡竹葉、茶葉分別置于避光、通風處,平鋪于絲網之上,厚度為5cm,放置至其含水率減小至60%。
[0015]3、配料:將萎凋的淡竹葉及大葉種茶葉分別沿葉片的橫向切絲,切絲寬度為
0.8cm,淡竹葉和茶葉按質量比1: 2.2進行配料,將配料裝入滾筒混合機中混合均勻。
[0016]4、噴灑提取液:將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干燥、粉碎至40目,按質量百分比15%、20%、15%和50%配料后,以配料質量8倍的水煮沸25min,過濾后冷卻至室溫制得提取液;采用噴霧機向混合的配料中噴灑提取液,噴灑量為淡竹葉和茶葉混合料質量的8%。
[0017]5、勻濕:將噴灑了提取液的物料置于溫度為2°C的避光環境中,攤鋪成5cm的薄層,保持30min。
[0018]6、發酵:將勻濕的物料平鋪于發酵床上,厚度為3cm,發酵室的相對濕度為85%,發酵溫度為25°C,發酵時間為3.5h。
[0019]7、干燥:采用溫度為96°C的熱空氣將發酵的茶干燥至含水率5%。
[0020]8、冷卻:將干燥的茶葉迅速冷卻至常溫。
[0021]實施例2
1、選料:采摘的淡竹葉和中葉種茶葉。
[0022]2、萎凋:將淡竹葉、茶葉分別置于避光、通風處,平鋪于絲網之上,厚度為3cm,放置至其含水率減小至52%。
[0023]3、配料:將萎凋的淡竹葉及中葉種茶葉分別沿葉片的橫向切絲,切絲寬度為
0.5cm,淡竹葉和茶葉質量比1:1進行配料,將配料裝入滾筒混合機中混合均勻。[0024]4、噴灑提取液:將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干燥、粉碎至80目,按質量百分比15%、20%、15%和50%配料后,以配料質量10倍的水煮沸20min,過濾后冷卻至室溫制得提取液;采用噴霧機向混合的配料中噴灑提取液,噴灑量為淡竹葉和茶葉混合料質量的22%。
[0025]5、勻濕:將噴灑了提取液的物料置于溫度為10°C的避光環境中,攤鋪成5cm的薄層,保持120min。
[0026]6、發酵:將勻濕的物料平鋪于發酵床上,厚度為8cm,發酵室的相對濕度為85%,發酵溫度為32°C,發酵時間為2.2h。
[0027]7、干燥:采用溫度為80°C的熱空氣將發酵的茶干燥至含水率3%。
[0028]8、冷卻:將干燥的茶葉迅速冷卻至常溫。
[0029]實施例3
1、選料:采摘的淡竹葉和小葉種茶葉。
[0030]2、萎凋:將淡竹葉、茶葉分別置于避光、通風處,平鋪于絲網之上,厚度為2cm,放置至其含水率減小至45%。
[0031]3、配料:將萎凋的淡竹葉沿葉片的橫向切絲,切絲寬度為0.3cm,按淡竹葉和茶葉質量比1: 1.8進行配料,將配料裝入滾筒混合機中混合均勻。
[0032]4、噴灑提取液:將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干燥、粉碎至60目,按質量百分比15%、20%、15%和50%配料后,以配料質量13倍的水煮沸lOmin,過濾后冷卻至室溫制得提取液;采用噴霧機向混合的配料中噴灑提取液,噴灑量為淡竹葉和茶葉混合料質量的35%。
[0033]5、勻濕:將噴灑了提取液的物料置于溫度為7°C的避光環境中,攤鋪成3cm的薄層,保持80min。
[0034]6、發酵:將勻濕的物料平鋪于發酵床上,厚度為5cm,發酵室的相對濕度為88%,發酵溫度為27°C,發酵時間為2.8h。
[0035]7、干燥:采用溫度為86°C的熱空氣將發酵的茶干燥至含水率4%。
[0036]8、冷卻:將干燥的茶葉迅速冷卻至常溫。
[003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經選料、萎凋、配料、噴灑提取液、勻濕、發酵、干燥、冷卻而制得清燥降脂養生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取液為以菊花、荷葉、桑葉、決明子為原料,干燥、粉碎至40目?80目,按質量百分比15%、20%、15%和50%進行配料后,加入用量為配料質量8倍?13倍的水,煮沸10?25min,過濾后冷卻至室溫制得的提取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燥降脂養生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選料:選取新采摘的淡竹葉和茶葉,茶葉為大葉種、中葉種、或小葉種; (2)萎凋:將淡竹葉、茶葉置于避光、通風處,平鋪于絲網之上,厚度為2cm?5cm,放置至其含水率減小至45%?60% ; (3)配料:將經萎凋的淡竹葉及茶葉分別沿葉片的橫向切絲,切絲寬度為0.3cm?0.8cm,小葉種茶葉可不切絲;將淡竹葉和茶葉按質量比1:1?1: 2.2進行配料,裝入滾筒混合機中混合均勻; (4)噴灑提取液:采用噴霧機向混合的配料中噴灑提取液,噴灑量為淡竹葉和茶葉混合料質量的8?35% ; (5)勻濕:將噴灑了提取液的物料置于溫度為2V?10°C的避光環境中,攤鋪成2cm?5cm的薄層,保持30min?120min,使水分均勻滲透至物料中; (6)發酵:將勻濕的物料平鋪于發酵床上,厚度為3cm?8cm,發酵室的相對濕度為85%?92%,發酵溫度為25°C?32°C,發酵時間為2.2h?3.5h ; (7)干燥:采用溫度為80°C?96°C的熱空氣將發酵的茶干燥至含水率3%?5%; (8)冷卻:將干燥的茶葉冷卻至常溫。
4.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備方法制得的清燥降脂養生茶。
【文檔編號】A23F3/34GK103749809SQ201310708026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宋洪波, 安鳳平, 賀永朝, 葉翌冬 申請人: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