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②混合攤青;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④發酵;⑤三段式烘干;⑥篩理。本發明在總結民間傳統制作經驗基礎上加以改進,建立一套了不受環境變化影響的,可在烏飯樹生長期間長時間生產芳香保健茶的完整加工流程。既充分利用了山上的野生保健資源,又為農民增收、保健茶產品開發開辟了新品種。
【專利說明】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烏飯樹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為杜胃$花科 Ericaceae 越桔屬 Vaccinium植物,又名牛筋、黑飯草、男續、南燭、染椒、沙蓮子等,主要分布于我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烏飯樹的根、葉、果實均可入藥。烏飯樹葉藥食同源的歷史已久,《開寶本草》、《本草綱目》和《本草經疏》均有記載,烏飯樹葉性平、味酸,益精氣,強筋骨,明目烏發,健脾益腎,葉片中含有的名貴天然黑色素對血液循環有調節作用,久服有輕身延年的功效。《本草匯言》:“益氣添髓,涼血養筋。”《本草經疏》:“發者,血之余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早白而顏枯槁。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養脾。”《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0003]在現有技術中還沒有一種采用烏飯葉與茶葉混合而成的烏飯茶。
【發明內容】
[0004]鑒于目前還沒有采用烏飯葉與茶葉混合而成的烏飯茶,本發明提供一種采用烏飯葉與茶葉混合而成的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
[0005]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
[0006]包括下列步驟:
[0007]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08]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1.5?4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18°C?25°C、濕度35%?40%下攤青14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09]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10]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18°C?22°C,保持95%以上濕度,發酵4?5小時;
[0011]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0°C?120°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75°C?85°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0°C?70°C下烘干20min ;
[0012]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13]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總結民間傳統制作經驗基礎上加以改進,建立一套了不受環境變化影響的,可在烏飯樹生長期間長時間生產芳香保健茶的完整加工流程。既充分利用了山上的野生保健資源,又為農民增收、保健茶產品開發開辟了新品種。【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6]實施例一
[0017]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18]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19]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3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20°C、濕度40%下攤青12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20]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21]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20°C,保持95%以上濕度,發酵4小時;
[0022]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5°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75°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5°C下烘干20min ;
[0023]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24]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0025]實施例二
[0026]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27]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28]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1.5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10°c、濕度36%下攤青12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29]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30]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19°C,保持95%以上濕度,發酵5小時;
[0031]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0°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82°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0°C下烘干20min ;
[0032]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33]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0034]實施例三
[0035]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36]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37]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2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23°C、濕度38%下攤青12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38]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39]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180C,保持95%以上濕度,發酵4.3小時;[0040]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3°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85°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2°C下烘干20min ;
[0041]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42]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0043]實施例四
[0044]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45]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46]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4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19°C、濕度35%下攤青12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47]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48]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21 °C,保持95 %以上濕度,發酵4.5小時;
[0049]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2°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78°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8°C下烘干20min ;
[0050]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51]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0052]實施例五
[0053]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0054]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0055]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2.5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22°C、濕度37%下攤青12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0056]③.同步揉捻: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茶葉的混合物在揉捻機上揉捻100分鐘,促進烏飯芽葉汁與茶葉汁混合均勻;
[0057]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22°C,保持95%以上濕度,發酵4.2小時;
[0058]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20°C下烘干15min ;第二次于80°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70°C下烘干20min;
[0059]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0060]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權利要求】
1.一種烏飯紅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 ①.選料:摘取二葉一心的鮮烏飯芽葉與二葉一心的鮮茶葉; ②.混合攤青:將鮮烏飯芽葉與鮮茶葉按質量比1: 1.5?4均勻混勻,攤在竹匾上,在恒溫抽濕房于18°C?25°C、濕度35%?40%下攤青14個小時,每兩個小時翻葉I次; ③.冋步揉搶:將攤青完后的烏飯葉和氽葉的混合物在揉搶機上揉搶100分鐘; ④.發酵:揉捻后的茶葉、烏飯葉在竹匾上用手工分開塊狀并抖松,然后置于恒溫發酵房,18 °C?22 °C,保持95 %以上濕度,發酵4?5小時; ⑤.三段式烘干:第一次于110°C?120°C下烘干15min;第二次于75°C?85°C下烘干20min ;第三次于60V?70°C下烘干20min ; 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第二次烘干和第三次烘干之間間隔30min ; ⑥.篩理:烘干結束后在竹匾上自然冷卻,用竹篩進行篩理和罐裝。
【文檔編號】A23F3/14GK103907712SQ201410145808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日
【發明者】黃士文, 戚榮榮, 戚敏, 施家威 申請人:寧波戚家山茶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