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包括鹵煮罐本體,鹵煮罐本體包括上部的筒體和與筒體底部連接的罐底,所述筒體和罐底內分別設有上夾層和下夾層,上夾層內設有上夾套,下夾層內設有下夾套,上夾套和下夾套內設有蒸汽管道;筒體的上部設有上部循環口,筒體的底部內側環向設有鹵煮屜支撐,鹵煮屜支撐上放置有若干層鹵煮屜;鹵煮屜包括鹵煮屜框,層疊起來的鹵煮屜框構成從上到下的筒形,稱為鹵煮屜豎筒;鹵煮屜支撐將鹵煮屜豎筒外壁底部與筒體內壁底部之間密封,鹵煮屜豎筒外壁與筒體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鹵煮屜支撐構成上側開口的環形腔體;本發明提供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可以保證筒體內部進行鹵煮的物料均勻受熱,能夠精確的控制鹵煮溫度和進度,最大限度的利用內部空間增加處理量,保證所鹵煮物料成熟度與口味一致。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鹵煮設備。
【背景技術】
[0002] 醬鹵類制品是我國傳統的一類肉制品,目前其市場容量及產量都有非常大的發 展。傳統的醬鹵類肉制品加工方法落后,基本上仍然沿用著傳統的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使 用過量的香辛料、老湯在夾層鍋內進行鹵煮。夾層鍋熱量損耗大、生產效率低而且因為加熱 不均勻導致生產的產品質量不穩定、顏色不均勻以及質地較硬等諸多缺點,遠遠落后于時 代的發展現狀要求中式醬鹵產品的生產加工方式必須改進完善。
[0003] 常規夾層鍋存在以下缺點: 1、 原料受熱不均勻,熱量損失大,制熟程度受影響(夾層鍋存在蒸汽流通死角,鍋體溫 度分布不均勻) 2、 產生的蒸汽污染環境; 2、 生產監控的溫度時間不準確; 3、 單次處理量小、質量和顏色不均一; 4、 物料相互堆疊,鹵湯不能有效傳熱和流動,導致產品風味強弱差異大; 5、 生產加工依靠人工經驗判定,生產方式不標準; 6、 原料的放入和取出單純依靠手工操作,靠人工翻動、倒鍋,生產勞動量大、效率低且 物料易破損; 7、 鹵湯依靠人工注入和舀出,勞動量大,導致鹵湯長期無法更換,產品不良物質,導致 產品質量隱患。
[0004] 8、原料疊放、擠壓,導致產品外觀賣相不佳。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精確的控制鹵煮溫度和進度, 最大限度的利用內部空間增加處理量。
[0006]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包括鹵煮罐本體,鹵煮罐本體包括上部的筒體和與筒體底 部連接的罐底,所述筒體和罐底內分別設有上夾層和下夾層,上夾層內設有上夾套,下夾層 內設有下夾套,上夾套和下夾套內設有蒸汽管道;筒體的上部設有上部循環口,筒體的底部 內側環向設有鹵煮屜支撐,鹵煮屜支撐上放置有若干層鹵煮屜;鹵煮屜包括鹵煮屜框,層疊 起來的鹵煮屜框構成從上到下的筒形,稱為鹵煮屜堅筒;鹵煮屜支撐將鹵煮屜堅筒外壁底 部與筒體內壁底部之間密封,鹵煮屜堅筒外壁與筒體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鹵煮屜支撐構成 上側開口的環形腔體;鹵煮罐本體的上側開口端連接有罐蓋,筒體的底部周邊設有多個出 湯液口,在堅向方向上,出湯液口位于鹵煮屜支撐的上方;出湯液口與環形腔體連通;罐底 的底部中心位置設有進湯液口,進湯液口上方連接有湯液分布器,湯液分布器包括支腿和 分布板,分布板位于進湯液口的上方;出湯液口、進湯液口之間通過管道連接有循環泵,上 部循環口與進湯液口之間通過管道連接。
[0007] 罐蓋連接有罐蓋梁,鹵煮罐本體一側設有鉸鏈支撐臂以及支座,鉸鏈支撐臂位于 支座上方,鉸鏈支撐臂的頂端與罐蓋梁的中部鉸接,罐蓋梁的靠外一端鉸接有直線運動的 直線推動結構,直線推動結構的下端與支座鉸接。
[0008] 筒體的形狀為方筒形或圓筒形,鹵煮罐本體內壁上堅向設有若干條鹵煮屜導軌, 鹵煮屜上對應固定設有定位桿,定位桿與鹵煮屜導軌滑動連接。
[0009] 直線推動結構為電動缸、氣缸、液壓缸中的任意一種。
[0010] 上、下夾套均為蜂窩板夾套。
[0011] 分布板上設有若干個小孔。
[0012] 鹵煮罐本體外側還設有保溫層,保溫層外側包裹有不銹鋼板層。
[0013] 鹵煮罐本體側壁上靠近罐蓋處設有溢流口。
[0014] 鹵煮罐本體的鉸鏈軸處連接有水平設置的轉動軸,轉動軸一端與鉸鏈軸固定連 接,轉動軸的另一端連接有手動蝸輪蝸桿,手動蝸輪蝸桿連接有手輪。
[0015] 所述支腿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在分布板的底面和罐底的內側面上。
[0016] 本發明提供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可以保證筒體內部進行鹵煮的物料均勻受 熱,能夠精確的控制鹵煮溫度和進度,最大限度的利用內部空間增加處理量,保證所鹵煮物 料成熟度與口味一致。
[0017] 本發明實現了物料不動,鹵湯動,實現泵循環后無縫傳遞,全面、徹底反應。具體各 項優點如下: 一、 鹵湯屬于熱和料的載體,通過監控溫度和時間,實現溫度真實、準確,同時能夠精確 反應,符合工藝設計; 二、 首先將鹵湯抽走,物料表層湯液控凈,出鍋產品不會有污染; 三、 泵循環替代物料的人工翻動,減少人工; 四、 鹵湯能夠迅速泵出,達到過濾和凈化的目的,避免物料在底層堆積發酸發臭; 五、 加熱層有兩個,實現工藝設計,滿足呈香需求; 六、 筒體及時騰空,可以及時刷洗清潔; 七、 物料的流動設計可以實現(均勻換熱,避免死角,實現鍋內工藝穩定)液體被合理 分布散開,從底部向上部、整個層面均勻上升,流量均勻,溫度均勻,升溫均勻,產品質量穩 定; 八、 多層籠屜結構,可隨意組裝,實現物料和湯液匹配執行工藝,實現標準化工藝執 行; 九、 籠屜的隨意組合,吊裝靈活,實現整批次物料從原料裝籠屜一入鍋一鹵煮一出鍋一 晾涼一冷卻等工藝過程,無需挪動物料,整批次產品整體移動,批次追蹤準確,現場管理提 升; 十、籠屜清晰簡便,周轉地盤避免鹵湯灑落地面,現場衛生; 十一、上部觀察投料口可準確觀察表層油脂厚度,通過溢流口及時回收,確保液料比穩 定,進而保障工藝穩定; 十二、鍋體夾層可通入冷水,實現鹵煮溫度精確; 十二、鍋蓋密封,避免香味流失逃逸; 十四、對于湯液的循環形式(物料不動而湯動,使物料不被破壞,同時能煮透煮均勻。
[0018] 十五、下上循環出液口切線設計,使液體流向順暢,湯液溫度均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取下罐蓋后)。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如圖1、2所示,本發明包括鹵煮罐本體14,鹵煮罐本體14包括上部的筒體21和與 筒體21的底部連接的罐底18,筒體21為大開口方筒形(筒體21可以根據實際制作成圓筒 形),罐底18位于鹵煮罐本體14的底部,筒體21與罐底18 -體連接。
[0021] 罐底18的堅向截面為圓錐形。筒體21內側設有上夾層(也稱之為方形內膽),上 夾層內設有上夾套5,罐底18內側設有下夾層,下夾層內設有下夾套19,上夾套5和下夾套 19均采用蜂窩板。上夾套5和下夾套19內盤繞有蒸汽管道,通過蒸汽加熱。蜂窩板內堅向 有多層板,堅向各層之間設有通道,蒸汽沿通道從上向下運動。
[0022] 鹵煮罐本體14的外側還設有保溫層,保溫層外部再由薄不銹鋼板整體包裹焊接, 整體防水、美觀。
[0023] 筒體21的開口端設有與之相配合的罐蓋11 ;罐蓋11上設有觀察投料口 12和罐蓋 梁10。筒體21的左側連接有鉸鏈支撐臂8和支座6,支座6位于鉸鏈支撐臂8的下方,鉸 鏈支撐臂8的上端與罐蓋梁10的中部鉸接,罐蓋梁10的左端設有配重塊23,罐蓋梁10的 左端還鉸接有電動缸7,電動缸7的下端與支座6鉸接,電動缸7通過伸縮帶動罐蓋梁10繞 鉸鏈支撐臂8的頂端轉動,從而打開或者閉合罐蓋11。為防止罐蓋11轉動超過預定位置, 還在適當位置設置有行程開關22。
[0024] 如圖2所示,筒體21的橫截面為正方形,筒體21內壁上堅向設有四條鹵煮屜導軌 13,四條鹵煮屜導軌13分為兩對,每對兩個,每對鹵煮屜導軌13固定在筒體21的前后兩側 側面上。筒體21內設有多層鹵煮屜24,每一層鹵煮屜24的外沿固定連接有四個定位桿17, 四個定位桿17分別與對應的鹵煮屜導軌13滑動連接,方便將鹵煮屜24放入。
[0025] 在筒體21和罐底18連接處環向連接有鹵煮屜支撐3,最底層的鹵煮屜24放置在 鹵煮屜支撐3上。
[0026] 每個鹵煮屜24包括矩形的鹵煮屜框24-1和安裝在鹵煮屜框24-1內的籠屜板,從 上到下依次疊放的多個鹵煮屜框24-1構成鹵煮屜堅筒25,鹵煮屜堅筒25為堅直的筒狀。 鹵煮屜堅筒25的形狀與筒體21內壁形狀相適配。鹵煮屜堅筒25與筒體21內壁設有一定 間距,鹵煮屜堅筒25從上到下封閉,將鹵煮屜堅筒25的內側和外側分隔開,保證湯料只能 從鹵煮屜堅筒25的頂部進入頂部的鹵煮屜24內,即只能從最頂部的鹵煮屜24進入鹵煮屜 24,然后向下流向下方的每一層鹵煮屜24。筒體21內壁、鹵煮屜支撐3、鹵煮屜堅筒25外 壁之間密封,筒體21和鹵煮屜堅筒25的底部之間通過鹵煮屜支撐3密封連接。三者之間 構成一個上側開口的環形腔體27,湯液不能從鹵煮屜支撐3進入到罐底18內。鹵煮屜支撐 3的堅截面形狀為楔形、平板型等多種形式。
[0027] 筒體21底部四周設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出湯液口 4。出湯液口 4與環形腔體27 連通。出湯液口 4焊接在筒體21與罐底18的接縫處,在鹵煮屜支撐3的上方,保證四個方 向的湯液能夠均勻的進入到管道內。出湯液口 4的高度盡可能低,盡可能靠近鹵煮屜支撐 3,以保證湯液能完全進入出湯液口 4。
[0028] 罐底18的底部中心位置設有進湯液口 1,罐底18內的底部連接有湯液分布器2, 湯液分布器2位于進湯液口 1的上方,湯液分布器2包括四條支腿2-1和分布板2-2,分布 板2-2為一平板,四條支腿2-1分別連接在進湯液口 1的四周,支腿的2-1上下兩端分別連 接在分布板2-2底面和罐底18的內側面上;分布板2-2位于進湯液口 1的正上方;保證所 進入湯液能夠均勻分布到筒體21內部。
[0029] 筒體21的側壁上端靠近罐蓋11處設有溢流口 28,能夠將溢出的湯液進行回收利 用。溢流口 20下方的側壁上設有上部循環口 20。上部循環口 20的高度低于最頂部的鹵煮 屜24,即高度低于鹵煮屜堅筒25。上部循環口 20與進湯液口 1之間通過管道連接。上部 循環口 20和出湯液口 4均沿切連接在筒體21的側壁上,這樣可以使液體流向順暢,湯液溫 度均勻。
[0030] 工作過程: 第一步,首先將所需要鹵煮的物料放在鹵煮屜24上,然后開動安裝在支座6上的電動 缸7,帶動罐蓋梁10沿著鉸鏈軸9旋轉打開。鹵煮屜24的定位桿17順著鹵煮屜導軌13進 入到筒體21內,最后落到鹵煮屜支撐3上。
[0031] 第二步,通過湯液進口 1將湯液注入到罐底18內,進入到罐底18內的湯液先遇到 湯液分布器2,湯液分布器2對湯液進行分散,保證湯液均勻分散。湯液經齒煮屜24圍成的 鹵煮屜堅筒25的頂部進入到筒體21內,進入到筒體21和鹵煮屜堅筒25之間的環形腔體 27內。
[0032] 第三步,然后開啟下夾套19的蒸汽加熱湯液。出湯液口 4連接外接的循環泵進口, 循環泵的出口連接湯液進口 1,這樣形成循環,使湯液運動起來均勻加熱物料。在鹵煮過程 中,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觀察投料口 12對湯液和物料進行觀察。
[0033] 第四步,鹵煮結束后,通過切換閥門將湯液通過湯液進口 1泵出罐底18,然后打開 罐蓋11,將鹵煮好的物料提出,完成鹵煮過程。
[0034] 筒體21的鉸鏈軸9處連接有水平設置的轉動軸26,轉動軸26的一端與鉸鏈軸9 固定連接,轉動軸26的另一端通過萬向節連接有手動蝸輪蝸桿15,手動蝸輪蝸桿15連接有 手輪16。轉動軸26、手動蝸輪蝸桿15以及手輪16,組成手動開蓋裝置。手動蝸輪蝸桿15 通過支架連接在筒體21的側壁上。
[0035] 若遇到停電狀況,可以通過旋轉手輪16來帶動手動蝸輪蝸桿15進而帶動罐蓋梁 10沿著鉸鏈軸9旋轉打開罐蓋11。
【權利要求】
1. 一種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包括鹵煮罐本體,鹵煮罐本體包括上部的筒體和與筒體 底部連接的罐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和罐底內分別設有上夾層和下夾層,上夾層內設有 上夾套,下夾層內設有下夾套,上夾套和下夾套內設有蒸汽管道;筒體的上部設有上部循環 口,筒體的底部內側環向設有鹵煮屜支撐,鹵煮屜支撐上放置有若干層鹵煮屜;鹵煮屜包括 鹵煮屜框,層疊起來的鹵煮屜框構成從上到下的筒形,稱為鹵煮屜堅筒;鹵煮屜支撐將鹵煮 屜堅筒外壁底部與筒體內壁底部之間密封,鹵煮屜堅筒外壁與筒體內壁以及位于底部的鹵 煮屜支撐構成上側開口的環形腔體;鹵煮罐本體的上側開口端連接有罐蓋,筒體的底部周 邊設有多個出湯液口,在堅向方向上,出湯液口位于齒煮屜支撐的上方;出湯液口與環形腔 體連通;罐底的底部中心位置設有進湯液口,進湯液口上方連接有湯液分布器,湯液分布器 包括支腿和分布板,分布板位于進湯液口的上方;出湯液口、進湯液口之間通過管道連接有 循環泵,上部循環口與進湯液口之間通過管道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罐蓋連接有罐蓋梁,鹵煮 罐本體一側設有鉸鏈支撐臂以及支座,鉸鏈支撐臂位于支座上方,鉸鏈支撐臂的頂端與罐 蓋梁的中部鉸接,罐蓋梁的靠外一端鉸接有直線運動的直線推動結構,直線推動結構的下 端與支座鉸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筒體的形狀為方筒 形或圓筒形,鹵煮罐本體內壁上堅向設有若干條鹵煮屜導軌,鹵煮屜上對應固定設有定位 桿,定位桿與鹵煮屜導軌滑動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直線推動結構為電 動缸、氣缸、液壓缸中的任意一種。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上、下夾套均為蜂窩 板夾套。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分布板上設有若干 個小孔。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鹵煮罐本體外側還 設有保溫層,保溫層外側包裹有不銹鋼板層。
8.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鹵煮罐本體側壁上 靠近罐蓋處設有溢流口。
9.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鹵煮罐本體的鉸鏈 軸處連接有水平設置的轉動軸,轉動軸一端與鉸鏈軸固定連接,轉動軸的另一端連接有手 動蝸輪蝸桿,手動蝸輪蝸桿連接有手輪。
10.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中式鹵煮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的上下兩 端分別連接在分布板的底面和罐底的內側面上。
【文檔編號】A23L1/01GK104137960SQ201410372023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1日
【發明者】景曉亮 申請人: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