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牡丹紅茶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涉及牡丹應用領域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所述的工藝采用將牡丹花花瓣和紅茶充分混合在一起,并經過相應的工序制成集牡丹花花瓣和紅茶的營養成分于一身的牡丹紅茶,該牡丹紅茶不僅花香怡人,茶味甘醇,而且營養豐富,適于養生保健之飲用。
【專利說明】 一種牡丹紅茶制備工藝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牡丹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制備出集牡丹花香和紅茶茶香于一身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
[0002]【【背景技術】】
公知的,雍容華貴的牡丹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據《本草綱目》記載:牡丹具有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消瘀調經之效;同時,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牡丹花的花瓣中含有紫云英苷、芍藥花苷、沒食子酸等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這些物質具養血和肝、散郁祛瘀之功效,適用于預防面部黃褐斑及皮膚衰老;此外,牡丹花花瓣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多糖、多酚和黃酮類元素,其中,天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膽固醇、調節人體甘油三酯代謝水平以及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作用,而多酚和黃酮類元素則是氧自由基和羥基的優秀清潔工,其對延緩衰老、抗癌和抑菌具有明顯的效果;然而,雖然牡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醫藥價值,但是長久以來,對于牡丹的深加工開發和利用卻一直較為滯后,至今還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產業鏈;
另一方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在日常生活中飲茶的習慣,如紅茶,因其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熱、利尿、強壯骨骼、生熱曖腹、增強人體抗寒能力以及助消化、去油膩的功效,因此頗受人們喜愛,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喝花茶,即喝以綠茶和鮮花為原料制成的飲用茶的習慣,如明代的顧元慶就在《茶譜》一書中記載有:“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桅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綜上所述,由于自古未有將牡丹花花瓣與紅茶搭配飲用的記載,因此,如何能夠將牡丹花花瓣與紅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了牡丹深加工領域內的一個新的技術課題
【
【發明內容】
】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牡丹紅茶制備工藝,所述的工藝能夠將牡丹花瓣和紅茶各自所含的營養成分有效的集于一身,從而制出同時具有牡丹花香和紅茶茶香的高檔飲品。
[0003]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牡丹紅茶制備工藝,所述的工藝步驟如下:
一、選取含水量為3?5%的紅茶為原料備用;
二、采摘新鮮的牡丹花花瓣,并在采摘24小時內對鮮牡丹花瓣依次進行晾干、清洗、脫水、脫膜、脫脂和烘干工序;期間要求有效脫去牡丹花瓣表面的二硫脂和植物脂肪,且烘干后的花瓣重量為鮮花瓣重量的15?20% ;
三、將烘干后的牡丹花瓣與紅茶均勻混合在一起,要求牡丹花瓣占總質量的10?40%,紅茶占總質量的60?90% ;
四、通過揉茶機對均勻混合的牡丹紅茶進行15?30分鐘的揉捻,然后再進行15?30分鐘的手工揉捻,要求揉捻后牡丹紅茶細胞破壞率在75?85%、成條率在85%以上;
五、在35?45°C環境中對揉捻均勻的牡丹紅茶進行8?9小時的靜置;
六、對靜置后的牡丹紅茶進行烘干,要求烘干后的牡丹紅茶含水量為3?5%; 七、將烘干后牡丹紅茶放在避光的環境中自然冷卻至常溫,然后將其攤平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處理,提香后即為制成的牡丹紅茶。
[0004]進一步,所述的牡丹花花瓣為紅牡丹、白牡丹或黑牡丹的花瓣。
[0005]進一步,要選擇在晴天的上午8?10點采摘朵大飽滿的牡丹花花瓣。
[0006]進一步,所述的牡丹紅茶能夠在粉碎后制成袋泡茶。
[0007]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所述牡丹紅茶制備工藝采用將牡丹花花瓣和紅茶充分混合在一起,并經過相應的工序制成牡丹紅茶,這有效的達到了將牡丹花花瓣和紅茶各自所含的營養成分集于一身的目的,經所述工藝制備而成的牡丹紅茶不僅花香怡人,茶味甘醇,而且營養豐富,適于養生保健之飲用;此外,由于所述的牡丹紅茶突破了牡丹深加工的常規思維限制,因此這極大的拓寬了牡丹的應用范圍,進而非常有助于牡丹產業的深化推廣和長足發展。
[0008]【【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的實施例可以更詳細的解釋本發明,公開本發明的目的旨在保護本發明范圍內的一切變化和改進,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
本發明所述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步驟如下:
一、選取含水量為5%的紅茶為原料備用;
二、采摘新鮮的牡丹花花瓣,根據需要,最好是在晴天的上午8?10點采摘朵大飽滿的牡丹花花瓣,從而以利于摘得質量較佳的牡丹花;為進一步確保牡丹花花瓣的質量,采摘的牡丹花花瓣優選單色的紅牡丹、白牡丹或黑牡丹的花瓣,且要在采摘24小時內對鮮牡丹花瓣依次進行晾干、清洗、脫水、脫膜、脫脂和烘干工序,期間要求有效脫去牡丹花瓣表面的二硫脂和植物脂肪,從而有效的避免這些物質可能會對飲用人產生的過敏反應,確保了飲用安全;此外,要求烘干后的花瓣重量為鮮花瓣重量的15?18% ;
三、將烘干后的牡丹花瓣與紅茶均勻混合在一起,要求牡丹花瓣占總質量的25%,紅茶占總質量的75% ;
四、通過揉茶機對均勻混合的牡丹紅茶進行20分鐘的揉捻,然后再進行15分鐘的手工揉捻,要求揉捻后牡丹紅茶細胞破壞率在75?85%、成條率在85%以上;
五、在35°C環境中對揉捻均勻的牡丹紅茶進行9小時的靜置,以便其發酵使牡丹紅茶的色澤更為飽滿;
六、對靜置后的牡丹紅茶進行烘干,要求烘干后的牡丹紅茶含水量為3?5%,從而利于后期的包裝、存放及運輸;
七、將烘干后牡丹紅茶放在避光的環境中自然冷卻至常溫,然后將其攤平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處理,提香后即為制成的牡丹紅茶;根據需要,還能夠將制成的牡丹紅茶進行相應的粉碎,然后在過篩后分裝于相應的濾紙袋中,并封口滅菌制成牡丹紅茶袋泡裝。
[0009]本發明未詳述部分為現有技術,故本發明未對其進行詳述。
【權利要求】
1.一種牡丹紅茶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所述的工藝步驟如下: 一、選取含水量為3?5%的紅茶為原料備用; 二、采摘新鮮的牡丹花花瓣,并在采摘24小時內對鮮牡丹花瓣依次進行晾干、清洗、脫水、脫膜、脫脂和烘干工序;期間要求有效脫去牡丹花瓣表面的二硫脂和植物脂肪,且烘干后的花瓣重量為鮮花瓣重量的15?20% ; 三、將烘干后的牡丹花瓣與紅茶均勻混合在一起,要求牡丹花瓣占總質量的10?40%,紅茶占總質量的60?90% ; 四、通過揉茶機對均勻混合的牡丹紅茶進行15?30分鐘的揉捻,然后再進行15?30分鐘的手工揉捻,要求揉捻后牡丹紅茶細胞破壞率在75?85%、成條率在85%以上; 五、在35?45°C環境中對揉捻均勻的牡丹紅茶進行8?9小時的靜置; 六、對靜置后的牡丹紅茶進行烘干,要求烘干后的牡丹紅茶含水量為3?5%; 七、將烘干后牡丹紅茶放在避光的環境中自然冷卻至常溫,然后將其攤平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處理,提香后即為制成的牡丹紅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所述的工藝步驟如下: 一、選取含水量為5%的紅茶為原料備用; 二、采摘新鮮的牡丹花花瓣,并在采摘24小時內對鮮牡丹花瓣依次進行晾干、清洗、脫水、脫膜、脫脂和烘干工序;期間要求有效脫去牡丹花瓣表面的二硫脂和植物脂肪,且烘干后的花瓣重量為鮮花瓣重量的15% ; 三、將烘干后的牡丹花瓣與紅茶均勻混合在一起,要求牡丹花瓣占總質量的25%,紅茶占總質量的75% ; 四、通過揉茶機對均勻混合的牡丹紅茶進行20分鐘的揉捻,然后再進行15分鐘的手工揉捻,要求揉捻后牡丹紅茶細胞破壞率在75?85%、成條率在85%以上; 五、在35°C環境中對揉捻均勻的牡丹紅茶進行9小時的靜置; 六、對靜置后的牡丹紅茶進行烘干,要求烘干后的牡丹紅茶含水量低于5%; 七、將烘干后牡丹紅茶放在避光的環境中自然冷卻至常溫,然后將其攤平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處理,提香后即為制成的牡丹紅茶。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所述工藝中采摘的牡丹花花瓣為紅牡丹、白牡丹或黑牡丹的花瓣。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所述工藝中采摘牡丹花花瓣的時間為晴天的上午8?10點。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牡丹紅茶制備工藝,其特征是:所述工藝制成的牡丹紅茶能夠在粉碎后制成袋泡茶。
【文檔編號】A23F3/14GK104322742SQ201410540321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4日
【發明者】楊永慶 申請人:楊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