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秸稈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秸稈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該秸稈處理微生態制劑包括: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短小芽孢桿菌、多粘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制備方法包括:將青貯發酵體系中分離鑒定、篩選所得的包含有同型發酵乳酸菌和異性發酵乳酸菌的3株乳酸菌: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混合培養,將來自于自然界的3株纖維降解菌:短小芽孢桿菌、多粘芽胞桿菌和凝結芽孢桿菌混合培養,將二者混合后為復合系產品,每噸秸稈微貯接種量為1L。本發明提高了青貯質量及有氧穩定性;降低了pH和蛋白降解率,減少了發酵過程中重量的損失;減緩了青貯飼料在開窖飼喂后的腐敗速度,對于畜牧業生產是十分有意義的。
【專利說明】一種秸稈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秸桿微生態制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秸桿生產大國。目前,我國農作物秸桿年產生量約6.5億噸,其中玉米秸桿占36.7%,這些秸桿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秸桿作為草食家畜飼料利用的數量大約有2億噸,約占秸桿總量的30%,大量的秸桿在田間被焚燒掉,既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又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盡管黨和政府一直很重視秸桿資源作為飼料的利用率問題,秸桿直接用作飼料仍存在有諸多問題:(1)適口性差、消化時間長,木質素作為秸桿細胞壁的主要成分,難于被一般微生物分解;(2)消化率低,厭氧微生物分泌的酶也難以將其降解;(3)含氮量和有效能量低,粗蛋白一般低于4%,使得秸桿類飼料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雖然秸桿可以作為動物飼料中粗料的來源,但直接喂養價值不高。雖然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一直在尋找降解秸桿木質素的最佳途徑,但研宄還是集中于物理和化學處理、酶解和生物發酵等方法,深入進行秸桿分解菌的鑒定和篩選工作較少,而如果能有效利用自然界中的秸桿分解菌,將大大降低開發秸桿飼料的成本,提高秸桿的利用率,對我國畜牧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0003]現有技術一的技術方案,目前,我國大多玉米青貯采用自然發酵方式。
[0004]現有技術一的缺點:
[0005]很多不穩定的因素限制了青貯的發酵效果。生產實踐中由于沒有嚴格控制青貯在發酵貯藏過程中所需的厭氧環境以及在取用過程中未能妥善管理,往往造成青貯飼料的有氧腐敗。特別是當青貯飼料開窖接觸到空氣后,就會促進酵母菌、霉菌及一些好氧細菌的生長繁殖,青貯料的溫度及PH值隨之升高,青貯開始腐敗。同時,由于腐敗菌的生長繁殖也會造成青貯飼料營養物質的嚴重損失,降低青貯飼料的品質。青貯過程中玉米秸桿的霉變問題,特別是青貯窖底部和四周的玉米秸桿有氧穩定性差,已成為長期存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國,每年由于玉米青貯的腐敗問題而導致大量的損失。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玉米在青貯發酵進程及有氧穩定性對于保證青貯飼料的品質,減少青貯營養損失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青貯技術對上述問題的解決都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0006]現有技術二的技術方案,縱觀當前國內外對青貯乳酸菌添加劑的研宄成果,大多集中在單純的改善青貯發酵品質或以犧牲青貯發酵品質為代價提高青貯有氧穩定性方面,而同時提高青貯發酵品質與青貯有氧穩定性兩方面的研宄卻鮮有報道,尤其國內在這方面的研宄十分少見,這可能是由于青貯的發酵品質和有氧穩定性之間“魚與熊掌”的關系所致。
[0007]現有技術二的缺點
[0008]傳統的微生物添加劑多為同型發酵乳酸菌。同型發酵產生乳酸菌更多的乳酸,青貯pH下降快,但不利于青貯玉米有氧穩定性的提高:同型發酵乳酸菌如植物乳桿菌,能提高乳酸/乙酸比值,不提高有氧穩定性(D.H.Kleinschmit等,2005);而異型發酵乳酸菌,其中研宄較多的是抑制二次發酵菌,能抑制酵母菌、霉菌等雜菌的活性,并使乳酸生成乙酸和I,2-丙二醇,通過產生高劑量的乙酸,提高青IC玉米的有氧穩定性。但L.buchneri的應用會引起青貯玉米PH的升高、乳酸含量降低、高的氨態氮含量與DM較大量損失。
[0009]現有的微生物添加劑存在的不利于青貯玉米有氧穩定性,開窖飼喂后腐敗速度快,生產成本高。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旨在解決現有的微生物添加劑存在的不利于青貯玉米有氧穩定性,開窖飼喂后腐敗速度快,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0011]本發明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包括: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孢桿菌(105cfu/mL)、多粘芽孢桿菌(105cfu/mL)、凝結芽孢桿菌(105cfu/mL)。
[0012]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3]步驟一,將青貯發酵體系中分離鑒定、篩選所得的包含有同型發酵乳酸菌和異性發酵乳酸菌的3株乳酸菌: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混合培養;
[0014]步驟二,培養條件為:斜面菌體一活化(脫脂乳培養基)一取I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BLB液體培養基)370C、150rpm搖床培養24h — 10%接種接入厭氧反應釜培養24h —備用;
[0015]步驟三,將來自于自然界的3株纖維降解菌:短小芽孢桿菌、多粘芽胞桿菌和凝結芽孢桿菌混合培養;
[0016]步驟四,培養條件為:斜面菌體一活化(無機鹽基礎培養基)一取I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胨水基礎培養基)30 0C、150rpm搖床培養24h — 10%接種接入厭氧反應釜培養24h —備用;
[0017]步驟五,將二者混合后為復合系產品,每噸秸桿微貯接種量為1L。
[0018]進一步,在步驟二中,脫脂乳培養基配方為:12.0g脫脂奶粉,蒸餾水100mL,pH自然,115°C滅菌20min ;BLB液體培養基配方為:西紅柿浸汁400mL,可溶性淀粉0.5g,蛋白胨15g,NaCl 5g,酵母浸膏6g,吐溫_801g,葡萄糖20g,L-半胱氨酸0.2g,肝臟浸出物75mL,蒸飽水 525mL,調 pH 至 6.8,115°C滅菌 20min ;
[0019]進一步,在步驟四中,無機鹽基礎培養基配方為:NH4N031.0g, CaCl20.1g,K2HPO40.5g,FeCl30.02g,KH2PO40.5g,MgSO4.7Η200.5g,NaCl 1.0g,酵母膏 0.05g,水 1000ml,pH 7.0-7.2,121°C滅菌20min ;胨水基礎培養基配方為:蛋白胨5g,NaCl 5g,水1000mL,pH
7.0-7.2,121°C 滅菌 20min。
[0020]進一步,在步驟五中,單株菌活性要求保證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孢桿菌(105cfu/mL)、多粘芽孢桿菌(105cfu/mL)、凝結芽孢桿菌(105cfu/mL)。
[0021]進一步,步驟五中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的使用方法為:每噸秸桿飼料中添加該復合微生態制劑1L,添加方法為將復合劑用20份水稀釋后,均勻噴灑入微貯飼料的制作中,按照青貯或微貯飼料的制作注意事項,壓實密封發酵。
[0022]本發明提供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及其制備方法,通過實驗室小試、中試以及牧場實踐生產試驗驗證,結果表明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通過復合微生物菌劑在青貯過程中的代謝活動,提高了青貯質量及有氧穩定性,解決了青貯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采用實驗室青貯法、微生物學技術等試驗手段,全面評價不同類型乳酸菌的接種效果,為開發新的接種劑產品和生產當中合理選用接種劑提供理論指導。此外,為微貯發酵進程和有氧穩定性的研宄提供理論依據。此外,本發明采用同型發酵乳酸菌與異型發酵乳酸菌L.buchneri聯合應用,加快了乳酸的生成,降低了 PH和蛋白降解率,減少了發酵過程中重量的損失;在不影響青貯原有品質的前提下,改善了青貯有氧穩定性,減緩了青貯飼料在開窖飼喂后的腐敗速度,既可以節省大量能源,又可以減少生產成本,這對于畜牧業生產是十分有意義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25]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
[0026]本發明實施例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包括: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包括: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孢桿菌(105cfu/mL)、多粘芽孢桿菌(105cfu/mL)、凝結芽孢桿菌(105cfu/mL)。
[0027]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8]S101,將青貯發酵體系中分離鑒定、篩選所得的包含有同型發酵乳酸菌和異性發酵乳酸菌的3株乳酸菌: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混合培養;
[0029]S102,培養條件為:斜面菌體一活化(脫脂乳培養基)一取I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BLB液體培養基)370C、150rpm搖床培養24h — 10%接種接入厭氧反應釜培養24h —備用;
[0030]S103,將來自于自然界的3株纖維降解菌:短小芽孢桿菌、多粘芽胞桿菌和凝結芽孢桿菌混合培養;
[0031]S104,培養條件為:斜面菌體一活化(無機鹽基礎培養基)一取I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胨水基礎培養基)30°C、150rpm搖床培養24h— 10%接種接入厭氧反應釜培養24h —備用;
[0032]S105,將二者混合后為復合系產品,每噸秸桿微貯接種量為1L。
[0033]進一步,在步驟S102中,脫脂乳培養基配方為:12.0g脫脂奶粉,蒸餾水100mL,pH自然,115°C滅菌20min ;BLB液體培養基配方為:西紅柿浸汁400mL,可溶性淀粉0.5g,蛋白胨15g,NaCl 5g,酵母浸膏6g,吐溫-801g,葡萄糖20g,L-半胱氨酸0.2g,肝臟浸出物75mL,蒸飽水 525mL,調 pH 至 6.8,115°C滅菌 20min ;
[0034]進一步,在步驟S104中,無機鹽基礎培養基配方為!NH4NO3L 0g, CaCl20.1g,K2HPO40.5g,FeCl30.02g,KH2PO40.5g,MgSO4.7H20 0.5g,NaCl 1.0g,酵母膏 0.05g,水1000ml,pH 7.0-7.2,121°C滅菌20min ;胨水基礎培養基配方為:蛋白胨5g,NaCl 5g,水1000mL,pH 7.0-7.2,121°C 滅菌 20min。
[0035]進一步,在步驟S105中,單株菌活性要求保證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孢桿菌(105cfu/mL)、多粘芽孢桿菌(105cfu/mL)、凝結芽孢桿菌(105cfu/mL)。
[0036]進一步,步驟S105中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的使用方法為:每噸秸桿飼料中添加該復合微生態制劑1L,添加方法為將復合劑用20份水稀釋后,均勻噴灑入微貯飼料的制作中,按照青貯或微貯飼料的制作注意事項,壓實密封發酵。
[0037]通過以下實施例和實驗對本發明的應用效果做進一步的說明:
[0038]1、實施例:
[0039]試驗一:乳酸菌的分離鑒定與篩選:
[0040]課題組從山西省不同地區4個奶牛場青貯窖中采集的玉米青貯樣品,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宄所購置3株參考菌株,用含有0.5% CaCOj^ MRS固體培養基進行乳酸菌菌株分離純化,通過形態、生理生化鑒定菌株,根據菌株的不同產酸速率,生長速度來篩選與確定適宜用作青貯飼料的優良乳酸菌菌株,研宄結果表明,從山西省不同地區4個奶牛場青貯窖中采集的12份玉米青貯樣品中共分離得到乳酸菌34株,其中桿菌29株,球菌5株,對分離得到的34株乳酸菌進行鑒定,其中有食果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L.frument1、短乳桿菌、布氏乳桿菌、消化乳桿菌、冷乳桿菌、嗜淀粉乳桿菌、嗜酸乳桿菌、泡菜乳桿菌、戊糖乳桿菌、干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玉米乳桿菌共計14個種25株,另外有5株乳桿菌和4株球菌無法鑒定到種,通過產酸試驗、生長試驗及旋光性的測定,從中篩選出優良乳桿菌2株,分別是消化乳桿菌A8-52和果糖乳桿菌B29,將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組合作為乳酸菌混合接種劑。
[0041]試驗二:纖維分解菌的分離鑒定與篩選:
[0042]實驗原料來自于分別采集于山西某場的牛糞和商業化菌劑,微貯玉米秸分別來自于太原市某村和平遙縣某鄉周邊,培養基主要包括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平板分離培養基、改良細菌剛果紅纖維素瓊脂培養基、CMC瓊脂培養基、纖維素瓊脂培養基、固體發酵培養基,經過產纖維素酶菌株的初篩、純化、復篩以及形態觀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測定、產酶菌株酶活力測定,確定菌劑后制備篩選菌株的菌劑,經過初篩,從牛瘤胃內容物和商業菌劑中在纖維素分離平板上得到11株生長速度較快并且可以降解CMC底物的產酶菌落,經過進一步篩選得到3株試驗細菌,即從牛瘤胃和商品菌劑中分離出三株產纖維素酶活較高的細菌菌株XW4, Xff9, XW11,對這三株細菌進行鑒定得知,所篩選出的細菌屬于芽孢桿菌屬細菌,XW4為短小芽抱桿菌(Bacillus pumilus)、XW9為多粘芽抱桿菌(Bacillus polymyxs)、XW11為凝結芽孢桿菌(Bacillus coagulans),酶活的測定結果說明,3株菌混合培養后可以體現出菌株之間存在著協同作用,最后確定三組合培養酶活最高達到為4289U/ml。
[0043]試驗三:復合菌系的構建與作用機理研宄:
[0044]采用IL玻璃廣口瓶,以來自于太原市小店區豐潤村的玉米秸桿作為微貯原料,將上述試驗I和試驗2篩選得到的乳酸菌和纖維分解菌分別富集培養后分別或混合接種后進行微貯,待自然發酵63天后開瓶取樣,提取浸提液進行pH值、氨氮(NH3-N)、乳酸和VFA、微貯前后玉米秸桿表面的微生物分析、化學成分、有氧穩定性測定,并采用活體外產氣量試驗評價其消化特性;
[0045]玉米秸桿微貯63天后的乳酸菌數相對于微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酵母菌和霉菌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復合乳酸菌組(I組)乳酸菌數量最多,達到了 9.09Log10cfu/g.FM,其次是復合乳酸菌組和復合纖維素降解菌混合組(III組),為
8.52Log10cfu/g.FM,3個菌劑添加組中均未發現酵母菌和霉菌,空白組的酵母菌數量也由5.20Log10cfu/g.FM 下降為 2.58Log10cfu/g.FM ;
[0046]玉米微貯后各組WSC含量都明顯下降,添加復合菌劑的3個處理組的WSC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復合乳酸菌組(I組)的粗蛋白含量到發酵結束時,僅比青貯前下降了 0.03%,粗蛋白損失最少,氨態氮含量顯著低于II組和對照組(P〈0.05),III組的粗蛋白含量相對于青貯前雖有明顯下降,但還是明顯高于II組和對照組(Ρ〈0.01),為7.75%,此組的氨態氮含量也顯著低于II組和對照組(Ρ〈0.01);
[0047]與微貯前相比,微貯后各組的DM含量有明顯下降,NDF和ADF含量也有明顯升高(Ρ〈0.01),本試驗中,對照組的NDF含量相對于青貯前變化最小,但其含量仍然顯著高于青貯前(Ρ〈0.01),而添加復合菌劑的3個處理組NDF含量更是升高到了 52.71%、53.29%和53.53%,青貯后各組的ADF含量明顯高于青貯原料,這是由于可發酵物質的相對損失,而提高了它們在干物質中的濃度所致,II組的NDF和ADF含量顯著低于其他兩組(Ρ〈0.05),原因是這組中的復合纖維分解菌分解的纖維素組分較多,從而使不可消化組分的含量相對減少,至微貯試驗結束時(63d),各試驗組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組和III組的pH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和II組(P〈0.05),分別為3.87和3.94,添加復合乳酸菌組(I組)和有復合乳酸菌參與發酵的III組乳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和II組(P〈0.05),分別為4.89 %和
4.33%, II組乳酸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卩〈0.05),為2.67%,由此可見,添加復合乳酸菌(I組)或混合添加乳酸菌與纖維分解菌(III組)可以促進乳酸發酵,增加青貯中乳酸的含量,使青IC飼料的pH值快速降低至4.0以下;
[0048]在試驗中,不同處理組乙酸含量不同,II組乙酸含量最高,為2.77%,111組的乙酸含量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和I組(P〈0.05),為2.33%,說明微貯發酵過程中添加纖維分解復合菌(II組)或混合添加乳酸菌和纖維分解復合菌(III組)中,發酵過程中的纖維降解生成了大量乙酸,各處理組的丙酸含量無顯著差異,青貯發酵過程中異型發酵乳酸菌能夠產生大量乙酸,C.C.Taylor (2002)等添加異型發酵乳酸菌L.buchneri,其青貯物中乙酸濃度是對照的3?4倍,而乙酸有很強抗真菌功能;
[0049]隨著有氧暴露時間的延長,各處理組的pH值均有升高的趨勢,在剛開始有氧暴露I?3d內,I組和III組的pH值顯著低于其他兩組(P〈0.05),這是因為上述兩組的青貯發酵過程中有復合乳酸菌參與,生成了大量乳酸,因此在有氧暴露初期仍呈現較低的PH值,從3d開始,I組和對照組pH值的上升速度開始明顯加快,到第7d時,I組的pH值已經達到了 6.43,顯著高于其他三個處理組(P〈0.05),雖然有氧暴露Id時II組的pH值較高,但是在7d的測試期內,pH值僅升高了 0.31,而且有氧暴露第7d, II組的pH值顯著低于其他3個組(P〈0.05),這是由于II組中添加了復合纖維降解菌,一方面能夠利用青貯中的可溶性糖,另一方面能夠部分降解微貯飼料中的纖維素進而產生大量乙酸,而乙酸具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Oude等(1999)報道,青IC接種L.buchneri可以提高青JiC有氧穩定性,其原因是發酵生成的乳酸轉變為乙酸和1,2-propanedial,乙酸抑制了酵母菌對乳酸的分解,有效控制了青貯PH值的下降,III組的pH值在整個測試期內變化也不是很大,有氧暴露7d,pH值僅從4.14上升到了 4.62,這也是因為III組中添加的果糖乳桿菌起了作用;
[0050]有氧穩定性試驗期間,各組的乳酸菌數有不同程度下降,酵母菌數和霉菌數有所增加,第7d時,I組乳酸菌數最高,其次是III組,III組的酵母菌數和霉菌最少,且整個試驗期內,酵母菌和霉菌出現的較晚,試驗期間,II組的乙酸含量都始終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III組在7d的有氧暴露過程中,乳酸和VFA都剩余較多,試驗結束時,各種有機酸的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I組(P〈0.05),本試驗期間,各處理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干物質均有不同程度下降,NDF和ADF沒有明顯變化,說明添加乳酸菌對青貯有氧暴露后減輕WSC、ADF、NDF和干物質損失不起作用,試驗結果表明,添加復合添加劑后的玉米秸桿微貯能夠改善飼料的瘤胃發酵特性,提高最大產氣潛力,提高瘤胃發酵揮發性脂肪酸產量及其乙酸含量、乙酸與丙酸比例;
[0051]最終確定,構建的微生物添加劑組成為: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短小芽孢桿菌(Bacillus pumilus)、多粘芽孢桿菌(Bacillus polymyxs)、凝結芽孢桿菌(Bacillus coagulans)。
[005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53]在晉中市和順縣龍旺肉牛養殖有限公司選取年齡(24?28月齡)和初始體重(232.0± 14.0kg)相近的健康本地品種公牛20頭,采用完全隨機化原則將動物分為2組,每組10頭并隨機接受一種處理,試驗期88天,其中預飼期7天,正試期81天,試驗飼糧處理為:(1)對照組(不添加微生物接種劑的秸桿微貯,);(2)處理組(接種復合菌系發酵的秸桿微貯),預飼期結束稱重作為牛只的初始體重,正試期結束第二次稱重,用以計算日增重,試驗起始和結束稱重均在空腹情況下進行,分別于正試期第3、7和第11周連續3天測定牛只的自由采食量,并取飼料樣測定飼料水分含量(105°C),以計算干物質采食量,飼喂期記錄的指標包括日增重(ADG)、采食量(DMI)并計算飼料轉化效率,在飼養試驗正試期結束的當天,利用專門的加有肝素鈉抗凝劑的采血管采集試驗牛靜脈血液,靜置2h后在3000rpm下離心15min,取血清冰凍保存,以備生化指標分析,測定的血液生化指標包括:血糖、血漿尿素氮(PUN)、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總膽固醇、甘油三酯;
[0054]分析結果表明,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初始體重、結束體重、絕對干物質采食量無顯著影響(P > 0.05),但處理組牛只的日增重、相對干物質采食量和飼料轉化效率結果較之對照組有增加的趨勢(0.01 > P > 0.05),這表明,處理組日糧能夠提高牛群的相對干物質采食量和飼料轉化效率,即處理組添加復合微生物添加劑能夠改善玉米秸桿微貯品質、適口性以及消化性能;
[0055]試驗牛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統計結果表明,玉米秸桿微貯接種復合微生物添加劑對血糖、血清尿素氮、血清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濃度均無顯著影響(P > 0.05),本發明測定結果與前人研宄結果相比位于正常范圍之內,說明牛群保持健康狀態。
[0056]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其特征在于,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包括: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抱桿菌105cfu/mL、多粘芽孢桿菌105cfu/mL、凝結芽孢桿菌105cfu/mL。
2.一種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從青貯發酵體系中分離鑒定、篩選所得的包含有同型發酵乳酸菌和異性發酵乳酸菌的3株乳酸菌:消化乳桿菌、果糖乳桿菌和布氏乳桿菌混合培養; 步驟二,培養條件為:將篩選所得的斜面菌體用脫脂乳培養基在37°C活化后,取1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BLB液體培養基)于37°C、150rpm搖床培養24h,然后按照10%接種量取相應量接入于厭氧反應釜培養24h后備用; 步驟三,將3株纖維降解菌:短小芽孢桿菌、多粘芽胞桿菌和凝結芽孢桿菌混合培養; 步驟四,培養條件為:將篩選所得的斜面菌體用無機鹽基礎培養基在30°C活化后,取1環菌種接入液體培養在30°C、150rpm搖床培養24h,然后按照10 %接種量取相應量接入厭氧反應釜培養24h后備用; 步驟五,將步驟四和步驟五中備用的培養物混合后,即形成微生態制劑,每噸秸桿微貯的接種量為1L。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二中,脫脂乳培養基配方為:12.0g脫脂奶粉,蒸餾水100mL,pH自然,115°C滅菌20min ;BLB液體培養基配方為:西紅柿浸汁400mL,可溶性淀粉0.5g,蛋白胨15g,NaCl 5g,酵母浸膏6g,吐溫-801g,葡萄糖20g,L-半胱氨酸0.2g,肝臟浸出物75mL,蒸飽水525mL,調pH至6.8,115°C滅菌20min。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四中,無機鹽基礎培養基配方為:NH4N031.0g,CaCl20.lg,Κ2ΗΡ040.5g,FeCl30.02g,KH2P040.5g,MgS04.7H20 0.5g,NaCl 1.0g,酵母膏 0.05g,水 1000ml,pH 7.0-7.2,121°C 滅菌 20min ;胨水基礎培養基配方為:蛋白胨5g,NaCl 5g,水1000mL,pH 7.0-7.2,121°C滅菌20min。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五中,單株菌活性的消化乳桿菌106cfu/mL、果糖乳桿菌106cfu/mL和布氏乳桿菌106cfu/mL、短小芽孢桿菌105cfu/mL、多粘芽抱桿菌105cfu/mL、凝結芽抱桿菌105cfu/mL。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五中該秸桿處理微生態制劑的使用方法為:每噸秸桿飼料中添加該復合微生態制劑1L,添加方法為將復合劑用20份水稀釋后,均勻噴灑入微貯飼料的制作中,壓實密封發酵。
【文檔編號】C12R1/01GK104450566SQ201410647342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4日
【發明者】張元慶 申請人: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