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飼料處理機械,具體是一種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
背景技術:
現階段,隨著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對于機械養殖設備的需求及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在農村,經營養殖業的人越來越多,但對于機器化飼料機的攪拌與儲存還未能普遍,一方面是大多飼料攪拌機的體型較大、結構復雜且價格較高,另一方面是部分飼料攪拌機的設計較單一,不能與其他功能相結合。
專利號CN 205517417 U公開了一種新型飼料攪拌機,其組成包括機體、機蓋、電機、驅動軸、支座、傳輸管和儲料箱;所述電機固定設置在機蓋上,所述驅動軸上端固定在機蓋上,并與電機相連接,所述驅動軸下部設置在機體內,且驅動軸上設置有攪拌棍,在電機的帶動下,所述驅動軸連同攪拌棍做旋轉運動實現攪拌作用;所述機體下方通過傳輸管與儲料箱相連接;所述傳輸管內設置有傳送帶,傳輸管通過傳送帶將物料傳送至儲料箱;所述機蓋上設置有進料口。
此專利中通過驅動軸帶動攪拌棍對機體中的肥料進行攪拌,但在肥料攪拌過程中,肥料易黏附在機體內壁上,不利于肥料進行充分混合,且在排料時也不利于完全排料;使用后的機體需要人工進行清洗,降低了工作效率;肥料在攪拌混合后不具有干燥設備,不利于對肥料進行存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包括攪拌罐和干燥罐;所述攪拌罐設置成空心圓柱體,底部設置成漏斗形,內部設置為攪拌腔,頂部開口處設置有上蓋;所述干燥罐設置成空心圓柱體,底部設置成半球形,內部設置為干燥腔;所述上蓋通過螺栓和螺母的相互旋合與攪拌罐固定連接;上蓋上設置有進料管和清洗與驅動裝置;所述進料管設置在上蓋左側;所述清洗與驅動裝置設置在上蓋中部,且清洗與驅動裝置由傳動盒、第一電機、進水管和旋轉噴淋盤組成;所述傳動盒固定在上蓋上表面,內部設置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一電機的主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在傳動盒上表面;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相互嚙合,且第二齒輪頂部與進水管活動連接,底部與連接管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與傳動盒固定連接,且進水管上設置有加壓泵;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旋轉噴淋盤固定連接;所述旋轉噴淋盤設置在攪拌腔中,且旋轉噴淋盤設置成圓盤形;旋轉噴淋盤表面和底面均布有若干噴水孔,旋轉噴淋盤、連接管和第二齒輪內部設置有流道;旋轉噴淋盤下表面與第一攪拌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攪拌裝置設置在攪拌腔中,且第一攪拌裝置由第一攪拌軸、第一攪拌片和刮料板組成;所述第一攪拌軸頂部與旋轉噴淋盤固定連接,表面設置有四層第一攪拌片;所述刮料板設置成U型,底部與第一攪拌軸固定連接,頂部通過固定桿與第一攪拌軸連接,且刮料板表面均布有若干導料孔;攪拌罐通過導料管與干燥罐連通,且攪拌罐通過支撐柱加強與干燥罐的連接;干燥罐中設置有第二攪拌裝置;所述第二攪拌裝置由第二電機、第二攪拌軸和第二攪拌片組成;所述第二電機通過減速器與第二攪拌軸連接,且第二電機和減速器固定在干燥罐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攪拌軸上交錯設置有兩層第二攪拌片;所述第二攪拌片端部設置成圓弧形;干燥罐底面設置有電加熱網;干燥罐頂部側壁上設置有抽濕裝置;所述抽濕裝置由抽濕管、過濾罐和抽濕機組成;所述抽濕管一端與干燥罐連通,且連通處設置有擋料網,抽濕管上設置有過濾罐和抽濕機;所述過濾罐內部設置有三層活性炭吸附板;干燥罐底面設置有排料管和支架。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罐和干燥罐均由不銹鋼制成。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攪拌片與鉛垂面成30度夾角。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料管和導料管上設置有閥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通過清洗與驅動裝置的設置,利用加壓泵對進水管引入的清水進行加壓,加壓后的清水經過第二齒輪、連接管和旋轉噴淋盤內部的流道,從旋轉噴淋盤表面均布的噴水孔中噴出,利于對使用后的攪拌罐和干燥罐進行高效清洗,便于加快工作效率;通過第一攪拌裝置的設置,利用傾斜設置的第一攪拌片對物料進行高效的攪拌混合,利于提高飼料的質量;且通過刮料板的設置,將黏附在攪拌罐內壁上的物料刮下,便于充分攪拌混合,在排料時也利于完全排料;通過電加熱網為物料的干燥提供熱量,并通過第二攪拌裝置的設置便于熱量的傳遞,利于物料的均勻受熱;通過抽濕裝置的設置,將肥料干燥過程中產生的濕氣進行抽出,加快肥料的干燥速度,且通過活性炭吸附板的設置,將肥料中的粉塵進行吸附,防止肥料粉塵直接排放污染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中第一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中第二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中抽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中清洗與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料管,2-清洗與驅動裝置,3-上蓋,4-螺母,5-螺栓,6-攪拌罐,7-第一攪拌裝置,8-支撐柱,9-抽濕裝置,10-干燥腔,11-支架,12-排料管,13-電加熱網,14-第二攪拌裝置,15-干燥罐,16-導料管,17-攪拌腔,18-固定桿,19-刮料板,20-第一攪拌片,21-導料孔,22-第一攪拌軸,23-第二電機,24-第二攪拌片,25-第二攪拌軸,26-減速器,27-抽濕管,28-活性炭吸附板,29-抽濕機,30-過濾罐,31-擋料網,32-進水管,33-第一電機,34-傳動盒,35-第一齒輪,36-流道,37-噴水孔,38-旋轉噴淋盤,39-連接管,40-第二齒輪,41-加壓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5,一種自洗型飼料攪拌混合與干燥一體化設備,包括攪拌罐6和干燥罐15;所述攪拌罐6和干燥罐15均由不銹鋼制成,攪拌罐6設置成空心圓柱體,底部設置成漏斗形,內部設置為攪拌腔17,頂部開口處設置有上蓋3;所述干燥罐15設置成空心圓柱體,底部設置成半球形,內部設置為干燥腔10;所述上蓋3通過螺栓5和螺母4的相互旋合與攪拌罐6固定連接;上蓋3上設置有進料管1和清洗與驅動裝置2;所述進料管1設置在上蓋3左側;所述清洗與驅動裝置2設置在上蓋3中部,且清洗與驅動裝置2由傳動盒34、第一電機33、進水管32和旋轉噴淋盤38組成;所述傳動盒34固定在上蓋3上表面,內部設置有第一齒輪35和第二齒輪40;所述第一齒輪35與第一電機33的主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33固定在傳動盒34上表面,用于提供旋轉動力;所述第二齒輪40與第一齒輪35相互嚙合,且第二齒輪40頂部與進水管32活動連接,底部與連接管39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進水管32與傳動盒34固定連接,且進水管32上設置有加壓泵41;所述連接管39的另一端與旋轉噴淋盤38固定連接;所述旋轉噴淋盤38設置在攪拌腔17中,且旋轉噴淋盤38設置成圓盤形;旋轉噴淋盤38表面和底面均布有若干噴水孔37,旋轉噴淋盤38、連接管39和第二齒輪40內部設置有流道36;通過清洗與驅動裝置2的設置,利用加壓泵41對進水管32引入的清水進行加壓,加壓后的清水經過第二齒輪40、連接管39和旋轉噴淋盤38內部的流道36,從旋轉噴淋盤38表面均布的噴水孔37中噴出,利于對使用后的攪拌罐6和干燥罐15進行高效清洗,便于加快工作效率;旋轉噴淋盤38下表面與第一攪拌裝置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攪拌裝置7設置在攪拌腔17中,且第一攪拌裝置7由第一攪拌軸22、第一攪拌片20和刮料板19組成;所述第一攪拌軸22頂部與旋轉噴淋盤38固定連接,表面設置有四層第一攪拌片20;所述第一攪拌片20與鉛垂面成30度夾角;所述刮料板19設置成U型,底部與第一攪拌軸22固定連接,頂部通過固定桿18與第一攪拌軸22連接,且刮料板19表面均布有若干導料孔21;通過第一攪拌裝置7的設置,利用傾斜設置的第一攪拌片20對物料進行高效的攪拌混合,利于提高飼料的質量;且通過刮料板19的設置,將黏附在攪拌罐6內壁上的物料刮下,便于充分攪拌混合,在排料時也利于完全排料;攪拌罐6通過導料管16與干燥罐15連通,且攪拌罐6通過支撐柱8加強與干燥罐15的連接;干燥罐15中設置有第二攪拌裝置14;所述第二攪拌裝置14由第二電機23、第二攪拌軸25和第二攪拌片24組成;所述第二電機23通過減速器26與第二攪拌軸25連接,且第二電機23和減速器26固定在干燥罐15外表面上;所述第二攪拌軸25上交錯設置有兩層第二攪拌片24;所述第二攪拌片24端部設置成圓弧形;干燥罐15底面設置有電加熱網13;通過電加熱網13為物料的干燥提供熱量,并通過第二攪拌裝置14的設置便于熱量的傳遞,利于物料的均勻受熱;干燥罐15頂部側壁上設置有抽濕裝置9;所述抽濕裝置9由抽濕管27、過濾罐30和抽濕機29組成;所述抽濕管27一端與干燥罐15連通,且連通處設置有擋料網31,抽濕管27上設置有過濾罐30和抽濕機29;所述過濾罐30內部設置有三層活性炭吸附板28;通過抽濕裝置9的設置,將肥料干燥過程中產生的濕氣進行抽出,加快肥料的干燥速度,且通過活性炭吸附板28的設置,將肥料中的粉塵進行吸附,防止肥料粉塵直接排放污染環境;干燥罐15底面設置有排料管12和支架11;所述排料管12和導料管16上設置有閥門。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