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原白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長期飲用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白茶含有茶葉固有的營養成份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活性酶,國內外醫學研究證明長期飲用白茶可以顯著提高體內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促進脂肪分解代謝,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更高。白茶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它被人體吸收后,能迅速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合成視紫紅質,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東西更清楚,可預防夜盲癥與干眼病,白茶片富含的二氫楊梅素等黃酮類天然物質。當酒精攝入過量,超過人體肝臟的代謝能力和解毒能力時,酒精就會對肝細胞產生直接或間接損害、刺激脂肪合成、缺氧、產生乙醛而誘導各有關酶系活性。
然而,白茶的加工基本采用老式的加工方法,采用采摘、攤青、理條、殺青、做型、頭烘、二烘、三烘、然后包裝等工序。由于地理關系,此套工序在高原地區不適合,高原地區的濕℃、日照,溫℃等與平原地區有差異,如果采用老式的加工方法,將導致白茶所含的天然物質嚴重流失,白茶含有茶葉固有的營養成份減少,品質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確保成品白茶含有茶葉固有的營養成份減少不多,茶葉顏色好,天然物質少量流失,茶葉品質好的加工方法。
本發明的一種高原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茶:在谷雨前后10-15天,陰天,早上9-12時,下午15-18時,室外溫℃在10-15℃,采摘一牙一葉,顏色為白玉色,葉片均勻的初張葉,用透氣性能好的竹筐裝,每次采摘竹筐內不能超過4-5斤,在竹筐內時間不超過30-40min,茶葉超過5斤后,上面的茶葉壓制下面的茶葉,透氣性能差,時間超過30-40min,茶葉發熱,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顏色變暗,品質降低;
(2)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攤放在透氣性能好的竹席上,在攤青房內進行攤青,避免茶葉重疊,禁止翻動,溫℃在20-24℃,時間為19-22h,在保持水份在55%-60%攤青完成;
(3)萎凋:將攤青完的茶葉重新放在竹席上進行萎凋,避免茶葉重疊,加熱烘干,溫℃控制在25-29℃,時間3:30-3:50h;
(4)發酵:將萎凋好的茶葉堆放在金屬容器內發酵,堆放高℃為110-140cm,時間為20-25h;
(5)揉捻:采用揉捻機進行揉捻,時間在6-8min;
(6)烘干:采用烘干機,調整溫℃在80-90℃,時間在20-25min,保持水份在3%-5%,從烘干機取出后待冷卻到常溫,在密封放進冷藏室,溫度在1-3℃,冷藏1:30-2h;
(7)包裝:采用包裝機真空包裝。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有益效果,從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從采茶開始,嚴格控制月份,時間,溫℃、葉片、顏色、重量、容器的透氣性能,儲運時間,有效的控制了在采摘過程中茶葉發熱,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顏色變暗,品質降低,攤青過程避免茶葉重疊,禁止翻動,溫℃、時間、水份嚴格的控制,與空氣中所含水份相結合,有效的控制了茶葉在攤青過程中所含水份,萎凋過程中,在竹席上進行,透氣好,避免茶葉重疊,有效的減短烘干的時間,發酵過程中,放在金屬容器內,有效的縮短了發酵的時間,烘干:采用烘干機,冷卻到常溫,密封放進冷藏室,有效的控制了空氣中水份的侵入,包裝:采用包裝機真空包裝,保質期長且營養健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高原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茶:在谷雨前后10天,陰天,早上9-12時,下午15-18時,室外溫℃在10℃,采摘一牙一葉,顏色為白玉色,葉片均勻的初張葉,用透氣性能好的竹筐裝,每次采摘竹筐內不能超過4斤,在竹筐內時間不超過30min,茶葉超過4斤后,上面的茶葉壓制下面的茶葉,透氣性能差,時間超過30min,茶葉發熱,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顏色變暗,品質降低;
(2)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攤放在透氣性能好的竹席上,在攤青房內進行攤青,避免茶葉重疊,禁止翻動,溫℃在20℃,時間為19h,在保持水份在55%攤青完成;
(3)萎凋:將攤青完的茶葉重新放在竹席上進行萎凋,避免茶葉重疊,加熱烘干,溫℃控制在25℃,時間3:30h;
(4)發酵:將萎凋好的茶葉堆放在金屬容器內發酵,堆放高℃為110cm,時間為20h;
(5)揉捻:采用揉捻機進行揉捻,時間在6min;
(6)烘干:采用烘干機,調整溫℃在80℃,時間在20min,保持水份在3%,從烘干機取出后待冷卻到常溫,在密封放進冷藏室,溫度在1℃,冷藏1:30h;
(7)包裝:采用包裝機真空包裝。
實施例2
一種高原白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茶:在谷雨前后12天,陰天,早上9-12時,下午15-18時,室外溫℃在12℃,采摘一牙一葉,顏色為白玉色,葉片均勻的初張葉,用透氣性能好的竹筐裝,每次采摘竹筐內不能超過4.5斤,在竹筐內時間不超過35min,茶葉超過4.5斤后,上面的茶葉壓制下面的茶葉,透氣性能差,時間超過35min,茶葉發熱,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顏色變暗,品質降低;
(2)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攤放在透氣性能好的竹席上,在攤青房內進行攤青,避免茶葉重疊,禁止翻動,溫℃在22℃,時間為19-22h,在保持水份在57%攤青完成;
(3)萎凋:將攤青完的茶葉重新放在竹席上進行萎凋,避免茶葉重疊,加熱烘干,溫℃控制在27℃,時間3:40h;
(4)發酵:將萎凋好的茶葉堆放在金屬容器內發酵,堆放高℃為125cm,時間為22h;
(5)揉捻:采用揉捻機進行揉捻,時間在7min;
(6)烘干:采用烘干機,調整溫℃在85℃,時間在22min,保持水份在4%,從烘干機取出后待冷卻到常溫,在密封放進冷藏室,溫度在2℃,冷藏1:45h;
(7)包裝:采用包裝機真空包裝。
實施例3
一種糍粑油辣椒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茶:在谷雨前后15天,陰天,早上9-12時,下午15-18時,室外溫℃在15℃,采摘一牙一葉,顏色為白玉色,葉片均勻的初張葉,用透氣性能好的竹筐裝,每次采摘竹筐內不能超過5斤,在竹筐內時間不超過40min,茶葉超過5斤后,上面的茶葉壓制下面的茶葉,透氣性能差,時間超過40min,茶葉發熱,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顏色變暗,品質降低;
(2)攤青:將采摘好的鮮葉攤放在透氣性能好的竹席上,在攤青房內進行攤青,避免茶葉重疊,禁止翻動,溫℃在24℃,時間為22h,在保持水份在60%攤青完成;
(3)萎凋:將攤青完的茶葉重新放在竹席上進行萎凋,避免茶葉重疊,加熱烘干,溫℃控制在29℃,時間3:50h;
(4)發酵:將萎凋好的茶葉堆放在金屬容器內發酵,堆放高℃為140cm,時間為25h;
(5)揉捻:采用揉捻機進行揉捻,時間在8min;
(6)烘干:采用烘干機,調整溫℃在90℃,時間在25min,保持水份在5%,從烘干機取出后待冷卻到常溫,在密封放進冷藏室,溫度在3℃,冷藏2h;
(7)包裝:采用包裝機真空包裝。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