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原料選用當年清明前后10天生長在海拔500米以上湘西南山區的野生莓茶嫩芽葉,純手工采摘,葉片直徑≤1cm,葉柄長度≤3cm;經鮮葉清洗萎凋處理、殺青、揉捻、解散、渥堆、烘干和提香后得到成品,其中原料采摘、解散及渥堆均采用純手工制備,鮮葉清洗萎凋處理、殺青、揉捻、烘干及提香均采用機械制備;本發明改善了莓茶寒涼的品質,采用后發酵工藝,有效成分更高,使得莓茶寒涼性減少,適應人群增大;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干茶呈銀白色,二氫楊梅素含量高,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與品質、統一了干茶的形態,更利于銷售;安全衛生,能實現大批量、穩定的生產,滿足市場需求。
【專利說明】
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茶飲制作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0002]莓茶因其對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市場上供不應求,但是現有的制作工藝已無法滿足生產與市場的需求,現有技術的莓茶生產工藝存在產品質量不穩定、無法發揮其功效等問題,各批次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經常會問,為什么每次我買的莓茶都不一樣,為什么我上次買的莓茶效果很好,很白,這次的為什么不白,效果也不好了?桿太多了,為什么沒有純葉子的?
現有的莓茶加工工藝基本分為純人工加工和純機器加工兩種,第一種為純人工加工,這種方式在湖南地區廣為應用,農戶自己上山采鮮葉后,采用自家鐵鍋手工炒制,炒完后經太陽曬干;干茶呈銀白色,純人工加工的缺點在于:1、必須有太陽才能生產,如果出現連續陰雨天則無法生產,在沒有太陽的天,有的農戶會用自家的碳火烤干,則會出現干茶煙熏味重,顏色偏黃的情況;2、衛生不達標,農戶晾曬一般在自己家的房前房后,有時難免被自家的雞鴨踩踏,茶中可見雞鴨糞或雞毛,起風的時候則容易將沙子雜草吹入茶葉中,所以農戶自制茶葉衛生無法保證;3、外形不一致,炒茶的技術并不是經過統一培訓的,每一家做出來的干茶外形都不一樣,并且桿多葉少,而莓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在葉子里,這樣就造成成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較少。
[0003]第二種為純機器加工,經殺青、揉捻、解塊、炒干或烘干的茶,衛生基本能達標,也不需要依托天氣來進行生產,純機器加工的缺點在于:1、機器做出來的茶偏黃偏黑,二氫楊梅素含量低,干茶目測不白,呈黑色或黃色狀態;2、桿多、葉少、同樣由于有效成分在葉中含量較多,從而造成成品有效成分含量低;現有技術的莓茶制作工藝存在衛生無法保證、有效成分低、無法批量生產的三大問題,必須要研發出一種能批量生產并且適應市場和消費者的莓茶。
[0004]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緩解莓茶過于寒涼問題、顯著提高莓茶中二氫楊梅素含量,提升莓茶外觀品質、干凈安全、便于生產的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選擇:選用當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葉,純手工采摘,葉片直徑<lcm,葉柄長度<3cm;
2)原料制備:
2.1)鮮葉清洗萎凋處理:將采回的野生莓茶葉進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經熱風吹干,槽面溫度設置為35°C,熱風吹干1-2小時至莖萎凋、鮮葉萎蔫;
2.2)殺青:將步驟2.1中萎凋處理后的莓茶葉投入滾桶殺青機殺機,溫度<90°C;
2.3)揉捻:將步驟2.2中殺青好的莓茶葉徹底攤涼后,進行揉捻,輕揉5-10min,分兩次加壓,揉至微曲;
2.4)解散:采用人工手動解散步驟2.3中經揉捻處理的莓茶葉;
2.5)渥堆:將步驟2.4中解散的莓茶葉裝框渥堆發酵,渥堆時間15h,待二氫楊梅素滲出生成白點,目測莓茶葉面出現輕白點,完成渥堆;
2.6)烘干:使用旋轉烘干機,機溫調到100°C,將步驟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葉放入旋轉烘干機,分層烘制,干燥度<95%;
2.7)提香:將步驟2.6中烘干的莓茶葉倒入提香機中,將提香機調到120°C,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
[0007]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I中野生莓茶嫩芽葉的采摘地點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區。
[0008]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2.1中,萎凋后的鮮葉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間。
[0009]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2.5中,渥堆時室溫保持在22_25°C之間。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改善了莓茶寒涼的品質,原來已有的莓茶制作工藝,大多為殺青后經揉捻再烘干或曬干的工藝,莓茶性寒涼,眾人都知道莓茶對嗓子和慢性咽炎有效果,但是,不少體質寒涼的人卻不適合喝,因為太涼,有的人喝完就出現非常的怕冷的癥狀,本發明用了后發酵工藝,有效成分更高,使得莓茶寒涼性減少,普通人皆能喝,適應人群增大;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以前莓茶人工生產的干茶呈白色,二氫楊梅素含量高,機器生產的干茶呈黑色或黃色,干茶無白點或少白點,二氫楊梅素含量低,白色產品只能人工生產,產量和品質無法保證,機器生產的干茶又存在色澤不白,外觀品質低的問題;本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人工結合機器生產,生產出來的干茶呈銀白色,二氫楊梅素含量高,充分提高了莓茶的有效成分與品質;統一了干茶的形態,提高了干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更易于市場推廣與銷售,莓茶的主要有效成分二氫楊梅素主在存在于葉子中,傳統的采茶方式使得葉與桿同采,加工出的干茶桿比葉還多,桿中二氫楊梅素的含量低于葉子,導致成品有效成分低;本發明還解決了原來的莓茶多桿難做全葉茶的問題,本發明在采茶時要求只采純葉,使得同等重量的干茶有效成分更高、功效更好、同時統一了干茶的外形,更利于銷售;另外本發明解決了莓茶生產環境的衛生問題,無需晾曬,不會再出現鉛和雜質超標的現象,使得生產的莓茶在各種檢測中均能符合國家標準,生產時也不再需要靠天氣生產,能實現大批量穩定的生產。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12]實施例1 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選擇原料:選用當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葉,必須純手工采摘,葉片直徑不超過I厘米,葉柄不得超過3厘米;采茶前對采摘人員進行培訓,要求其只采茶葉不帶茶桿,葉柄絕不能超過3厘米,采摘嫩黃色的剛長出的嫩芽葉,鮮葉回廠后必須有專人進行挑選把關,保證鮮葉的桿已去除干凈;選擇的采摘地點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區,這里有大量的野生莓茶,采摘1000斤野生純嫩葉無桿莓茶葉,在生產前一定要先將桿挑選干凈;
2)原料制備:
2.1)鮮葉清洗萎凋處理:將采回的野生莓茶葉進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經熱風吹干,槽面溫度設置為35°C,熱風吹干1-2小時,視鮮葉含水程度輕重而定時間,至莖萎凋、鮮葉萎蔫,萎凋后的鮮葉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間;
2.2)殺青:將步驟2.1中萎凋處理后的莓茶葉投入滾桶殺青機殺機,溫度<90°C;溫度不能超過90°C,因茶葉前期經過輕萎凋,如溫度太高會出現燒茶葉的情況發生;
2.3)揉捻:將步驟2.2中殺青好的莓茶葉攤涼后,進行揉捻,輕揉5-10min,分兩次加壓,太壓的力度要撐握好,太重會導致嫩葉被揉碎,太輕則葉不成形;揉至微曲即可;
2.4)解散:采用人工手動解散步驟2.3中經揉捻處理的莓茶葉;此流程需人工完成,不能用解散機,解散機打完了嫩葉碎散,形態太差,而且在后期發酵時茶不易變白;
2.5)渥堆:將步驟2.4中解散的莓茶葉裝框渥堆發酵,渥堆時間15h,渥堆時室溫保持在22-25°C之間,待二氫楊梅素滲出生成白點,目測莓茶葉面出現輕白點,完成渥堆;
2.6)烘干:使用旋轉烘干機,機溫調到100°C,將步驟2.5中完成渥堆的銀白色莓茶葉放入旋轉烘干機,分層烘制,干燥度<95%;,視茶葉放的厚薄調整烘干時間;
2.7)提香:將步驟2.6中烘干的莓茶葉倒入提香機中,將提香機調到120°C,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提香時聞到車間飄出濃濃的莓茶香味;
2.8)待干茶攤晾后、將干茶過篩去掉碎茶末,裝入食品級避光袋;
2.9)過稱,得208.3斤干茶。
[0013]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主權項】
1.一種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選擇:選用當年清明前后10天的野生莓茶嫩芽葉,純手工采摘,葉片直徑<lcm,葉柄長度<3cm; 2)原料制備: 2.1)鮮葉清洗萎凋處理:將采回的野生莓茶葉進行清洗,清洗后放萎凋槽上經熱風吹干,槽面溫度設置為35°C,熱風吹干1-2小時至莖萎凋、鮮葉萎蔫; 2.2)殺青:將步驟2.1中萎凋處理后的莓茶葉投入滾桶殺青機殺機,溫度<90 V ; 2.3)揉捻:將步驟2.2中殺青好的莓茶葉徹底攤涼后,進行揉捻,輕揉5-10min,分兩次加壓,揉至微曲; 2.4)解散:采用人工手動解散步驟2.3中經揉捻處理的莓茶葉; 2.5)渥堆:將步驟2.4中解散的莓茶葉裝框渥堆發酵,渥堆時間15h,待二氫楊梅素滲出生成白點,目測莓茶葉面出現輕白點,完成渥堆; 2.6)烘干:使用旋轉烘干機,機溫調到100°C,將步驟2.5中完成渥堆的莓茶葉放入旋轉烘干機,分層烘制,干燥度<95%; 2.7)提香:將步驟2.6中烘干的莓茶葉倒入提香機中,將提香機調到120°C,提香3-5min,得到成品莓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野生莓茶嫩芽葉的采摘地點為海拔500米以上的湘西南山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1中,萎凋后的鮮葉含水量控制在68-70%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無桿后發酵莓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5中,渥堆時室溫保持在22-25 °C之間。
【文檔編號】A23F3/34GK105961736SQ201610477624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發明人】何禮明
【申請人】綏寧縣神農金康藥用植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