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自動穿脫鞋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37126閱讀:48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自動穿脫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鞋子的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自動穿脫鞋結構。
背景技術
鞋子乃為現今人類行進及保護腳所不可或缺的產品,且為了穿著的舒適以及便利性,業者乃不斷的推陳出新,不僅在于流行的樣式,對于其他的功能性亦日益創新。
就鞋子穿脫的方便性而言,本案申請人在先設計了一種鞋帶自動穿系及脫解復動的鞋子,其結構如圖1-5所示,其主要由鞋體1、鞋帶3、系組機構4、動作調整機構5、壓板6、控制機構7、彈性件8組成。
鞋體1上配合鞋帶3開設夾層式牽引索道14,鞋體1的中底16上、鞋墊17下設置一運作空間181。
鞋帶3的一端系結在鞋帶眼上,而另一端穿過鞋帶眼13、牽引索道14向夾層18的運作空間181延伸,并貫穿系組機構4上穿索孔411,依次繞過運作空間181后方和動作調整機構5系結在運作空間181后方的支柱183上。
動作調整機構5適當調整鞋帶3的系緊程度。
壓板6的前端活動樞設在運作空間181的前方,其底部在后側暨近末端形成一插件61,夾層18和中底16對應于插件61的位置皆開有通孔,以便插件61穿過通孔與控制機構7配合工作,以使壓板6保持壓平狀態,而鞋帶3能保持拉緊狀態,并可在脫鞋釋解鞋帶3時,通過按壓控制機構7的按鈕71來解除扣控。
控制機構7固定容置在鞋底11上開設的控制槽111中。通過按壓防水開關113,即可觸及控制機構7工作。
當使用者欲穿著鞋子時,由腳底(跟)對應壓板6施以向下壓平的作用力,此壓板6的向下壓平的動作,通過動作調整機構5牽引鞋帶3,令鞋帶3向夾層18的動作空間181縮拉,在動作調整機構5的曲臂53呈完全展平狀時,適將鞋帶3予以向內拉緊形成系結狀態,而鞋面12呈向腳背包覆狀態,此時,壓板6被控制機構7所扣制,不會向上掀起及影響行進與穿著,且將彈性件8壓縮儲存解帶動程所需的動能。
當欲脫鞋時,使用者僅需按壓防水開關113,便可觸壓控制機構7而釋解對壓板6的扣制,順隨脫鞋及腳向上欲由鞋口15拉出的動作,配合扭簧8的動能推頂動作調整機構5回復原狀,使壓板6向上掀起,重新回復到未穿著的常態,不再拉引鞋帶3,達到脫鞋時鞋帶3自動松解的目的。
詳觀上述結構的鞋子,完成整個鞋子的穿脫動作,是通過動作調整機構調整鞋帶的松緊并配合控制機構來實現,而且鞋帶是需通過鞋面及系組機構而伸置于鞋墊下的夾層中,鞋帶通過的路徑較長,調整其長短的伸縮需要配合的部件較多,而在制鞋產業中,鞋底與中底固定加工本身已具有一定的難度,加工質量的好壞又直接影響鞋子的品質,而此鞋鞋底與鞋面之間又有鞋帶的牽制,這使得鞋底與中底相固定的加工難度更為提高,無法采用機械作量化的生產,所以,必需通過特殊的手工操作來完成,相對的制造成本較高;又,該鞋的鞋帶松緊移動亦會造成使用故障的出現,令其功能不確實,在使用上會略顯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不需系鞋帶動作即可實現自動穿、自動脫的自動穿脫鞋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一種自動穿脫鞋結構,其主要包括鞋體部份、動作調整機構及控制機構;其中鞋體部份由鞋底、鞋舌與鞋幫構成;鞋底是包括鞋底、中底及鞋墊;中底是固定于鞋底上,而鞋墊前部的腳掌部份是與中底固定在一起,而其后部的腳跟部份是與中底呈分離狀態;動作調整機構是為兩翼形的片體,此翼形片體的上邊與鞋舌活動固定在一起,而其下邊是固定在鞋墊后部上,鞋墊是配合控制機構與鞋底及中底實現固定與松脫。
所述的與鞋舌兩側相重疊的鞋幫內側固定有導向條。
所述的導向條上分布有凸粒;在翼形片體上對應上述導向條上凸粒的個數設有導槽,導向條扣合翼形片體后,導向條的凸粒及兩端固定在鞋幫上。
所述的動作調整機構的翼形片體的上邊是通過貼扣與鞋舌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鞋舌的表面設有調整鞋舌松緊的裝飾鞋帶。
所述的兩翼形片下部連接在一起構成一 片體結構。
所述的控制機構是包括一開關、一控勾體、一掛片及一固定片;開關是固定在鞋體的后方,其向鞋體內延伸有一推桿;控勾體是為一平板體,在板體下方凸設有掛鉤,另在板體下方且位于掛鉤的前方凸設有擋塊,同時在掛勾略向后的位置處的板體上開設有一定位槽;在掛勾的后方樞接有一弧形弓片,弧形弓片的中部設有一頂凸點頂持一復位彈簧,此復位彈簧是內置于掛勾的中部,弧形弓片的上部是置于上述的定位槽中;掛片是為一金屬片體,其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掛勾位置設有以便于控勾體的掛勾通過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同時還開設有一令擋塊通過的通孔;固定片亦是一片狀體,固定片上方的四周凸設有擋垣,此擋垣的高度是高于控勾體的板體厚度,四周的擋垣即可圍設有一容置空間,固定片的中部開設有一長條槽,固定片是連設控勾體后嵌置于鞋墊腳后跟的下方,控勾體的掛勾及擋塊是向下伸置于固定片的長條槽之外,控勾體可以在固定片與鞋墊之間組成的空間內前后移動。
所述的對應此推桿的路徑在鞋底上凹設一導槽,推桿可沿此導槽往復移動。
所述的在控勾體的板體下方縱向凸設有前后兩掛鉤。
所述的在控勾體對應掛鉤兩側位置的板體上設有復數個長形通孔,同時在固定片的上方凸設有復數個凸柱是分別伸置于控勾體的長形通孔中。
所述的掛片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前后掛勾位置設有兩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兩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以便于控勾體的前后掛勾通過。
所述的底上對應控勾體的掛勾設有便于配合掛勾后具有一容置空間的凹坑。
所述的掛勾的底部為弧形設計。
所述的控制機構是包括一開關、一控勾體、一掛片及一固定片;開關是固定在鞋體的后方,其向鞋體內延伸有一推桿;控勾體是為一平板體,在板體下方凸設有掛鉤,同時在掛勾略向后的位置處的板體上開設有一定位槽;在掛勾的后方樞接有一弧形弓片,弧形弓片的中部設有一頂凸點頂持一復位彈簧,此復位彈簧是內置于掛勾的中部,弧形弓片的上部是置于上述的定位槽中;控勾體下方推塊的前方樞設有扭簧,扭簧的一支腳是貼合在控勾體的下面,另一支腳是張開狀態;掛片是為一金屬片體,其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掛勾位置設有以便于控勾體的掛勾通過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固定片亦是一片狀體,固定片上方的四周凸設有擋垣,此擋垣的高度是高于控勾體的板體厚度,四周的擋垣即可圍設有一容置空間,固定片的中部開設有一長條槽,固定片是連設控勾體后嵌置于鞋墊腳后跟的下方,控勾體的掛勾及擋塊是向下伸置于固定片的長條槽之外,控勾體可以在固定片與鞋墊之間組成的容間內前后移動;對應此支腳的位置在中底或是中底的掛片上凸設有兩凸塊。
所述的控勾體亦可設置在鞋底上,掛片可設置在鞋墊上。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動作調整機構是為一沿鞋幫內側上下移動的翼形片體,此片體牽引著鞋舌與鞋墊上下同步移動,且配合控制機構的控扣與松釋實現鞋墊與中底的固定與松脫作用,而實現自動穿脫鞋的功能,如此其相對在先技術中的動作調整機構,部件單一,結構相對大為簡化,同時不需要鞋帶的參與運動,即可實現穿脫鞋功能,則不會出現如在先技術中因鞋帶移動路徑長而引發的鞋帶移動不暢的鞋體功能故障,因部件簡單,使本實用新型自動穿脫鞋結構的功能更加確實,故障率低,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可進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圖1是習用品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習用品的平面組合及未穿著的常態剖視圖;圖3是習用品的平面組合及穿著動作剖視圖;圖4是圖3的俯視剖視圖;圖5是圖3的仰視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形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穿鞋動作圖一;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穿鞋動作圖二;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穿鞋狀態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脫鞋動作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穿鞋動作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穿鞋狀態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脫鞋動作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6至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主要包括鞋體部份A、動作調整機構B及控制機構C。
鞋體部份A主要由鞋底1’、鞋舌2’與鞋幫3’構成;鞋底1’是包括鞋底11’、中底12’及鞋墊13’;中底12’是固定于鞋底11’上,而鞋墊13’前部的腳掌部份是與中底12’固定在一起,而其后部的腳跟部份是與中底12’呈分離狀態;
鞋舌2’的表面設有調整鞋舌2’松緊的裝飾鞋帶21’,如此可根據使用者腳的胖瘦調整鞋舌2’的寬度,與鞋舌2’兩側相重疊的鞋幫3’內側固定有導向條31’;導向條31’上均勻分布有凸粒311’,導向條31’的兩端固定在鞋幫3’上。
動作調整機構B是為兩翼形的片體5’,亦或是一兩翼形片下部連接在一起 片體結構,在翼形片體5’上對應上述導向條31’上凸粒311’的個數設有導槽51’,此翼形片體5’的上邊是通過貼扣52’與鞋舌2’的貼扣22’活動固定在一起,如此可根據使用者腳面的高底調整翼形片體5’的有效長度,而其下邊是固定在鞋墊13’后部上,鞋舌2’的上下移動即可帶動鞋墊13’的后部上下移動;導向條31’的凸粒311’是扣合翼形片體5’且透過導槽51’后,與導向條31’的兩端固定在鞋幫3’上,以便于翼形片體5’在鞋舌2’的帶動下貼合著鞋幫3’兩側移動,此處導向條31’上的凸粒311’與翼形片體5’上導槽51’具有一導向移動的作用。
控制機構C是包括一開關6’、一控勾體7’、一掛片8’及一固定片9’;開關6’是固定在鞋體1’的后方,其向鞋體1’內延伸有一推桿61’,對應此推桿61’的路徑在鞋底11’上開凹設一導槽111’,推桿61’可沿此導槽111’往復移動;控勾體7’是為一平板體,在板體71’下方縱向凸設有前后兩掛鉤72’、73’,另在板體71’下方且位于前掛鉤72’的前方凸設有擋塊74’,在板體71’對應前后掛鉤72’、73’兩側位置的板體上設有復數個長形通孔75’,同時在后掛勾73’略向后的位置處的板體上開設有一定位槽76’;在后掛勾73’的后方樞接有一弧形弓片77’,弧形弓片77’的中部設有一頂凸點771’頂持一復位彈簧78’,此復位彈簧78’是內置于后掛勾73’的中部,弧形弓片77’的上部是置于上述的定位槽76’中;掛片8’是為一金屬片體,其上對應上述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位置設有兩通孔81’、82’,且掛片8’是固定在鞋底1’的中底12’上,同樣在中底12’上開設有與掛片8’兩通孔81’、82’大小一致的通孔121’、122’同時還開設有一令擋塊74’通過的通孔123’,以便于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通過;固定片9’亦是一片狀體,固定片9’上方的四周凸設有擋垣91’,此擋垣91’的高度是高于控勾體7’的板體71’厚度,四周的擋垣91’即可圍設有一容置空間92’,同時在固定片9’的上方凸設有復數個凸柱93’是分別伸置于控勾體7’的長形通孔75’中,以定位控勾體7’的移動路徑,固定片9’的中部開設有一長條槽94’,固定片9’是連設控勾體7’后嵌置于鞋墊13’腳跟處的下方,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及擋塊74’是向下伸置于固定片9’的長條槽94’之外,控勾體7’可以在固定片9’與鞋墊13’之間組成的容間92’內前后移動。
鞋底1’的中底12’是固定在鞋底11’上,同時在鞋底11’上對應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設有凹坑112’,以便于配合前后掛勾72’、73’具有一容置空間。
此處是以鞋底的厚度較大時為例,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底部為弧形設計。
配合圖7所示,使用者可根據自動腳型的需要,調整好鞋舌2’的寬度及翼形片體5’的有效長度,在實際使用時,常態鞋子未經穿著時,鞋舌2’是相對鞋幫3’處于打開狀態。
如圖9、10所示,當使用者欲進行穿鞋動作時,此時的鞋舌2’是處于打開狀態,即鞋墊13’的后部是處于抬起的狀態,當人的腳部斜向穿入鞋體內時,腳跟向下移動,同時在動作調整機構B的帶動下鞋舌2’向下移動,與此同時,鞋墊13’上的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會對準及掛片8’(及中底12’)上的兩通孔81’、82’(121’、122’)且插入兩通孔81’、82’中,由于弧形掛勾72’、73’的設計,其弧形面在與中底12’上的掛片8’配合時,控勾體7’向下移動時,前后掛勾72’、73’的弧面即可推動控勾體7’相對鞋墊13’向鞋墊13’前方移動,掛片8’即會推動控勾體7’上的弧形弓片77’相對控勾體7’向后移動,推頂復位彈簧78’,使復位彈簧78’處于壓縮蓄能狀態,當前后掛勾72’、73’完全伸置出中底12’且位于鞋底11’中后,在復位彈簧78’的作用下,控勾體7’會相對鞋墊13’及中底12’向鞋墊13’的后方移動,使前后掛勾72’、73’完全掛置于中底12’的掛片8’上。如圖11所示,此時的鞋子是處于穿著狀態,即便在行走時,腳面向鞋舌2’施力,由于此時的鞋墊13’是固定在中底12’上,鞋墊13’又是與鞋舌2’固定連設在一起,鞋墊13’不松脫,使用者的腳是不會從鞋體中脫出的。
如圖12所示,當使用者欲進行脫鞋動作時,只需腳后跟向后施力按壓開關6’,同時抬動腳面向上對鞋舌2’施力,由于開關6’相對鞋體向鞋體內移動,開關6’上的推桿61’向前移動推動控勾體7’上推塊74’向前移動,前后掛勾72’、73’亦向前移動,與時同時控勾體7’上的弧形弓片77’相對控勾體7’向后移動,推頂復位彈簧78’,使復位彈簧78’處于壓縮蓄能狀態,當前后掛勾72’、73’對準中底12’掛片8’的通孔時,在鞋墊13’向上施力的作用下,前后掛勾72’、73’會從中底12’掛片8’的通孔中脫出,在復位彈簧78’的作用下,控勾體7’相對鞋墊13’向后移動回復常態,使用者的腳即可從鞋體中脫出(配合圖7及圖9所示)。
當本實用新型應用于鞋底較薄的鞋子時,如圖13-15所示,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的高度降低,設置為偏平形的掛勾,但是在控勾體下方前掛勾72”的前方樞設有扭簧79’,扭簧79’的一支腳是貼合在控勾體的下面,另一支腳791’是張開狀態,對應此支腳791’的位置在中底12’(或是中底12’的掛片8’)上凸設有兩凸塊124’、125’。
配合圖13所示,當使用者欲進行穿鞋動作時,此時的鞋舌2’是處于打開狀態,即鞋墊13’的后部是處于抬起的狀態,當人的腳部斜向穿入鞋體內時,腳后跟向下移動,同時在動作調整機構B的帶動下鞋舌2’向下移動,與此同時,鞋墊13’上的控勾體7’的前后掛勾72”、73”欲對準中底12’上的兩通孔121’、122’,控勾體7’上扭簧79’的另一支腳791’是頂抵在中底12’的前凸塊124’上,在鞋墊13’向下移動的同時,此支腳791’會在前凸塊124’的頂抵下使控勾體7’相對鞋墊13’向鞋體前方移動,掛片12’即會推動控勾體7’上的弧形弓片77’相對控勾體7’向后移動,推頂復位彈簧78’,使復位彈簧78’處于壓縮蓄能狀態,當前后掛勾72”、73”完全對準中底12’掛片8’的兩通孔且插入通孔時,即鞋墊13’將與中底12’貼合時,后凸塊125’是位于支腳791’的中部位置,再向鞋墊13’向下施力,后凸塊125’對支腳791’的杠桿作用,使扭簧79’的支腳791’脫離對前凸塊124’的頂抵作用,在復位彈簧78’的作用下,控勾體7’會相對鞋墊13’及中底12’向鞋墊13’的后方移動,使前后掛勾72”、73”完全掛置于中底12’的掛片8’上(如圖14所示)。
配合圖15所示,當使用者欲進行脫鞋動作時,其動作原理與實施例一相同,在此不贅述。
當然,本實用新型的控制機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兩種實施方式,控勾體亦可設置在鞋底上,掛片可設置在鞋墊上,同樣可以實現鞋墊與中底、鞋底的掛持作用。因此大凡配合開關即可實現鞋墊與中底及鞋底的固定與松開的功能均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機構。本實用新型的關鍵是在于其動作調整機構是牽引鞋舌與鞋墊同步連動的作用,如此其相對在先技術中的動作調整機構,部件單一,結構相對大為簡化,完全改變了在先技術中利用鞋帶松緊實現穿脫鞋的功能,使自動穿脫鞋結構的功能更加確實,降低故障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穿脫鞋結構,其主要包括鞋體部份、動作調整機構及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鞋體部份由鞋底、鞋舌與鞋幫構成;鞋底是包括鞋底、中底及鞋墊;中底是固定于鞋底上,而鞋墊前部的腳掌部份是與中底固定在一起,而其后部的腳跟部份是與中底呈分離狀態;動作調整機構是為兩翼形的片體,此翼形片體的上邊與鞋舌活動固定在一起,而其下邊是固定在鞋墊后部上,鞋墊是配合控制機構與鞋底及中底實現固定與松脫。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與鞋舌兩側相重疊的鞋幫內側固定有導向條。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導向條上分布有凸粒;在翼形片體上對應上述導向條上凸粒的個數設有導槽,導向條扣合翼形片體后,導向條的凸粒及兩端固定在鞋幫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動作調整機構的翼形片體的上邊是通過貼扣與鞋舌固定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鞋舌的表面設有調整鞋舌松緊的裝飾鞋帶。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兩翼形片下部連接在一起構成一“ ”片體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控制機構是包括一開關、一控勾體、一掛片及一固定片;開關是固定在鞋體的后方,其向鞋體內延伸有一推桿;控勾體是為一平板體,在板體下方凸設有掛鉤,另在板體下方且位于掛鉤的前方凸設有擋塊,同時在掛勾略向后的位置處的板體上開設有一定位槽;在掛勾的后方樞接有一弧形弓片,弧形弓片的中部設有一頂凸點頂持一復位彈簧,此復位彈簧是內置于掛勾的中部,弧形弓片的上部是置于上述的定位槽中;掛片是為一金屬片體,其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掛勾位置設有以便于控勾體的掛勾通過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同時還開設有一令擋塊通過的通孔;固定片亦是一片狀體,固定片上方的四周凸設有擋垣,此擋垣的高度是高于控勾體的板體厚度,四周的擋垣即可圍設有一容置空間,固定片的中部開設有一長條槽,固定片是連設控勾體后嵌置于鞋墊腳后跟的下方,控勾體的掛勾及擋塊是向下伸置于固定片的長條槽之外,控勾體可以在固定片與鞋墊之間組成的空間內前后移動。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對應此推桿的路徑在鞋底上凹設一導槽,推桿可沿此導槽往復移動。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控勾體的板體下方縱向凸設有前后兩掛鉤。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控勾體對應掛鉤兩側位置的板體上設有復數個長形通孔,同時在固定片的上方凸設有復數個凸柱是分別伸置于控勾體的長形通孔中。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掛片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前后掛勾位置設有兩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兩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以便于控勾體的前后掛勾通過。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底上對應控勾體的掛勾設有便于配合掛勾后具有一容置空間的凹坑。
13.如權利要求7或1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掛勾的底部為弧形設計。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控制機構是包括一開關、一控勾體、一掛片及一固定片;開關是固定在鞋體的后方,其向鞋體內延伸有一推桿;控勾體是為一平板體,在板體下方凸設有掛鉤,同時在掛勾略向后的位置處的板體上開設有一定位槽;在掛勾的后方樞接有一弧形弓片,弧形弓片的中部設有一頂凸點頂持一復位彈簧,此復位彈簧是內置于掛勾的中部,弧形弓片的上部是置于上述的定位槽中;控勾體下方推塊的前方樞設有扭簧,扭簧的一支腳是貼合在控勾體的下面,另一支腳是張開狀態;掛片是為一金屬片體,其上對應上述控勾體的掛勾位置設有以便于控勾體的掛勾通過通孔,且掛片是固定在鞋底的中底上,同樣在中底上開設有與掛片通孔大小一致的通孔;固定片亦是一片狀體,固定片上方的四周凸設有擋垣,此擋垣的高度是高于控勾體的板體厚度,四周的擋垣即可圍設有一容置空間,固定片的中部開設有一長條槽,固定片是連設控勾體后嵌置于鞋墊腳后跟的下方,控勾體的掛勾及擋塊是向下伸置于固定片的長條槽之外,控勾體可以在固定片與鞋墊之間組成的容間內前后移動;對應此支腳的位置在中底或是中底的掛片上凸設有兩凸塊。
15.如權利要求7或14所述的自動穿脫鞋結構,其特征在于控勾體亦可設置在鞋底上,掛片可設置在鞋墊上。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穿脫鞋結構,包括鞋體部份、動作調整機構及控制機構;鞋體部份由鞋底、鞋舌與鞋幫構成;鞋底包括鞋底、中底及鞋墊;中底固定于鞋底上,而鞋墊前部的腳掌部份與中底固定在一起,而其后部的腳跟部份與中底呈分離狀態;動作調整機構為兩翼形的片體,此翼形片體的上邊與鞋舌活動固定在一起,其下邊固定在鞋墊后部上,鞋墊配合控制機構與鞋底及中底實現固定與松脫。由于動作調整機構為一片體,此片體牽引著鞋舌與鞋墊上下同步移動,且配合控制機構的控扣與松釋實現鞋墊與中底的固定與松脫作用,實現自動穿脫鞋的功能,相對在先技術中的動作調整機構,部件單一,不需要鞋帶的參與運動,使其功能更加確實,故障率低,可進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文檔編號A43B11/00GK2712118SQ2004200719
公開日2005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0日
發明者周龍交 申請人:周龍交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