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筒狀針織物及其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環繞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狀針織物及 其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使用橫機通過使前側部和后側部的針織物向針床下方以層壓狀下 垂,前側部、后側部、前側部、…地交替地供給針織紗而進行環繞編 織,能夠編織前側部和后側部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的筒狀針織物。 以往用橫機來編織使筒狀針織物的環繞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 的筒狀針織物。在這里所稱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是前側部或后側 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側部和后側部雙方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以往為了得到這種針織物而利用嵌花技術。即對加厚的部分和除 此以外的部分分別分配固有的喂紗器而進行編織。這種情況下,各部 分編織通過折返編織進行,通過集圈連接其邊界部分而將針織物形成 一體。文獻1涉及保護手套,公開了下述抑制成本來生產保護手套的 方法對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的根部附近使用比其他部分耐磨 強度大的紗線進行編織,從而使該部分的針織物比其他部分加厚而具 有抗切性。記載有作為抗切性較大的紗線可使用芳族聚酰胺纖維,作 為編織其他部分的紗線可使用棉絲、聚酯纖維等。并且文獻2涉及下述作業手套在為了得到適合精密機械的裝配 等要求細手指的作業的作業用手套而比手套的指尖至手掌中央部的留 下全部厚度的其他部分較薄地編織的原手的薄部分,設置將橡膠或合 成樹脂作為材料來作成的覆膜狀的保護部。公開了下述內容作為厚 度較大部分和厚度較小部分的制作方法,可采用通過改變編織時使用5的紗線的根數來連續地生成厚度較小部分和厚度較大部分的方法、或例如通過由溶解于熱水的PVA形成的紗線和不溶解于熱水的紗線編織 要使厚度變薄的部分,編織后將編織手套浸入熱水中而使由PVA形成 的紗線溶解的方法等。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3 — 0033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 — 060087號公報在文獻l、文獻2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關于使用嵌花技術的內容, 但可推定為以嵌花技術作為前提來編織手套。但是,在通過這種編織 方法編織的手套,由于通過集圈組織連接各部分的邊界部分,因而無 論如何都會成為邊界部分的強度變弱,或成為發硬、撐開的原因。并 且連接處引人注目、還成為破壞針織物外觀的原因。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通過嵌花技術連接而使筒狀針織物的圓 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狀針織物和用于得到該筒狀針織 物的編織方法。并且其目的在于將這種結構的筒狀針織物應用于針織套衫、手套、 襪子等針織品的編織而得到有商品性的針織物。本發明的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用橫機進行編織,至少使用供 給第一針織紗的第一喂紗器和供給第二針織紗的第二喂紗器,使前側 部和后側部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而成的筒狀針織物的圓周方向的一 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驟a) 對筒狀針織物的加厚的部分,同時使用第一喂紗器和第二喂紗 器雙方從加厚的部分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進行添紗編織的步驟;b) 使用第二喂紗器對與加厚的部分鄰接的其他部分從一端朝向另 一端進行編織的步驟;C)使用第一喂紗器對加厚的部分從另一端朝向一端進行集圈編織 的步驟;d)重復上述a)至c)的步驟的步驟。優選的是,將第一針織紗作為面線來進行上述步驟a)的添紗編織。并且優選的是,在上述步驟c)中改變每次進行集圈編織的織針來 進行集圈以顯現1X1鹿點花紋狀。并且,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可以為相同種類的針織紗。并且,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可以為不同種類的針織紗。并且優選的是,第一針織紗使用比第二針織紗粗的針織紗。并且,作為針織套衫、手套、襪子等針織品而編織筒狀針織物。并且優選的是,筒狀針織物為手套,使5個手指、四指部、五指 部的手掌側和手背側的任一方編織得比另一方厚。并且優選的是,筒狀針織物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 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較大的針織紗編織。并且本發明的筒狀針織物,在使用橫機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前 側部和后側部的筒狀針織物中,將前側部和后側部中的任一方或跨越 前側部和后側部雙方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作為筒狀針織物的第一針 織物部,該第一針織物部比作為筒狀針織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針織物 部編織得厚,其中,筒狀針織物的第一針織物部用第一針織紗和第二 針織紗的雙方從第一針織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進行添紗編織,與第 一針織物部連續的第二針織物部從第二針織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用第二針織紗編織,并且用第一針織紗從第一針織物的另一端朝向一端 進行集圈編織。優選的是,由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雙方進行的第一針織物部 的編織,進行以第一紗線作為面線,以第二紗線作為底線的添紗編織。并且,筒狀針織物為針織套衫、手套、襪子等針織品。優選的是,筒狀針織物為手套,5個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側和手背側的任一方比另一方厚。進而優選的是,其為手背側厚且對手掌側實施涂敷的涂層手套。優選的是,筒狀針織物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的根 部附近用抗切性較大的針織紗編織。根據本發明,由于在筒狀針織物的圓周方向加厚的部分,由第一 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雙方進行添紗編織,在其他部分的編織中不使用 第一針織紗,而僅用第二針織紗進行,因而必然能夠得到厚度部分不 同的針織物。并且,由于通過第一針織紗對加厚的部分進行集圈編織, 因而能夠進一步相應增加厚度。進而通過第二針織紗,筒狀針織物的 環繞線圈橫列不會中斷而可連續地形成,因而加厚的部分和其他部分 的邊界不會如嵌花的情況一樣由集圈相連接,不會發生嵌花特有的問 題。并且,由于將第一針織紗作為面線,第二針織紗作為底線來進行 添紗編織,因而能夠使第一針織紗出現在筒狀針織物的外側(表面側)。并且,由于即使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是相同種類的針織紗, 也能夠使由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雙方形成線圈的部位形成得較厚,因而可以不用預先準備粗細不同的不同種類的紗線。通過使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為不同種類的針織紗,并使用適 當原材的針織紗,可得到與用途、性能對應的筒狀針織物。并且,第一針織紗使用比第二針織紗粗的針織紗時,可進而增加 加厚的部分的厚度。并且,將這種性質的筒狀針織物用于針織品時,可用作具有外觀 特征、附加功能等附加價值的產品。并且,由于手套的手掌側形成得比手背側薄,可以確保作業性, 可得到作業性良好的涂層手套。并且,由于手套的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的根部附近用抗切 性較大的針織紗編織,因而還可用作保護手套。
圖1表示實施例1的筒狀針織物。圖2表示實施例1的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步驟。圖3表示作為實施例2的筒狀針織物的手套。圖4表示作為實施例3的筒狀針織物的保護手套。圖5表示圖4的手套的五指部的線X-X部分的筒狀體的結構。圖6表示圖5的五指部中的編織步驟。標號說明1…筒狀針織物、3…前側部、5…后側部、11…手套、16、 23…食 指、17、 24…大拇指、18、 25…四指部、19、 26…五指部、21…保護 手套、22…加強部、27…地針織物部、Yl…第一喂紗器、Y2…第二喂 紗器9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作為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根據以下附圖對將由前側部和后 側部構成的圓筒狀針織物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地編織 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表示本實施例的筒狀針織物1。筒狀針織物1的前側部3和后側部5的邊界與材質不同的針織物的邊界一致,以EL 表示其左側邊界,以ER表示其右側邊界。在本實施例中后側部5編織 成比前側部3厚。圖2表示上述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步驟。在筒狀針織物1的編織中,使用針織紗喂紗用的第一喂紗器(以 下記為Yl)和第二喂紗器(以下記為Y2)這兩個。分配給Yl、 Y2 的針織紗為相同種類,但也可以是不同種類。作為不同種類,可以是 紗線粗細的不同、配色、原材等紗線的手感不同。圖中的左右箭頭表 示編織方向。FB表示前針床,BB表示后針床,A J表示前針床的織 針,a j表示后針床的織針。用前針床的織針編織構成筒狀針織物1 的前側部3,用后針床的織針編織后側部5。為了便于說明,用于編織 的針數少于實際的針數。作為在各實施例中使用的橫機,可使用具有 全提花選針、可在任意位置進行色紗切換的功能的橫機。Yl、 Y2在開 始編織時設在筒狀針織物的左側,在圖2中表示步驟結束的狀態下的 Yl、 Y2的位置。下面對編織的詳情進行說明。首先在步驟1中,向后針床的織針 a j喂紗而進行筒狀針織物1的后側部5的線圈橫列編織。在這里, 通過將Yl和Y2同時分配到三角座滑架的同一編織三角(未圖示)上 的添紗編織,用各自的針織紗形成相同線圈橫列的成圈線圈。Yl的針 織紗作為面線(表面紗),Y2的針織紗作為底線(反面紗)而進行添 紗編織。在接下來的步驟2中,使用Yl向前針床的織針J A喂紗而形成筒狀針織物1的前側部3的成圈線圈。在步驟3用Y2向后針床的每隔 一根的織針i、 g、 e、 c喂紗而形成集圈線圈。其中,上述步驟2和步 驟3的編織,也可以在進行步驟3后進行步驟2。并且在三角座滑架上 具有多個編織三角的橫機的情況下,可在三角座滑架的1次往復動程 中進行步驟2、步驟3,但在只具有l個編織三角的橫機的情況下,在 各步驟之間插入向右的空線圈橫列而進行筒狀針織物的1周的線圈橫 列編織。接著步驟4至6表示筒狀針織物1的接著1周的線圈橫列編織。 在這里,只是步驟6的集圈編織中使用的織針與步驟3不同,其他與 步驟1至3相同。因而下面僅對不同部分進行說明。在步驟6中,向 在步驟3中沒有用于編織的后針床的每隔一根的織針h、 f、 d、 b喂紗 而形成集圈線圈。通過上述編織形成構成筒狀針織物1的前側部3和后側部5的2 周的線圈橫列。將上述編織重復所希望的次數而可得到圖1所示的筒 狀針織物i。與針織紗多出的量相應地,筒狀針織物1的后側部5比前側部3厚。并且由于形成集圈線圈,因而相應增加其厚度。由于集圈 線圈排列形成鹿點花紋狀,因而后側部5整體以均勻的厚度形成。當 然集圈編織不限于鹿點花紋狀,也可以適當變更。(實施例2)接著對實施例2的筒狀針織物進行說明。該例的筒狀針織物作為 針織品應用于手套ll上。其中,由于使用橫機以無縫方式編織手套的 方法公知,因而在這里省略其詳情。圖3表示本實施例的手套11。包含各指袋13 17的手套的手掌 側相對于包含各指袋13 17的手套的手背側編織得薄。在手套的情況 下,相對于五指的各指袋的編織、形成四指部18、五指部19的筒狀編 織應用上述實施例的編織即可。雖然未圖示,但設置三指部等的情況也相同。并且,連指手套的情況下將小指至食指為止的四指13 16考慮成一個筒狀針織物即可。例如準備針織紗以在手套完成時手背側成通常厚度的話,手掌側 則能夠相應地形成得薄。由于能夠僅使手掌側變薄,因而可得到比上述文獻2中記載的涂層手套的原手更好的針織品。在這種情況下,優 選使用15機號以上的針織機,例如取30號雙股線(30/2)的棉絲單根 分配給Yl、 Y2而進行編織。由于包含各指袋的手套的手掌側編織得較 薄,因而容易進行細致的作業,手背側較厚因而能發揮防寒用功能。 并且,僅對較薄部分實施涂敷,使滿足此時的涂層覆膜的厚度的構造 與手套的手背側的厚度變得相同的話,可形成整體上厚度均勻的手套。當然也可以通過所述涂敷以外的加工或不加工而形成產品。無論 何種情況,在編織中使用的針織紗可以任意,而不拘于相同種類、不 同種類,根據用途適當決定針織紗即可。當然如果與上述相反地使手 套的手掌側的全部或一部分比通常厚度厚,則可賦予手套吸收沖擊等 功能。(實施例3)接著對實施例3的筒狀針織物進行說明。在該例中應用于保護手 套。圖4表示本實施例的保護手套21。上述實施例都表示筒狀針織物 1的前側部3和后側部5厚度不同的情況,在本實施例中,為將跨越前 側部3和后側部5雙方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形成得較厚的手套。具 體來說,對大拇指24和食指23的指袋及它們的根部附近,使用抗切 性較大的針織紗形成得較厚而作為加強部22。特別是與食指的與四指 部25連續的部分和大拇指的與五指部26連續的部分成為跨越筒狀針 織物的前側部3和后側部5雙方的部分。圖5表示圖4的手套21的五 指部的線X-X部分的筒狀體的結構。圖5中的單點劃線表示前側部3 和后側部5的邊界線,加強部22和地針織物部27的前側邊界用EF表 示,后側邊界用EB表示。圖6表示圖5的五指部26中的編織步驟,其是將圖2的編織步驟 變形后得到的步驟,基本構思相同。其在四指部25中的編織也相同。 另外,在編織中使用的橫機使用具有2個以上編織三角的橫機,進行 消除空線圈橫列而提高生產率的編織。作為形成加強部22的針織紗可 使用耐磨強度較大的芳族聚酰胺類纖維。作為一例使用市場上出售的 商標名稱為-,一、,《,卜,等的紗線。上述芳族聚酰胺類纖維用 于Y1中,在進行添紗編織時作為面線來織入。下面對編織的詳情進行說明。首先在步驟1和步驟2中,用Y1、 Y2進行添紗編織而進行加強部22的線圈橫列編織。在步驟1中,向 前針床的織針J A喂紗而形成前側部3中的加強部22的成圈線圈。 在步驟2中,向后針床的織針a j喂紗而同樣進行后側部5中的加強 部22的線圈橫列編織。在步驟3中,使用Yl向后針床的針i、 g、 e、 c、 a向左喂紗而在 后側部5中的加強部22內每隔一個地形成集圈線圈,并且為了下一編 織而使Y2移動至越過織針k的位置。在步驟4中,用Y2向后針床的 k r喂紗而進行五指部的地針織物部27的線圈橫列編織,并且用Yl 向前針床的織針B、 D、 F、 H喂紗而在前側部3中的加強部22內每隔 一個地形成集圈線圈。接著在步驟5中,用Y2向前針床織針R K喂 紗而進行與后側部5連續的前側部3的地針織物部27的線圈橫列編織, 并且在此之前使Y1向織針K的左側移動,以避免阻礙Y2的編織。通 過上述編織形成五指部26的l周的線圈橫列。在步驟6中,表示為了 進行下一個2線圈橫列線圈的線圈橫列編織而使Yl、 Y2向織針J的右 側移動的狀態。在圖6中雖然省略了圖示,但為了與上述圖2相同地將集圈線圈 形成鹿點花紋狀,進行2線圈橫列線圈中的加強部22的集圈編織的織 針使用不同于在步驟3、 4中形成集圈線圈的織針的每隔一根的織針。重復步驟1至6時,如上所述地每次更換用于集圈編織的針的同時形成五指部26中的加強部22。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筒狀針織物而例示了手套,但也可以應用 于襪子、針織套衫等上。并且可根據用途適當選擇分配給Y1、 Y2的針 織紗,從而形成具有與涂敷、保護手套完全不同的效果的針織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用橫機進行編織,至少使用供給第一針織紗的第一喂紗器和供給第二針織紗的第二喂紗器,使前側部和后側部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而成的筒狀針織物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驟a)對筒狀針織物的加厚的部分,同時使用第一喂紗器和第二喂紗器雙方從加厚的部分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進行添紗編織的步驟;b)使用第二喂紗器對與加厚的部分鄰接的其他部分從一端朝向另一端進行編織的步驟;c)使用第一喂紗器對加厚的部分從另一端朝向一端進行集圈編織的步驟;d)重復上述a)至c)的步驟的步驟。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第一針織紗作 為面線來進行所述步驟a)的添紗編織。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驟c) 中改變每次進行集圈編織的織針來使集圈顯現為1X1鹿點花紋狀。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為相同種類的針織紗。
5. 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為不同種類的針織紗。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針織紗使用 比第二針織紗粗的針織紗。
7. 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作為針織套衫、手套、襪子等針織品而編織筒狀針織物。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狀針織物為手 套,5個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側和手背側的任一方編織得比另 一方厚。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狀針織物為手 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較大的針織紗編
10. —種筒狀針織物,在使用橫機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前側部 和后側部的筒狀針織物中,將前側部和后側部中的任一方或跨越前側 部和后側部雙方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作為筒狀針織物的第一針織物 部,該第一針織物部比作為筒狀針織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針織物部編 織得厚,其特征在于,筒狀針織物的第一針織物部用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的雙方從 第一針織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進行添紗編織,與第一針織物部連續 的第二針織物部用第二針織紗從第二針織物部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編織,并且用第一針織紗從第一針織物的另一端朝向一端進行集圈編織。
11.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筒狀針織物,其特征在于,以第一針織 紗作為面線,以第二針織紗作為底線而進行所述添紗編織。
12. 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筒狀針織物,其特征在于,筒狀 針織物為針織套衫、手套、襪子等。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筒狀針織物,其特征在于,筒狀針織物 為手套,5個手指、四指部、五指部的手掌側和手背側的任一方比另一 方厚。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筒狀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其為手背側 厚且對手掌側實施涂敷的涂層手套。
15.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筒狀針織物,其特征在于,筒狀針織物 為手套,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袋及它們的根部附近用抗切性較大的針織 紗編織。
全文摘要
目的在于提供不通過嵌花技術連接而使筒狀針織物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加厚的筒狀針織物和用于得到該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將前側部和后側部的任一方或跨越前側部和后側部雙方的筒狀針織物的一部分作為筒狀針織物的第一針織物部,為了使該第一針織物部比作為筒狀針織物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針織物部厚,第一針織物部用第一針織紗和第二針織紗的雙方進行添紗編織,第二針織物部用第二針織紗連續編織,并且用第一針織紗對第一針織物部進行集圈編織。
文檔編號A41D19/00GK101263252SQ20068003305
公開日2008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9日
發明者中村康孝, 池中政光, 船木信男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